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瘡 可另查口腔病 (概述] 口瘡是指口舌粘膜上出現(xiàn)淡黃色或灰白色小潰瘍,局部灼熱疼痛的一種疾病??诏彽姆秶^廣,凡口腔頰腭、唇舌粘膜發(fā)生點狀潰瘍性損害的病變,均屬本病范圍.口瘡又名口瘍,發(fā)生于口唇兩側(cè)者,稱燕口瘡;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稱為口糜.小兒口瘡的發(fā)生如與疳病有關者,稱為口疳。其病理和治療大體相同,故一起討論.西醫(yī)學中的皰疹性口炎、球菌感染性口炎、復發(fā)性口瘡、創(chuàng)傷性口腔粘膜潰瘍、口腔粘膜結(jié)核性潰瘍、白塞綜合征等均屬于中醫(yī)“口瘡”的范疇。小兒常見皰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 口瘡為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齡小兒均可發(fā)病,以2—4歲為多。本病可單獨發(fā)生,或因其它疾患致機體抵抗力降低時伴發(fā).無明顯季節(jié)性,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小兒口瘡一般預后良好,但失治、誤治可導致重癥,或反復發(fā)作,耗氣傷陰,轉(zhuǎn)為疳病。 口瘡之名,首見于《內(nèi)經(jīng)》,后世醫(yī)家多有闡發(fā)?!吨T病源候論》明確指出口瘡之病因在于心脾熱盛?!妒備洝分赋隹诏徶∮袑嵱刑?。.《小兒藥證直訣》未論及口瘡,但錢乙門人閻季忠所著《閻氏小兒方論》有治口瘡方藥?!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唇口病論》說:“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生瘡瘍……若發(fā)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fā)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瘡?!薄队卓祁愝汀分赋鲂号c母同服藥的必要性?!队子准伞分赋鲈心笐烟ィ瑢μ旱挠绊懖蝗莺鲆?,指出胎稟因素。歷代醫(yī)家對小兒口瘡的病因病理及分證論治作了精辟的論述。 現(xiàn)代對小兒口瘡的研究主要偏重于臨床研究,辨證論治的認識不斷提高,多種療法治療小兒口瘡有許多總結(jié)報道,以藥物內(nèi)服或外用者為多,亦有其它方法。實驗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復發(fā)性口瘡的病因病理研究,從不同方面闡明了藥效原理,有助于提供.臨證選方用藥參考。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多種病因可引起口瘡,常見的有外感因素、食傷因素和正虛因素3類。 1.外感病因 外感風、火(熱)、濕、燥邪均可致口瘡,而風邪、燥邪及濕邪常與火邪相合而致病。最常見者,為風熱外感,引動心脾兩經(jīng)內(nèi)熱,蒸于口舌粘膜為口瘡。夏令常夾濕,秋冬常夾燥。 現(xiàn)代研究表明,口腔炎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的細菌如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綠膿桿菌或大腸桿菌等。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 2.食傷病因 小兒乳食不知自節(jié),或過食肥甘辛辣煎炸之品,或飲食無節(jié),貪食無厭,進食過量,致心脾蘊熱,火熱上炎,熏蒸口舌而致口瘡。另外,孕母過食厚味,積郁生熱,熱傳胞胎,致胎兒心脾積熱。 3.正虛病因 小兒素體陰虛,或因患其它疾病,如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造成體質(zhì)虛弱,陰液虧耗,水不制火,虛火上炎,熱熏口腔發(fā)為口瘡。也有身體虛弱而過食寒涼,或吐瀉之后脾胃陽虛,由于陽虛而致無根之火上浮發(fā)為口瘡,此型小兒較少見?,F(xiàn)代研究認為,復發(fā)性口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病理 1.