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慢下來,靜下來,停下來,不要急著往前沖,這是身體和心靈健康的關鍵。這本書如同良師益友,用動靜結合的形式,圖文并茂的搭配,舉一反三的練習,簡單有效地引導我們回歸心靈的寧靜。從而,在紛擾中學會靜定,培養(yǎng)從容的心態(tài),欣然前行于人生之路。這些靜定方法既可以獨自練習,也可以親子共練,師生合練。從現(xiàn)在開始,踏出簡單而又關鍵的一步,我們就可以漸漸回歸心靈的寧靜。 深呼吸! 孩子太調(diào)皮了,坐不住怎么辦?《回歸心靈的寧靜——靜定訓練8法》專門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好動、自控能力低等進行靜定訓練設計,為孩子尋找心靈寧靜的角落,讓孩子能動能靜,愉快成長! 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存在的不良教育因素是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的重要原因。 孩子們常心不在焉的做事,一件未做完又急于做另一件,結果呢?看是很忙碌,卻又永遠沒法做好一件事。為此,我們也常常擔憂生氣,甚至會大聲斥責打罵他們。事情的最后,我們只能束手無策,只好自圓其說道:大概這就是孩子的天性吧。 事實上,孩子有其安靜的本質(zhì),關鍵要我們大人懂得安排環(huán)境。據(jù)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們實驗,孩子的心智能奇妙的統(tǒng)一整齊起來,甚至變得鎮(zhèn)靜、喜悅、忙碌、忘卻自我,不僅能夠克服自己的毛躁,還能克服周圍的一個個困難的勝利者。 之一:通過“靜定訓練”,能使孩子專注力更加集中。 古今中外偉人們成功的共同特質(zhì)之一,往往表現(xiàn)他們的專注力比普通人更集中,能達到忘我的境界。孩子學習的好壞,顯著的特征之一也就是他們能否專注于學習上。教育家蒙臺梭 日常中多數(shù)人也注意到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只是還不太明白專注力是一項特質(zhì),需要經(jīng)由練習、孩子自我體驗與克制方能獲得,而且無法由命令來達成的。我們成年人看兒童、少年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時,往往大聲斥責或提醒他們要專心致志,其中效果有,但一定不會很好。然而,經(jīng)由“靜”、“定”訓練活動,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讓孩子于體驗中獲得,這對孩子幫助很大。因為兒童在“靜”、“定”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是以意志控制自己身體的活動。從生理學上說,以他們的意志(精神)支配隨意肢體(肉體)【附:兒童的這種能力隨著大腦發(fā)育、閱歷增加而不斷增強】。這需要的是自身內(nèi)在的體驗與克制,是別人所無法替代無成的。由此,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完成靜定活動是基于兒童意志力訓練來進行的。 之二:通過“靜定訓練”,有利于右腦的開發(fā)。 人身處靜定時,精神放松,大腦腦波出現(xiàn)的是α波,而α波又很適合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對人體的右腦激發(fā)與成長相當有幫助。從生理學角度而言,人類的右腦是直覺腦,因此在右腦發(fā)達時期,給予孩子的任何教導,他們都會直覺而無任何選擇的吸收;右腦又主潛意識,人類幾千萬年進化的智慧結晶貯藏其中,一旦開發(fā)出來當是潛力無限。人類的左腦是顯意識腦,具有選擇性辨別能力,會對外來的資訊大聲說“不”。在兒童的生理成長中,0-6歲以右腦為主;6歲以后,左腦功能快速發(fā)展。因此,6歲以后就不可能全盤接受父母師長的教誨。 害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常常因無知而過重智育(左腦的訓練教育)。事實是在人類嬰兒時期(0-3歲),右腦特別發(fā)達,結果因為成人的功利,錯失了用右腦強化孩子左腦功能的機會。當然,左右腦能平行發(fā)展,學習能力將增加2-5培。所以,孩子只有右腦、左腦均衡發(fā)展了,身心才會健康。 教育學博士認為,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而秘密關鍵就在右腦。我們多數(shù)的凡人通常只活用左腦(耳聰目明),被稱為天才的偉大畫家、音樂家、詩人、作家等則是從自己的潛意識(右腦)直接獲得靈感。記得愛迪生曾說過:發(fā)明是來自于宇宙的無限力量,透過我們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這在我們放松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 之三:通過“靜”、“定”訓練,幫助幼兒心靈健康成長。 教育,是給予受教育者適當?shù)沫h(huán)境,協(xié)助其發(fā)展,并期待其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兒童的內(nèi)部存在著自然發(fā)展的法則,他們有運用自己心智的能力,實踐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我們成年人要做的就是要弄懂這當中的規(guī)律,善于從中做好協(xié)助者,而不是過多的干預,要尊重兒童各階段的身心發(fā)展。唯有如此,我們的孩子才能于自然地、完善地開展自我熏習、自我體悟,從而更好開展自我管理與成長。 靜定游戲活動的安排,其目的是助力兒童心靈的開展,促其心靈安靜之后,能學會傾聽和管理自我的能量,體會內(nèi)在的安定,從而促進其心靈的健康成熟。一旦他們的內(nèi)心獲得抒發(fā),他們也就學會了關懷他人的情感,這也就更有利于培養(yǎng)寬容他人的精神。要知道,一個人或一個城市文明,很大程度表現(xiàn)在他對陌生人的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