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祛暑劑
古人詳于寒而略于暑,是以暑熱一證,專方甚少。葉天士有云:“夏暑發(fā)自陽明,古人以白虎湯為主方。”蓋暑為火熱之氣,本無形質(zhì),白虎湯大清氣熱,原是正治。
張風逵《溫癥暑疫全書》“暑病首用辛涼,繼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笨盀橹问罹V領(lǐng)。
大凡冒暑輕癥,暑熱著于手太陰氣分,用雷氏輕宣金臟法;口鼻吸受暑氣,肺衛(wèi)失宣者,葉氏薷杏湯,開肺清上;暑熱阻滯上焦清陽者,宜用薛氏五葉蘆根湯,輕清芳淡,宣上焦以疏中州;余熱未清者,吳氏清絡(luò)飲,清涼芳淡。夏月火土司令,暑必挾濕,暑濕合邪,三焦翕受,最易窒塞氣機。暑甚濕微者,須藉輕苦微辛,芳香甘淡之味,上下分消。吳氏三仁湯,雷氏清涼滌暑法,甘露消毒丹三方,相機而用。暑微而濕甚者,樊氏藿樸胃苓湯,暑濕挾食者,何氏加減六和湯。暑濕并重者,許氏蒼術(shù)白虎湯。又有濕遏熱伏者,王氏藿香左金湯,若暑濕阻遏中下二焦者,河間桂苓甘露飲,六一散。若暑濕挾穢濁者,雷氏芳香化濁法,調(diào)服玉樞丹。若暑月貪涼飲冷,暑兼寒濕者,吳氏新加香薷飲,活人黃連香茹飲等最合機宜。
若上焦不解,蔓延中下,即成暑濕重癥,治當急清三焦,吳氏三石湯。暑入心營,吳氏清營湯,調(diào)服安宮牛黃丸,暑入血分,俞氏犀地清絡(luò)飲,調(diào)服神犀丹。暑入厥陰,吳氏連梅瀉心湯。暑傷氣分,濕亦傷氣,汗則耗氣傷陰,胃津大受劫爍。王氏清暑益氣湯,參麥茯神湯,雷氏卻暑調(diào)元法,合宜而用;氣液兩竭者,千金生脈散;暑傷心腎者,吳氏連梅湯。
第一節(jié) 輕宣暑邪劑
薷杏湯
(辛涼輕宣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葉天士經(jīng)驗方
西香薷八分 光杏仁一錢五分(勿研) 青連翹一錢五分 益元散三錢(荷葉包) 鮮竹葉三十片 絲瓜葉三錢 西瓜翠衣一兩 銀花露二兩(沖)
【主治】行坐近日,熏灼皮膚,吸收暑氣,肺衛(wèi)氣阻,頭脹面垢,身熱無汗,體若燔炭,口干齒燥,便泄不爽,溺黃短少。舌薄白燥,脈右浮數(shù),重按反虛者。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方清涼輕宣,以暑氣從鼻吸入,襲衛(wèi)犯肺,故用薷、杏辛溫開肺,銀、翹辛涼清上為君,使暑邪從微汗而解,遵《內(nèi)經(jīng)》“因于暑,汗出而散”之旨;臣以荷葉包益元散,清芬甘淡,俾暑邪從小便而泄;佐以絲、竹兩葉;使以西瓜翠衣,皆取輕清之藥,專治上焦,以解暑邪之上蒙空竅,不犯中下兩焦,殊有巧思。方較吳氏新加香薷飲尤為輕靈。他如綠豆皮、六月⑾柿印⒑苫兜繞罰鑰傷嬤ぷ眉櫻ā段氯炔》交閶 罰br /> 【按語】
此方輕苦微辛,清芬甘淡,葉氏用治暑邪外襲,肺衛(wèi)氣阻,身熱畏寒,頭脹脘悶,咳嗽等癥。即《內(nèi)經(jīng)》‘上者上之’之意,齊之才‘輕可去實’之法。蓋暑與熱,乃天地間火熱之氣,口鼻吸收,原無形質(zhì),非清之攻之可效,但取此氣薄味淡之品,廓清上焦,俾肺氣宣暢,病自霍霍然。又此方系從葉氏《臨證指南醫(yī)案》套出??肌吨改稀肥铋T 某案 身熱頭脹,脘悶,咳嗽,此暑邪外襲肺衛(wèi),當清上焦,絲瓜葉三錢 大杏仁三錢 香薷七分 通草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五分
青蒿飲
(辛涼散暑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車質(zhì)中經(jīng)驗方
青蒿腦一錢五分 西香薷八分 飛滑石三錢、荷葉包 苦桔梗八分 蘇薄荷八分 扁豆花一錢 絲通草一錢 生甘草三分
涼水浸漬,文火煎約十五分,溫服,二煎如前法。
【主治】暑風襲衛(wèi),頭痛惡風,身熱自汗,面垢齒燥,胸悶心煩,溺黃短澀,舌白尖黃,脈由滑數(shù),多由奔走長途,或勞力田間,冒暑而發(fā)。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暑風襲衛(wèi),多由奔走長途,或勞力田間,冒暑而發(fā)。法當辛涼散暑,宣上和中,故用蒿、薄、香薷,苦辛輕散,泄衛(wèi)微汗為君,使暑邪從表而出;臣以滑石、通草,甘涼清里,使暑邪從小便而出;使以桔梗,使以扁豆、甘草,輕宣上焦以和中。若兼身痛肢軟者,加秦艽一錢五分、桑枝二尺;遍身見紅疹者,加青連翹二錢、牛蒡子一錢五分;痰涎稠膩者,加瓜蔞皮三錢,生萊菔汁一瓢沖;嘔吐或干嘔者,加杜藿梗三錢、淡竹茹三錢(《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張元素分動而得之為陽暑,靜而得之為陰暑。最為治暑之南針,正教人分辨暑熱,暑挾寒濕者也。暑為火熱之氣,原無形質(zhì)。夏月烈日當空,戶外勞作,跋涉,冒暑而病者,頭痛心煩,身熱自汗,面垢唇燥,舌白尖黃,脈形滑數(shù),是為暑熱,張氏所謂陽暑是矣。與夏月乘涼飲冷,暑挾寒濕者,迥然有別焉。青蒿飲乃暑月治暑熱之正方,方中青蒿、薄荷、香薷,氣味清芬,辛涼滌暑,以之為君;臣以天水散、絲通草,性味甘淡,導暑熱從火府下泄;扁豆花、荷葉,乃夏月生長花葉,氣味清芬,最能清暑,以之為佐;清泄中上,使以新桔梗載藥上行也。
雷氏清宣金臟法
牛蒡子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馬兜鈴一錢 杏仁二錢(去皮尖,研) 陳瓜蔞殼三錢 桔梗一錢五分 冬桑葉三錢
加枇杷葉三錢去毛蜜炙為引。
【主治】熱爍肺金,咳逆胸悶,身體發(fā)熱。
【方論選萃】
清雷豐:夏日炎暑,火旺克金,宜乎清熱宣氣,保其金臟。法中蒡、貝、兜鈴,清其肺熱;杏、蔞、桔梗,宣其肺氣。夫人身之氣,肝從左升,肺從右降,今肺被暑熱所爍,而無降氣之能,反上逆而為咳矣。故佐桑葉以平其肝,弗令左升太過;枇杷以降其肺,俾其右降自然。升降如常,則咳逆自安謐矣(《時病論》)。
【按語】
此為暑月冒風,肺氣失宣之方治,故用藥側(cè)重于輕清宣肺一面,桑葉、牛蒡、桔梗辛涼輕宣,開發(fā)上焦;兜羚、川貝、杏仁清肺化痰;瓜蔞、枇杷葉皆輕清之品,蓋治上焦如羽焉。如加入絲瓜葉、銀花、荷葉、西瓜翠衣等品,則與暑月冒風之病機,更相吻合矣。
五葉蘆根湯
(輕清芳淡法)
清薛生白《濕熱病篇》
藿香葉二錢 薄荷葉六分 鮮荷葉一錢 冬瓜子五錢 佩蘭葉一錢五分 枇杷葉五錢,去毛筋、炒黃 活水蘆根一兩
【主治】濕熱俱輕,身熱自汗,胸脘微悶,知饑不食,口膩微渴,渴不喜飲,便溏溺熱。舌苔黃白相兼、薄而粘膩。脈右滯,左微數(shù)者。
【方論選萃】
清薛生白:此濕熱已解,余邪蒙蔽清陽,胃氣不舒,宜用輕清之品,以宣上焦陽氣,若投味重之劑,是與病情不相涉矣(《溫熱經(jīng)緯》)。
清王孟英:或問濕熱盛時,疫氣流行,當服何藥預為消弭。余謂葉訥人《醫(yī)案存真》,載其高祖天士先生案云:天氣郁勃泛潮,常以枇杷葉拭去毛,凈鍋炒香,泡湯飲之,取芳香不燥,不為穢濁所侵,可免夏秋時令之病。余則建蘭葉、竹葉、冬瓜、蘆根,皆主清肅肺氣,故為溫熱暑濕之要藥。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溫熱經(jīng)緯》)。
近代何廉臣:此濕熱阻滯上焦清陽,胃氣不舒,肺熱不清之輕證也。法當三焦分消,注重上中。故用五葉香散輕揚為君,宣上焦以疏中氣;佐以蘆根、瓜仁輕清甘淡,肅清肺胃。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是為暑濕輕癥之良方。他如鮮竹葉、青箬葉、淡竹葉、建蘭葉等,皆主肅肺清氣,亦為暑濕上蒙之要藥,均可隨時酌加(《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夏月火土司令,暑必挾濕。暑為火熱之氣,原無形質(zhì)。清邪中上,輕清滌暑,原是正治。薄荷、荷、枇二葉,氣味清芬,輕宣肺氣,辛涼滌暑,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也;藿香、佩蘭,氣味芳烈,取其宣化濕濁,流暢氣機;冬瓜子、蘆根二味,皆甘淡之品,葉氏所謂‘驅(qū)濕于熱下’也。夏月炎暑熏蒸,頭腦昏重,胸痞納少,小溲黃赤者,恰是對癥,勿以藥味輕淡而忽之也。
清絡(luò)飲
(辛涼芳香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鮮荷葉邊二錢 鮮銀花二錢 西瓜翠衣二錢 鮮扁豆花一枝 絲瓜皮二錢 鮮竹葉心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凡暑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皆可用之。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luò)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淺藥治深病也(《溫病條辨》)。
近代何廉臣:此方辛涼芳香,清肅余邪,故用扁豆花、銀花、西瓜翠衣、荷、絲、竹三葉,皆系清暑輕品,以解肺絡(luò)中無形之熱。凡暑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癥,皆可用之。葉天士先生所謂“清肺輕劑”是也。方亦從葉案套出,如但咳無痰,咳聲清高者,加霜桑葉、甜杏仁各二錢,原麥冬一錢,知母一錢五分,利肺氣以保肺陰(《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此方取夏月生長之花、葉、瓜皮鮮品,取其質(zhì)輕味薄,滌上焦氣分無形之熱,且氣味清芬,長于清暑者也??芍^法之最善哉,非學識經(jīng)驗老到者,焉能達此境界
第二節(jié) 祛暑散邪劑
香薷飲
(辛溫疏化法)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薷一斤、去土 白扁豆微炒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熟各半斤
右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連吃二服,立有神效,隨病不拘時。
【主治】暑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nèi)傷暑濕,而見身熱畏寒,頭痛頭重,自汗煩渴或腹痛吐瀉者。
【方論選萃】
清薛生白:此由避暑而感受寒濕之邪,雖病于暑月,而實非暑病……其用香薷之辛溫,以散陰邪,而發(fā)越陽氣;厚樸之苦溫,除濕邪而通行滯氣;扁豆甘淡,行水和中。倘無惡寒頭痛之表證,即無取香薷之辛香走竄矣。無腹痛吐利之里證,亦無取厚樸、扁豆之疏滯和中矣。故熱渴甚者,加黃連以清暑,名四味香薷飲,減去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濕盛于里,腹膨泄瀉者,去黃連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飲。若中虛氣怯汗出多者,加入?yún)?、芪、白術(shù)、橘皮、木瓜,名十物香薷飲。然香薷之用,總為寒濕外襲而設(shè),不可用治不挾寒濕之暑熱也(《溫熱經(jīng)緯》)。
清顧松園:此夏月解表而兼和里之劑,蓋納涼廣廈,陽氣為陰寒所遏,故有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之癥,此在表而不在里也;過食生冷,則胃家為生冷所傷,故有吐瀉腹痛之癥,此在里而不在表也。均傷寒冷,表里懸殊,用藥亦異(《醫(yī)鏡》)。