病變臟腑在心脾胃腎 中醫(yī)學認為,口腔通過經(jīng)絡與臟腑有密切聯(lián)系。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絡布于舌下,心開竅于舌,心脈布于舌上,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齦屬胃與大腸,牙齒屬腎,任、督等經(jīng)脈均上絡口腔唇舌。因而口瘡的局部病變在口腔,其病變臟腑在心脾胃腎,無論是外感、食傷,還是正虛,其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心脾胃腎四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 2.病理因素為火熱 口瘡發(fā)生與火熱上炎有密切關系。外感六淫之邪均可以郁久化熱,內(nèi)傷乳食蘊熱化火,正虛陰虧液耗,水不制火,虛火上炎,說明火熱上炎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變。 3.病機屬性分虛實 由于口瘡的病因不同,身體稟賦有差異,因而在病證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病程有長短之分,其病機屬性可分為實火和虛火兩類。一般新病,急性起病及體質(zhì)好者,多為實證。久病,反復發(fā)生,遷延不愈及體質(zhì)虛弱者,多為虛證.小兒口瘡以實火者為多。 4。病情演變重氣陰 小兒口瘡病理因素為火熱,易耗陰液,故其病情演變,必須重視氣陰的消長。實火證如失治、誤治,灼陰耗氣轉(zhuǎn)為虛火證;虛火不除,亦傷氣陰,易感外邪,轉(zhuǎn)為虛實兼夾證。陰虛日久,由陰及氣,轉(zhuǎn)為氣陰兩虛,遷延不愈。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初起口腔內(nèi)粘膜發(fā)生紅腫或散在小瘡,繼而糜爛,形成潰瘍,流涎,疼痛,可伴發(fā)熱,頜頤下淋巴結(jié)腫大。 2.發(fā)病多與飲食失調(diào)或發(fā)熱疾患有關。 二、鑒別診斷 l。牙疳 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發(fā)病急驟。好發(fā)于前牙牙齦,主要特征為牙齦緣及齦乳頭形成穿掘性壞死潰瘍,可波及多個牙齒,潰瘍邊緣不齊,互相融合成大片潰瘍面,并向周圍及深層侵犯,可波及唇頰、舌、腭、咽、口底等處粘膜,局部形成不娩則形狀的壞死性深潰瘍,上覆灰黃或灰黑色假膜,周圍粘膜有明顯的充血水腫,觸之易出血,有特殊腐敗臭味。 2.手足口病 多見于4歲以下小兒:口腔粘膜潰瘍,伴手、足、臀部皮膚皰疹.春夏流行??诏彏樯l(fā),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不伴有皮膚皰疹.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辨別常證 (1)辨虛實 口瘡有實火與虛火之分,辨證可從病史、全身癥狀及局部病變3方面著手。實火口瘡有風熱在表,脾胃積熱,心火上炎之別,起病急,常有外感或傷食史,病程短,容易治愈;虛火口瘡,常有素體陽虛,或久患它病造成體質(zhì)虛弱病史,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全身癥狀方面,風熱在表多有發(fā)熱,惡寒;脾胃積熱有發(fā)熱口臭、大便干結(jié)等癥;心火上炎有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虛火上浮則神疲顴紅,手足心熱。 (2)審病灶 口瘡是局部病變,是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局部表現(xiàn),局部病變是辨證的重要依據(jù)。辨證時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統(tǒng)一,注重局部病變,但必須結(jié)合全身癥狀詳察明審。局部辨證主要靠望診,其辨證要點如下: ①斑塊 瘡周見紅色斑塊多為實火,見淡紅或淡白斑塊多為虛火,腫而不紅為濕盛。 ?、诏徝?黃色膿膜為熱毒,黃而粘膩為濕熱。 ③鱗屑 瘡周起鱗屑,急性發(fā)作者多為實證,日久口瘡起鱗屑或見龜裂者多為血虛陰虧。 ?、芴弁?疼痛較甚,灼熱,多為實火,疼痛輕微,或因飲食受刺激時痛,多為虛火之證。 ⑤深淺 瘡淺者病輕,瘡深者病重,深陷如穴如坑者更重。 2.