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公 英(《新修本草》) 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堿地蒲公英或同屬數(shù)種植物的干燥全草。均系野生。全國各地均產(chǎn)。原植物生于山野、草地、草甸、路旁及河岸旁。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jīng)。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利尿通淋。臨床用名有蒲公英(公英)、鮮蒲公英。 【本草匯言】 《開寶本草》:味甘,平,無毒。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 《本草圖經(jīng)》:治惡刺方,出《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xí)运旎纪床豢扇?。?jīng)十日,痛日深,瘡日高大,色如熟小豆色。常聞書者論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則愈,痛則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fù)如故。 白汁:涂惡刺,狐尿刺瘡,即愈。 《本草衍義補(bǔ)遺》:屬土。開黃花似菊花,化熱毒,消惡腫結(jié)核有奇功。味甘,解食毒,散滯氣,可入陽明太陰經(jīng)。洗凈細(xì)銼,同忍冬藤煎濃湯,入少酒佐之,得治乳癰。服罷隨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治疔腫有奇功,故書之。 《本草綱目》:薩謙齋《瑞竹堂方》,有擦牙烏須發(fā)還少丹,甚言此草之功,蓋取其能通腎也。故東垣言其為少陰本經(jīng)必用之藥,而著本草者不解引義。 摻牙,烏須發(fā),壯筋骨。 《本草經(jīng)疏》:薄蓊英得水之沖氣,故其味甘平,其性無毒,當(dāng)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藥。乳癰屬肝經(jīng),婦人經(jīng)行后肝經(jīng)主事,故主婦人乳癰腫,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本草蒙筌》:味苦,氣平。無毒。經(jīng)入陽明太陰。煎汁同忍冬,臨服加醇酒。潰癰腫,消結(jié)核屢著奇功;解食毒,散滯氣每臻神效。 《藥性解》:蒲公英,味苦甘,性寒,無毒,入脾、胃二經(jīng)?;療岫荆麗函徑Y(jié)核,解食毒,散滯氣。細(xì)銼,同忍冬藤取汁入酒,以治乳癰。服罷欲睡,是其功也,睡覺,病已安矣。 按:丹溪云浦公英花黃屬土,宜入太陰陽明經(jīng)。有一種花葉莖相類而高大者,非也。其真者短小塌地,質(zhì)甚脆,斷之有白汁,其花干如蔥管空者是也。四時(shí)?;?,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則生,則其稟天地中和之性可見矣,故治諸毒。又名黃花地丁者,以治疔毒得名也。 《景岳全書》:味微苦,氣平。獨(dú)莖一花者是,莖有椏者非。入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經(jīng)。同忍冬煎汁,少加酒服,潰堅(jiān)消腫,散結(jié)核瘰疬最佳,破滯氣,解食毒,出毒刺俱妙。若婦人乳癰,用水酒煮飲,以渣封之立消。 《本草備要》:一名黃花地丁,瀉熱解毒。 甘平?;S屬土,入太陰、陽明。脾、胃?;療岫荆馐扯?,消腫核,專治乳癰乳頭屬厥陰,乳房屬陽明。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搗敷亦良。疔毒。亦為通淋妙品。諸家不言治淋,試之甚驗(yàn)。擦牙烏髭發(fā)。 《本經(jīng)逢原》:蒲公英屬土,開黃花,味甘解食毒,散滯氣,然必鮮者搗汁和酒服,治乳癰效速。服罷欲睡,是其功驗(yàn),微汗而愈。 《本草求真》:[批]清胃熱,涼肝血,療乳癰乳巖。 蒲公英專入胃、肝。即黃花地丁草也。味甘性平,能入陽明胃、厥陰肝,涼血解熱,故乳癰乳巖為首重焉。且能通淋,淋癥多屬熱結(jié),用此可以通解。擦牙染須涂刺,莖斷有白汁。凡螳螂諸蟲游諸物上,必遺精汁,干久則有毒。人手觸之成疾,名狐尿刺,慘痛不眠,百療難效。取汁厚涂即愈?!肚Ы鸱健窐O言其功。及解食毒疔毒。緣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癰乳巖,多因熱盛血滯,用此直入二經(jīng),外敷散腫臻效,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搗敷亦良。內(nèi)消須同夏枯、貝母、連翹、白芷等藥同治。況此屬土,花黃,故于食滯可解,毒氣可散。