清喻嘉言:日中勞役,而觸冒暑者,此宜清涼解其暑毒,如白虎湯、益元散、黃連香薷飲、三黃石膏湯之類,皆可取用也;深居廣廈,襲風涼,餐生冷,遏抑其陽而病暑者,一切治暑清涼之方,即不得徑情直施。如無汗仍須透表以宣其陽,如吐利急須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溫藥以從治之。故治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不可不辨也。元豐朝立和劑局方,萃集醫(yī)家經(jīng)驗之方,于中暑一門獨詳……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厚樸為主方。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或用十味香薷飲,于局方五味中,增入人參、黃芪、白術(shù)、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醫(yī)門法律》)。
近代冉雪峰:查本方為夏日暑為寒折之要方,大意在疏表和中以解暑。方制雖不及經(jīng)方精純,而簡潔不支。局方暑門類,以香薷為劑標名者,有香薷湯、香薷丸,此方為散也,后人改散為飲。去扁豆加甘草、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茯苓,名五物香薷飲。加人參、黃芪、白術(shù)、橘皮、木瓜,為十味香薷飲。隨證加減,澈上澈下,澈內(nèi)澈外,善用者,有各各適應(yīng)之妙。寓香薷一名香葇,又名香蕕。左傳一董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臭雖異氣,各各十年,氣勝可知。表氣化則里氣化,里氣化則表氣化,氣化水行,水行暑降。稍加酒煎,大助香薷疏表之力,故可立效。冷服熱服,均各有意義。在學者恰當病機,進退于其間耳。至暑何用于香薷為宜,暑何用于香薷不宜,謂此方治陰暑,不治陽暑,蓋猶是中人以下知識矣(《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近代驗證】
例一 蒲輔周治暑溫傷肺(肺炎)案(選自《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谷某某,男,9個月,1961年6月17日會診。
肺炎八天,用西藥尚未控制。身熱無汗,兩頰潮紅,咳嗽不喘。昨日兩眼上吊。腹?jié)M,大便次數(shù)多。舌紅無苔,脈浮數(shù),左大于右。病在肺,屬暑溫范疇,治宜苦辛。處方:
香薷一錢 扁豆衣二錢 銀花連葉二錢 杏仁一錢 鮮藿香一錢 竹葉一錢 黃連三分 六一散二錢 荷葉二錢
二劑。
蒲老說:如見潮汗則去香薷、藿香、黃連。加麥冬、天冬、炒麥芽、化橘紅。
復診:汗出熱退,諸癥亦減,脈滑。屬余熱夾痰,治空調(diào)和肺胃,清熱化痰。擬保和丸四錢,水煎服。
三診:昨天復發(fā)熱,咳嗽有痰,有汗,腹?jié)M。舌質(zhì)淡后根苔薄白膩,脈沉滑無力。屬肺胃元氣未復,濕滯,治宜宣肺利濕,調(diào)和脾胃。處方:
杏仁一錢 半苡仁四錢 冬瓜仁三錢 橘紅一錢 麥芽(炒)一錢 半扁豆皮二錢 絲瓜絡(luò)一錢 法半夏一錢 茯苓一錢半 生姜一片
連服二劑,病情逐漸好轉(zhuǎn),痊愈出院。
【按語】
此方乃治暑月乘涼飲冷,感受寒濕之法。法古老人分動而得之為陽暑,靜而得之為陰暑。所謂陰虛者,夏月避暑就涼,恣食瓜果生冷,感受寒濕者也。而今空調(diào)取涼,啖冰飲冷,尤多是證。方中香薷辛溫香竄,厚樸苦溫化濕,扁豆行水和中。正為此夏月感受寒濕者而設(shè),不可用于炎夏暑熱證治,學者最須謹記,否則以辛溫而治暑熱,無異抱薪救火也。
新加香薷飲
(辛溫復辛涼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香薷二錢 銀花三錢 鮮扁豆花三錢 厚樸二錢 連翹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盡不汗,再作服。
【主治】感受暑邪,發(fā)熱微惡寒,無汗頭痛,心煩口渴,舌紅、苔薄白,脈洪大者。
【方論選萃】
清薛生白:用其香薷辛溫以散陰邪而發(fā)越陽氣,厚樸之苦溫以除濕邪,而通行滯氣,扁豆甘淡,利水和中,倘無寒熱之表證,即無取香薷之辛溫走竄矣。無腹痛吐利之里證,亦無取厚樸、扁豆之疏滯和中矣(《溫熱經(jīng)緯薛生白濕熱病篇》)。
清吳鞠通:香薷辛溫芳香,能由肺之經(jīng)而達其絡(luò)。鮮扁豆花,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惡其呆滯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為最,如無花時,用鮮扁豆皮,若再無此,用生扁豆皮。厚樸苦溫,能瀉實滿,厚樸皮也,雖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從皮,不為治上犯中。若黃連、甘草,純?nèi)焕锼?,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銀花、連翹,取其辛涼達肺經(jīng)之表,純從外走,不必走中也。溫病最忌辛溫,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濕,濕為陰邪,非溫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樸用辛溫,而余則佐以辛涼云(《溫病條辨》)。
清張秉成:夫夏月暑熱炎蒸,人在氣交之中,似乎得風則爽,何得有暑風之證然風有虛邪賊風,從克賊之方來者,皆能致病,故感之者,即見發(fā)熱無汗之表證。香薷辛溫芳香,能由肺之經(jīng)而達其絡(luò),以解外感之風邪。鮮扁豆花產(chǎn)于夏月,凡夏月所生之物,均能解暑,又凡花皆散,且輕清入肺,又能保液存陰。連翹、銀花,辛涼解散,以清上焦之暑熱。厚樸辛溫苦降,能散能宣,燥濕而除滿,以暑必兼濕,故治暑方中,每加厚樸,相須佐使,用其廓清胸中之濕,使暑熱自離而易解耳,決無治上犯中、治熱用溫之害也(《成方便讀》)。
清雷豐:香薷辛溫香散,宜于陰暑而不宜于陽暑也。蓋陰暑無汗,用香薷以發(fā)之;陽暑發(fā)汗,用之能無害乎李時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猶冬月之麻黃、由是論之,其發(fā)表之功可見矣。今人不別陰陽,一概用之則誤甚(《時病論》)。
【近代驗證】
例一 病毒性感染案(選自江蘇新醫(yī)學院中醫(yī)內(nèi)科教研組,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科《中醫(yī)內(nèi)科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年)
張某某,女,72歲
病史:發(fā)熱三天,始覺形寒,繼則發(fā)熱,日漸加重,周身酸楚,神識蒙朧,經(jīng)用西藥治療熱勢不降。
檢查:體溫39.8℃,白細胞總數(shù)4500,中性20%,淋巴28%,嗜酸球2%,瘧原蟲(-),肥達氏反應(yīng)(-)。胸透:心肺正常。尿常規(guī):蛋白極微,膿細胞0~2。
診斷:病毒性感染。
辨證施治:病起三月,壯熱少汗,形寒未罷,神志迷蒙嗜睡,午后為著,頭昏、胸悶、納呆,微有咳嗽痰少,口干苦而粘,但不欲飲,大便四日未行,小便黃少,舌苔白厚膩,兩邊有粘沫,中黃,脈象濡數(shù)。癥屬暑濕郁遏肌表,壅阻中焦,挾痰濁內(nèi)蒙神機。治擬清暑化濕,方選新加香薷飲、藿樸夏苓湯。處方:
香薷一錢 雙花、連翹、杏仁、苡仁、茯苓、藿香、佩蘭各三錢 豆豉、雞蘇散各四錢 川樸、蔻仁各一錢 姜川連五分 法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上藥服二帖,藥后得汗,翌晨體溫38℃,肌膚灼熱已減,神志轉(zhuǎn)清,胸痞漸開,惟大便五天不行,苔膩不化,熱勢雖挫,濕滯不清。原方去香薷、雙花、連翹、雞蘇散加蒼術(shù)、郁金各二錢,全瓜蔞五錢,枳殼、枳實各一錢五分,焦山楂、六一散各四錢以化濕導滯。日進二劑,大便得通,第三日晨熱平,午后體溫回升至38℃,原方加香薷一錢,再服。入夜熱勢遞降,晨間測溫恢復正常,乃續(xù)于芳化醒胃之劑善后。
例二 蒲輔周治暑濕挾風(流行性乙型腦炎)案(選自《蒲輔周醫(yī)案》)。
韓某某,男,6歲,因兩天來發(fā)燒,頭痛,嗜睡,抽風二次,于1964年8月18日住某醫(yī)院。
住院檢查摘要:體溫40℃,脈搏128次/分,呼吸28次/分,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心肺腹均陰性,神倦嗜睡,偶有煩躁。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頸項部有抵抗,克氏征(-),布氏征(土),巴氏征(+),腹壁、提睪、膝反射俱為(+)。腦脊液檢查:外觀薄毛玻璃樣,蛋白(+),糖1~5管(十),細胞數(shù)602/立方毫米,中性81%,單核19%。血化驗:白細胞2490O/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6%,單核1%。咽拭子培養(yǎng):有甲類鏈球菌,奈瑟氏球菌屬。臨床診斷:流行性乙型腦炎(重型)。
病程與治療:入院前二天開始發(fā)燒,頭痛頭暈,嗜睡,食欲不振,入院前十小時內(nèi)抽風二次,曾用解熱劑無效,病情逐漸轉(zhuǎn)重,體溫升高達40℃,嗜睡明顯,入院后即用西藥治療,仍不見大效。8月19日請蒲老會診:證見高熱無汗,面潮紅,嗜睡明顯,偶有煩躁,舌質(zhì)紅,苔白中挾黃,脈浮弦數(shù),此為暑濕挾風,表里兩閉之象,治宜清暑去風,表里兩解。處方:
香薷一錢五分 扁豆花二錢 川厚樸一錢五分 金銀花二錢 淡豆豉四錢 炒僵蠶二錢 淡竹葉二錢 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蔥白三寸(后下) 六一散四錢(紗布包煎) 紫雪丹一錢,分五次沖服。
8月20日始服前方,8月21日復診:體溫基本正常,偶有低熱,能坐起食飯,大小便轉(zhuǎn)正常,除頸部尚有輕度抵抗外,余癥皆消失,前方續(xù)服一劑,不再用紫雪,服后諸證皆平,食、眠、便俱正常,停藥觀察以至痊愈出院。
【按語】
吳氏此方,乃香薷飲加減之法。去扁豆者,慮其壅中,加扁豆花、金銀花者,取其氣味清芬,芳香散邪,輕清滌暑,以夏月生長之物,皆能解暑也;連翹輕苦微辛,輕宣肺氣,輕清暑熱,亦為解暑熱之上品也。
黃連香薷飲
(辛散苦泄法)
宋朱肱《活人書》
香薷二錢 黃連酒炒半錢 厚樸姜制一錢
水煎熱服
【主治】治傷暑大熱煩渴。
【方論選萃】
宋朱肱: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此皆由飽食腥膻,后啖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餐,多飲寒漿,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于脾胃,諸食結(jié)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陽陰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脈昏亂,榮衛(wèi)俱虛,冷搏于筋則轉(zhuǎn)筋,宜服此方?!槐K,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瀕瀕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清吳謙等:香薷飲治暑熱乘涼飲冷,陽氣為陰氣所遏,頭痛發(fā)熱,惡寒煩躁,口渴腹?jié)M吐泄者,……香薷芳香辛溫,能發(fā)越陽氣,有徹上徹下之功,故治暑者君之,以解表利小便,佐厚樸以除濕,扁豆以和中,合而用之為飲。飲入于胃,熱去而濕不留,內(nèi)外暑悉除矣。若心煩,口渴者去扁豆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茯苓甘草名五物?!戕改讼脑陆獗碇帲缍轮辄S,氣虛者尤不可服,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以用代茶是開門揖盜也(《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三》)。
