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楊酒煎劑治療帶狀皰疹
相魯閩 王玲

筆者以民間草藥小飛楊酒煎劑內(nèi)外合治帶狀皰疹,療效頗佳。其法為:取新鮮小飛楊全草 120g,加水煎煮15min后,加入低度白酒50ml,再煎3min后取出溫服,每日1次。
另取新鮮小飛揚全草150g,加食醋少許,搗爛絞汁涂敷患處?;颊呓?jīng)用上法一般治療3-8天可愈。
帶狀皰疹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屬中醫(yī)“火帶瘡”范疇。本病多發(fā)于春、秋季,全身多部位均可出現(xiàn)皮損,系由心肝二經(jīng)風(fēng)火,或脾肺二經(jīng)濕熱所致。筆者以大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飛揚辛平無毒、且能清熱利濕、活血止血、收斂止癢之作用,內(nèi)外合治,取得了良效。
按:小飛揚草
中文名稱: 小飛揚草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inn.的干燥全草。
出處: 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二冊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inn.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千根草為一年生匍匐矮小草本,含白色乳汁,全株被疏柔毛;莖多分枝,長可達 15厘米,紅色。單葉對生,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4~8毫米,鈍頭,基部歪斜,全緣或具細齒,兩面被疏柔毛或無毛;托葉膜質(zhì),披針形,長1~1.5毫米。夏季開花,杯狀花序單生或排成聚傘花序狀,腋生,花序梗極短;總苞陀螺狀,長約1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頂5裂;腺體4,漏斗狀,具花瓣狀附屬物;無花被;子房3室,蒴果有3棱,長約1.5毫米,被短柔毛;種子具縱溝紋4~6條。
生于田間、村旁和路旁等處。分布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qū)。廣布于北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
采收加工 夏、秋間采收。拔取全株、抖凈泥沙。曬干。
藥材性狀 本品常纏繞成團塊狀。莖纖細,直徑0.1厘米左右、多分枝,長10~15厘米,灰綠色至灰褐色。葉細小,對生,常皺縮,展平為橢圓形至長圓形,長0.4~0.8厘米,基部偏斜,邊緣有微細鋸齒,常近于無柄。葉腋間常有花或果。氣微辛,味淡。以莖幼嫩、葉多、灰綠色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微酸、澀,涼。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用于濕熱,痢疾,濕疹,皮膚瘙癢,腸炎,痔瘡出血。常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煎湯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功用: 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用于濕熱,痢疾,濕疹,皮膚瘙癢,腸炎,痔瘡出血。常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煎湯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
性味: 微酸、澀,涼
【別名】細葉飛揚草、小乳汁草、蒼蠅翅
【來源】為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集全草,曬干備用。
【源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長達15厘米,折斷有白色乳汁。莖纖細,匍匐,多分枝,通常紅色,稍被毛。單葉對生,有短柄,葉片卵圓形至矩圓形。夏日開淡紫色花。蒴果卵狀三角形,有短柔毛。
【性味歸經(jīng)】微酸、澀,微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收斂止癢。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痔瘡出血;外用治濕疹,過敏性皮炎,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煎水熏洗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