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尿血

 學中醫(yī)書館 2013-02-06

尿血   可另查血證
  (概述)
  尿血,又名溺血、溲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塊,排尿無疼痛為特征的一種病癥。隨出血量多少不同,小便可呈淡紅色、鮮紅色、茶褐色或伴血塊夾雜而下。

  西醫(yī)學稱尿血為血尿。凡是尿液內(nèi)含有超過正常數(shù)量的紅細胞(離心尿沉渣鏡檢紅細胞>3個/高倍視野)均稱為血尿。根據(jù)尿中含血量的多少,分為肉眼血尿和鏡檢血尿;按尿中紅細胞的來源分腎小球性血尿和非腎小球性血尿;按血尿有無伴隨癥狀分為癥狀性血尿和無癥狀性血尿。
  古代中醫(yī)所講的尿血是指肉眼血尿,而現(xiàn)代中醫(yī)則將鏡下血尿包括在內(nèi),且多屬無癥狀性血尿的范疇。
  尿血是兒科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可發(fā)于任何年齡和季節(jié),見于多種疾病的過程中,其中98%見于泌尿系疾病,尤其多見于各種類型的腎小球腎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各類損傷及畸形、泌尿系結(jié)石、特發(fā)性高鈣尿癥等。此外,腎結(jié)核、泌尿系腫瘤、藥物性腎損害以及全身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所引起的血尿,只要是無痛性的,均屬本病的范疇。
  尿血早在《內(nèi)經(jīng)》即有記載,稱之為“溺血”、“溲血”,如《素問.氣厥論》云:“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靈樞.熱病》說:“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并闡述了熱邪及情志太過在尿血發(fā)病中的意義。提出尿血為腎和膀胱之病變,與心和小腸亦有密切關(guān)系。此后《金匱要略》、《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景岳全書》、《血證論》等書對尿血病因病機、辨證治法及相應的方劑均不斷有所充實和完善,發(fā)展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西醫(yī)學對小兒尿血之病因、病理及診斷的研究較為深入,但仍存在相當數(shù)量的不明原因的尿血(亦稱單純性血尿),對此類尿血的治療迄今尚無滿意療法。
  中醫(yī)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類型尿血之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研究日漸深入,尤其對各種類型的腎小球腎炎尿血的辨證論治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臨床實踐證明確有一定療效。目前,尿血的傳統(tǒng)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宏觀與微觀相結(jié)合的研究正在深化,在實驗研究方面,對不同中醫(yī)證型進行了尿相位差鏡檢、血液流變學指標以及腎臟病理類型的研究;臨床方面,以多種療法治療小兒尿血時有報道,從而增加了尿血的治療手段。為提高診斷與治療水平提供了基礎(chǔ)。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種病因可引起尿血,常見的有外感、正虛及邪戀等三類因素。
  1.外感病因 外感風熱、濕毒均可致邪熱傷及膀胱血絡(luò)而發(fā)生尿血.
  (1)風熱犯肺 風熱之邪入侵,首先侵犯肺衛(wèi),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熱邪下迫膀胱,灼傷脈絡(luò)而致尿血。
  (2)濕熱蘊結(jié) 平素過食肥甘辛熱之品,脾胃失運,積濕生熱,濕熱互結(jié),下注膀胱,傷及脈絡(luò)發(fā)為尿血。
  (3)瘡毒內(nèi)侵 外感瘡毒之邪,由表入里,侵犯營血,迫血妄行,傷及膀胱脈絡(luò),引起尿血。
  現(xiàn)代研究表明:感染是引起腎小球血尿的最常見病因及加重因素。如急性感染后腎炎與多種細菌(尤其鏈球菌)及病毒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密切相關(guān);腎結(jié)核引起的血尿與結(jié)核桿菌感染有關(guān);IgA腎病反復血尿型的血尿發(fā)作也與呼吸道及腸道粘膜的感染呈明顯相關(guān)性;過敏性紫癜腎炎的血尿常與感染過敏有關(guān)。由此也證實了中醫(yī)所認為的感受外邪與引起尿血的關(guān)系。
  2.正虛病因 人體血液的正常運行,有賴于臟腑、氣血功能的正常與協(xié)調(diào)。當各種致病因素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diào),則血液不能正常運行脈中,溢于脈絡(luò)之外,由膀胱排出而發(fā)生尿血。
  (1)陰虛火旺 小兒素體陰虛或熱病之后耗傷津液,損及腎陰;過服助陽藥物致腎陰虧耗;尿血失血日久,傷及腎陰;或勞傷于腎,損傷精血等,均可因腎陰虧虛,水不濟火,相火妄動,灼傷脈絡(luò),故致尿血。
  (2)氣不攝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患兒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均可使脾失健運,中氣不足,統(tǒng)攝無權(quán),血不歸經(jīng),下滲水道,血隨尿出。
  (3)氣陰兩虛 久病不愈,或尿血遷延,必累及腎而耗傷腎之氣陰。腎氣虧虛,固攝無力,封藏失司,致精血下泄難止;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迫血妄行,絡(luò)傷血溢,而致尿血,且日久不愈.