辨識輕重 口瘡輕證,一般發(fā)熱不高,納食稍差,精神尚好,口瘡淺、小、少,愈合快。重證者,發(fā)熱高,精神萎靡。影響進食,口瘡深、大,遍布滿口,愈合遲,甚則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 二、治療原則 治療口瘡,以清熱瀉火為基本法則,內(nèi)治外治相結(jié)合??诏徥切钠⑽改I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局部表現(xiàn),而口瘡的局部刺激,又可進一步促使內(nèi)臟失調(diào)。內(nèi)治是治其本而撤其源,外治是祛腐生肌,直接作用于潰瘍病灶。要注意的是實熱證雖宜清熱瀉火;但不能一清到底,后期應以調(diào)理為主;虛熱以補虛為要,但急性發(fā)作時,應清補結(jié)合,甚則以清熱為主,病情控制后,再用補養(yǎng)之法,調(diào)治其本。具體用藥時,針對火熱炎上,病變在口腔的特點,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適當選用一些引熱下行之品,能提高療效。外治同樣要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敷臍、推拿、針灸等療法也可應用。重癥患兒、還應中西藥配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三、分證論治
l。風熱在表 證候表現(xiàn) 唇舌或兩頰內(nèi)出現(xiàn)皰疹、潰瘍.紅腫,疼痛,流涎,伴有發(fā)熱、惡寒、咽紅、咳嗽,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指紋浮紫,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 口瘡初起,起病急驟,全身及局部病變均顯示風熱束表之象??诏徏t腫未甚,未潰爛融合成片,全身熱毒不盛,與心脾積熱可以辨別。
治法主方 疏風清熱。銀翹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銀花、連翹、竹葉、牛蒡子、板藍根、薄荷、甘草梢。發(fā)熱重加柴胡;小便短赤加通草、滑石;夏令夾暑濕加香薷、荷葉、佩蘭;口干欲飲加蘆根、天花粉。 驗方銀藍湯(生地、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生山梔、薄荷、人中黃)加防風、柴胡、荊芥??诏徏嫱飧酗L熱者可用竹葉石膏湯:淡竹葉、生石膏(先煎)、生大黃(后下),加銀花、連翹、板藍根治療,清熱兼和胃,且藥味甘淡,適合小兒服用。現(xiàn)代實驗研究還證實多種中藥如金銀花、射干、虎杖、紫花地丁、馬齒莧、赤芍、黃精、側(cè)柏葉等對單純皰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在辨證的前提下選擇配用。本證在內(nèi)服藥同時,應加用外治法,如冰硼散冷敷患處,每日4—6次。 2.脾胃積熱 證候表現(xiàn) 口腔潰瘍較多,或滿口糜爛,周圍紅赤,疼痛拒食,煩躁多啼,口臭涎多,牙齦紅腫,小便黃,大便干結(jié),或發(fā)熱面赤,舌質(zhì)紅,苔黃或黃膩,指紋紫滯,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起病前多有過食厚味,貪食過量史,潰瘍周圍粘膜鮮紅,疼痛拒食,口臭,大便干結(jié)等為本證特征。 治法主方 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涼膈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芩、黃連、連翹、梔子、生大黃(后下)、芒硝(兌入)、竹葉、薄荷(后下)、甘草、蜂蜜(兌入)。口渴煩躁加生石膏、知母;小便短赤加生地、通草;潰爛不收El加人中白、五倍子;大便不實者,可選用清熱瀉脾散清瀉心脾積熱。本證常有大便干結(jié),但只要無大便泄瀉者,均可用生大黃,取其通腑泄熱之功。生大黃一般用3—6g,便秘者后下,大便正常者同煎,藥后便泄次頻者停用.肺胃熱重,陰液已傷可用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扁豆、冬桑皮、甘草、大青葉、人中白)清熱解毒,清肺養(yǎng)胃陰,生津潤燥。兼有濕熱者,可選用甘露消毒丹治療。本證外治可用青黛散或綠袍散涂敷患處。 . 3.