近代張耀卿:“暑為無形之陽邪,最易耗氣傷津,若汗多者,當以白虎湯清透氣熱為原則;但有無汗而表癥悉具者,仍當以辛涼解表,黃連香薷飲為主方。”(《內(nèi)科臨證錄》)。
【近代驗證】
例一 張伯臾治夏天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案(選自《張伯臾醫(yī)案》)。
湯某某,女,29歲
一診:1968年7月19日,體溫:40.9℃,壯熱無汗兩天,微惡寒、頭痛、口干、胸悶,脈浮數(shù),苔薄白而干。寒暑濕錯雜之邪,蘊蒸氣分,擬黃連香薷飲加味,解表清暑。
炒川連2.4克 香薷6克 扁豆花9克 川樸花4.5克 淡豆豉12克 黑山梔9克 廣郁金9克 鮮蘆根1支 防風9克 雞蘇散18克(包煎)一劑。
二診:1968年7月20日,體溫:38.5℃,藥后微汗,身熱較減,頭痛倦怠,半夜略咳,口干,大便未解,脈仍浮數(shù),苔薄。暑溫表證減,腑氣未通,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川樸花加枳殼9克、杏仁9克,一劑。
三診:1968年10月21日,體溫:36.7℃,得汗不多,但寒熱已退,大便亦解,頭痛未止,頭汗齊頸而還,脈浮小滑,苔薄膩。暑溫雖化未清,再擬芳香宣化。
鮮藿、佩蘭各9克 冬桑葉9克 菊花6克 薄荷3克(后入) 鮮蘆根一支 茯苓12克 炒枳殼9克 桔梗4.5克 青蒿9克 白薇9克 三劑。
例二 蒲輔周治風暑濕內(nèi)閉(乙型腦炎)案(選自《蒲輔周醫(yī)療經(jīng)驗》)。
賈某某,女,4歲,1964年8月15日會診。
高熱五天,體溫都在40℃以上,一直無汗,昏睡譫語,前日起伴有抽搐,眼珠左斜視,每日嘔吐3~4次,大便不暢,小便少。脊髓穿刺,腦脊液外觀透明、蛋白(一)、糖1~5管(+)、紅血球116、白血球50,其中淋巴45、中性1、單核4。血化驗:白細胞總數(shù)19,500/立方毫米,分類中性78%,淋巴22%。脈沉弦細數(shù),舌正紅,苔黃白厚膩。屬風暑濕內(nèi)閉,治宜宣透三焦。處方:。
鮮菖蒲一錢半 郁金一錢半 鮮藿香二錢 香薷一錢半 扁豆花二錢 杏仁二錢 銀花二錢 黃連八分 僵蠶二線 鉤藤二錢 六一散(布包煎)五錢 竹葉一錢 通草一錢 二劑。紫雪丹一錢(分五次服)。
8月17日二診:神昏,腹?jié)M,嘔吐黃水,咽喉間痰多。燒熱未退。脈微弦滑數(shù),舌淡紅中心苔黃膩。治宜開閉宣通郁熱。處方:
黃連一錢 法半夏二錢 黃芩一錢 炒枳實一錢 九菖蒲一錢半 竹茹二錢 茵陳二錢 通草一錢 杏仁二錢 厚樸二錢 生姜一錢半 二劑。
8月19日三診:服藥后周身汗出,燒熱漸退,體溫36.2℃,已能吞咽,痰尚多。腹已不滿,大便量多,小便通暢。脈滑微數(shù),舌淡黃膩苔退。治宜調(diào)和三焦,益氣養(yǎng)胃。處方:
茯苓二錢 法半夏二錢 橘紅一錢 炙甘草一錢 扁豆衣二錢 生稻芽二錢 宣木瓜一錢 苡仁四錢 九菖蒲一錢 茵陳一錢半 生姜二片 二劑
后以此方加減,調(diào)理而愈。
【按語】
此方《活人書》原名香薷散。方用香薷穗一兩半,厚樸去皮、二兩,黃連二兩,已上三味,以生姜四兩同炒令紫色用。右搗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用新汲水頻頻浸換,令極冷頓服之,藥冷則效速也。治海陸百品,無所不餐,多飲寒漿,或眠臥冷席,風冷之氣,傷于脾胃,諸食結(jié)而不消,陰陽二氣壅而不及,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利不已,百脈昏亂等癥。元《世醫(yī)得效方》名黃連香薷散。明秦景明《癥因脈治》改名黃連香薷飲,通治暑熱。暑月火土司令,天之暑氣,地之濕氣,氤氳郁蒸,避暑貪冷,露宿當風,往往暑濕內(nèi)蒸,風寒外薄,發(fā)熱無寒,頭痛肢楚,胸痞泛惡。最為對證,而今空調(diào)取涼,尤多是證,學者最須留意焉。
附方一
加味黃連香薷飲
(辛涼消暑法、溫散風寒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陸九芝經(jīng)驗方
陳香薷一錢五分 杜藿香一錢五分 薄川樸一錢 蘇葉一錢 宣木瓜一錢 扁豆衣一錢五分 青蒿腦一錢五分 小川連六分 赤苓一錢五分 六一散二錢,荷葉包煎
【主治】先受暑氣,繼為風寒郁閉,頭痛身疼,發(fā)熱惡寒,心煩口渴,小便短黃;或霍亂吐瀉,或兩足轉(zhuǎn)筋。舌苔黃白相兼。脈右搏數(shù),左反弦緊。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薷、藿、蘇、蒿為君,既散風寒,又能消暑;臣以連、樸、豆衣,苦辛甘淡,消暑和中;佐以赤苓、六一,清利小便;使以木瓜,專為制暑,或治轉(zhuǎn)筋而設(shè)。是為風雨寒暑,表里同病之良方。程鐘齡曰:凡風寒閉暑而不能發(fā)越者,非香薷不可,香薷乃消暑之要藥……洄溪老人亦謂:猝然受暑之病,當以香薷飲為主,益信陸方之確有經(jīng)驗也(《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夏月火土司令,天之暑氣,地之濕氣,氤氳蒸騰,人在氣交之中,未免三焦翕受。若其人避暑貪涼,觸冒風寒,則內(nèi)蘊暑濕,外薄風寒。頭腦脹痛,發(fā)熱無汗,心煩口渴,小便黃赤,或腹痛吐瀉,或胸痞泛惡。舌尖邊紅、苔黃白相兼。陸氏加味黃連香薷飲,取香薷、藿香、蘇葉,味辛氣芳性溫之品,輕揚疏達,宣散風寒;青蒿、川連、荷葉之苦寒清芬,輕清暑熱;川樸、赤苓、扁豆、木瓜,利中化濕;六一散甘淡驅(qū)濕,導熱下行,與病機絲絲入扣,宜乎取效迅捷,信非偶然。
《廣濟》扁豆湯
(辛散溫化法)
唐王燾《外臺秘要》引《廣濟方》
扁豆葉 香薷葉各一升 木瓜一枚 干姜一兩
水煎去滓,分三次服,每服相距如人行六、七里。
【主治】治霍亂吐利。
【按語】
此治暑月恣食瓜果生冷,湮歿清陽法也。蓋脾胃同屬中土,生冷傷中,臟病及府,吐瀉交作。方中扁豆葉、香薷葉芳淡滌暑,乃為暑病正治;干姜溫中散寒,復脾胃升降之用;木瓜酸溫,悅脾和中,土中瀉木,為柔肝斂津之用耳。
第三節(jié) 清暑利濕劑
三石湯
(辛涼清熱、芳香化濁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飛滑石三錢 生石膏五錢 寒水石三錢 杏仁三錢 竹茹二錢、炒 銀花三錢(在露天炒)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二錢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溫服。
【主治】暑溫蔓延三焦,邪在氣分,身熱面赤,胸脘痞悶,舌質(zhì)鮮赤,苔微黃而滑。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藥,取其清熱退暑利竅,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為宣氣分之用,且通草直達膀胱,杏仁直達大腸;竹茹以通脈絡(luò);金汁、銀花敗暑中熱毒(《溫病條辨》)。
【按語】
此治暑熱彌漫三焦氣分之法。蓋夏月火土司令,天之暑氣,地之濕氣,氤氳郁蒸,人在氣交之中,未免三焦翕受,濕阻氣痹,頭腦昏蒙,身熱煩躁,面赤自汗,胸脘痞悶,間或泛惡。舌尖紅赤,苔薄黃而滑,脈濡滑且數(shù)。方中石膏、寒水石清氣分之形之熱;銀花、金汁清暑解毒,以暑為火熱之氣,火必有毒也;杏仁、竹茹辛苦泄降,開暢氣機;滑石、通,淡滲利濕,導熱下行也。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濟解毒丹)
(辛宣苦泄淡滲法)
清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引葉天士經(jīng)驗方
飛滑石十五兩 綿茵陳十一兩 淡黃芩十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 木通各五兩 藿香 射干 連翹 薄荷 白豆蔻各四兩
各藥曬燥,生研細末,每服三錢,開水調(diào)服,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
【主治】暑濕熱疫,邪戀氣分。身熱倦怠,胸悶腹脹,斑疹身黃,小溲短赤。舌苔白膩或干黃或厚膩。
【方論選萃】
清王孟英: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化,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運,征,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后十日,交三運,官,土旺,地乃漸濕。濕溫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疬之病,而為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秘,吐瀉瘧痢,淋濁×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諸病。凡醫(yī)臨證亦當準此化裁,自可十全為上(《溫熱經(jīng)緯》)。
晚近沈仲圭:本方用藿香、薄荷、菖蒲,芳香化濁;黃芩、連翹清熱解毒;火勢、木通、茵陳清利濕熱;川貝、射干清咽化痰。合而成劑,有化濁利濕,清熱解毒之功。用于濕熱之邪留戀氣分者有捷效。先師王香巖先生,常備此丹,隨證應(yīng)用,無不立效。又此方亦可用于頤腫,瘧、痢、淋濁、瘡瘍等證。
近代惲鐵樵:“足太陽之邪從肌表解,手太陽之邪從溲溺解。《內(nèi)經(jīng)》所謂心邪從小腸瀉也,以故暑溫即使無汗,亦用香薷得汗之后,即當注意利小便。傷寒之特效藥是麻、桂、青龍諸湯。暑溫之特效藥是六一散,甘露消毒丹等方,病與傷寒不同,藥亦完全與傷寒不同,所謂非傷寒系之溫病,是在指暑溫、濕溫。暑溫證見發(fā)熱 弛張、汗多、溲短赤,當以甘露消毒丹,六一散、銀花、連翹、白薇、淡子芩、牡蠣、薄荷等。”
近代程門雪: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解毒,芳香化濁確是濕溫邪在氣分,始終可用之方法,習慣用12~15克,包煎(《程門雪濕溫遺稿》)。
【近代驗證】
例一 周孜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案(選自《湖南中醫(yī)學院院報》)。
張某,男,16歲。1983年11月5日初診?;颊甙朐聛眍^暈乏力,神疲納呆,惡心厭油,脅肋不適,小便深黃。近3天來病情加重,鞏膜皮膚日漸黃染。舌苔膩而黃,脈略數(shù)。檢查:體溫37.8℃,肝肋下1.5厘米,肝功能GPT650單位,TTTT14單位,TFT(+++),黃疸指數(shù)18單位,膽紅質(zhì)2.6毫克%,尿三膽陽性,HBsAg(—)。診斷:急性病毒性肝炎,證屬濕熱內(nèi)蘊,困阻脾胃。治以清熱利濕,健脾化濁。予甘露消毒丹加減:
茵陳15克 飛滑石、藿香、白蔻仁、連翹、射干、茯苓各10克 木通、黃芩、石菖蒲、山楂各6克 薄荷4.5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半月,諸證完全消失,復查肝功能各項指標皆轉(zhuǎn)正常。