  3.邪戀因素
  (1)邪熱留戀 若感受外邪,失治誤治;或腎虛生熱,濕熱互結(jié);或久病未愈,正氣虛弱,復感風熱、濕毒之邪,均可損傷脈絡(luò)而致尿血反復不愈。
  (2)瘀血內(nèi)阻 跌仆損傷,手術(shù)之后,或邪熱未清早用固澀,或久病傷絡(luò),均可使脈絡(luò)壅滯,滯久為瘀,瘀血結(jié)于下焦,絡(luò)破血溢,滲入膀胱而成尿血。
  現(xiàn)代大量研究及臨床實踐證明:反復感染和高凝,常是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腎小球疾病血尿遷延不愈的重要病因。
  二、病理
  1.病變臟腑主要在腎與膀胱 尿血的病變臟腑雖與五臟皆有關(guān)系,但主要在腎與膀胱.因腎與膀胱同屬下焦,互為表里,無論外感、正虛或邪戀,其共同的病理變化均為腎與膀胱脈絡(luò)受傷?!督饏T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謂:“熱在下焦者則尿血。”《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指出:“凡溺血證,其所出之由有三:蓋從溺孔出者二,從精孔出者一也?!薄澳缈字鋪斫?,出自膀胱,其來遠者……必自精宮血海而出……”說明下焦腎與膀胱脈絡(luò)損傷,致血不歸經(jīng),溢于水道,是形成尿血的基本機理。
  2.病理因素為熱、瘀、虛 尿血的發(fā)生與熱邪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其有實熱與虛熱之分。外感尿血,無論風熱、濕熱、瘡毒,均傷于太陽,傳入陽明,結(jié)于下焦,迫血妄行,導致尿血,其多為實熱;而陰虛火旺,氣陰兩傷,虛火迫血妄行致尿血者則為虛熱。正如《證治匯補.溺血>>指出:“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熱者,但有各臟虛實之不同耳?!笨梢?,熱邪是尿血發(fā)生的關(guān)鍵因素。
  瘀血阻滯是導致尿血反復發(fā)作或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在各種病因引起尿血后,出血必致留瘀,瘀血不散,血不歸經(jīng),進一步損傷下焦脈絡(luò),而造成尿血反復不愈。在尿血病程中,出血與瘀血常同時并存,瘀血既是尿血的致病因素,也是尿血后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
  虛也是導致尿血發(fā)生及病程遷延的又一因素。因正氣虛,既易感受外邪,亦易使?jié)駸嵝皻饬魬?,又易致氣血失調(diào),氣滯血瘀,從而形成熱、瘀、虛互為因果的病理狀態(tài)。正如《證治匯補。溺血》指出:“或肺氣有傷……或脾經(jīng)濕熱……或肝傷血枯……或思虛勞心,或勞力傷脾……,俱使熱乘下焦,血隨火溢?!?/P>

  3。病機屬性分外感內(nèi)傷 外感與內(nèi)傷皆可導致尿血,外感以邪熱為主,多屬實證、熱證,其發(fā)病急、尿色鮮紅,初起可見發(fā)熱惡寒等表證;內(nèi)傷則多以臟腑氣血功能受損為主,多屬虛證,其起病隱匿,病程較長,尿色淡紅,多伴陰虛、氣虛或氣陰兩虛等證候。一般來講,外感尿血易治愈,但若失治誤治,尿血反復不愈,由外感尿血轉(zhuǎn)為內(nèi)傷尿血則需較長時間治療。
  4.病情演變辨虛實 尿血因病因、體質(zhì)之不同,病程各異,病情演變亦有虛實之分。凡尿血起病急速,病程短,尿色鮮紅,伴惡寒發(fā)熱、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多屬實證。
