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與武則天 狄仁杰是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实畚鋭t天信任倚重狄仁杰,君臣相互扶助。狄仁杰也是武則天一生唯一的對手,武周去號,李唐復(fù)國正是由狄仁杰及其后繼者完成的,后人稱狄仁杰為"唐室砥柱"。 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杰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年),時,后來的唐高宗李治2歲,武則天5歲。顯慶年間應(yīng)試考儒家經(jīng)典的明經(jīng)科,從而步入仕途。時武則天為皇后,高宗由于身體原因武則天干預(yù)朝政。武則天,14歲入宮,為太宗才人。太宗死后入感業(yè)寺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忘舊情,于太宗忌日與武則天感業(yè)寺相會。時,宮中王皇后為抵抗蕭淑妃爭寵,勸李治納武氏入宮,結(jié)果王皇后和蕭淑妃宮廷斗爭中都輸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被封為皇后。 狄仁杰從政后,經(jīng)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使,狄仁杰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fā)現(xiàn)狄仁杰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碾y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正七品。在此任內(nèi),狄仁杰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對于年輕的狄仁杰來說,從被吏所告而彰顯了自己的品德,閻立本是他年輕時左右其人生的人,是狄仁杰終身難忘的人物。閻立本的侄子閻莊,曾是太子李弘的太子家令。高宗病重,欲傳位太子,李弘雖是武則天親子,但權(quán)力爭奪面前,武則天毒殺了李弘,為滅口殺死了閻莊。不得已唐高宗才提議由武則天代理國政。閻立本雖是狄仁杰的恩公,但也只能置身事外。閻家也將閻莊除名。 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儀鳳元年(676年),左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誤砍昭陵柏樹,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杰奏罪不當(dāng)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杰神色不變,勸諫很有藝術(shù)。據(jù)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遇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終于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quán)善才的死罪。高宗說,卿能守法,朕有法官。此事引起了預(yù)政的武則天的注意,后武則天拜狄仁杰為相時說他“雅達(dá)正方,早膺朝寄”。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fù)責(zé)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杰恪守職責(zé),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quán)的權(quán)要進(jìn)行了彈劾。調(diào)露元年(679年),司農(nóng)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杰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dǎo)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護(hù)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后來,狄仁杰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zhǔn)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杰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fā)數(shù)萬人別開御道。狄仁杰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fēng)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shù)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太宗死后,松贊干布也去世了,吐蕃向唐朝用兵,劉仁軌以私戲向高宗建議李敬玄帶18萬大兵迎敵,結(jié)果大敗,高宗派狄仁杰巡撫鎮(zhèn)撫長安門戶岐州,狄仁杰到任后,撫和戎夏,內(nèi)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安撫了李敬玄兵敗后關(guān)中西大門的局勢。 683年高宗去世,中宗即位,不久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dāng)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處理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深得人心。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舉薦,狄仁杰升為冬官(工部)侍郎。 684年徐敬業(yè)揚州叛亂,武則天以30萬大軍平叛,徐敬業(yè)慘敗。武則天任狄仁杰充江南巡撫使,暗訪徐敬業(yè)下落。狄仁杰針對當(dāng)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余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fù)擔(dān)。江南回京不久,宗室叛亂。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dāng)政,其父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yīng),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dāng)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jiān),籍沒者多達(dá)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數(shù)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蔽鋭t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wěn)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沒有答應(yīng),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zhàn)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薄懊鞴秩f,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涂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于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钡胰式芰x正辭嚴(yán),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遜。狄仁杰被貶為復(fù)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武則天在稱帝階段,選擇之間是由于張光弼代表平叛后的軍方,狄仁杰做的雖對,但不符合形勢的需要。后張光弼由于徐敬業(yè)之弟徐敬真的誣告而被處死。面對朝廷內(nèi)部震蕩,武則天采取高壓政治,酷吏政治,殺程務(wù)挺,裴炎等將相立威。此時狄仁杰遠(yuǎn)離是非中心確是件好事。不久武則天提拔狄仁杰任洛州司馬。 武則天改朝換代開始,稱帝,改國號為周。期間,狄仁杰沒有反對,客觀上也沒有能力,而內(nèi)心處于矛盾糾結(jié)之中,謀劃著李唐復(fù)國。武則天稱帝第二年,天授2年九月,狄仁杰拜相,時年62歲。武則天敏感好斗,在此之前7位宰相被免,貶或被殺。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杰謹(jǐn)慎自持,從嚴(yán)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杰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dāng)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dá)的胸懷深為嘆服。 長壽元年(693年)正月,為清除異己,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誣告狄仁杰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杰立刻服了罪,“反是實!”。獄中的狄仁杰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zhuǎn)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狀。仁杰子狄光遠(yuǎn)持書上告朝廷。10歲的樂思晦的兒子面見武則天,說,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為俊臣等所弄。進(jìn)而說在酷吏的刑訊逼供之下,沒有人不承認(rèn)謀反的。