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 氣
體氣是身體散發(fā)出臭氣的一種皮膚病。相當于西醫(yī)所稱的“臭汗癥”。一般發(fā)生于腋 部者,稱“腋臭”;發(fā)生于足部者,稱“足臭”;他處亦見者,可稱“狐臭”、 “胡氣”、 “體氣”.本病多發(fā)于腋部或以腋部為甚。常見于青年男女,以婦女更為多見。壯年以后 可逐漸減輕。其特征為患處散發(fā)出特殊的刺鼻臭味,夏季更甚。 祖國醫(yī)學對于本病早有記述,晉稱本病為。胡臭”,見于晉.葛洪《肘后備急方》,隋 《諸病源候論》稱“體臭”、“狐臭”、“漏腋”,“狐臭候”中說:“人腋下臭如蔥豉之氣者, 亦言如狐貍之矢氣者,故謂之狐臭。此皆血氣不和蘊積故氣臭?!薄奥┮汉颉敝杏小耙赶?BR>常濕,乃臭生瘡,謂之漏液。此亦是氣血不和,為風邪所搏,津液蘊瘀,故令濕臭?!碧?BR>《千金要方》稱“腋漏”,認為本病天生即有,難于治愈;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認為 “胡臭”、“漏液”兩者有所區(qū)別,非同一疾病,故應分別出方治療,明《古今醫(yī)統(tǒng)》認識 本病尚可累及陰股、陰囊等多汗皺襞處;明《外科正宗》稱“體氣”、“狐氣”,并闡明本 病為父母所遺傳;清<<外科大成》稱“腋氣”,認為本病難于根治。后世醫(yī)家亦有因本病 氣味特殊,而稱為“體臭”、“胡氣”、“狐騷”等。 [病因病機] 本病由濕熱內(nèi)蘊,濁氣隨汗從毛孔而出所致,或由父母遺傳而生。 1 穢濁內(nèi)蘊 先天稟賦于父母,穢濁之氣從腋下而出。如清《雜病源流犀燭.腋 臭》日:“腋臭、漏液,皆先天濕郁病也?!鼻濉锻饪拼蟪桑笟狻芬嘣唬骸耙笟猓酌?, 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內(nèi)有竅,濁氣由此而出。” 2 濕熱熏蒸 夏日天暑,汗?jié)n污垢較甚,聚而釀成穢濁之氣,熏蒸于體膚之外,臭 穢難聞;或由過食肥甘厚味,濕熱蘊于內(nèi)而發(fā)于外,穢濁之氣從腋下而出。故隋《諸病 源候論。漏液候》曰:“腋下常濕乃臭生瘡,謂之漏腋,此亦是氣血不和,為風邪所搏,津 液蘊瘀,故令濕臭。”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是汗腺分泌液所引起,分全身性和局限性兩類,全身性體氣由小 汗腺所引起,而局限性體氣由大汗腺所引起,多數(shù)患者有家族史,具有遺傳性。與汗腺 分泌液中含有有機物及揮發(fā)性脂肪酸有關,并與多種細菌作用而產(chǎn)生的大量不飽和脂肪 酸有關。其功能受性腺分泌素的影響,因此多在青春期發(fā)生,且好發(fā)于腋窩、肘窩、會 陰、肛門等大汗腺的部位,老年后,由于性腺內(nèi)分泌功能減退,故本病癥狀減輕或自愈。 [辨病] 1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多發(fā)于腋下、肛門、腹股溝、會陰等汗腺分布廣泛且不易蒸發(fā)之 部位,而以腋部為甚,腋下汗出色黃而沾衣,常有特殊臭味,味如野狐,可伴有“油 耳”、汗多、頭皮瘙癢。多有家族史。癥狀輕重不一,輕者無汗時沒有臭味,僅夏季汗出 時加??;重者腋下如膏如脂,臭穢熏人,且腹股溝、陰部等處亦散發(fā)臭氣。 2 診斷要點 2.1 本病多見于青年男女,尤以青春期婦女為多。 2.2 患者常有家族遺傳史。 2。3 發(fā)病部位以腋窩、外陰、腹股溝、肛周、足部、臍部及婦女乳房下部等大汗腺 分布區(qū)多見,尤以腋部為多。