  若起病緩,或病程長,或時作時止,伴尿色淡紅,潮熱盜汗,面紅口干,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者,則多為虛證。治療較實證困難。 ,
  實證若遷延誤治,則可由實轉(zhuǎn)虛,或虛證過程中,復感外邪,均可致虛實夾雜之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凡新鮮清晨中段離心尿紅細胞≥3個/高倍視野(HPF),或紅細胞計數(shù)≥800/ml;12小時尿沉渣紅細胞計數(shù)(Addis計數(shù))>50萬,均可診斷為血尿。根據(jù)血尿的外觀顏色,可分為肉眼血尿和鏡下血尿。
  1.肉眼血尿:出血量超過lml/L,可呈肉眼血尿,一般為洗肉水樣。尿為酸性時,可呈咖啡色、紅棕色或茶色;尿為堿性時呈鮮紅色。肉眼血尿多有泌尿系統(tǒng)疾病。
  2。鏡下血尿:尿液外觀正常,但顯微鏡檢查達血尿標準。引起血尿的病因復雜、涉及的病種范圍很廣,因此,診斷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是確定腎小球性和非腎小球性血尿。臨床可選擇尿三杯試驗、尿紅細胞形態(tài)、尿紅細胞平均容積(MCV)、尿沉渣紅細胞管型、尿蛋白、尿免疫球蛋白顆粒管型、尿鈣、尿細菌培養(yǎng)、尿脫落細胞學等多項檢查以確立病因診斷。必要時應做雙腎、輸尿管、膀胱B超、腹部平片。靜脈腎盂造影、膀胱鏡、CT以及血清免疫學檢查(如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血清補體、抗基底膜抗體、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以助診斷。若能確診為腎性血尿,可酌情行腎活檢病理診斷。
  此外,在小兒血尿的診斷中,應注意IgA腎病(反復血尿型)、紫癜性腎炎、特發(fā)性高尿鈣癥、良性家族性血尿(腎小球薄基底膜病)等引起的血尿。
  二、鑒別診斷
  1.血淋 血淋與尿血均以小便出血為主癥,血淋同時伴小便滴瀝澀痛或疼痛難忍;而尿血則多無疼痛,或僅有輕度脹痛感。兩者鑒別要點在于疼痛的有無。正如《丹溪心法.溺血》指出:“溺血,痛者為淋,不痛者為尿血?!?BR>  2.石淋 又稱砂淋,為淋證之一。石淋和尿血均有小便出血,但石淋尿中常夾有砂石,且小便艱澀或刺痛,或排尿突然中斷,或見小腹拘急或腰腹絞痛,尿出砂石則痛止。
  3.外傷尿血 因跌打或器械檢查引起血絡(luò)受傷所致尿血,一般外傷治愈,血尿即停,較少復發(fā)。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zhì)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一、證候辨別

  1.辨別虛實 尿血的辨證以虛實為關(guān)鍵。小兒尿血以實證為多.實證尿血以發(fā)病急、病程短、尿色鮮紅為共有特點,據(jù)病史及其全身癥狀又有風熱犯肺、熱結(jié)膀胱、熱毒迫血之不同。風熱犯肺多由外感所誘發(fā),臨床以先見風熱表證,繼見尿血為特點,熱結(jié)膀胱則伴尿急、尿頻、小腹作脹;熱毒迫血多以皮膚瘡毒或皮膚紫癜為誘因,臨床以發(fā)熱、口渴喜飲,煩躁為特征。
  虛證尿血以起病緩或病程長、尿色淡紅為共同特點。據(jù)全身癥狀又有陰虛、氣虛及氣陰兩虛之不同。陰虛以咽干咽紅、手足心熱、低熱盜汗等為主;氣虛以面色萎黃、乏力納呆、便溏等為主;氣陰兩虛則既有自汗、易感冒等氣虛證,又兼盜汗、咽干咽紅、手足心熱等陰虛證,隨病情不同,氣、陰之虛常各有偏頗。