例二 周孜治急性細菌性痢疾案(選自《湖南中醫(yī)學院院報》)。
鄭某,男,27歲。1984年4月19日初診。兩天前開始惡寒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便下粘液膿血,日行5~6次。檢查: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體溫39℃,下腹輕度壓痛,腸鳴音亢進。大便常規(guī)鏡檢:粘液血便,紅細胞(+++),白細胞(++),膿球(+),吞噬細胞少許。診斷:急性細菌性痢疾。證屬濕熱相交,壅滯腸中。治宜清熱化濕,調(diào)氣和血,兼消積化滯。方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藿香、連翹各12克 滑石15克 白蔻仁、石菖蒲、茵陳、黃芩、薄荷、白芍、木香10克 神曲、檳榔各8克
服藥3劑,其證大減。繼服原方2劑,諸證悉除,大便常規(guī)檢驗正常。
例三 驗案(選自《四川中醫(yī)》1985.6)
李某某,20歲,1984年4月28日來診。
患者低熱(38℃)月余,午后為甚,時汗出,但熱不退,伴有頭身困重,胸悶,口苦不思飲食,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證屬濕熱蘊結(jié)中焦,治宜清利濕熱,芳香化濁。方劑甘露消毒飲加減。
處方:黃芩15克 滑石12克 茵陳12克 木通10克 佩蘭10克 苡仁10克 蒼術(shù)10克 連翹12克 銀花12克
服五劑后,諸癥消失而獲痊愈。
【按語】
此辛苦芳淡,上下分消之法。濕溫逗留氣分,濕熱混合,濕中有熱,熱中有濕,汗出而熱不退,最為纏綿,欲化其濕,化濕之藥,性多溫燥,不利于熱,欲清其熱,清熱之藥,性多寒涼,濕邪更易冰伏,故濕溫向稱難治之證。惟有辛宣肺氣、苦泄里熱,芳淡化濕一法,可策兩全。蓋辛宣肺氣,氣化則濕自化;苦寒之品,寒能泄熱,苦能燥濕;芳香化濁、甘淡驅(qū)濕,不致于助熱焉。此葉氏獨得之秘,治濕熱之準繩焉。
桂苓甘露飲
(溫行寒性、質(zhì)重開下法)
金劉完素《黃帝內(nèi)經(jīng)宣明論方》
茯苓 澤瀉各一兩 豬苓 白術(shù) 肉桂各五錢 滑石四兩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生姜湯尤良。
【主治】濕熱蒙閉中下二焦,積滯郁結(jié)下焦。壯熱口渴,飲多則嘔,心煩脘悶,反復顛倒,臥起不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大便溏熱,溺赤短澀,甚則兩目欲閉,神昏譫語。舌苔黃膩或灰膩兼黃矣。脈右洪數(shù),左弦滯者。
【方論選萃】
清王晉三: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三石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古方選注》)。
清喻嘉言: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而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醫(yī)門法律》)。
近代何廉臣:此三焦分消,注重中下之法。方用三石,質(zhì)重開下,以清無形之暑氣為君;佐以五苓,溫行寒性,以利有形之濕滯。是為暑濕互結(jié),不挾食滯之良方。若挾食滯者,去石膏、寒水石,加青子芩一錢五分、小川連八分,苦以清暑,燥以勝濕;生萊菔汁二瓢,沖,開其痰食之停留。惟張風逵《傷暑全書》無石膏、桂枝,有肉桂、甘草。殆經(jīng)張氏之加減歟,亦可參用(《重訂廣溫熱論》)。
清汪紱:滑石瀉水于上焦之上,而達之下焦之下,且甘則能補,故以為君;石膏辛淡,以瀉肺邪而散胃熱;寒水石辛咸,以補心除熱行水;甘草,土厚而后可以行水,且甘能去熱;白術(shù)健脾土,燥脾濕,茯苓補心神而滲心膈之水;澤瀉咸能補心,且瀉下作之水;豬苓咸補心,瀉小腸膀胱之水。此合六一散、五苓散酌之以治傷暑,引飲過多。至于蓄濕者,加石膏、寒水石,所以靖胸膈之暑暍,而保肺寧心,故亦曰甘露飲也(《醫(yī)林纂要探源》)。
清徐大椿:濕熱內(nèi)淫,脾不能制,故迫血上溢而血出于口,乃為吐血焉。白術(shù)培脾土之卑監(jiān),澤瀉瀉濁陰之上溢,石膏、寒水清上甚之熱,豬苓、茯苓降內(nèi)淫之濕,滑石清徹濕熱以下泄,肉桂導引真陽以下蟄也。水煎沖童便,導熱散瘀以下行。使?jié)駸犷D化則龍火潛藏,而血無妄行之患,何吐血之不止哉此清降濕熱之劑,為濕熱上甚吐血之耑方(《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
清張秉成: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等證。夫暑濕一證,有傷于表者,有傷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經(jīng)絡(luò),當因其輕而揚之;在里者邪留臟腑,非用重劑清熱利濕,終歸無濟。石膏、寒水石大寒質(zhì)重,直清肺胃之熱;滑石寒能清熱,滑能利竅,外開肌表,內(nèi)達州都;豬苓、茯苓、澤瀉導濕于下,從小便而出;然濕為陰邪,無陽則不能化,雖利濕而濕亦不能盡除,故用肉桂之辛熱以散陰邪;加白術(shù)扶土和中,安內(nèi)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成方便讀》)。
【按語】
張子和別有桂苓甘露飲,即河間方中去豬苓,減三石之半,加人參五錢、干葛一兩、藿香五錢、木香一錢。兩者判然有別,故喻嘉言《醫(yī)門法律》分析兩方異同:“河間之桂苓甘露飲,用五苓、三石,意在生津而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眱煞街家獠煌?,用者宜詳察焉。又據(jù)何廉臣實驗:古法所謂桂苓者,先用紫瑤桂一錢五分,泡濃汁,滲入茯苓片一兩五錢,曬干,然后對癥酌用分量,配入煎劑為君,每劑如是,始有捷效焉。此法創(chuàng)始于浙紹張畹香(1796~1870)《溫暑醫(yī)旨》可見炮制古法,不可不詳也。
六一散
(甘淡滲濕法)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diào)下。
【主治】暑邪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砂淋、石淋,吐瀉瘧?。挥帜芟氯榛?,解酒食毒。
【方論選萃】
明吳昆: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身熱口渴,陽明證也;小便不利,膀胱證也。暑為熱邪,陽受之則入六腑,故見證若此。滑石性寒而淡,寒則能清六腑,淡則能利膀胱;入甘草者,恐石性大寒,損壞中氣,用以和中耳。經(jīng)曰:治溫以清,涼而行之。故用冷水調(diào)服。是方也,簡易而致捷,暑途用之,誠為至便;但于老弱、陰虛之人,不堪與也。此虛實之辨,明者詳之。否則蹈虛虛之戒,惡乎不慎(《醫(yī)方考》)。
清王晉三:滲泄之劑,不損元氣,故名益元。分兩六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又名天水?;兜岳兹霘?,復以甘草載引上行,使金令肅降,故暑濕之邪傷上焦者,效甚速。其下清水道,蕩熱滲濕之功,亦非他藥可及。時珍曰:熱散則三焦寧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完素以之治七十余證,贊之為凡間仙藥,不可闕之(《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費伯雄:六一散,施之于體壯熱盛,濃厚太過之人則可。若體虛氣弱者,則寒傷脾而滑傷腎,反致飲食減少,津虧作渴(《醫(yī)方論》)。
清張秉成:治傷暑感冒,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一切瀉痢、淋濁等證屬于熱者。此解肌行水而為卻暑之劑也。滑石氣清能解肌,質(zhì)重能清降,寒能勝熱,滑能利竅,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緩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徹表徹里,使邪去而正不傷,故能治如上諸證耳(《成方便讀》)。
清張錫純:天水散為河間清暑之圣藥,最宜于南方暑證。因南方暑多挾濕,滑石能清熱兼能利濕,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補氣,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證,不必兼濕,甚或有兼燥,再當變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與甘草配制,方為適宜(《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明李時珍:熱散則三焦守而表里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完素以之治七十余證,讚為凡間仙藥,不可缺之(《本草綱目》)。
清王旭高: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瘹廨p,能解肌熱,質(zhì)重能清降,寒能勝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止瀉,解煩除渴而利小便。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河間此方,統(tǒng)治表里、上下、三焦?jié)駸?,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jié)駸釓男”愠觯ā锻跣窀哚t(yī)書六種》)。
清顧松園:此方驅(qū)暑邪從溺而出,以暑熱傷心,心與小腸相表里,洩小腸之熱,即所以清心也。按嘉言云:外暑蒸動內(nèi)濕,二氣交通,因而中暑。所以肥人濕多,中暑最易,故治中暑病,須知兼治其濕。益元散利水驅(qū)濕,故稱。夏月服之解暑,然體盛濕多則宜之。清癯無濕之人,津液為時令所耗,當用生脈散。若再利小水,竭其下泉,枯槁立至。凡汗多之體,亦不可利其小便,蓋胃中只此津液,汗既外泄,又復下利,所謂立匱之術(shù)也(《醫(yī)鏡》)。
金劉完素:統(tǒng)治上下表里諸病,蓋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jié)駸嵋?。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以解暑利水,使?jié)駸釓男”愠?。若無濕之人而服此,則反耗其津液,而渴轉(zhuǎn)甚矣,又當用生脈散,清癯而無濕之人,及肥人內(nèi)挾虛寒,誤用六一散解暑驅(qū)濕,反促其臟腑氣絕者比比(《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清吳僅洛:滑石重能清降,寒能瀉熱,滑能通竅,淡能行水,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瀉,止煩渴而利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氣,又以緩滑石之滑降也,其數(shù)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成方切用》)。
【近代驗證】
例一 治膀胱炎案(選自《福建中醫(yī)藥》1965.6)