心火上炎 證候表現(xiàn) 舌上、口腔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飲食困難,心煩不安,口干欲飲,小 便短赤,舌尖紅赤,苔薄黃,指紋紫滯,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舌上潰瘍、舌尖紅、心煩不安、小便短赤等為本證特征。 治法主方 清心泄熱,引熱下行。瀉心導赤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生地、竹葉、通草、白茅根、燈芯草、甘草、車前草。木通可致血尿。對腎臟有損害,小兒不宜用,換用通草。熱毒盛可加梔子、黃芩;口干欲飲,熱傷津液可加蘆根、麥冬等。方中黃連苦寒,劑量不宜大,可用l~2g。燈芯草、通草,瀉心火,引熱下行,亦以l~2g為宜。 本型口瘡也可選用五倍子瀉心湯(五倍子、薄荷、生甘草、竹葉、生大黃、炒檳榔、黃芩、黃連、連翹)治療。 4.虛火上浮 證候表現(xiàn) 口舌潰瘍反復發(fā)作,稀疏色淡,不甚疼痛,神疲顴紅,口干不渴,盜汗,手足心熱,舌質(zhì)淡紅,苔少,指紋淡紫,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病程較長,口舌潰瘍反復發(fā)作,稀疏色淡,伴有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之證象。 治法主方 滋陰降火。知柏地黃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地、黃柏、知母、山茱萸、茯苓、山藥、丹皮、澤瀉、玄參等。邪熱稽留,耗傷津液可加石斛、旱蓮草、沙參等;肝腎陰虛者,可加肉蓯蓉、女貞子、菟絲子。 心腎虛火口瘡可用六味地黃丸合補心丸化裁,滋陰降火,清心安神.脾陰虛口瘡用甘露飲滋陰生津,瀉熱利濕。肝腎陰虛口瘡用一貫煎治療。熱病后期,熱邪灼陰,陰液虧耗,虛火上炎所致口瘡,可用養(yǎng)陰清肺湯治療,其方藥:生地6g,麥冬4g,玄參5g,貝母、丹皮、白芍各3g。若吐瀉之后,脾腎陽虛,無根之火上浮而見口舌生瘡,神疲面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者,可用理中湯加肉桂以溫補脾腎,引火歸原。本證外治,可用錫類散或養(yǎng)陰生肌散涂患處。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瓜霜退熱靈 用于實火口瘡. 2.牛黃解毒片 用于實火口瘡。 . 3.小兒化毒散 用于實火口瘡。 4.知柏地黃丸 用于虛火口瘡。 二、單方驗方 1。板藍根或大青葉15~30g,濃煎服。用于實火證。 2.一枝黃花30g,水煎服,1 日1分服。用于實火證。 3.仙鶴草30g,水煎,1日分服。用于實火證。 4.茵陳20g,加水250ml,用文火煮沸1O分鐘,過濾藥液,代茶飲,用于濕熱證。 5.鮮天門冬適量,洗凈搗爛取汁,頻頻噙服,連服l周。用于小兒口瘡經(jīng)久不愈,或愈后又發(fā). 6.口疳八味湯 生石膏、蘆根各30g,大青葉20g,生地、玄參、赤芍、丹皮各lOg,生甘草5g。每日l劑,水煎,分3—4次服。治療實熱口瘡。 三、藥物外治 1.野菊花、金銀花、薄荷、連翹,板藍根各lOg,玄參15g,加水1000ml煎沸,待溫后含漱,每次至少含漱3分鐘,每日3—5次。用于口瘡實熱證。 2.復方西瓜霜 西瓜霜、黃連、川貝母、黃柏、黃芩、薄荷腦、冰片、朱砂等,撒布患處,每日1—2次。用于實熱證。 3.珠黃油 取3只稍大的鮮雞蛋,煮熟取黃,文火煎出蛋黃油,外敷潰瘍面上。用于實火證,虛火證均可.用于潰瘍FJ久不斂者更佳。 4.細辛末2.5g,與適量的小麥粉用溫水調(diào)成粘稠餅狀,直徑3~4cm,厚度0.5cm,直接敷于肚臍上,可用塑料薄膜及紗布貼膏固定。早晚各換1次,3日為1個療程。用于虛火證。 5.吳茱萸粉2g,陳醋2ml,蜂蜜2g,調(diào)成糊劑,直接貼敷于兩足涌泉穴,外用紗布、膠布固定,每天調(diào)換糊劑1次,3次為1個療程。用于虛火證。 四、食療方藥