  此外,在虛證過程中,常兼有邪熱留戀或瘀血內(nèi)阻,從而形成正虛邪戀,虛中夾實之證。
  2.辨識尿血部位 根據(jù)小便時出血的先后,對初步判斷出血的部位,有一定參考價值。如小便一開始見血,但逐漸清晰,即先血后溲者,多為尿道出血;終末尿血,即先溲后血者,多為膀胱出血;如小便從始至終為血尿者,則多為腎臟出血。
  二、治療原則
  尿血的治療宜分虛實,實證尿血以祛邪為主,在疏風清熱、清熱利濕、瀉火解毒的基礎(chǔ)上佐以涼血止血;虛證尿血則以扶正為主,在養(yǎng)陰、益氣,或氣陰雙補的基礎(chǔ)上,應分別配合涼血止血、攝血止血之法.對虛中夾實之證,則應扶正祛邪兼顧,在養(yǎng)陰、益氣、氣陰雙補的基礎(chǔ)上,注意配合清熱、化瘀、止血之法。
  三、分證論治
  1.實證尿血     
  (1)風熱犯肺
  證候表現(xiàn) 起病前常有風熱感冒史.癥見發(fā)熱惡寒,咳嗽,咽紅咽痛,乳蛾腫大,繼見尿血,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或IgA腎病(反復血尿型).可為肉眼血尿,也可為鏡下血尿,臨床以伴風熱表證為特點。
  治法主方 疏風宣肺,清熱止血。銀翹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白茅根、大小薊、鮮蘆根、生地、黃芩、甘草等.發(fā)熱加生石膏、葛根;咽喉腫痛加山豆根、牛蒡子、板藍根;咳嗽加桑白皮、魚腥草;血尿明顯加旱蓮草、仙鶴草。
  (2)熱結(jié)膀胱
  證候表現(xiàn) 起病突然,小便短赤,多有尿急、尿頻,或發(fā)熱口干、腰酸腰痛、少腹作脹、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 此證多見于急性尿路感染。臨床以起病急、小便短赤、尿急、尿頻或伴發(fā)熱、舌紅苔黃膩等濕熱蘊結(jié)下焦證候為特點。
  治法主方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八正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木通、車前草、篇蓄、生山梔、生地、滑石、生大黃、黃連、黃柏、土茯苓、甘草梢等.尿血量多加地榆、丹皮、旱蓮草、蒲黃、琥珀,涼血止血而不留瘀;尿中有砂石或頻數(shù)短少加金錢草、石韋、海金砂、雞內(nèi)金,以清利排石;小腹脹

痛加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氣止痛。
  (3)熱毒迫血
  證候表現(xiàn) 發(fā)熱惡寒,口渴喜飲,煩躁頭痛或有皮膚瘡毒,尿色鮮紅,或伴皮膚紫癜,便血,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皮膚瘡毒引起的急性腎炎及過敏性紫癜等引起的尿血.臨床以尿色鮮紅,伴發(fā)熱口渴、煩躁、皮膚瘡毒,或伴多種急性出血等熱毒熾盛證候為特點.
  治法主方 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丹皮、赤芍、生地、紫草、水牛角等。發(fā)熱口渴喜飲加生石膏、知母、玄參以清熱生津;煩躁頭痛加夏枯草、鉤藤,以瀉火潛陽;尿血量多加白茅根、琥珀、大小薊以清熱涼血止血;尿血夾有瘀血塊或血絲,加丹參、血竭、參三七以化瘀止血;便血加側(cè)柏炭、地榆炭等.
