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咳嗽病脈證治方
苓桂術(shù)甘湯 功效]溫中降逆,化飲利水。 (主治)痰飲病,胸脅支滿,目眩短氣,心下動(dòng)悸,咳喘, 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胃氣失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頭 目眩暈,身振振搖,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脈弦。
腎氣丸:治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
甘遂半夏湯 (功效)逐水祛痰,散結(jié)除滿,解痙止痛。 (主治] 主證;留飲,胸脅痞滿,心下堅(jiān)硬,腹痛,下利,苔白清舌 質(zhì)淡,脈沉伏。 副證:嘔吐涎沫,背寒,口渴不欲飲。
十棗湯 (功效}攻逐水飲。 (主治} 主證:懸飲,咳唾引痛,心下痞硬脹滿,牽引胸脅作痛,干 嘔短氣,舌苔白滑,脈沉弦者。 . 副證: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咳嗽,頭痛目眩,微汗出,發(fā)作 有時(shí),不惡寒,下利;水腫腹脹,腰以下腫甚,二便俱實(shí),脘腹 脹滿,屬于實(shí)證者.
大青龍湯(功效)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 (主治) 主證:溢飲,惡寒發(fā)熱,肌膚水腫,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 躁者;外感風(fēng)寒,發(fā)熱,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舌紅苔白,或兼 黃,脈浮緊。 副證:或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shí),喘咳而渴,喜熱飲。
小青龍湯(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止咳平喘。 (主治) 主證:素有內(nèi)飲,復(fù)感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干 嘔,咳嗽,喘息,痰多稀白,苔薄白或水滑,脈浮或弦緊。 副證: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脈弦細(xì)或 細(xì)滑。
木防己湯(功效]補(bǔ)虛通陽,清熱利水。 (主治] 主證:寒飲化熱,喘滿,心下痞堅(jiān),氣短乏力,痰少而稠, 鼻干口渴,舌質(zhì)紅,苔少乏津,脈沉緊或沉而有力。 副證:面目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功效)行水化飲,散結(jié)消痞,補(bǔ)虛清熱。 (主治} 主證:痰飲喘滿,心下痞堅(jiān),短氣咳逆,大便燥結(jié),舌質(zhì)淡 紅或苔薄而潤,脈沉滑。 副證;遍身水腫,小便短少.
澤瀉湯(功效]健脾利水,燥濕除飲。 (主治)神不爽,頭暈?zāi)垦?,?dòng)則加重,泛惡作嘔,舌苔白 膩,脈沉緩。
厚樸大黃湯(功效)疏導(dǎo)腸胃,蕩滌實(shí)邪. (主治) 主證:腹?jié)M,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弦滑。 副證:腹中滿,呼吸不利。
葶藶大棗瀉肺湯:支飲不得息,此主之。
小半夏湯(功效)蠲散水飲,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痰飲嘔吐,唾多清水,飲食不下,口不渴,苔白滑, 脈弦滑。 副證:頭痛目眩,口淡,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己椒藶黃丸(功效}攻堅(jiān)逐飲,化氣行水。 (主治) 主證:腸間有水氣,腸鳴腹脹,口舌干燥,二便不利,舌苔 黃膩,脈弦滑或小數(shù)。 副證:下肢微腫,口干,小便短黃。
小半夏加茯苓湯(功效}和胃止嘔,引水下行。 (主治) 主證:水飲嘔吐,嘔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脈弦。 副證:心下痞,眩悸。
五苓散(功效}健脾滲濕,化氣利水。 (主治衛(wèi)停飲下焦,臍下動(dòng)悸,吐涎沫,頭目眩痛,短氣, 小便不利者;水蓄膀胱,小便不利,煩渴引飲,甚則水人即吐, 或兼表證身有微熱者;水腫身重,下肢腫甚,小便不利者;濕盛 泄瀉,下利稀水,口中渴,小便短少者。舌苔白膩,脈弦緊。
桂苓五味甘草湯(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功效)溫陽化飲,平?jīng)_降逆。 (主治]陽虛停飲,咳嗽,咳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頭眩 心悸,氣從少腹時(shí)時(shí)上沖胸咽,苔白滑,舌質(zhì)淡,脈象沉弦,尺 部弱.
苓甘五味姜辛湯(功效)溫肺散寒,蠲飲止咳。 (主治)肺寒支飲,胸滿咳嗽,遇冷更咳,咳吐清稀痰,舌 苔白滑,舌質(zhì)淡,脈沉弦。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功效]降逆化飲,燥濕化痰。 (主治)肺寒支飲,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頭暈?zāi)垦#?胸滿嘔逆,舌苔白膩,舌質(zhì)淡,脈沉弦滑。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功效)宣通肺氣,化飲祛痰。 (主治)肺寒支飲,痰多清稀,胸悶嘔逆,心悸頭眩,頭面 虛浮,其形如腫,舌苔白膩,脈沉弦滑,尺部無力。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功效)化飲降逆,清泄胃熱。 (主治)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多,胸滿,嘔逆,心悸頭眩,面 赤口干,小便微黃,大便干燥,舌苔白膩而中心微黃,脈沉滑。
《外臺(tái)》茯苓飲 (功效]健脾理氣,化痰散飲。 (主治)胸中有痰飲宿水,吐出水后,心下空虛,痞滿不適, 短氣乏力,不思飲食,苔白微厚或膩,舌質(zhì)淡紅,脈細(xì)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