他的話也引起了武則天的警覺。于是決定親自審問狄仁杰等。武則天召狄仁杰等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庇謫枺骸昂螢樽鲋x死表?”答曰:“臣無此表?!蔽鋭t天才弄清楚是偽造的。于是釋放此案七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杰被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在此2年時間內(nèi),邑人為置生詞。宋朝范仲淹70歲致仕路過此地感于狄仁杰的功績寫下來《唐狄梁公碑文》。 武則天重用酷吏是在當(dāng)時的情形之下,酷吏有利用的價值??刂苹仕茫逑戳魅?,清除,鎮(zhèn)壓其政治對手,一旦目的達(dá)到,惡貫滿盈的酷吏很快就被武則天清洗了,結(jié)束了酷吏政治,朝廷煥發(fā)出來新機。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wěn)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杰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也正是在這個位置上,狄仁杰看到了武家子弟不堪舉動。不久任幽州都督,安撫百姓,恢復(fù)生產(chǎn),以仁厚著稱。特別是建議武則天重用降將李楷固。李楷固的女婿就是李光弼,后來安史之亂中就是他平定亂臣,挽救了大唐命運。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汤?、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fù)了宰相職務(wù),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左右手。他見證了武家子弟的無能,無才,無德。如,武敏之“烝于榮國夫人”,逼奸太子妃,29歲被流放,死于驛站。如,武承嗣,以大周繼承人自居,鏟除李唐宗室,誅殺不臣之人,為武家立廟。為討好武則天,對薛懷義,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執(zhí)童仆禮,如,武三思曾說,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 圣歷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謀遠(yuǎn)慮,勸說武則天順應(yīng)民心,立李顯為嗣。繼承人問題一直困擾著強悍的武則天,她徘徊于武家子弟和自己的兒子之間,狄仁杰如水的性格是溫和而執(zhí)著的,她利用母子之情打動武則天,當(dāng)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yù)知?!钡胰式艹林嵵氐鼗卮穑骸巴跽咭运暮榧摇K暮V畠?nèi),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yù)知乎?”武則天感悟。狄仁杰利用武則天迷信心理,以太廟祭祀為題勸說,狄仁杰李唐復(fù)國的思想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思潮,代表了民心,突厥進(jìn)犯正是以恢復(fù)李唐為借口的,武則天看到了天下大勢是不可違背的。武則天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武則天命狄仁杰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余人退還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zhàn)亂后的凋殘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qū)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于回鄉(xiāng)生產(chǎn)。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yán)禁部下侵?jǐn)_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fù)了河北的安定。武承嗣以不得立為皇太子,悻悻而卒。 為了平衡武,李兩家的關(guān)系,武則天任武三思為檢校內(nèi)史。武三思是武承嗣死后最有權(quán)勢的人,他看到武則天圣意已決,李顯的太子地位不可動搖,便收斂了許多。中宗即位后,他巴結(jié)中宗,私通韋皇后,自己的兒子娶中宗女兒安樂公主,他鏟除了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等五王。后死于太子李崇俊謀反。狄仁杰晚年時對他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晚年的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崔玄暐狄門五王,和竇懷貞,姚崇等。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杰舉薦將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蔽鋭t天答已經(jīng)將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庇捎诘胰式艿拇罅εe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狄仁杰還先后舉薦數(shù)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風(fēng)為之一變,朝中出現(xiàn)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后,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晚年的武則天沉溺于享樂,性格轉(zhuǎn)向了寬厚,對政治失去了興趣開始怠政,寵幸二張汲取青春元素,倚重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采取盟誓與和親的辦法極力調(diào)和李,武兩家的矛盾。李顯逐漸放松了警惕,但武三思一直覬覦大位。狄仁杰臨死托張柬之等以李唐復(fù)國大事。年老的武則天深宮不出,政由二張,張柬之等不失時機發(fā)動了神龍政變,武則天退位,李顯登基。狄仁杰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xué)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武則天倚重狄仁杰是有原因的。 狄仁杰身上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廣博、深邃的人文精神。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行山,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片白云孤飛,狄仁杰告訴同行的人說:“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闭f完注視良久,直到白云飄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鄭崇質(zhì)將要被派往西北絕域持行公務(wù),而他的母親年邁多病,狄仁杰勸道:“你怎么可以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dān)憂?!庇谑沁M(jìn)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zhì)遠(yuǎn)行。藺仁基被他們二人的友誼所感動,聯(lián)想到自己與同僚李孝廉之間的種種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指證宰相楊執(zhí)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杰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嚇得游說者連忙安慰他。從以上可知,至親至孝的狄仁杰不僅是一個相當(dāng)合格的司法官員,而且也堪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 狄仁杰才能非凡,性格沉穩(wěn)。年少時家中來重要客人而在書房讀書不動,別人問他為何,他說,黃卷之中,圣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任7品官時,世人評價他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狄仁杰處事十分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jié)合,一生經(jīng)歷坎坷,在堅持底線的同時,很會靈活處理事情。如在勸武則天立李顯的事情上,宰相劉仁軌勸阻武則天像一陣風(fēng)一樣,沒有打動武則天,李昭德采取硬碰硬的方法和武家子弟和酷吏斗爭,非但沒有達(dá)到目的,反而自己成了大唐烈士,像巖石一樣的魏元忠,雖然硬且不動,但最后也風(fēng)化了,中宗即位后親附權(quán)貴,議者少之。如水性格的狄仁杰表面柔弱,一旦確定了流向就持之以恒,戰(zhàn)勝一切困難險阻,采取有彈性的斗爭方式,以保護(hù)自己為首位,做事有理由節(jié),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李唐復(fù)國的理想。 武則天為了統(tǒng)治需要曾重用酷吏,武家子弟和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和貼身近臣上官婉兒等,沉溺與2張等人的享樂而不惜殺死自己的骨肉親人甚至委以政事,但最終需要的還是狄仁杰這樣的人才,重用狄仁杰的另一個原因是狄仁杰不是關(guān)隴貴族集團(tuán),重視科舉出身的人對皇帝的忠誠,且有才干。狄仁杰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人生其實是由許多細(xì)節(jié)堆徹起來的,機會也往往總是給有準(zhǔn)備的人的。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