   本證若屬皮膚瘡毒而致者,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丹皮、車前草、大小薊、白茅根等)。
   2.虛證尿血
   (1)陰虛火旺
    證候表現(xiàn) 尿血屢發(fā),色鮮紅或淡紅,咽干咽紅,手足心熱,或有低熱、顴紅、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急性腎炎恢復期,或慢性腎小球疾病(隱匿性腎炎、IgA腎病、紫癜性腎炎等)反復發(fā)作或遷延不愈病例。臨床以血尿反復,伴咽干咽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等陰虛內(nèi)熱證為特點。
  治法主方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地、丹皮、山萸肉、澤瀉、山藥、茯苓、知母、黃柏、旱蓮草、蒲黃、小薊等。咽干咽紅加玄參、麥冬、山豆根;低熱顴紅盜汗加地骨皮、銀柴胡、鱉甲以滋陰清熱;腰膝酸軟加桑寄生、川斷以滋補腎陰。
  (2)氣不攝血
  證候表現(xiàn) 久病尿血,色淡紅,面色萎黃,體倦乏力,氣短聲低,納呆便溏,或兼齒衄、肌衄,舌淡,脈虛弱。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慢性腎小球疾病、凝血異常等引起的尿血。臨床以鏡下血尿日久不愈,伴面色萎黃,體倦乏力,納呆便溏等脾氣虛弱證候為特征。
  治法主方 補脾攝血。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黃芪、黨參、當歸、柴胡、升麻、茯苓、陳皮、白術(shù)、甘草、炒蒲黃、仙鶴草等。納少便溏加山藥、蒼術(shù)、薏苡仁以健脾燥濕止瀉,血虛加四物湯(熟地、白芍、當歸、川芎)以補血;尿血量多加藕節(jié)炭、煅龍牡、阿膠以收澀止血。
  (3)氣陰兩虛
  證候表現(xiàn) 尿血日.久,尿色鮮紅或淡紅,神疲乏力伴自汗,易感冒,時有低熱盜汗,咽干咽紅,手足心熱,脈細。
  辨證要點 本證可見于多種腎小球疾病的恢復期或慢性期。臨床以尿血反復不愈,自汗,易感冒,伴咽干咽紅,手足心熱等氣陰兩傷證候為特點。
  治法主方 益氣養(yǎng)陰,涼血止血。生脈散二至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黨參、麥冬、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茜草、小薊、丹皮、梔子、白茅根等.自汗易感冒加玉屏風散(黃芪、防風、白術(shù))益氣固表,低熱盜汗加地骨皮、青蒿、煅牡蠣;咽干咽紅加玄參、射干、牛蒡子養(yǎng)陰清熱利咽。
  3.邪戀尿血
  (1)邪熱留戀
  證候表現(xiàn) 常見少量血尿遷延不愈,形體尚實,舌紅苔黃或黃膩,脈細。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急性腎炎恢復期、隱匿性腎炎、單純型血尿等。鏡下紅細胞常在(+)左右,面紅,納可,自感無明顯臨床癥狀。
  治法主方 清熱涼血.小薊飲子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地、大小薊、旱蓮草、白茅根、藕節(jié)炭、丹皮、女貞子、薺菜花等。
  (2)瘀血內(nèi)阻
  證候表現(xiàn) 尿色紫暗成塊,或鮮血與血絲或瘀塊相兼,尿血反復不愈,伴少腹刺痛拒按,或可觸及包塊,或時有低熱,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沉澀。
   辨證要點 本證多有外傷跌仆,或久病不愈史。臨床以尿血夾有血塊,腹痛拒按或有包塊,及舌暗有瘀點瘀斑為特點。 .
  治法主方 行滯化瘀,活血止血。血府逐瘀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生地、川牛膝、柴胡、枳殼、甘草等。尿血量多加紫草、茜草根、琥珀、參三七,外傷所致可用云南白藥以化瘀止血;瘀血郁久化熱而有發(fā)熱,可加黃連、梔子、丹皮。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
  1。銀翹解毒丸 用于風熱犯肺尿血。
  2.十灰散(丸) 用于熱毒迫血兼瘀血之尿血。
  3.八正合劑 用于熱結(jié)膀胱之尿血。
  4.荷葉丸 用于實證各型尿血。
  5。知柏地黃丸 用于陰虛火旺尿血.
  6。二至丸 用于陰虛尿血。
  7.歸脾丸 用于氣虛尿血。
  8。血府逐瘀丸 用于瘀血內(nèi)阻尿血。
  二、單方驗方
  1.白茅根湯 白茅根30~60g,水煎當茶服。用于各型尿血。
  2。止血方 白茅根12g,炒梔子15g,小薊6g,水煎服,每日3次。用于實證各型尿血。
  3.地榆湯 地榆15g,生地20g,白茅根30g,水煎服。用于實證尿血。
  4。薺菜湯 薺菜30—60g,水煎服.適用于陰虛尿血。
  5.劉寄奴為末,每次2—3g,清茶調(diào)服,每日2次。用于各型有瘀證之尿血。
  6.竹葉代茶飲 車前草15g,竹葉心lOg,麥冬6g,煎湯代茶飲。用于熱結(jié)膀胱之尿血。

  三、針灸療法 .