林某某,男,69歲。突感尿意急迫,排尿頻繁,量少,滴瀝難下,小腹部灼痛,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唇口紅甚,舌苦黃油,脈數(shù)有力,給六一散二兩,沖開水600毫升,澄清,分三次服,每日一劑,連服四天痊愈。
例二 治暈厥案(選自《山西中醫(yī)》)。
張某某,男,48歲,廚師。1977年5月14日初診。患者一年前用鰭刺刺傷右手食指,翌日全身不適,低熱,右肢劇痛,納呆、惡心、暈厥,經(jīng)強心輸液復蘇。此后常無規(guī)律暈厥?;颊呙嫒葶俱?,神情恐慌,右背及右腿外側(cè)均見大小不等之紺斑十余塊,大者如掌,小者似卵,質(zhì)硬壓痛,舌紅有瘀點,診為破傷中毒,毒瘀血分。遂予六一散200克,每次用綠豆水沖服10克,一日二次,十日后諸癥緩解,又十日諸證痊愈。
例三 治泡疹案(選自《山西中醫(yī)》1987.2)
雷姓女嬰,8個月,因腹泄服西藥后全身泛發(fā)泡疹,小豆樣,疹周紅潤,伴咳嗽,低燒,舌紅,指紋淡紅浮現(xiàn),小便淋瀝不暢。遂予六一散 30克,沖調(diào)徐徐涼飲,晚7時許服藥,夜暢尿數(shù)次,翌晨泡疹全消,一切恢復正常。
【按語】
六一散一名天水散,蓋取六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金劉完素《河間六書》于本方加辰砂,名益元散;加青黛名碧玉散;加薄荷名雞蘇散。清薛生白《濕熱條辨》以六一散一兩、薄荷三、四分調(diào)下,治濕熱證,暑邪內(nèi)閉,胸痞發(fā)熱,肌肉微疼,始終無汗者。明吳崑《醫(yī)方考》有三生益元散,治血淋,即益元散三錢加生側(cè)柏葉、生車前、生藕汁各一杯調(diào)服。若加入茅根二兩,甘涼清潤,滋陰泄熱,取效尤捷。
附方一
雞蘇散
《太平圣惠方》
雞蘇葉二兩 滑石三兩 刺薊根一兩,銼 木通二兩,銼 生干地黃二兩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加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主治】婦人血淋。
【近代驗證】
例一 何世英治高熱窿閉案(選自《現(xiàn)代中國名醫(yī)醫(yī)案精華》)。
張某某,女,43歲。
初診:1983年8月1日。
主訴:反復高熱十余日,體溫38-40℃,多汗口渴,便秘,尿少,繼而出現(xiàn)尿閉,人工導尿已九天。曾用抗生素及清營湯、白虎湯加減治療無效。
辨證:病發(fā)于暑,暑溫濕熱下注膀胱。
治法:清利濕熱。
處方:雞蘇散30克,開水沖泡,澄出清汁,送服紫雪散,一日二次。
服上方藥二次后,第二日晨九時,體溫降至36.2℃,再服兩次,尿閉亦除。
附方二
碧玉散
《普濟方》
僵蠶 青黛各一兩 蒲黃 芒消 甘草各二兩 薄荷三兩
上為未。每用少許吹咽喉內(nèi)。咽之無妨,頻用妙。
【主治】咽喉腫痛。
雷氏清涼滌暑法
清雷豐《時病論》
滑石三錢(水飛) 生甘草八分 青蒿一錢五分 白扁豆一錢 連翹三錢(去心) 白茯苓三錢 通草一錢
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主治】暑溫暑熱,暑瀉伏暑。
【方論選萃】
清雷豐: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也??制淞χ患?,酌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干犯乎心,更佐連翹以清心。夫小暑立節(jié),在乎相火之后,大暑之分,在乎濕土之先,故先賢所謂暑不離濕也,兼用通、苓,意在滲濕耳(《時病論》)。
【近代驗證】
例一 驗案(選自《時病論》)。
城南葉某之子,偶染瘧疾,邀豐診之。脈象迢迢一有力,寒熱間日而來,口渴喜涼,熱退多汗,此為暑瘧。遂用清營捍衛(wèi)法去木賊,加藿香、草果、柴胡、甘草治之。服下瘧勢仍來,尤吐鮮血數(shù)口。復按其脈,轉(zhuǎn)為弦大而數(shù),必因暑熱內(nèi)炎,逼傷血絡(luò)所致,思古圣有“治病必求其本”之訓,此證暑熱是本,吐血是標,可不必見病治病也。即用清涼滌暑法去扁豆,加黃芩、知母治之。連進二帖,瘧發(fā)漸早,熱勢減輕、不知不覺而解,血恙亦未復萌。
【按語】
此辛涼滌暑,甘淡驅(qū)濕之法也。以暑為火熱之氣,本無形質(zhì),故取青蒿,連翹辛涼滌暑;夏月火土司令,暑必挾濕,扁豆、茯苓之用,和中化濕;六一散,通草甘淡驅(qū)濕,導引暑熱之氣,從小便而去也。
第四節(jié) 清暑化濕法
蒼術(shù)白虎湯
(辛寒清暑,辛溫燥濕法)
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
蒼術(shù)五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一盞服。
【主治】治濕溫病兩脛逆冷,胸腹?jié)M,身疼重,發(fā)熱汗多,譫語苦渴,渴不多飲,脈沉細而數(shù)者。
【方論選粹】
清葉天士: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石膏氣味辛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蒼術(shù)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粳米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治暑濕相搏而為濕溫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藥清其暑;以辛溫雄烈之藥燥其濕;而以甘平之藥緩其中,則賊邪正邪皆卻,正自安矣(《景岳發(fā)揮》)。
清薛生白:熱渴自汗,陽明之熱也;胸痞身重,太陰之濕兼見矣。脈洪大而長,知濕熱滯于陽明之經(jīng),故用蒼術(shù)加白虎湯以清熱散濕,然乃熱多濕少之候(《溫熱經(jīng)緯》)。
清王旭高:方中甘草佐蒼術(shù),知母佐石膏,剛?cè)嵯酀?,用以燥濕清熱,不傷臟腑之正氣。前白虎加桂枝湯,治寒化為熱,乃太陽陽明同治之方;此蒼術(shù)加白虎湯,治濕化為熱,乃太陰陽明同治之方。雖一味之轉(zhuǎn)旋,其義各有微妙(《王旭高醫(yī)書六種》)。
清吳儀洛:先受暑,后受濕,暑濕相搏名濕溫。其證脛冷腹?jié)M,頭痛身痛多汗,渴而譫語。東垣曰:“動而傷暑,火熱傷氣,辛苦之人多得氣,宜人參加白虎湯;靜而傷暑,濕勝身重,安樂之人多得之,宜蒼術(shù)白虎湯(《成方切用》)。
【近代驗證】
例一 葉鑒清治伏暑案(選自《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
病者:顧左,年三十余,嘉定人,寄寓慶祥里。
病名:伏暑。
原因:痰火體質(zhì),新涼引動伏暑。
候:病經(jīng)五日,得暢汗后,形寒雖和,熱勢反灼,身重,渴喜涼飲,口甜膩,脘悶頭重,便閉溺赤。
診斷:脈滑大教,舌尖糙,中根灰膩垢厚,體豐痰多,向來濕熱亦盛,挾伏邪垢滯,充斥陽明,已有化火之漸,病情險重,防昏陷變端
療法:是病暑濕痰食并重,將欲化火,故用蒼術(shù)白虎,兩清濕熱為君,再以枳實、檳榔、元明粉、蔞、貝、萊菔,導滯化痰,峻通大便為臣,郁金開結(jié),佩蘭化濁為佐,通草輕揚,荷梗清暑為使。
處方:泗安蒼術(shù)三錢 肥知母三錢 花檳榔錢半 象貝母四錢 佩蘭葉錢半 生石膏八錢(研細) 元明粉錢半(同打) 瓜萎仁四錢 小枳實錢半 萊菔子三錢 廣郁金錢半 鮮荷梗一尺 通草一錢
次診:大便連通,先結(jié)后溏,舌苔較化,脘間灼熱稍和,尚渴飲口甜,汗多頭面,脈大較平,滑數(shù)依然,垢滯雖得下達,而腸胃之濕熱痰火尚甚,仍防內(nèi)傳昏陷變端,治再清化。
次方:生石膏八錢(研細) 生枳實錢半 瓜蔞仁四錢 焦山梔三錢 淡黃芩錢半 廣郁金錢半 佩蘭葉錢半 生萊菔子三錢 生米仁五錢 象貝母四錢 陳皮錢半 生竹茹葉各錢半
三診:熱勢大衰,大便又行,粘溏頗多,煩悶渴飲,身重頭重等癥,亦悉退三舍,脈來六部一律滑數(shù),尚汗多頭面,舌黃根微膩,口淡苦不甜,溺短色赤,伏邪痰火均從大便下達,最為美事,惟體豐痰盛,防其余邪復熾。
三方:生石膏六錢(研細) 焦山梔三錢 冬瓜子五錢 廣郁金錢半 淡黃芩錢半 象貝母四錢 生米仁五錢 鮮竹茹葉各錢半 飛滑石四錢(包煎) 活水蘆根一兩(去節(jié)) 通草一錢 鮮地栗四枚(切)
此方服一劑,病又輕減,因申地屋小天熱,諸多不便,即回家請醫(yī)調(diào)治,經(jīng)月余又來寓門診調(diào)理。
例二 王子達治濕溫案(選自《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
病者:陳華章,年二十二歲,人長而瘦,住省內(nèi)西順城街
病名:濕溫。
原因:素喜飲酒,去冬新婚,入春無雨燥甚,二月底偶感咳嗽,頭暈口干,而不思飲食,耳鳴無精神。初延劉子初診治,謂為風溫,主以銀翹散全方加藁本、白芷,一劑未效。
癥候:前癥悉在,而加身重,午后即熱,天明微汗則退,熱時口渴,心煩噯氣,合目則譫語數(shù)句,下利不爽,小便短赤,嘿嘿不語,舌苔灰白而膩,耳已聾。
診斷:左手浮滑而大,重接則微,右寸獨洪,關(guān)尺模糊不清,脈癥并參,此溫癥夾濕,已入陽明。陽明為成溫之藪,信然
療法:速清陽明之熱,透其伏火,消其頑痰,淡滲其濕,期其外達,慮其內(nèi)陷,少遲則津液再傷,釀成昏不識人,種種危險,更難言矣。
處方:蒼術(shù)白虎湯加減。
生石膏五錢(研細) 蒼術(shù)一錢 粉葛根錢半 炒知母三錢 苦杏仁二錢 牛蒡子三錢 枯芩二錢 浙貝二錢 廣皮二錢 茯苓三錢 酒黃連七分 粉草三分 一劑。
次診:昨夜稍安靜,得汗熱已少減,惟譫語不休,醒則明白,自言頭痛暈重,心慌口膩,脈左寸微洪,與右寸相稱,余滑澀兼見,模糊未退,舌心微黑邊滑,面垢,苔黑赤,氣粗若喘,清涕甚多。伊母忽言曰:血也,非涕,多而黑,快拏涼水止之。予在傍急阻曰:此退病之嘉兆,豈可止乎。彼時頭汗亦多,伊岳私謂予曰:非變癥乎,何汗血并來予笑曰:汗與血一耳,何怪乎。數(shù)分鐘后血少,而病人睡去。予曰:不可高聲呼叫,聽其睡覺。且請教曰:昨日弟列舉各家,先生皆未許可,此病非溫病乎,先生所主之蒼術(shù)白虎湯,甚為佩服,然鄙人不能無疑耳。予曰:我何敢非古人而自作聰明,令坦去歲過酒,不過蘊有溫熱耳。內(nèi)經(jīng)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其精字指人身津液而言,并非指男女媾精之精字而言,又內(nèi)經(jīng)汗者精氣也,出汗亦是出精耳,比如花天酒地之區(qū),冬藏精者幾人,則春來人人溫個個病矣,因此誤解,張石頑之少陰夾陰論,葉氏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腙幇Y,吳氏更引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首列桂技湯治溫,尤為大誤。
三診:病人言曰:刻睡去,夢四面火燒房子,將我圍住,無路可逃,身燒熱難受,大呼救命而醒。此時周身是汗,周身甚癢,頭能抬而不暈矣。診脈兩寸已平而緩,模糊已退,滑脈尚有。予命舉火照其前后心,見面部皆現(xiàn)紅點,細如針沙,周身皆滿,惟下臀甚少。予曉之曰:病之危險已過,恐內(nèi)伏未凈耳,臀上如有,則無慮矣。外風要忌,急用椿樹皮、蔥須煎湯薰洗,下部多洗為要,過三日無礙矣,姑以牛蒡子湯消息之。
處方:牛蒡子錢半 牡丹皮錢半 地骨皮三錢 姜黃片一錢 浙貝一錢 廣橘絡(luò)八分 冬瓜仁三錢 大豆卷三錢 炒建曲三錢 廣角參一錢 鮮生地八兩(取汁沖服)
四診:昨夜吐膠痰甚多而臭,已服藥一劑已,姑仿千金法,照原方加葦莖、蘆竹根各五錢,梔子、枯芩各三錢。