1.綠豆雞蛋飲 綠豆適量,雞蛋1個.雞蛋打入碗中調(diào)勻,綠豆放入砂鍋,冷水泡10~20分鐘后煮沸,沸后3—5分鐘,將雞蛋沖入沸綠豆水為蛋花飲用,每日早晚各1次。 2.綠豆青茶湯 綠豆、青茶、冰糖適量煮至綠豆熟透,取汁頻服。用于實熱證口瘡。 3。麥門冬粥 麥門冬10g,溫水浸泡片刻,大棗2枚,冰糖適量,粳米50g,同入鍋內(nèi),加水500m!,煮麥門冬爛熟,米花粥稠即可。每日2次溫服,3"-5日為1個療程。適用于陰虛火旺口瘡者。 五、針灸療法 . 1.體針 脾胃積熱型取穴:足三里、內(nèi)庭、合谷。陰虛火旺型取穴:腎俞、命門、三陰交、合谷。均留針20分鐘,每日1—2次。 2.氦一氖激光穴位照射 主穴:神闕、涌泉(雙)。配穴:合谷(雙)、足三里(雙)。每次每穴照射3—5分鐘,可接受的能量密度為15J/cm2,療程為3"7天。 3.耳穴貼壓 常用穴:口、肺、腎上腺、腎。備用穴。心、神門。貼壓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壓2—3次,每次每穴按壓1分鐘。隔日換貼1次。每次一側(cè)耳,雙耳交替,3次為1個療程。 六、推拿療法 清脾胃,清天河水。清心經(jīng),清熱瀉火。用于實火證。 加減法:發(fā)熱去天河水加六腑;流口水重加揉小橫紋,推四橫紋;煩躁驚悸加揉小天心;虛火上炎加揉二人上馬,推涌泉,推補腎經(jīng). 七、西醫(yī)療法 局部可選涂皰疹凈、2。5%一5%金霉素魚肝油、1%甲紫,較大兒童可用消毒防腐含片如克菌定(特快靈),或含漱劑如0.1%利凡諾溶液,1:5000洗必太溶液,或呋喃西林浴液等。疼痛重者,給予磺胺或抗生素。出現(xiàn)脫水和酸中毒者應及時糾正。發(fā)熱時給予退熱。有研究表明,用思密達粉末,或加維生素E油攪成糊狀,涂抹潰瘍表面,每日5—6次,較大兒童可用思密達3g加入生理鹽水或涼開水200ml內(nèi)搖勻,含漱,一日數(shù)次,治療口腔炎及口腔潰瘍。也有報道,口服西咪替丁(每日10~20mg/kg bw)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勤漱口 晨起、飯后、睡前要漱口,以去除食物碎屑和口腔污物,保持口腔的清潔,可以減少口瘡發(fā)生。 2。調(diào)節(jié)飲食 飲食有節(jié),饑飽適宜,不偏食,宜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勿暴飲暴食,避免過食辛辣煎炒之品。 3。加強鍛煉 注意身心健康,經(jīng)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避免過勞及精神刺激。 二、護理 1.選用適當中藥煎劑頻漱口。 2.避免粗硬食品,宜半流質(zhì)飲食。 3。飲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及過咸食品。 4.多休息,避免過勞。 (文獻選錄] 《諸病源候論。唇口病諸候??谏喁徍?gt;):“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盛,熱乘心脾,氣沖于口與舌,故令口舌生瘡也?!?BR> 《幼科類萃.耳目口鼻門》:“口瘡者,乃小兒將養(yǎng)過溫,心臟積熱,熏蒸于上,故成口瘡也。宜南星末醋調(diào)貼兩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以瀉心湯主之。” 《證治準繩。幼科。瘡瘍》:“口瘡一證,形與名不同故治法亦異,有發(fā)于未病之前,有生于已病之后?!?BR> 《幼幼集成.口瘡證治》:“口瘡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泛上而無制,宜理中湯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瀉后口中生瘡,亦是虛火,理中湯。昧者以為口瘡患為實熱,概用寒涼,必不效?!?, 《幼科釋謎。口病原由癥治》:“小兒口內(nèi)白爛于舌上,口外糜潰于唇弦,瘡少而大,不甚痛,常流清水,此脾胃虛熱上蒸,內(nèi)已先發(fā)而后形于外也?!保骸按蟮执思?,不拘肥瘦,血氣盛,又將養(yǎng)過溫,或心脾有熱,或客熱在胃,熏逼上焦而成,此為實證?!?BR> (現(xiàn)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1。抑菌及抗病毒試驗 鄭民實使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對472種中草藥(均含生藥10mg/m1)進行了抗Ⅰ型單純皰疹病毒的初篩(定性)和復篩(定量)研究。該實驗復篩出10種高效藥物:青木香、劉寄奴、烏藥、敗醬草、馬尾松、夏枯草、石韋、鹽膚術、海藻和蒲公英。