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洋 參(《本草從新》)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美國、加拿大及法國,我國已有栽培。原植物喜溫暖濕潤環(huán)境,屬陰性植物,怕光,多生于森林灰棕壤中。味苦、微甘,性寒。歸心、肺、腎經(jīng)。功效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臨床用名西洋參。 【本草匯言】 《本草綱目》:《從新》: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再新》:治肺火旺,咳嗽痰多,氣虛咳喘,失血勞傷,固精安神,生產(chǎn)諸虛。 《本草綱目拾遺》:《藥性考》:洋參似遼參之白皮泡丁,味類人參,惟性寒,宜糯米飯上蒸用,甘苦,補陰退熱。姜制,益元扶正氣。 《從新》云:苦寒微甘,味厚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 《類聚要方》:用西洋參蒸桂圓服之,神效。 《本草分經(jīng)》:苦、寒,微甘。補肺降火,虛而有火者宜之。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味甘微苦,性涼。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為其性驚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惟白虎加人參湯中之人參,仍宜用黨參而不可代以西洋參,以其不若黨參具有升發(fā)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且《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調(diào)人參味甘,未嘗言苦,適與黨參之味相符,是以古之人參,即今之黨參,若西洋參與高麗參,其味皆甘而兼苦,故用于古方不宜也。西洋參產(chǎn)于法蘭西國,外帶粗皮則色黃,去粗皮則色白,無論或黃或白,以多有橫紋者為真。愚用此參,皆用黃皮多橫紋者,因偽造者能造白皮西洋參,不能造黃皮西洋參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西洋參能擴張冠脈,增加冠脈流量,從而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西洋參莖葉皂甙對家兔實驗性心肌梗死、大鼠培養(yǎng)心肌細胞氧化損傷均有保護作用,對左心房收縮力及右心房起搏點有顯著作用。 2. 西洋參具有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作用,對心電圖有明顯的影響;西洋參莖葉皂苷有血管平滑肌Ca2+拮抗劑作用,能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3. 西洋參不僅能改善大腦的興奮過程,而且也能改善大腦的抑制過程,使興奮和抑制達到新的平衡。具有耐缺氧、抗疲勞作用。 4. 西洋參有一定的耐高溫、耐寒、耐饑渴作用,還有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5. 西洋參莖葉總皂苷對骨髓受抑模型鼠造血相關(guān)因素有一定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有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6. 西洋參總皂苷和其總提取物能降低豚鼠的肝糖元含量,增加肝臟DNA和RNA的含量。 7. 西洋參能促進幼鼠胸腺器官的發(fā)育,促進機體免疫功能。 8. 西洋參莖葉總皂苷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小鼠睪丸和脾臟DNA損傷有非常明顯的對抗作用,西洋參還有抗利尿、抗氧化作用。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歷代中醫(yī)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