效果:至第五日,則病人起坐矣,自言下部昨前疹子甚多,奇癢更甚,一身脫皮,臀上如小錢大之痂,還未脫盡,惟大解有四日,亦無苦,飲食每餐稀粥兩碗,時刻覺餓,聞肉食甚香,微行動即氣短心空,余亦無甚病苦。診得六脈四至而緩,兩尺尚欠和平,主以養(yǎng)陰潤燥善其后。
西洋參七分 杭白芍三錢 秦當歸二錢 鮮石斛四錢 角參二錢 薏苡仁二錢 建蓮二錢 柏子仁三錢(不去油) 粉草五分 葦莖三錢(為引) 切戒醇酒厚味,二三劑后,即以飲食調(diào)養(yǎng)而健。
【按語】
陽明熱盛,太陽濕困,發(fā)為濕溫。邪逗氣分,汗出熱不退,胸痞身重,渴不多飲。苔黃白相兼,或有譫語。然必熱重于濕者,蒼術(shù)白虎湯始為對癥,若濕重于熱者,則非藿樸夏苓湯不能為功矣。
藿樸胃苓湯
(芳淡溫化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顧松園經(jīng)驗方
杜藿香二錢 制蒼術(shù)一錢 川桂枝三分拌 滑石四錢,荷葉包 薄川樸一錢五分 新會皮二錢 赤苓三錢 豬苓二錢 建澤瀉二錢 綿茵陳三錢
【主治】暑濕相搏,暑微濕甚,惡寒發(fā)熱,身痛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煩疼,渴不引飲,小便短澀,或變濕霍亂,或變濕瀉,或變陰黃。舌苔白滑,或兼淡黃而膩。脈右弦緩,或濡而滯者。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濕溫之為病,有濕遏熱伏者,有濕重熱輕者,有濕輕熱重者,有濕熱并重者,有濕熱俱輕者。且有挾痰、挾水、挾食、挾氣、挾瘀者。臨證之時,首要辯明濕與熱之孰輕孰重,有無兼挾,然后對證發(fā)藥,隨機策應(yīng),庶可用藥當而確收成效焉……濕勝于熱者,藿樸胃苓湯加減,熱盛于濕者,蒼術(shù)白虎湯增損。此方芳淡溫化,以治暑濕之滯于脾經(jīng)者也。故用藿、樸、橘、術(shù)為君,芳香開泄,溫運脾陽以化濕;臣以五苓去白術(shù),辛淡通陽,以去濕滯,佐以滑石,使以茵陳,淡滲清芬,以利其濕中無形之暑氣而已(《重訂廣溫熱論》)。
【按語】
石芾南《醫(yī)原》有藿樸夏苓湯方,較本方多豆豉、杏仁、蔻仁、苡仁;少桂枝、滑石、茵陳。偏于濕阻氣痹,與本方辛淡通陽,開下焦氣化者有間焉。
附方一
胃苓湯
(溫通胃陽、辛淡利濕法)
明張景岳《古方八陣》
杜蒼術(shù)一錢五分 炒陳皮一錢五分 生曬術(shù)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薄川樸二錢 帶皮苓四錢 豬苓一錢五分 官桂四分
【主治】夏日恣食瓜果,寒濕內(nèi)蘊。胃陽為寒水所侵,累及脾陽,不得健運,致使上吐下瀉,肢冷脈伏者。
【方論選萃】
清何秀山:二術(shù)、桔、樸為君,溫胃健脾;臣以二苓、澤瀉、導水下行,利小便以實大便,佐以官桂暖氣散寒,為諸病通使。此為溫通胃陽,辛淡利濕之良方。嘔甚者,加姜半夏三錢,生姜汁一勺分沖,腹痛甚者,加紫金片三分(烊沖),足筋拘攣者,加酒炒木瓜錢半,絡(luò)石藤三錢。
清顧松園:此燥濕理氣健脾利水之劑。原方有桂枝,喻云:桂枝、麻黃,遇濕熱時令不可輕用,以桂枝辛熱;麻黃發(fā)汗也。果內(nèi)有寒,方可舍時從癥,少少加桂(《醫(yī)鏡》)。
【近代驗證】
例一 張鵬舉治泄瀉案(選自《中國名中醫(yī)醫(yī)案精華》)。
蔡某某,男,28歲。
初診:1985年7月29日。
主訴:腹瀉三年,日行四五次,質(zhì)淡稀,無膿血,便后有下墜感,腸鳴腹脹,臍周隱痛,服油膩之物更甚;納谷尚可,口干不渴。
診查:舌紅,苔有裂紋,脈沉滑。
辨證:證屬脾腎陽虛。
治法:理當固澀,但恐聚水更甚,故用補益脾腎,淡滲分利之法,用胃苓湯加味。
處方:桂枝12克 茯苓50克 豬苓10克 白術(shù)10克 澤瀉10克 蒼術(shù)15克 川樸10克 陳皮8克 益智仁12克 黨參15克
上方藥先后復用二十六劑,病情雖有緩解,但不能獲愈。反復斟酌,此乃利水燥濕之力太弱,藥不勝邪,故在上方加椒目、藿香、土炒黃連。服藥十劑,病情向愈,改配丸藥一料,以資鞏固,其方如下:
紅參50克 桂枝50克 陳皮30克 防己50克 川樸30克 茯苓50克 白術(shù)50克 澤瀉50克 神曲50克 黃連10克 木香10克 益智仁50克
蜜丸10克重,早晚各一丸。調(diào)理兩月而愈。
【按語】
附方二
藿樸夏苓湯
(芳淡辛化法)
清石芾南《醫(yī)原》
杜藿香二錢 真川樸一錢 姜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光杏仁三錢 生苡仁四錢 白蔻末六分 豬苓一錢五分 淡豆豉三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先以通草,煎湯代水。
【主治】治濕溫病,身熱不渴,肢體倦怠,胸悶口膩,舌苔白滑,脈濡緩者。
【方論選萃】
晚近沈仲圭:此方用藥,與三仁湯略相近似,著重芳香化濕,淡滲利竅,故為濕重于熱之要方。
晚近丁學屏:此方之用,重在辛芳化濕,甘淡利濕。取豆豉、藿香辛芳透邪,宣化濕濁;厚樸、半夏,辛苦而溫,辛苦泄降,溫化濕濁;杏仁、蔻仁,味辛氣薄,展氣化以輕清;苡仁、二苓、澤瀉、通草,皆甘淡之味,驅(qū)濕下行。
近代何廉臣:此方以輕開肺氣為主,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自化,即有煎邪與之俱化,濕化氣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經(jīng)曰在:水郁折之,折者啟上閘,開支河也(《溫熱病方匯選》)。
【近代驗證】
例一 陳道隆治肝陽上亢,痰濕中阻案
宋某某,女,46歲,武康路117弄1號
1960年6月7日初診:血少養(yǎng)榮,肝陽蠢動,頭為暈眩,耳為鳴響,目糊昏花,少寐夢多,腰背酸楚,神疲不振,胃機不協(xié),運化遲鈍,胸悶痞悶,幽幽疼痛,納鈍苔厚,脈來濡細,當以和養(yǎng)助運為治。
全當歸9克 杭白芍4.5克 紫丹參9克 朱赤苓12克 泡遠志4.5克 炒棗仁12克 仙半夏6克 橘皮4.5克 陽春砂3克 雞內(nèi)金9克 炒谷麥芽各12克 佛手片4.5克 桑寄生12克 白蒺藜9克 荷葉邊12克 三帖
1960年6月10日二診:營血不足,肝陽易于擾動,胃機失調(diào),氣滯未能和暢,上為頭暈耳鳴、少寐夢多,中為胸腔痞痛,腹脹納鈍、次有腰酸跟痛,神思懨懨,脈濡苔厚,治當和養(yǎng),輔以助運。
全當歸9克 杭白芍6克 朱茯苓12克 泡遠志4.5克 炒棗仁12克 生川樸2.4克 廣藿梗9克 陳廣皮4.5克 佛手片4.5克 砂仁3.4克 雞內(nèi)金9克 白蒺藜9克 桑寄生12克 紫丹參9克 仙半夏6克 荷葉邊12克 三帖
1960年6月13日三診:營虧肝亢,胃機未和,頭腦脹痛,耳鳴已瘥,寤能安寐,胸脘痞痛,腹脹納鈍,腰酸跟痛,舌苔轉(zhuǎn)化,再當和養(yǎng)展運為治。
生川樸2.4克 廣藿梗9克 仙半夏6克 朱茯苓12克 白蒺藜6克 雙鉤藤12克 荷葉邊12克 泡遠志4.5克 炒棗仁12克 橘紅4.5克 砂仁2.4克 雞內(nèi)金9克 佛手片4.5克 桑寄生12克 杜仲12克 五帖。
例二 王慶儒治咳嗽案(選自《四川中醫(yī)》1986.7)
王某某,男歲?;純荷衿?,咳嗽氣急,咯痰不爽,食欲不振。經(jīng)用甘草片、氨茶堿等口服,鏈霉素肌注治療3日,仍咳嗽不止。舌淡,苔白膩,指紋淡滯。證屬長夏受濕、著于脾胃,復感風寒,內(nèi)外合邪,脾濕上犯,傷及肺衛(wèi)。方用藿樸夏苓湯加味以燥脾濕、宣肺氣。處方:
藿香10克 厚樸10克 姜半夏8克 茯苓12克 杏仁8克 白豆蔻5克 薏苡仁15克 陳皮10克 桔梗8克 枳殼10克 澤瀉8克 浙貝母10克 甘草3克 生姜10克
二診:服一劑后,咳嗽頓減,再予異功散收功。
【按語】
此辛芳甘淡,宣化氣濕之法也。治濕溫逗留氣分,濕重熱微,阻遏氣機者也。蓋濕為重濁之邪,粘膩之質(zhì),濕阻氣機,最難驟化,欲化其濕,必暢其氣,王孟英所謂“展氣化以輕清”是矣。濕溫治法,不外辛宣、苦泄、淡滲。蓋辛以宣透,苦以泄熱,淡以滲濕,上下分消法也。此治濕重熱微,故重在辛芳透邪,甘淡驅(qū)濕。
加減六和湯
(辛溫芳淡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
陳香薷八分 藿香葉一錢五分 萊菔子一錢五分拌炒 蔻仁六分 光杏仁三錢,勿研 薄川樸一錢 扁豆花一錢 宣木瓜八分 赤茯苓三錢 飛滑石四錢、荷葉包、針刺細孔十余
【主治】暑濕夾食,寒熱交作,咳嗽痰喘,胸膈痞滿,肢體浮腫,倦怠嗜臥,便溏不爽,溺短赤澀,甚則嘔吐泄瀉,霍亂轉(zhuǎn)筋。舌苔白膩、中后甚厚。脈右寸滑、關(guān)尺濡滯;左小弦急者。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和解表里,參以消導之法。故用薷、杏宣上發(fā)表,藿、樸宣中化濕為君;臣以苓、滑、扁豆,導下消暑;佐以萊、砂,消食和氣;使以木瓜,既善制暑,又能舒筋。是為表里和解,三焦分消之良方。凡暑月外感風寒,內(nèi)傷生冷,表里同病者,此方加減,最為繁用。油膩積加炒黑山梔三錢;瓜果積加公丁香七枚,紫金片三分;若吐酸濁,瀉出臭穢者,加吳茱萸一分拌炒小川連六分,鮮刮淡竹茹三錢(《溫熱病方匯選》)。
【按語】
此辛芳甘淡、上下分消之法。以治暑濕夾食,痹阻三焦氣化者也。薷、杏輕宣肺氣,氣化則濕自化,荷葉、扁豆衣氣味清芬,清暑滌熱,兩者相合,輕開上焦;藿、樸味芳氣烈,溫化濕濁,萊菔、豆蔻,消化食滯,四者宣暢中焦;赤苓、滑石淡滲利濕,導濕濁以下行。三焦氣得宣通,則暑濕食滯,不難疏化矣。
附方一
六和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赤茯苓去皮 藿香葉拂去塵 白扁豆姜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 香薷 厚樸姜汁制,各四兩
上銼。每服四線,水一盞半,加生姜三片,棗子一個,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主治】心脾不調(diào),氣不升降,霍亂轉(zhuǎn)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脯痞滿,頭昏目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方論選萃】
明吳昆: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總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調(diào)之,此知務(wù)之醫(yī)也。香能開胃竅,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氣,故用杏、半;淡能利濕熱,故從茯、瓜;甘能調(diào)脾胃,故用扁、術(shù);補可去弱,故用參、草;苦可以下氣,故用厚樸。夫開胃散逆則嘔吐除,利濕調(diào)脾則二便治,補虛去弱則胃氣復而諸疾平。蓋脾胃一治,則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雖百骸九竅,皆太和矣,況于六腑乎(《醫(yī)方考》)。
清徐大椿:暑傷脾胃,扶濕而敷化無權(quán),其三焦之氣不能布獲,故吐瀉交作或寒熱痢疾焉。香薷散暑解表,厚樸散滿除濕,赤苓滲濕利營,扁豆健脾卻暑,半夏燥濕醒脾胃,杏仁降氣疏肺腸,人參益暑傷之無,甘草緩三焦之逆,藿香快胃和中,砂仁理脾化氣,木瓜舒筋消暑,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也。使中氣化而營衛(wèi)調(diào),暑邪解而寒熱退,可知表里調(diào)和則吐瀉無不愈,而寒熱痢疾亦無不廖矣。此調(diào)中卻暑之劑,為暑傷脾胃之專方(《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