  1。體針 取血海、三陰交、關(guān)元、中極、氣海、腎俞等,實證尿血用瀉法,虛證尿血用補法。
  2.耳針 尿血伴有結(jié)石者,取腎、輸尿管、膀胱、交感、神門,經(jīng)電脈沖耳穴治療,再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使結(jié)石出而尿血止。
  四、西醫(yī)療法
  血尿的病因復雜,涉及的病種較多,其治療主要需針對病因進行.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加強鍛煉9增強體質(zhì),防止外邪侵入.
  2.節(jié)制飲食,避免過食辛辣肥甘之品.
  3.注意衛(wèi)生,勿坐臥濕地,勤換內(nèi)褲,保持尿道口清潔。
  4。及時治療感冒、瘡癤、紫癜等疾患。 .
  5.避免不必要的導尿及泌尿道創(chuàng)傷性檢查,以減少血尿發(fā)生。
  二、護理
  1.尿血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尿血量大者應臥床休息。
  2.宜清淡飲食,忌食辛辣燥熱之品。
  3。過敏體質(zhì)者,忌食蝦、蟹、魚之類。
  4.尿血時注意觀察尿色深淺變化及有無血塊,并記錄尿量情況。
  5.肉眼血尿期間,應注意心理護理,消除患兒對疾病的恐懼感,避免情緒激動。
  (文獻摘錄)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BR>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尿血候》:“血性得寒則凝澀,得熱則流散,而心主于血,小兒心臟有熱,乘于血,血滲于小腸,故尿血也?!?BR>  《丹溪心法.溺血》:“大抵小便出血……痛者謂之淋,不痛謂之溺血?!?BR>  《景岳全書.雜證漠.血證》:“凡溺血證,其所出之由有三,蓋從溺孔出者二,從精孔出者一也。溺孔之血,其來近者,出自膀胱。……其來遠者,出自小腸?!乐?,必自精宮血海而出于命門?!?BR>  《類證治裁。溺血論治》:“溺血與血淋異,痛為血淋,出精竅,不痛為溺血,出溺竅?!绶文I陰虛、口干腰酸,六味丸合生脈散。小腸火盛,血滲膀胱,導赤散。肝火脈洪,不能藏血,龍膽草湯加減;膽火溺血,頭痛眩暈,當歸飲;溺血日久,腎液虛涸,六味阿膠飲?!?BR>  《醫(y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失血門》:“溺血多緣精竅病,尿血分出莖或疼,牛膝四物湯調(diào)治,急宜煎服效從容。”
  (現(xiàn)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
  目前以血尿為主的腎臟及其他疾病的動物模型,除IgA腎病外,國內(nèi)尚未見有報道。
天津中醫(yī)學院報道,采用口服牛血清白蛋白(BSA)與葡萄球菌腸毒素B(SEB)復
  合感染的方法,建立了以鏡下血尿為特征的小鼠實驗IgA腎病改進模型,并用清熱利濕、活血止血中藥治療該模型,結(jié)果表明,此類中藥能減輕該模型的鏡下血尿。
  二、臨床研究
  1。證型與客觀指標相關(guān)性研究 探求尿血各證型的客觀指標變化,尋找宏觀辨證與微觀變化之間的關(guān)系,已成為當前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謝氏報道,對54例無癥狀血尿患者辨證分型后,進行了尿紅細胞形態(tài)相位差顯微鏡檢及血液流變學檢測,結(jié)果表明:脾虛型和腎虛型以變形紅細胞血尿居多,其血液流變學改變較明顯,原發(fā)病多屬慢性腎小球疾??;熱盛型和虛火型尿紅細胞形態(tài)多屬均一型或混合型,其血液流變學改變不明顯,原發(fā)病以非腎小球疾病為多。