常伴有外耳道耵聹、多汗等癥.更年期后,大汗腺逐漸萎 縮,本病亦漸消退。 2.4 汗出臭穢,刺鼻難聞,如狐貍之矢氣。 3 鑒別診斷 多汗癥 見于掌、跖、前額、腋下、外陰等處,尤其以掌、跖最為常見,汗液可呈 點滴狀,滴流不停,情緒激動時,更為明顯。汗液無臭味. (辨證) 本病與先天稟賦及濕熱內(nèi)蘊有關,臨床辨證分為以下兩個類型。 1 穢濁內(nèi)蘊證 常有家族遺傳史,多在青春期發(fā)病,夏天汗出時更萇。腋下多有棕 紋數(shù)孔,汗出色黃沾衣。耳道多有柔軟耵聹,舌脈可如常人。 2 濕熱熏蒸證 常無家族遺傳史,好發(fā)于夏天,腋下多汗,色黃沾衣,臭穢之味與 汗之多少相關。洗浴后,可暫時減輕或消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療] 1 內(nèi)治法 1.1 辨證論治 l。1.1 穢濁內(nèi)蘊證 治宜芳香辟穢,化濁斂汗。選用五香丸加減。常用藥物如:‘e 豆蔻、丁香、藿香、香附、甘松、當歸、白芷、浮小麥、麻黃根、糯稻根。 1.1.2 濕熱熏蒸證 治宜清熱利濕,化濁斂汗。選用甘露消毒丹加減。常用藥物如: 滑石、綿茵陳、木通、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薄荷、浮小麥、糯稻根、黃芩。 1.2成藥、驗方 1。2。工 蒜肚方 用公豬肚一具,入大蒜49枚去皮入肚內(nèi),以線扎口,水煮爛,用 鹽、醋蘸肚食之。 1.2.2 浮小麥30g,甘松lOg,白芷12g,佩蘭6g。水煎代茶,每El 1劑。 2 外治法 2。1 密陀僧散加枯礬粉撲撒患處,每日3次。 2。2 五香散水調(diào)搽擦患處,3天工次;或用6g,絹袋盛貯,掛于患處。 3 手術療法 3.1 電解法 在局麻下,把電極針插入腋毛基部,通電拔毛,破壞大汗腺. 3。2 切除術 對長腋毛的皮膚作梭形切除。術后疤痕形成可能會影響運動功能。為 減輕疤痕,可并用“Z”形切除術。 3.3 搔刮法 在有腋毛的皮膚作一小切口,把刮器伸到皮膚里面進行搔刮。 3.4 剪除法 在腋部皮膚作一橫切口,剪除皮下組織,清除毛囊和汗腺。術后用紗 布團按壓局部,用粗縫線固定,使皮膚與深部組織貼緊。注意防止術后血腫的發(fā)生. 3.5 削除法 在腋部皮膚的一端作切口,插入稻葉式皮下組織削除器,從皮膚里面 廣泛地削除皮下組織.術后用粗紗布團塊抵壓,然后用雙縫線雙重固定。本療法須有熟 練的操作技巧。 3.6 自來水離子導入法 有抑制小汗腺分泌的作用,每周2—3次,多適用于足跖 臭汗癥的治療。 3。7 腰交感神經(jīng)切除術 適用于足跖臭汗病情特別嚴重病例,可有效地控制足跖部 出汗。 3.8 淺層X射線治療、激光治療、冷凍治療。 [預防及護理] 1 經(jīng)常洗浴,更換衣襪,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2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煙酒. 3 積極治療多汗癥。 [古籍選粹] 《諸病源候論.體臭候》 人有體氣不和,使精液雜穢,故令身體臭也。 《諸病源候論。狐臭候》.人腋下臭如蔥豉之氣者,亦言如狐貍之矢氣者,故謂之狐 臭。此皆血氣不和蘊積故氣臭。 《諸病源候論.漏液候>> 腋下常濕,乃臭生瘡,謂之漏液。此亦是氣血不如,為風 邪所搏,津液蘊瘀,故令濕臭。 《外科正宗.體氣》 體氣一名狐氣,此因父母有所傳染者,……腋下多有棕紋數(shù)孔, 出此氣味,常以五香散擦之,內(nèi)用蒜肚時常饌食之,亦可解其氣味. 《外科大成.