近代盛心如:暑為陽邪,感受暑熱,則傷人之陽,所謂陽受之,則入于六腑者是也。本方以人參、扁豆培中益氣為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亦熱傷氣之謂。以藿香、香薷清暑散邪為臣。佐以半夏降逆止嘔,以和胃氣,赤苓利水除煩,以和膀胱之氣;砂仁則醒胃以入于小腸,所以分泌其水液、糟粕,以趨于和也;杏仁則由肺以入于大腸,所以恢復其傳導職責,以趨于和也;川樸除滿止痛,則和其三焦之氣也;木瓜定眩舒筋,則和其膽腑之氣也。甘草則國老之使也。是方也,與藿香正氣散及三物、四味、五物、六味、十味諸香薷飲,并消暑十全散等,并為夏令中通治要方,錯綜變化,用治暑病,猶珠璣之在握耳(《實用方劑學》)。
近代冉雪峰:此方不過和中醒氣,除濕理脾,安胃扶正,放前賢謂只以理氣健脾為主,脾胃即強,則諸邪自不能干矣。是此方與藿香正氣、金不換正氣、純陽正氣為一類之方,而謂統(tǒng)治六淫,實為通套活法中之活法矣。方中用藥平淡,濕熱郁滯,脾困不醒,未始不可借用。細察方劑,其燥烈較平胃、越鞠、正氣諸方,均減一等。蓋必有以見其偏執(zhí),而思所以矯正之者。(錄自《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清暑辟穢湯
(清涼芳烈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徐靈胎經(jīng)驗方
青蒿腦一錢五分 澤蘭葉一錢五分 蘇薄荷一錢 鮮石菖蒲一錢,打汁、沖 紫金丹五分,開水烊沖 水蘆根一兩 鮮茅根三十支,去心
【主治】吸收暑穢,身熱神昏悶亂煩躁,身熱紅點或現(xiàn)青筋,甚或肢厥,舌苔灰膩,脈數(shù)無定,名曰暑痧,通稱熱痧者。
【方論選萃】
近代何廉臣:此清涼消暑,芳香辟穢之劑。方用蒿、薄、蘭、菖,清芬涼散為君;以解暑邪之上蒙清竅。蓋邪熱上逆,清竅皆閉,非芳香通靈之藥,不能即令通達,故用紫金片之芳烈,通氣開竅為臣;佐以蘆根,質(zhì)輕中空,涼而能透,宣上焦以清肺氣;然氣逆而郁者,血液多凝,故使以茅根、涼血清火,交春透發(fā),又能引陽氣達于四肢,助蒿、薄、蘭、菖等之輕清散暑,皆達于外,自能消解暑穢于無形矣?。ā吨赜啅V溫熱論》)
【按語】
此治暑月吸受穢濁之法也。蓋暑月酷日當頭,炎威逼人,暑傷元氣,液為汗耗,里真已虛??诒俏敕x濁直走中道,氣機逆亂,神明無有自主。是以神昏悶亂,煩躁欲死,甚則肢冷清厥。苔見灰膩,是其征也。方中青蒿、薄荷、辛涼滌暑,乃暑病正治。石菖蒲芳香化濁,紫金片芳香通神,卻郁解毒;澤蘭、茅根,旨在涼血治血,蓋氣機逆亂,血行亦見仄濇矣。
雷氏芳香化濁法
藿香葉一錢 佩蘭葉一錢 陳廣皮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酒洗) 厚樸八分(姜汁炒)
加鮮荷葉三錢為引。
【主治】五月霉?jié)?,并治穢濁之氣。
【方論選萃】
清雷豐:此法因穢濁霉?jié)穸⒁病>?、蘭之芳香,以化其濁;臣陳、夏之溫燥,以化其濕;佐腹皮寬其胸腹,厚樸暢其脾胃,上中氣機,一得寬暢,則濕濁不克凝留;使荷葉之升清,清升則濁自降(《時病論》)。
某某:方中藿香辛溫芳香,輕宣透泄,使上焦?jié)駸岱x濁之邪外達。配佩蘭又芳香化濁,和中解暑。陳皮、半夏辛溫,大腹皮、厚樸苦溫,四藥相配,辛開苦降,燥濕化濁,宣通氣機。半夏又有降逆止嘔之功。荷葉清熱解暑,芳香化濁,辟穢而生清氣。諸藥相配,氣味芳香,解暑化濁,以辟暑濕穢濁之氣。然其劑偏溫,宜于暑穢濕濁偏盛之證。若暑熱偏盛者,可于方中加入薄荷一錢、黃芩三錢、鮮蘆根一兩(《溫病縱橫》)。
【近代驗證】
例一 驗案(選自《中醫(yī)雜志》1980.7)
劉某某,男,54歲,干部,1976年6月30日初診逐漸加劇,呻吟不已,伴微惡寒發(fā)熱,口不作渴,脘悶腹脹,食欲不振,尿清便溏等。始投川芎茶調(diào)散,繼以他藥皆罔效。后細察,面色淡黃而垢,神倦嗜睡,苔白膩,脈弦數(shù)。證屬濕濁頭痛,予芳香化濁法治之。
處方:藿香、佩蘭、大腹皮、羌活、川芎、厚樸各6克 陳皮、半夏、茯苓、白芷、蔓荊子各10克
三劑后,頭痛大減,連服五劑,頭痛若失,半年隨訪未復發(fā)。
【按語】
大江以南,五六月間,梅雨時節(jié),兩濕浸淫,外濕引動內(nèi)濕:頭腦重脹,肢節(jié)酸楚困重,胸脘痞悶,食不知味。舌苔白膩而濁,脈形濡滑者,屢見不顯。雷氏此方,熔冶芳香化濁,燥濕化痰為一體,于此病此證,最合機宜焉。即夏月貪涼飲冷,感受寒濕者,用之不無合轍矣。
第五節(jié) 清暑益氣劑
清暑益氣湯
(甘寒輕清法)
清王孟英《溫熱經(jīng)緯》
毛西參一錢五分 鮮鐵斛一錢五分 生甘草五分 陳倉米一錢 原麥冬一錢 白知母一錢五分 小川連五分 西瓜翠衣五錢 竹葉一錢 荷梗一尺
【主治】暑熱傷氣,身熱氣促,心煩神倦,口渴自汗,小便短赤。舌光滑,脈右虛而微數(shù)。
【方論選萃】
清王士雄: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湯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觀江南仲治孫子華之案、程杏軒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臨證時須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桿、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yīng)手取效也(《溫熱經(jīng)緯》)。
近代裴正學:張潔古說:肺主氣,夏日火熱灼金,則肺受傷而氣虛。可見暑熱是最易傷氣的。實熱蘊于氣分,則見白虎湯證;暑熱傷氣,則見汗多煩渴,脈大而虛。此與白虎證類似,所不同者,白虎證系邪熱蘊于氣分;此證系暑熱蘊于氣分。暑氣通心,故用黃連瀉心經(jīng)之熱以治其本而為主;西瓜翠衣、荷梗清熱祛暑以為輔;暑易耗氣傷陰,方中西洋參、粳米、甘草益氣;麥冬、石斛、知母養(yǎng)陰,共為兼治;竹葉清熱利水,使暑熱自小便而去,可為引和(《新編中醫(yī)方劑學》)。
近代冉先德:身為陽邪,當升當散,熱蒸外越,則腠理開而多汗;汗泄過多,耗氣傷津,則見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脈虛數(shù)等癥。治療上應(yīng)清暑退熱,益氣生津并進。故方中西瓜翠衣、蓮梗、黃連、知母、竹葉清暑退熱;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甘草益氣生津。方名清暑益氣湯,其意在此。以治療暑熱病氣津兩傷者為宜,若溫而挾濕,嘔惡吐瀉者忌用(《歷代名醫(yī)良方注釋》)。
近代何廉臣:此方輕清暑熱以益元,故用人參白虎湯去石膏,代以麥、斛,甘寒益胃為君;臣以川連、竹葉,輕清暑熱;佐以荷梗、瓜翠,肅清暑熱。汪謝城曰:此方較東垣益氣湯為妥,然黃連尚宜酌用。故余易以滑石,合本方甘草即天水散,以治溺黃。孟英自注:此治氣虛傷暑,無不應(yīng)手取效,余用亦驗。
晚近《溫病學積義》方中以西洋參、石斛、甘草、粳米益氣生津;黃連、知母、竹葉、荷梗、西瓜翠衣清熱滌暑。本方與白虎加人參湯相較,清熱之例較遜,而生津之力較勝。
【近代驗證】
例一 高輝遠治疰夏(小兒夏季熱)案(選自《高輝遠臨證驗案精選》)。
陳某,女,5歲。其母代述,患兒素體較弱,“小暑”之后,持續(xù)發(fā)熱已3周余,發(fā)熱午后為甚,體溫38℃以上,形體消瘦,精神萎靡,肢體疲乏,口渴喜飲,有汗,納呆便溏,時欲小便。舌質(zhì)紅,苔干黃,脈虛數(shù)。此為疰夏。治擬清暑透熱。方用清暑益氣湯加減。藥用竹葉6克,知母6克,黃連3克,法半夏3克,炙甘草3克,太子參10克,麥冬10克,荷葉10克,石斛8克。服藥6劑,體溫下降至37.5左右,但口渴乏力未減,再加花粉10克,黃芪15克。又服6劑,熱退身涼,諸證消失。
例二 上海陳道隆治濕溫傷寒案(選自《浙江中醫(yī)雜志》)。
1935年6月間,杭州中國銀行金謂泉先生,邀余至肖山診治陳季峭先生。陳先生病已一月,身熱晨減暮增,疹×俱出,但不透達,言語錯亂。初見我時,似曾相識。并致歉意云:夜間猶煩我過江。僅說此二三句后,即胡說亂道;佚其清晰時,問其胸腹,稱是舒適。診其脈時,手足震動,間或鼓頷,床第為之搖撼,脈來弦細而小數(shù)。寤寐常作驚竄。唇燥口干,亦不甚欲飲。舌苔微黃略燥、邊有紅刺綻起。大便屢解,色如姜黃,不燥不薄,但不多,小溲淡黃而短小。曾經(jīng)紹興二位名醫(yī)診治多次,見其方案,謂是濕溫熱擾心營。方用銀翹散加犀、羚、至寶合芳香開竅之品。服已十余劑矣,病未減痤。此證確系濕溫,然非邪熱壯盛之時,而已現(xiàn)邪衰正虛之候。始于其問對時,何以神志先清后糊,若果系濕溫陽明熱蒸以致譫語,則神志應(yīng)整日昏沉,譫語雜出,或厲聲詈罵。今病者始則語言清楚,繼之胡說亂道。足征其邪熱傷陰,氣體已虛,腦力不能贍養(yǎng)。正如此故,陰干液枯,肝風內(nèi)擾,手足為之震動而鼓頷,床第為之搖撼也。脈來弦細而小數(shù),亦非濕溫熱盛之象。弦細是虛中有實,小數(shù)乃純系虛熱之證。身熱晨減暮增,乃是濕溫之通例,而邪衰正虛之時,身熱亦晨減暮增,不可以通例而某某以為熱邪尚盛也。觀其胸腹舒適,即知其濕濁已化,氣機宣暢之確據(jù)。舌苔亦非熱灼過甚,所以口干不甚思飲,二便尚屬平常。以此辨證,以此分析,顯然證非濕溫熱擾心營,則銀翹、犀、羚、至寶合芳香之品,在其旬日間熱高邪盛之時,恰須用得;已至邪衰正虛之候,已無須清營泄熱,芳香開竅之劑,不患乎益虛其氣陰,竟至其虛脫而已哉!×邪衰還須清邪,正虛不宜峻補。乃用清養(yǎng)氣陰,熄風安神,兼肅余邪之法。方用吉林參、西洋參、霍山斛,兩顧氣陰;連翹心、竹卷心、益元散、報茯神、泡遠志、西瓜翠衣、鮮荷梗,清心安神、解暑利濕;蒼龍齒、石決明,鎮(zhèn)心安神;滁菊、鉤藤清熱熄風。處方:吉林參一錢(另煎、沖) 西洋參一錢五分(另煎、沖) 霍石斛一錢(另煎、沖) 抱茯神五錢 蒼龍齒六錢(先煎) 生石決一兩(打碎、先煎) 滁菊花三錢 鮮荷梗一尺 雙鉤藤四錢(后下) 益元散四錢(包) 竹卷心十二支 連翹心一錢五分 泡遠志一錢五分 西瓜翠衣三錢 一貼即見效果,后循此法,復診三次,而告痊愈。
【按語】
先師張躍卿謂“王氏清暑益氣湯清暑滌熱,益氣生津、其清熱之力,較白虎加人參湯為尤勝。白虎加人參湯與本方同為清暑益氣之制,然一主達表,一主清里。若暑在陽明氣分,邪勢向外,證見壯熱多汗,脈洪大而芤者,當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暑熱內(nèi)郁于里,證見身熱心煩,溺黃口干而渴者,則用王氏清暑益氣湯,前者以石膏達熱出表,后者以黃連清熱除煩?!笨芍^深得兩方應(yīng)用要領(lǐng)哉。
附方一
清暑益氣湯
元李東垣《脾胃論》
黃芪 制蒼術(shù) 生麻各一錢 人參 澤瀉 炒神曲 橘皮 白術(shù)各五分 麥門冬 當歸 炙甘草各三分 青皮二分半 黃柏酒洗二分或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枚
為粗末,水煎,食遠服。
【主治】平素氣虛,感受暑濕,脾濕不化,身熱頭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膩脈虛。
【近代驗證】
例一 嚴仲慶治眩暈案(選自《新中醫(yī)》1992.10)
金某某,女,56歲。患神經(jīng)衰弱多年,平素血壓偏高,近年又罹頸椎病,時常眩暈。轉(zhuǎn)動頸部時尤劇,甚或跌仆。伴四肢麻木,飲食不振,肢困乏力,心煩失眠。不敢單獨外出,由其弟扶持來診。診見:行動緩慢,語聲低怯,頸部僵直。舌淡紅稍胖,中有裂痕,苔白微膩,脈濡。證屬脾虛血弱,復感濕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李氏清暑益氣湯化裁。處方:
