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是北平人,青年時代就學于清華大學文學系,后又赴美深造,研習英美文學。1926年他學成回國,先后在幾所大學過教,帳下多出高徒。他課余不忘根本,從事寫作活動,還翻譯過莎士比亞戲劇八種。
抗戰(zhàn)爆發(fā),平津淪陷,梁實秋避往華中,于1938年春在武漢被選為國民參政員。不久武漢亦失守,梁實秋又輾轉(zhuǎn)來重慶,應教育部之約,編寫中小學教科書。是年冬,他接編重慶《中央日報》副刊《平民》,發(fā)表《編者的話》一文,其的重要點,是認為文學乃基本的人性的發(fā)揚,談不到什么階級斗爭。復旦大學教授陳望道等人,立即撰文予以批判,引起一場關于“文學與抗戰(zhàn)有無關系”的論爭。
其后,教科書編寫組與國立編譯館合并,遷往北碚,梁實秋亦隨遷,于1939年在那里與龔業(yè)雅合伙購置平房一幢,取名為“雅舍”。自此,他但凡寫文章,都以“雅舍”為名,終生未改。
躲離了喧囂的鬧市區(qū),梁實秋的心境不由得松弛下來,仿佛找到一處泊船的良港。他退出了《中央日報》,也退出了爭論。心平氣和去做他的學問。他翻譯了莎士比亞戲劇《亨利四世》(下篇)、長篇小說《呼嘯山莊》、中篇小說《吉爾菲先生的情史》,極受青年讀者的喜愛。
其妻程季淑病居北平,未能來大后方,因而梁實秋的生活及其簡單,粗茶淡飯則知足。他把錢花在購書上,幾年中,“雅舍”內(nèi)處處皆書,隨處攤放,偶有客來,一時竟找不到落座之處。
粱實秋既為參政員,自然要輪到出公差。
1940年1月,他奉派參加華北慰勞視察團,向前線進發(fā),兩個月中訪問了七個集團軍司令部。原定行程中有延安一站,惟因他發(fā)表過《編者的話》,邊區(qū)方面拒絕讓他入境,且聲稱如果他真的要來,則只能以高粱酒、玉米面招待。
梁實秋很掃興,改而去中條山戰(zhàn)場巡視。此行,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殘暴,士兵的辛勞,同時也看到了敵占區(qū)民眾的困苦生活。聯(lián)系到“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社會現(xiàn)象,對于未來的局面,他也開始產(chǎn)生隱隱的擔憂。
抗戰(zhàn)方殷,國事正多艱難,他不敢頹唐,自認應以所學之長,報效國家?;氐街貞c后,他自動加碼,除了繼續(xù)翻譯外國作品外,還以“子佳”為筆名,在《星期評論》及《世紀評論》兩刊上撰寫專欄文章,開辟的欄目命名為《雅舍小品》。
梁實秋的文章大多一氣呵成,底稿極少涂改,但他在動筆前總是反復推敲,斟酌再三,務去繁縟枝節(jié)。這嚴于律己的文風,直到他的晚年仍未稍棄。
由于有了被延安拒之門外的教訓,梁實秋的作品從此極少與政治沾邊,多為直抒人生的胸臆,其中有不少是關于故鄉(xiāng)、朋友、往事的回憶。但這已不是一種簡單的懷舊,實際上表達了他對戰(zhàn)亂年代的焦慮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他寫文章很投入,因而交際不廣,惟有三五知己卻時相過從,絲毫不吝惜時間。
他的朋友中有冰心夫婦、老舍、朱光潛、王云五等人,都是寬袍大袖、渾身書卷氣之輩。只要這些文友來訪,他必定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喜滋滋地參與高談闊論,偷得半日清閑。有的時候,他還給遠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教書的聞一多、吳晗寫封信,他們也是老朋友。
其時大后方物資匱乏,生活清苦,各公教單位都奉命設立消費合作社,也就是要搞點“創(chuàng)收”。不知國立編譯館的同仁是怎么想的,竟然公推梁實秋為消費合作社的理事會主席,委托他為全館員工謀福利。梁實秋雖然學富五車,做生意卻是大大的外行,沒辦法,他只好另請一位經(jīng)紀人代勞,自己在旁監(jiān)賬。
每到月初,從重慶開來的糧船抵達北碚碼頭,主管部門發(fā)出通知,公教人員便一窩蜂似的往嘉陵江邊跑,排隊領取配給的口糧。這種時候,戴著一副厚眼鏡的梁實秋也樂呵呵地跟去,熱心地為大家張羅。每次均分口糧后會剩下一些,他就去市場賣掉它們,以所得之款分給眾人。他照例秉公行事,從來不占任何便宜,自然也深得同仁的信任。
有了米還得去領油,還得去搞布。幸而物資局局長是梁實秋的老同學,對他多方關照,除了平價供應油和布,還以平價多供應一些毛巾、牙刷、肥皂之類的日用品,使他的消費合作社辦得紅紅火火,年終還能給大家分點紅利。編譯館的人都說,真沒想到梁夫子還有這一手。
梁實秋在重慶住了8年多,1946年才返回北平,出任北師大英文系主任。1949年6月他移居臺灣,歷任臺灣省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病逝于臺北。他一身著述涉獵甚廣,包括文學評論、翻譯、教育等等,但尤以其所作散文膾炙人口,暢銷不衰。他是大師,是巨匠,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天空中,他堪稱一個耀眼的星座。
梁秋實“雅舍”(北碚區(qū) 文星灣):抗戰(zhàn)期間,梁秋實卜居北碚一山坡居民,在晴露星光、“雨腳如麻未斷絕”、“籬墻不固,門窗不嚴”的環(huán)境中,貢受親嘗“雅舍”中的酸甜苦辣。“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拒篇章”,一系列雅舍小品風靡于世。梁實秋是北平人,青年時代就學于清華大學文學系,后又赴美深造,研習英美文學。1926年他學成回國,先后在幾所大學過教,帳下多出高徒。他課余不忘根本,從事寫作活動,還翻譯過莎士比亞戲劇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