吳符火等報道,珍珠口瘡沖劑(由珍珠、五倍子、甘草等精制而成)體外抑菌實驗表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奈氏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及肺炎球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沖劑潰瘍面滴藥及灌胃對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實驗性豚鼠口腔粘膜潰瘍,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李繼安報道,復方毛冬青注射液體外抗病毒實驗表明,2.5%復方毛冬青注射液對Ⅰ型皰疹病毒有抑制作用。 2。局部鎮(zhèn)痛試驗 珍珠口瘡沖劑的試驗表明,局部用藥對甲醛致痛小鼠有局部止痛作用。 3。微量元素測定 龐勁凡等測定75例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的血清鋅、銅、銅/鋅比值,結(jié)果血鋅均值在正常范圍的下限,血銅均值正常,銅/鋅比值高于正常。用中醫(yī)辨證分析復發(fā)性口腔潰瘍與鋅、銅的關系,虛證型血鋅低于實證型,銅/鋅比值高于正常。中醫(yī)辨證論治能調(diào)整血清中鋅、銅的含量,使銅/鋅比值正?;?,并能顯著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從而獲得比口服鋅劑更佳的療效。 4.抗凝血研究 吳葆萱等對173例復發(fā)性口瘡患者進行血漿纖維蛋白原(FbO)和纖維蛋白(原)裂解產(chǎn)物含量的測定,提示本病具有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經(jīng)臨床治療結(jié)果,證明茶色素、丹參、雞血藤3種藥物均具有明顯的降低FbO含量的作用,能防止血栓形成,加速潰瘍面的愈合,減低復發(fā)率。而且還可抗凝血酶,調(diào)節(jié)與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對整體的病理調(diào)節(jié)能力等方面比西藥抗凝劑更好,又無出血等副作用。邱曾秀等研究亦 表明,復發(fā)性口咽潰瘍患者均有凝血與抗凝血系統(tǒng)失調(diào),血液流變學和體液流變學異常,證明本病屬中醫(yī)瘀血證范疇;主張應用活血化瘀藥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調(diào)節(jié)凝血和抗凝系統(tǒng)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和血液流變性,以對抗血栓形成。 5。免疫學研究 李興春等應用抗T淋巴細胞單克隆抗體OK7系列間接免疫熒光法及,H—TdK摻法,檢測了口瘡虛、實兩證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及淋巴細胞轉(zhuǎn)化功能。結(jié)果提示本病與細胞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而且虛證與實證患者表現(xiàn)不同,實證型細胞免疫功能失調(diào)現(xiàn)象明顯。李修武的研究表明,復發(fā)性口瘡患者的唾液中IgA含量明顯降低,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加上自身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含量降低,機體體 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減弱,為本病主要病因。也有研究表明,小兒皰疹性口炎唾液內(nèi)SIgA含量也明顯降低,提示局部免疫功能低下,與口瘡的發(fā)病有密切關系。 二、臨床研究 在辨證論治的原則指導下,已研究出多種治療方法。 內(nèi)服中藥旨在調(diào)整機體的生理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使局部潰瘍愈合。小兒口瘡多屬實熱證,因而口服中藥多以清熱為主。如張宏啟等以自擬方奇效解毒湯(生地、石膏各20g,金銀花8g,連翹、升麻、竹葉、甘草各5g,生山楂片14g,黃連7g)治療小兒口腔炎1050例,l劑藥3日服完,每次10ml,每日6次口服。結(jié)果痊愈1047例,顯效3例,總有效率100%。對心脾積熱之口瘡,孫秀芳以銀花玄參飲(金銀花、玄參、連翹、冬瓜仁各10一15g,石斛10g,黃芩6—10g,生石膏15—30g,佛手、甘草各3—8g)水煎取液頻飲治療。