黃芪、黨參、蒼術(shù)、白術(shù)、青皮、陳皮、神曲、澤瀉、黃柏、當歸、葛根、麥冬各10克 五味子、生麻各5克 炙甘草3克
二診:4劑后眩暈明顯減輕,能自行來院復診。復予原方加減10余劑痊愈。
例二 嚴仲慶治白細胞減少癥(選自《新中醫(yī)》1992.10)
章某某,男,44歲。3年前行胃癌根治術(shù),術(shù)后定期接受化療,常以鯊肝醇、利血生及填精補血、化瘀解毒之中藥配合治療。本次化療已2周,因白細胞驟降至2.5*109/L以下而暫停,雖經(jīng)上述藥物治療1月,白細胞仍未見升高。除大便微溏外,余無所苦。舌淡,苔白微膩,脈弦緩。此證胃體本已受戕,加之以厚味滋填,礙脾胃之生氣。治宜補脾升陽,除濕清熱,以李氏清暑益氣湯原方,加雞血藤15克。
二診:7劑后白細胞升至4.3×109/L,繼續(xù)化療,一直用此方加減,白細胞維持在3.5×109/L~5.1×109/L之間,直至8周化療結(jié)束。
薛氏參麥茯神湯
(益胃生津法)
近代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
西洋參一錢五分 辰茯神三錢 鮮石斛三錢 麥冬二錢 甜石蓮一錢五分 生谷芽一錢五分 生甘草六分 木瓜八分
【主治】濕熱證,曾開瀉下奪,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元神大虧。惡候皆平,獨神思不清,倦語不思食,溺數(shù)唇齒干者。
【方輪選萃】
清薛生白:開瀉下奪,惡候皆平,正亦大傷,故見證多氣虛之象。理合清補元氣,若用膩滯陰藥,去生便遠(《溫熱經(jīng)緯濕熱條辨》)。
清王旭高:濕熱證開瀉之后,惡候雖干,而元氣已傷,故神思不清,倦語不思飲食。溺數(shù)黃,唇齒干,胃氣不輸,肺氣不布,南用清滋膩濁之藥,故此生津和胃一法,清補元氣。體氣薄弱者,最宜仿此(《王旭高醫(yī)書六種》)。
近代何廉臣:凡溫熱病,每有熱退身涼之后,其人如癡,神思不清,言語謬妄,或倦語不思食者,此心神虛散不復所致,但當調(diào)養(yǎng)氣血,兼治其心可也。神復,妄言自止,吳氏安神養(yǎng)血湯主之,薛氏參脈茯神湯亦主之(《重訂廣溫熱論》)。
近代程門雪:凡久虛之病,第一先理脾胃,胃納不強,則填補下焦,滋膩陰藥,不克輕進,此葉氏法也。凡虛而無熱象,尚可為力,若更見形肉消瘦,顴紅骨蒸,虛熱盜汗,自汗咳嗽頻頻不已,下?lián)p及上,則成虛勞重癥。如大便溏泄,胃納不馨者,可用培土生金法為治,若大便實,胃納馨者,則可壯水生金為治也,當隨癥所宜而用之(《書種室歌訣二種》)。
【按語】
感受溫熱邪毒,入氣入血,最為耗氣傷津,熱退身涼之后,往往神思懨懨,倦語不思飲食,口干便難。舌紅少苔,或有剝裂,脈濡軟無力,須以胃藥收功。薛氏參麥茯神湯,甘涼益腎,補氣生津,最為的對。
雷氏卻暑調(diào)元法
清雷豐《時病論》
石膏四錢(煨) 滑石三錢(飛) 白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 東洋人參二錢(或用西洋人參) 麥門冬二錢(去心) 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為引。
【主治】暑熱盛極,元氣受傷。
【方論選萃】
清雷豐:石膏、滑石,卻暑瀉火為君;茯苓、半夏,消暑調(diào)中為臣;暑熱刑金,故以人參、麥冬保肺為佐;暑熱傷氣,故以甘草、粳米調(diào)元為使(《時病論》)。
【按語】
雷氏此方,乃《金匱》麥門冬湯加石膏、六一散者也。蓋暑熱熏蒸,夜為汗耗,最易耗氣傷津,麥門冬湯補虛生津,恰是對證。加石膏、六一散者,清無形之暑熱也。
第六節(jié) 清暑斂津劑
吳氏連梅湯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云連二錢 烏梅去核,三錢 麥冬連心,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二錢
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心熱煩躁神迷甚者,先與紫雪丹,再與連海湯。
【主治】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入厥陰麻痹者,及心熱煩躁神迷甚者。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腎主五液而惡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獨亢于上,腎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與腎均為少陰,主火,暑為火邪,以火從火,二火相搏,水難為濟,不消渴得乎以黃連瀉壯火,使不爍津,以烏梅之酸以生津,合黃連酸苦為陰;以色黑沉降之阿膠救腎水,麥冬、生地合烏梅酸甘化陰,庶消渴可止也。肝主筋而受液于腎,熱邪傷陰,筋經(jīng)無所秉受,故麻痹也。再包絡(luò)與肝均為厥明,主風水,暑先入心,包絡(luò)代受,風火相搏,不麻痹得乎以黃連瀉克水之火,以烏海得木氣之先,補肝之正,阿膠增液而熄肝風,冬、地補水以柔木,庶麻痹可止也。心熱煩躁神迷者,先與紫雪丹者,開暑邪之出路,俾梅、連有入路也(《溫病條辨》)。
近代秦伯未:連梅湯-黃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此酸甘化陰兼酸苦泄熱法,治津傷消渴,亦清心火而滋肝腎(《謙齋醫(yī)學講稿》)。
【近代驗證】
例一 (選自《溫病學方論與臨床》)。
王某某,女,23歲,1971年7月8日初診。
患乙型腦炎高熱七天,現(xiàn)已熱退神清,可是自覺心煩、口渴欲飲,喜冷飲,夜里不能入睡、輾轉(zhuǎn)不安,四肢麻木、舌紅苔黃燥,脈弦細而數(shù)。
辨證為暑熱之邪耗傷氣陰,余熱擾心,致使心腎不交之陰虛陽亢證。
處方:黃連10克,烏梅15克,生地15克,麥冬15克,阿膠15克(另燉沖服),女貞子10克,石斛15克,梔子10克。三劑,水煎服。,
復診:服后心煩、口渴、肢麻明顯減輕,夜里能夠入睡,但睡不實,多夢,舌紅苔薄紅脈弦細,上方加柏子仁10克,牡蠣15克,二劑。
例二 岳澤民治病毒性心肌炎案(選自《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9)
何某某,男,58歲,干部?;疾《拘愿忻埃^發(fā)心悸。早搏,心前區(qū)痛。心電圖檢查 T波減低,血白細胞12×1O9/L,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診見:胸悶心煩,口苦咽干,夜寐多夢,手足心灼熱,下午低熱(37 SC),大便于結(jié)。舌紅,苔少黃,脈細弦有結(jié)代。素體陰虛火旺,加之風熱之邪助火損陰。治宜清心解毒,養(yǎng)陰泄火。予連梅湯加味。
處方:黃連3克 生地20克 麥冬15克 炙烏梅6克 阿膠、淡竹葉、丹皮各10克 大黃5克
二診:服5劑后,心煩隱痛好轉(zhuǎn),低熱亦退,口干、手足心灼熱減輕,大便通暢,脈無結(jié)代,藥證合拍,繼用原方去烏梅、大黃,加五味子 6克,赤芍、白芍各 10克。續(xù)服5劑,訴無自覺癥狀,后用天王補心丸調(diào)治半月,復查心電圖無異常發(fā)現(xiàn)。
例三 岳澤民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案(選自《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9)
馮某某,男,52歲,職工。患者胃痛半年,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診見:胃院隱痛有灼熱感,口干作苦,嘈雜似饑,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燥,脈細弦。證屬胃陰不足,胃火內(nèi)郁。治宜滋陰養(yǎng)胃,清瀉胃火。用連梅湯加味。處方:生地、麥冬各15克,黃連3克,阿膠、烏梅、徐長卿、木蝴蝶、白芍各10克,淮山藥 20克。
二診:服15劑后,胃痛基本好轉(zhuǎn),口干嘈雜大減,大仍不暢,原方加全瓜萎、制首烏各15克,養(yǎng)陰潤腸。經(jīng)治2月,諸癥消失,繼用沙參、白芍、麥冬各15克,泡茶飲,以善其后。
例四 岳澤民治糖尿病案(選自《浙江中醫(yī)雜志》1987.9)
余某某,男,48歲,干部?;继悄虿?年之久,尿糖持續(xù)在(+)或(++)。口渴欲飲,尿頻量多,頭暈目眩,夜寐欠佳,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情志易于激動,大便秘結(jié),2~3日1次。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數(shù)。證屬胃熱津耗,腎陰不足。治當清熱瀉火,養(yǎng)陰生津。投連梅湯加減。處方:
黃連、五味子各5克 生地、麥冬、天花粉各15克 阿膠、丹皮、知母各10克
二診:服10劑后,口渴、尿頻大減,大便通暢,精神好轉(zhuǎn)。舌紅,苔微黃,脈細弦。原方加北沙參、制首烏各15克。續(xù)服20劑后,尿糖(-),繼用上方略有增損,調(diào)治2月,尿檢3次均屬正常。
人參烏梅湯
(酸甘化陰、微苦泄熱法)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西洋參一錢五分 烏梅肉三分 木瓜八分 炙甘草五分 淮山藥三錢 帶心蓮子一錢
【主治】
【方論選萃】
清吳鞠通:按此方于救陰之中,仍然兼護脾胃。若液虧甚而土無他病者,則去山藥、蓮子,加生地、麥冬、又一法也。
【近代驗證】
例一 張業(yè)宗治小兒身動癥案(選自《吉林中醫(yī)藥》1989.3)
陳某某,男,5歲?;純褐w及顏面肌肉不自主掣動已10多日,發(fā)作頻繁,掣動時間5~10余秒鐘。前醫(yī)予溫膽湯加味及西藥安定、維生素B1 等治之無效。診見:患兒精神尚可,形體瘦,發(fā)作時無明顯痛苦狀,納呆,大便實,小便微黃。舌淡紅,苔薄伴剝苔,脈細。證屬氣陰不足,肌肉失于濡養(yǎng)。治以酸甘化陰法。用人參烏梅湯加白芍,
處方:黨參、木瓜、淮山藥各10克 烏梅、蓮肉各8克 白芍12克 甘草3克
二診:服藥2劑后,發(fā)作時間縮短,次數(shù)減少,按原方繼進5劑而愈,未復發(fā)。
例二 張業(yè)宗治小兒脾疳案(選自《吉林中醫(yī)藥》1989.3)
張某,女,l.5歲。
心煩不安,夜間多啼,微干咳,日趨羸瘦逾月,曾服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診見:患兒多汗,面色不榮,手心煩熱,口干喜飲,食不長肌,大便溏爛氣臭,尿黃。舌尖紅,少苔,指紋淡紫。證屬脾陰耗傷,虛熱土擾。治以養(yǎng)陰實脾,清熱安胃。用人參烏梅湯加味,
處方:黨參、淮山藥、蓮肉、木瓜各8克 烏梅、麥冬、茅根、山楂各6克 胡黃連4克 甘草3克
二診 :2劑后飲水減少,神情較前安靜,咳減,大便略成形。守原方再予4劑,并注意飲食調(diào)理,l個月后隨訪,已復常態(tài)。
例三 張業(yè)宗治小兒汗癥案(選自《吉林中醫(yī)藥》1989.3)
王某某,男,3.5歲?;純核伢w較弱,易出汗,睡中汗出尤甚已1周,汗出不溫,肌膚較濕潤,飲食不思,形體瘦,
臉白神倦。舌淡紅,苔剝,脈細。證屬脾肺氣虛,衛(wèi)表不固。治以健脾補氣,斂陰止汗。用人參烏梅湯加味。
處方:黨參、蓮肉、芡實、木瓜各8克 淮山藥、牡蠣各10克 白術(shù)6克 甘草3克
連服4劑而愈。
【按語】
此酸甘化陰,補虛斂津之法。蓋暑病之后,暑熱傷氣,液為汗耗,癥見氣陰兩虛者,頗不乏例。此方熔酸甘化陰、微苦泄熱、甘味補虛于一爐冶,為暑病后期證治之典范,且正合張鳳逵“繼用酸泄酸斂”之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