又能入腎涼陰,故于須發(fā)可染。 《得配本草》:辛、苦,微寒。入足太陰、陽明經(jīng)。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疔腫。治淋通乳,敷諸瘡,涂狐刺。諸蟲精汁遺諸物上,干久有毒,人手觸之成疾。名狐尿刺,慘痛不眠,取厚汁涂之即愈。 同忍冬藤煎湯,入少酒服,治乳癰。 《本草新編》:蒲公英,味苦,氣平,無毒。入陽明、太陰。潰堅(jiān)腫,消結(jié)核,解食毒,散滯氣。至賤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陽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湯以瀉火,未免大傷胃氣。蓋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之土衰也,瀉火而土愈寒矣。故用白虎湯以瀉胃火,乃一時(shí)之權(quán)宜,而不恃之為經(jīng)久也。 蒲公英,亦瀉胃火之藥,但其氣甚平,既能瀉火,又不損土,可以長服、久服無礙。凡系陽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劑服之,火退而胃氣自生。試看北地婦女,當(dāng)饑饉之時(shí),三五成群,采蒲公英以充食,而人不傷者,正因其瀉火以生土也。夫饑餓之人,未有不胃火沸騰者,用之實(shí)有相宜。不可以悟蒲公英之有益而無損乎。但其瀉火之力甚微,必須多用一兩,少亦五錢,始可散邪補(bǔ)正耳。 或問蒲公英既有大功,自宜多用,以敗毒去火,但其體甚輕,不識可煎膏以入于藥籠之中乎?夫蒲公英煎膏,實(shí)可出奇,尤勝于生用也。而煎膏之法若何?每次必須百斤,石臼內(nèi)搗爛,鐵鍋內(nèi)用水煎之,一鍋水煎至七分,將渣瀝起不用,止用汁,盛于布袋之內(nèi)瀝取清汁。每大鍋可煮十斤、十次煮完,俱取清汁,入于大鍋內(nèi),再煎至濃汁。然后取入砂瓶內(nèi)盛之,再用重湯煮之,俟其汁如蜜,將汁傾在盆內(nèi),牛皮膏化開入之,攪均為膏,曬之自干矣。大約濃汁一斤,入牛皮膏一兩,便可成膏而切片矣。一百斤蒲公英,可取膏七斤,存之藥籠中,以治瘡毒、火毒,尤妙。凡前藥內(nèi)該用草一兩者,止消用二錢,尤簡妙法也。無鮮草,可用干草,干則不必百斤,三十斤便可熬膏取七斤也。 或問蒲公英止可治瘡毒,而先生謂可瀉火,豈瀉火即所以治瘡毒乎?此又不盡然也。夫瘡毒雖多成于火,而火癥不盡生瘡癰。蒲公英妙在善能消瘡毒,而又善于消火,故可兩用之也。 或問蒲公英瀉火,止瀉陽明之火,不識各經(jīng)之火,亦可盡消之乎?曰:火之最烈者,無過陽明之焰。陽明之火降,而各經(jīng)余火無不盡消。蒲公英雖非各經(jīng)之藥,而各經(jīng)之火,見蒲公英則盡伏,即謂蒲公英能瀉各經(jīng)之火,亦無不可也。 或問蒲公英與金銀花,同是消癰化瘍之物,二味畢竟孰勝?夫蒲公英止入陽明、太陰之二經(jīng),而金銀花則無經(jīng)不入,蒲公英不可與金銀花同論功用也。然金銀花得蒲公英,而其功更大。蓋蒲公英攻多于補(bǔ),非若金銀花補(bǔ)多于攻也。 《本草分經(jīng)》:苦、甘,寒。入腎、陽明經(jīng)。瀉熱化毒,專治乳癰疔毒,亦為通淋妙品。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蒲公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本品對金葡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很強(qiáng)的殺滅作用,醇提液能抑制結(jié)核桿菌,還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幽門螺旋桿菌及某些真菌。蒲公英對單純皰疹病毒(1:400)有抑制作用,1:80的濃度時(shí)能延緩ECHO11病毒(孤兒病毒)的細(xì)胞病變。 2. 蒲公英有保肝、利膽作用。 3. 蒲公英有抗內(nèi)毒素作用。 4. 蒲公英有抗腫瘤作用。 5. 蒲公英小劑量對離體蛙心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呈抑制作用。 6. 蒲公英有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潰瘍作用。 7. 蒲公英有影響免疫功能的作用。體外試驗(yàn)發(fā)現(xiàn),蒲公英煎劑能顯著提高外周血淋巴細(xì)胞的轉(zhuǎn)化率,提示本品有激發(fā)機(jī)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8. 蒲公英有利尿作用。 9. 蒲公英的根及全草可作苦味健胃劑或輕瀉劑,浸劑能治蛇咬傷,亦可促進(jìn)乳汁分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