  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尿血的基本方法.由于尿血的病因復雜,各家所觀察的病種有異,故分型、立法、組方亦有區(qū)別。王烈對小兒單純性血尿分發(fā)作期、緩解期、恢復期進行辨證治療,發(fā)作期以解毒化瘀,佐以涼血止血為法,用二薊飲子(大薊、小薊、紫荊皮、紫珠草、白鮮皮、白薇、旱蓮草、鳳眼草),若癥見頭痛加菊花、川芎;咽痛加重樓;腹痛加玄胡;腰痛加牛膝;偏熱加黃芩;偏寒加桂枝;偏虛加黃芪。緩解期以益氣養(yǎng)血為主,佐用解毒化瘀之法,方用:黃芪、當歸、白薇、旱蓮草、阿膠、小薊、丹參?;謴推谟梅瞿I固本之法,佐以益氣養(yǎng)血,擬扶腎固本湯:黃芪、何首烏、女貞子、黑芝麻、熟地、太子參、阿膠。其觀察治療1l例均獲愈。劉慕松對無癥狀性血尿按腎小球性血尿和非腎小球性血尿分別進行辨證論治。其將腎小球性血尿分3個型:①肺腎陰虛,濕熱內(nèi)蘊(多見于隱匿性腎炎和慢性腎炎):治以滋養(yǎng)肺腎,清利濕熱,用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生地、麥冬、玄參、丹皮、知母、白薇、連翹、黃芩、石韋、小薊、旱蓮草);②心腎陰虛,濕熱留戀(多見于急性腎炎):治以滋陰補腎、清心利濕瀉熱,用二至丸合導赤散加味(女貞子、旱蓮草、生地、木通、淡竹葉、蓮子心、石韋、白茅根、益母草、甘草);③瘀熱傷絡(luò)型(多見于紫癜性腎炎及隱匿性腎炎):治以清絡(luò)涼血,化瘀解毒,用清絡(luò)飲與清營湯合方加減(忍冬藤、絲瓜絡(luò)、荷葉、淡竹葉、連翹、生地、玄參、丹皮、紫草、黃芩、紅花、赤芍、石韋、白茅根、小薊);非腎小球血尿分2個型:①心與小腸火迫血妄行.:治以清心瀉火,利濕止血,用導赤散合萆薢分清飲(生地、木通、黃連、萆蘚、益智仁、石菖蒲、茵陳、黃柏、知母、焦山梔、丹皮、血余炭);②脾腎陰虛、血失固攝:治以補腎健脾益氣、固攝止血,用歸脾湯加杜仲、藕節(jié)、川斷炭、阿膠珠。
  血尿是IgA腎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李少川對本病辨證用藥有獨到之處,認為本病以脾虛為本,濕熱、瘀血為標,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其治療分3型:①濕熱偏盛、熱結(jié)下焦,當先清利濕熱、涼血止血,以導赤散合小薊飲子化裁為主,常用藥物有生地、小薊、白茅根、滑石、甘草、竹葉、炒山梔、木通、藕節(jié)等,隨證加減,繼少佐柴胡、枳殼、陳皮、清半夏等,以健脾理氣、調(diào)和氣機;②脾氣偏虛、瘀血內(nèi)阻,治以疏肝和脾,柔養(yǎng)和營,用逍遙散化裁,常用藥物有當歸、白芍、炒山梔、丹皮、半夏、柴胡、茯苓、白術(shù)、薄荷、甘草、升麻、知母、黃柏等;⑧體弱易感、鏡檢血尿殘留不已者,治以疏解清化、調(diào)和脾胃,用天保采薇湯化裁,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茯苓、厚樸、扁豆、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葛根、升麻、枳殼、藿香、川芎、赤芍等。經(jīng)多年臨床驗證,按以上辨證用藥治療IgA腎病之尿血,有較好療效。南京中醫(yī)學院將IgA腎病辨證分為11個型,對本病治療有一定指導意義。(1)風熱犯肺證:治以疏風清熱,選銀翹散加生地、小薊、白茅根;(2)心火下移證:治以清心導赤,選導赤散加減,重用生地30—60g;(3)肝火內(nèi)熾證:治以清瀉肝火,方選加味逍遙散;(4)血熱妄行證:治以清熱涼血,方選小薊飲子加減;(5)脾虛濕熱證:治以健脾利濕,方選參苓白術(shù)散或自擬健脾清利方(太子參、茯苓、薏苡仁、白術(shù)、生甘草、石韋、赤小豆);(6)氣血雙虧證:治以補氣養(yǎng)血,方選歸脾湯加減;(7)氣陰兩虛證:以補氣養(yǎng)血,方選自擬補氣養(yǎng)陰湯(太子參、黃精、麥冬、生地、懷山藥、玄參、茯苓、丹皮、澤瀉、百合、甘草)加減;(8)氣虛血瘀證:以補氣活血,方選補陽還五湯或桃紅四物湯加參芪;(9)陰虛血瘀證:治以養(yǎng)陰活血,方選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或用自擬扶正通絡(luò)方(當歸、赤芍、白芍、熟地、太子參、益母草、琥珀粉、三七粉)加減;(10)腎虛夾毒證:治以補腎解毒,方選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或用自擬補腎解毒方(生地、山萸肉、淮山藥、旱蓮草、黃柏、知母、板藍根)加減;(11)腎虛精虧證:治以補腎益精,方選無比山藥丸(巴戟天、菟絲子、肉蓯蓉、山萸肉、杜仲、熟地、牛膝、澤瀉、茯神、赤石脂)加減。(63
  3。辨病治療 近年來,治療尿血有不少以辨病治療,一法為主的研究報道,概括分析有下列幾種。