腋氣》 腋氣,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內(nèi)有竅,濁氣由此而出。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胡臭》 夫胡臭者,多因勞逸汗?jié)n,以手摸而嗅之,致清氣道 中,受此宿穢,故傳而為病。 《雜病源流犀燭.腋臭》 腋臭、漏腋,皆先天濕郁病也. [現(xiàn)代研究] 重 專方治療 阮士軍以防己黃芪湯(防己、黃芪各30g,炒白術15g,甘草6g,生 姜9g,大棗20g)加減治療本病工2例,結(jié)果12例全部治愈,治愈時間最短2月,最長 6.5月,平均3.5月。 , 2 中西藥結(jié)合治療 李志民以消痔靈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療本病120例,其方法是: 常規(guī)消毒腋窩皮膚后用7號針頭將藥腋毛分布范圍注入皮下組織,每側(cè)注射20---40ml (消痔靈原液:0.75%利多卡因=1:1)注射完輕輕揉壓局部,使藥液散開,局部有輕微 脹痛感。結(jié)果治愈116例,好轉(zhuǎn)4例,總有效率100%。 3 中藥外用治療 劉賢文等以撲腋香噴霧劑(青木香、石菖蒲、白礬等乙醇提取 液)噴撒腋窩治療本病189例,總有效率為97.48%。輕度腋臭有效率96.97%,中度腋 臭有效率96。77%,重度者為100%.作者發(fā)現(xiàn)78例伴發(fā)多汗者,治療后有60例汗出減 少。張紹湖以中藥外敷法治療本病,方法是:密陀僧、無名異等量,共研細末,貯存瓶 中備用,先洗凈患部,再將藥末擦敷患處,早晚各用藥工次,連用5天。再取密陀僧l份, 大蒜3份,共搗如泥,平攤于紗布上,敷于臍下,以膠布固定,日換1次,5天為工個療 程,一般2,--,4個療程可愈。 [述評] 腋臭的病因有人認為是由于皮膚表面細菌分解大汗腺分泌液中的有機物而產(chǎn)生不飽 和脂肪酸引起,但也有認為是大汗腺分泌液中揮發(fā)性脂肪酸本身散發(fā)出的特殊臭味。后 者比較有力的證據(jù)在于本病與遺傳相關,大部分病例有家族遺傳史,而且本病與外界環(huán) 境因素無關。至于本病是否由于大汗腺的分泌物具有易為細菌分解的特殊成分所致,尚 值得進一步研究。 、 治療上應以破壞大汗腺為目的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局部外涂、外洗或外撲腋臭粉 的方法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但這種表淺治療只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而難以達到根 治的目的。臨床上對于本病比較嚴重的病例,主張采用手術切除、高頻電針和皮下注射 藥物的方法進行治療. 高青、李增銀等對傳統(tǒng)手術切除、高頻電針方法作了改進,在提高治愈率、減少復 發(fā)率、減少術后疤痕等方面又前進了一步,他們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皮下藥物注射的方法是以破壞大汗腺為目的,所選藥物有四環(huán)素、確炎舒松A、枯 痔液、消痔靈等,但應注意注射深度,注射過深或過淺均達不到治療目的,應注射于皮 膚與皮下組織交界處。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27. 皮膚科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