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分型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9例
趙祖仁
一般資料 本組9例中男5例,女4例, 年齡40歲以下者2例,40~50歲者4例, 51歲以上者3例;病程6 個月~10年。均有胃脘部脹滿疼痛、食欲減退、噯氣等癥狀, 并經(jīng)胃鏡和病理檢查符合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 治療方法 辨證分為以下4型施治: 1.脾胃虛弱型5例:胃脘脹痛, 食后尤甚, 喜按喜暖, 腸鳴便稀, 脈緩乏力, 舌質(zhì)淡紅 , 苔薄白。治以健脾和胃, 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炒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山楂、麥芽)。氣血虛者加黃芪、當(dāng)歸;脹甚者加萊菔子,便溏重用炒白術(shù),加黃連。 2.胃陰不足型1例:胃脘隱痛, 嘈雜不適, 胃納欠佳,口干舌紅, 脈細(xì)數(shù), 苔黃少津。 治以滋養(yǎng)胃陰, 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石斛、天花粉、生甘草、生扁豆、烏梅、山楂、生石膏)。胃熱加梔子;大便干加生大黃。 3.肝胃病和型1例:胃脘脹痛,攻撐胸脅,噯氣吞酸,口干而苦,脈弦數(shù),舌紅苔黃。治以疏肝和胃,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枳殼、芍藥、炙甘草、香附、陳皮、山楂)。痛著者加延胡、川楝子、九香蟲。 4.脾胃濕熱型2例:胃脘滿悶或脹痛, 嘈雜噯氣,口臭納呆,便溏不爽,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舌 紅苔黃膩。治以清熱化濕、健脾和胃, 用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佩蘭、厚樸、半夏、赤苓、豬苓、炒苡仁、黃連、滑石、麥芽)。 治療效果 臨床療效觀察顯示3例顯效(癥狀明顯減輕或基本消失), 5例有效(癥狀減輕),1例無效。胃鏡復(fù)查有2例病理變化由萎縮性胃炎轉(zhuǎn)為淺表性胃炎,或腺體萎縮、腸腺化生轉(zhuǎn)陰性為顯效, 6例腺體萎縮及腸腺化生有好轉(zhuǎn), 為有效, 余1例無效。 典型病例 陳某, 女,37歲,工人。1993年8月6日初診, 患者胃脘脹痛,食后尤甚,納呆,噯氣,疲乏無力,喜按喜暖, 腸鳴便稀,舌淡苔白, 脈緩乏力。病理檢查顯示淺表性胃炎伴腸腺化生。證屬脾胃虛弱型。治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6個月后癥狀明顯好轉(zhuǎn),病理復(fù)查腸腺化生已轉(zhuǎn)陰。 體會 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位主要在胃, 但和肝脾關(guān)系密切。其病因不外飲食傷胃, 情志失調(diào)及 稟賦不足,加以外邪入侵等。因其病延日久,諸因交錯, 虛實夾雜, 臨床上不能以一法 一方統(tǒng)治, 應(yīng)按不同病情, 辨證用藥。治療后臨床癥狀消除或減輕較易, 而病理轉(zhuǎn)變較難, 可能與治療時間有關(guān)。在用藥的同時還需注意心理治療及食療,加強體育鍛煉等。
作者單位:上海印鈔廠職工醫(yī)院,上海 20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