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角化病
毛囊角化病是一種不常見的遺傳性角化不良性皮膚病。其臨床特征是堅硬的毛囊性 疣狀丘疹,表面蓋有油膩性痂皮。如發(fā)于頭面、四肢等皮脂溢出的部位。 本病多在兒童發(fā)病,到成年期加重,很少見于5歲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夏重冬輕, 日曬加劇. [病因病機] 1 先天稟性不足,陰血虛虧,生風(fēng)生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 2 后天脾運不健,蘊濕不化,凝集肌膚所致. ,[辨病] 1 臨床表現(xiàn) 早期皮疹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堅硬丘疹,正常膚色,逐漸增大,顏色 由淺變深。表面蓋有油膩性灰色、褐色或黑褐色痂皮,去掉痂皮。丘疹頂端出現(xiàn)小凹窩。 丘疹可相互融合成片,隆起成疣狀,也可呈乳頭狀增殖性損害。 本病的好發(fā)部位為頭面、頸、四肢及軀干,面部以顳,.額、耳和鼻唇溝為多,四肢 以屆面為多,軀干部以中線及腹部為多.常呈對稱分布’。因累及部位不同,損害的表現(xiàn) 也有別:在手掌、足底損害表現(xiàn)為角化過度肥厚;四肢常有扁平疣樣皮疹,齒齦及腭粘 膜可有小的白色臍形小丘疹;舌、頰粘膜及女陰粘膜可有糜爛或淺潰瘍;甲板干燥、易 脆,有時甲變形、變色??筛腥景l(fā)生淺潰瘍,有膿性和血性分泌物,伴有惡臭氣味。 一般無自覺癥狀,偶有輕度瘙癢。不能自愈。 2 診斷要點 . 2.1 多發(fā)于兒童,到成年期加重,很少見于5歲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夏重冬輕, 日曬加劇。 2.2 好發(fā)于頭面、頸、四肢及軀干,面部以顳、額、耳和鼻唇溝為多;四肢以屈面 為多,軀干部以中線及腹部為多。常呈對稱分布. 2.3 早期皮疹為針頭至米粒大小的堅硬丘疹,表面蓋有油膩性灰色、褐色或黑褐色 痂皮,去掉痂皮,丘疹頂端出現(xiàn)小凹窩.可融合成片¨也可呈乳頭狀增殖性損害。 2.4 一般無自覺癥狀,偶有輕度瘙癢。 2.5 如不治療,不能自愈。 , 3 鑒別診斷 3.1 脂溢性皮炎 多見于頭面部,皮損邊緣不十分鮮明,可伴有脫發(fā),有油膩性鱗 屑,但無惡臭膿樣痂皮,皮損不融合成乳頭狀,不伴口舌糜爛。 3.2 魚鱗病 多在幼年開始發(fā)病,皮損為菱形或多角形鱗屑,呈魚鱗或蛇皮狀,以 肘、膝伸側(cè)及脛前為甚,冬重夏輕,并有家族史。 ., [辨證] , 1 血虛風(fēng)燥證 初起皮疹針頭至米粒大小。觸之堅硬,狀如蟾皮,表面有油膩性痂 皮,指甲干燥、易脆。伴有口干舌燥,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2 脾虛濕阻證 皮疹如米粒大小,觸之較硬,伴膿性粘液,口唇皸裂,掌跖肥厚, 兼見納呆便溏。少氣懶言,舌淡有齒痕,脈濡。 [治療] . 1 內(nèi)治法 1。1 辨證論治 ’ 1.1.1 血虛風(fēng)燥證 治宜養(yǎng)血潤燥。方用四物消風(fēng)飲加減。常用藥為生地、熟地、當(dāng) 歸、赤芍、白芍、川芎、玉竹、小胡麻、白鮮皮、蒼耳草、稀薟草、土茯苓、生甘草等。 1.工.2 脾虛濕阻證 治宜健脾除濕.方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常用藥為黨參、茯苓、 白術(shù)、白扁豆、淮山藥、生米仁、萆蘚、車前草、澤瀉、金錢草、滑石、生甘草等。 1。2成藥、驗方 . 1.2.1 二妙丸,每次8粒,每日3次。 1.2。2 蛇蛻l具,蟬蛻10只,全蝎工只,共研細(xì),分20份,每日早晚各1份,溫 開水送服。 、 l。3 西藥治療 目前無滿意的治療方法??稍嚪S生素A,每日口服20萬單位,如 服用2個月無效則停用,有效則可小劑量維持一段時間。亦可選用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氯 喹及維生素B族。 2 針灸治療 常選用風(fēng)池、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陰交、中脘、脾俞。每次選穴 2—4穴,用補法,留針工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l療程。 3 補治法 3.1 皮損干裂、脫屑者,外涂瘋油膏,每日2次。 3.2 皮損有滲出、糜爛及惡臭者,外擦硫磺軟膏,每日2—3次。 [預(yù)防與護理] 1 不宜用熱水洗燙。 2 不宜過食辛辣炙博及油膩酒酪。 3 飲食以清淡為宜,可多吃胡蘿卜。 4避免日光曝曬。 [述評] 本病臨床少見,中醫(yī)治療尚無成熟的經(jīng)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