1. 急性濕疹:患處紅腫,散在紅斑、粟粒狀丘疹、小水泡;這些丘疹水泡破裂后,有淡黃色分泌物流出,皮膚為紅色糜爛面,或有黃色結(jié)痂。
2. 亞急性濕疹:患處皮膚紅腫較輕,滲液少而較稠,有鱗屑和結(jié)痂。 3. 慢性濕疹:患處皮膚增厚,粗糙,皸裂,苔蘚樣變,有脫屑和色素沉著。
中醫(yī)方劑(一)
【 辨 證 】 肝經(jīng)濕熱,兼挾風邪。
【 治 法 】 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 方 名 】 治急性外耳道濕疹方。
【 組 成 】 苦參6克,蒼術10克,鹽黃柏10克,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蒲公英10克,車前子(包煎)15克,當歸10克,柴胡6克。
【 用 法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局部治療
有人提出“濕以濕治,干以干治”的原則。
急性濕疹滲液較多者,用爐甘石洗劑清洗滲液和痂皮后,用硼酸溶液或醋酸鋁溶液濕敷。干燥后用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涂搽。局部紫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也有幫助。
亞急性濕疹滲液不多時,局部涂搽2%龍膽紫溶液,干燥后用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涂搽。
慢性濕疹,局部干燥者,局部涂搽氧化鋅糊劑或硼酸氧化鋅糊劑、10%的氧化鋅軟膏、白降汞軟膏、抗生素激素軟膏或艾洛松軟膏等。干痂較多者先用雙氧水清洗局部后再用上述膏劑。皮膚增厚者可用3%的水楊酸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