治療75例,痊愈68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7.3%。偏于胃火熾盛者,吳愛先用口瘡飲(生石膏5~15g,生地黃3—8g,知母3~6g,天冬、麥冬各3~10g,黃連1—4g,生大黃2—8g,燈芯草3~5g,淡竹葉3—12g,木通2~6g,生甘草1—4g,絲瓜絡5—10g)水煎多次溫服,治療128例,全部治愈。由于熱病易耗津傷陰,加上小兒陰常不足,因而治療小兒口瘡,清熱時要兼顧養(yǎng)陰。王樂平治療小兒,口瘡以甘寒護陰為法,常選用沙參、玄參、石斛、竹葉、竹茹、白茅根、蘆根、生石膏、人牛黃、連翹、全瓜蔞、碧玉散等藥。王忠全等報道用養(yǎng)陰托毒湯(沙參、麥冬、玉竹各5g,生黃芪、焦山楂各10g,知母、桔梗各3g)治療小兒潰瘍性口炎50例,總有效率96%。 也有研究辨病治療的。對小兒皰疹性口炎。高津福等用加味銀翹散(板藍根、金銀花各10g,連翹、桔梗、竹葉各6g,薄荷、木通、甘草各3g,蘆根12g)治療,治療112例,總有效率94.6%,優(yōu)于口服嗎啉雙胍片對照組(總有效率68.0%),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臨床實驗室檢測提示,該方還具有提高血白細胞功能和促進體液免疫應答功效。(9,治療小兒復發(fā)性口瘡,柴英勤等用苓砂湯(茯苓、燈芯草、白術各6g,桂枝4g,朱砂0.5g,生甘草2g),每日1劑,連服5劑為1療程。治療50例,總有效率96%。也有報道六神丸含化可治療小兒急性潰瘍性口炎以細菌感染為主者,方法為:l歲2粒,每增l歲遞增2粒,最多用到]3粒,日2次,早晚含化服。另外,沈永琴等報道以黃芪、麥冬、白術、白芍、生地、五味子、谷麥芽等藥制成的麥芪糖漿,每日3次,每次15m1.口1服3個月為1個療程,可有效防止小兒口腔潰瘍的復發(fā)。 藥物外治,包括局部用藥及穴位貼敷。局部用藥直接作用于潰瘍病灶,祛腐生肌,促進愈合.臨床報道較多.單獨用或配合內(nèi)服藥治療。如陳天祥等用青黛、梅花冰片、生石膏、硼石、人中白、黃連、大黃、黃柏、制乳香、制沒藥、川芎等藥按比例制成青梅散,用以治療小兒El腔炎,每日4—5次吹敷患處。觀察了1283例,臨床證明具有良好的消炎鎮(zhèn)痛作用、不易耐藥的多重抗病原體作用,以及對合并癥狀的輔助治療作用。姜景霞等用潰瘍散(兒茶、人中白、人工牛黃、冰片)噴敷患處,治療小兒口腔潰瘍185例,5日內(nèi)治愈100%,療效優(yōu)于碘甘油外涂對照組。張保貴等以自制五蜘散治療小兒口腔潰瘍,總結(jié)了230例,有效率90%。其中細菌性69例,治愈率32%,霉菌性76例,治愈率88%,維生素缺乏性40例,治愈率90%。其方法:五倍子30g,蜘蛛10個,爪甲lg,苦礬15g,冰片3g,共研細末,每日l歲以內(nèi)0.5一lg,1—3歲1—1.5g,3歲以上2g,分3—4次,外敷患處。穴位貼敷則以涌泉穴貼敷報道較多,常用藥為吳茱萸、細辛、膽南星、大黃等。朱聘倬用吳茱萸薄膜貼敷雙足涌泉穴,理氣燥濕,引熱下行,引火歸原,對虛、實證均有效。陳國榮報道用白礬、去殼巴豆各2g,雄黃0.4g,搗如膏狀,制成35粒,取1粒,用貼布貼印堂穴,24小時取下,治療小兒口腔潰瘍52例,全部治愈?!?)也有報道用細辛末2.5g與適量小麥粉用溫水調(diào)成粘稠餅狀,直接敷于肚臍,外用塑料薄膜及紗布貼膏固定,早晚各換1次,亦有較好的療效。3日為1個療程,治療小兒口瘡。 針灸推拿及其它療法亦有較好療效。宮兆莉用推拿治療小兒口瘡。其方法為:清板門、補腎經(jīng)、揉小天心、揉總筋、清小腸、清天河水、退六腑、掐四橫紋,每日1次,用于治療口瘡實熱證。李樹意以針刺廉泉、中沖、大椎、支溝、照海等穴治療小兒皰疹性口炎,觀察37例,總有效率100%??簼煞逡匀忉樋焖冱c刺雙側(cè)四縫穴放出少量黃液,并配合針刺雙足三里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160例,一般1—2次即愈,結(jié)果痊愈142例,顯效16例,無效1例。夏玉華采用氦一氖激光照射神闕、涌泉等穴治療嬰幼兒皰疹性口腔炎,療效優(yōu)于病毒唑?qū)φ战M(P<0.05)。李繼安報道用復方毛冬青針劑(每2ml含毛冬青、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各lg)肌注治療小兒皰疹性口炎440例,與抗生素對照,顯效和總有效率均有非常顯著差異。其它尚有超聲霧化口腔吸入、紫外線照射等療法,均有一定療效。
可另查口腔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