  (1)清熱涼血法 此法在兒科最為常用,其適用于尿血的實證各型。趙益人報告用馬鞭草合劑(馬鞭草30—60g、生地榆30g、紅棗5枚)治療血尿3l例,有效率達87。1%。王琦擬五草湯(魚腥草、茜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車前草)、柴芩二丁湯(柴胡、黃芩、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蓮)治療急性尿道炎、膀胱炎、急性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所致血尿,療效甚佳,能較快控制血尿,消除尿路刺激癥狀?!?,廖周俊報告用紅龍湯(紅龍須40g,地榆炭、槐花炭、大薊、白茅根、山藥各30g)治療血尿45例,結(jié)果:顯效30例,有效12例,無效3例。
  (2)滋腎清利法 時振聲等認為慢性腎炎血尿,其病位多在腎,病性以陰虛者為多,或因素伴陰虛復感外邪,或久病傷陰,耗傷腎陰,勞而誘發(fā),故認為:滋腎清利法為治本之法,擬“滋腎化瘀清利湯”以滋腎化瘀清利同用,體現(xiàn)了標本結(jié)合的治法,其藥物組成:女貞子、旱蓮草、白花蛇舌草、生側(cè)柏、馬鞭草、大小薊、益母草、白茅根、石韋。用該方觀察治療以血尿為主要表現(xiàn)的IgA腎病患兒25例,結(jié)果:完全緩解工O例,顯著緩解8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明顯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
  (3)益氣健脾法 鏡下血尿日久,臨床辨證屬氣不攝血者,宜用健脾益氣法。沙建飛報道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生黃芪30g,生白術(shù)15g,黨參20g。升麻、柴胡各6g,當歸10g,仙鶴草、車前草、鳳尾草、白茅根各30g),治療無痛性血尿32例,結(jié)果:痊愈25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
  (4)活血化瘀法 時振聲認為腎炎出現(xiàn)血尿,必有瘀血,如瘀血征象不突出者,在原有治方中加涼血化瘀藥,即可使血尿消失,不必使用炭類止血,以免留瘀為患。若瘀血征象明顯者則需活血化瘀治之。血瘀偏陰虛者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柴胡、枳實、赤芍、甘草、當歸、川芎、生地、桃仁、紅花、牛膝、生側(cè)柏、馬鞭草、益母草、白茅根);血瘀偏寒者,可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炮姜、阿膠珠、劉寄奴、黨參、白術(shù))。”時氏還認為:腎炎頑固性血尿患者,不能見血止血,應遵循“久漏易通”的原則,采用涼血活血祛瘀之品。鄭瓊莉等報告,采用鹽酸川芎嗪注射液320mg+10%葡萄糖250ml,每日靜滴1次,20天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治療腎性血尿67例,結(jié)果:完全緩解22例,部分緩解26例,總緩解串為71.64%。血尿程度愈明顯,療效愈顯著;且第1個療程無效者,第2療程亦很難奏效。
此外,高蔭槐等報告,用中藥成藥云南白藥治療d,JL急性腎炎血尿工2例,每次0.5g,每日2次(按體重計算用量,每日35~70mg/kg bw,平均每日50mg/kg bw,療程7一10天。結(jié)果:10例血尿轉(zhuǎn)陰,2例無明顯改善。
  三、存在問題與展望
  尿血的中醫(yī)治療,雖有不少寶貴經(jīng)驗,但腎性血尿仍是臨床工作中的一個難題。目前有關(guān)尿血的實驗研究甚少。要提高尿血的診斷及治療水平,必須結(jié)合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宏
觀與微觀相結(jié)合,同時要注意對病因、病位、病性及其與證候類型、治法方藥的關(guān)系、規(guī)律進行研究,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jié)規(guī)律,認真篩選有效方藥,從一點一滴做起,才可能使血尿的臨床研究有所突破。

 可另查血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喜歡該文的人也喜歡 更多
    熱門閱讀 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