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得天下后,對手下的三人有過這樣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边@三人,就是漢初三杰的張良,蕭何,韓信。我們看劉邦的評價,貌似很對,沒這三人,劉邦是戰(zhàn)不勝項羽的,也根本無緣問鼎天下。但這三人,真的是劉邦這樣的評價么?如果仔細的去分析,劉邦可能只是說對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蕭何:識人入微的國手 我們看整部楚漢,很多人喜歡討論項羽和劉邦的得失,也喜歡研究他們倆人之間的性格,想以此解開天下歸屬的原因或者他們成敗的原因。如果這樣去看,可能沒把根本的問題研究出來,也許就走偏了。事實是怎么樣呢?本人的觀點認為,整部楚漢之爭,就是蕭何一個人在下棋,楚漢天下就是蕭何的棋局,而楚漢的英雄人物,只是蕭何的一顆顆棋子而已,包括劉邦本人。 我們看在沛縣的時候,劉邦和蕭何內(nèi)外勾結(jié),開始加入了反秦的歷史洪流中,拿下沛縣后,誰能成為沛縣的主宰,這里的人選很多,劉邦,蕭何,還有其他九個有威望地位的當?shù)孛?,但蕭何就認準了劉邦,而且用暗箱操作的手段,把劉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這個暗箱操作,就是讓十個人抓鬮,誰抓到了沛公的字樣,誰就是沛公,結(jié)果蕭何把十個鬮都寫上沛公,劉邦第一個抓,當然劉邦就成了沛公了。當然了,在蕭何看來,劉邦是足以成大事的人,否則蕭何也不會如此上心用計了。而當時蕭何自己,在沛縣的地位,也不比劉邦低,但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他自己當不了一把手。把劉邦推上沛公的位置,就可以看做是蕭何下的第一步棋吧。 后來,劉邦進位漢王,但那個時候憑著劉邦和他手下的幾個將領(lǐng),比如樊噲等人,還不足以和項羽爭霸天下,劉邦需要一個放眼天下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如果找不到這個統(tǒng)籌三軍的主帥,劉邦就無法找到這個再上臺階的突破口,剛好這個時候,蕭何發(fā)現(xiàn)了軍事天才韓信,所以蕭何月下追韓信,在劉邦面前以身家性命擔保,舉薦韓信為大將軍。有了韓信為主帥,楚漢的爭霸,才開始拉開了真正地序幕。如果劉邦及其手下是問鼎天下的第一梯隊的話,那么韓信就是第二梯隊了。韓信的上位,在蕭何的棋局里面,問鼎天下的力量就基本上完備了,這就是蕭何的第二步棋。整個楚漢,不就是蕭何一個人下的棋么? 劉邦稱帝后不久,就開始殺功臣,但蕭何清楚劉邦的心思,一改自己以往的清廉克己做派,居然開始貪污起財物來了,這給劉邦一個錯覺,一個愛財如命的人,是絕不會和劉邦搶王位的,因此蕭何才能自保而不被劉邦猜忌。 張良:審時度勢的半仙 張良外號張半仙,半仙的來歷,是因為得到了黃石公的素書,這個過程被演繹成神秘的色彩,張良的本事就是神仙傳授的一樣,所以張良就是半仙了。張良對于天下大勢,可謂了然于胸,同樣是軍師范增,跟張良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兒科,再后來的三國,諸葛亮和魯肅,這些人可能稍微可望張良的項背。 在劉邦兵圍垓下前,張良給劉邦和項羽,出的是同樣的主意。當時劉邦和項羽對持不下,這個時候決定天下歸屬的主要力量,就是韓信和彭越的力量,這兩人支持誰,誰就可以得天下。但要這兩人出兵相助,唯一的辦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分封土地,韓信和彭越,就看誰給的實惠多就幫誰。結(jié)果是項羽一毛不拔,劉邦大手筆的分封,最后四面楚歌,項羽被圍兵敗。這是個很奇怪的事情,張良怎么可以兩面出主意呢?而且是同一個主意!在張良看來,楚漢連年征戰(zhàn),已經(jīng)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盡快的結(jié)束戰(zhàn)爭,就是張良的愿望,誰最后得天下不重要,重要的是盡快結(jié)束戰(zhàn)爭,這是張良以天下蒼生為念的真實思想。中國當代的三年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就是生靈涂炭的一場根本沒有仁義的戰(zhàn)爭,沒有哪一方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考慮中國的未來,都為一己私欲,以幾千萬民眾的生命作為賭注。可見,即便時光走了2000多年后,今人還是沒能超越古人的那種真正心懷天下的胸懷! 雖然張良對劉邦的辯解,是張良可以認定項羽不會接受張良的謀略,只是給項羽集團的老朋友買個面子而已,劉邦還很高興這個事情。當然我們現(xiàn)在也不知道劉邦是不是能看懂張良的真正心思。其實這個也沒有多少神秘,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結(jié)果。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人看了,有人成了天才,有人成了庸才。在相同的資源面前,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樣的利用和發(fā)揮吧。 韓信:因機必發(fā)的兵圣 韓信是個軍事天才,對于戰(zhàn)機的把握,到達了天神合一的境界,在他眼里,只存在可否一戰(zhàn)的時機選擇,而不存在誰是誰非的問題。如果戰(zhàn)機不出現(xiàn),即便劉邦幾次下令,韓信也不會買賬,對于戰(zhàn)爭,他的定義就是勝敗而不是其他。所以定三秦,屈六國,韓信就沒有敗過一次,因為在戰(zhàn)機沒有出現(xiàn)的情況下,韓信是不會出兵的,只要韓信出兵,就戰(zhàn)必勝,攻必克。可惜當時沒有股票,如果韓信去炒個短線,估計是每次能賺錢的,絕對能成為真正地技術(shù)派。 軍事天才的韓信,卻不是政治玩家,韓信勢力最強的時候,已經(jīng)超過了劉邦和項羽的兵力總和,如果韓信是個政治玩家,可能三國鼎立的局面,要提前幾百年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國,可能就不是孫權(quán),曹操,劉備了,而是項羽,劉邦,韓信三足鼎立。 也許,整個楚漢之爭,我們看到的是蕭何在下棋,張良在觀棋,而劉邦、項羽、韓信就是棋盤上的幾個活子,蹦蹦跳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