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小半夏湯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13-01-21
 小半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15g
  上二味,以水700ml,煮取150ml,分2次溫服。
  (功效)蠲散水飲,降逆止嘔。
  (主治)
  主證:痰飲嘔吐,唾多清水,飲食不下,口不渴,苔白滑,
脈弦滑。
    副證:頭痛目眩,口淡,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臨證加減)
    1.小半夏湯在《金匱要略》中的應(yīng)用:書中共有三用,分別
見于“痰飲”、“黃疸”、“嘔吐”三篇之中,張仲景在書中對小半
夏湯的論述也較簡單,茲將原文都摘于下。痰飲篇云:“嘔家本
渴,褐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黃疸篇云:“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jié)M而喘,不可除
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嘔吐噦下利篇云:“嘔吐,
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睆囊陨现T條分析,不難看出小半夏
湯主證是嘔吐。[張仲景藥法研究。北京:科學(xué)技術(shù)文獻(xiàn)出版社,1984"]
    2.小半夏湯加味治療胃失和降:用于較嚴(yán)重的妊娠惡阻、
呃逆、嘔吐癥?;痉叫“胂臏瑸榘胂?、生姜2藥組成。若脾

胃虛寒者加干姜、附子、黨參、白術(shù)、丁香、吳茱萸;胃火上逆
者加竹茹、黃芩、山梔子、生大黃、枳實;外邪犯胃者加蘇葉、
藿香;飲食積滯者加枳實、陳皮、山楂、神曲;熱滯者加生大
黃;肝熱犯胃者加左金丸、竹茹、石斛;胃陰不足者加竹茹、沙
參、麥冬、生地、蘆根、石斛、枇杷葉;痰飲內(nèi)停者加茯苓、白
術(shù)、陳皮;胃出血者減少生姜的用量,加代赭石、生大黃、花蕊
石、田三七、白芨、竹茹;腸痹瘀阻者宜加生大黃、桃仁、枳
實、陳皮、當(dāng)歸身、萊菔子;毒蕈中毒宜用大劑量生姜(生姜能
解毒蕈之毒性),加生大黃.嘔吐較為復(fù)雜,嘔吐停止后,仍要
從本論治。[新中醫(yī),1990,cy,:25~26]
    3.寒熱錯雜作嘔者,兼見舌質(zhì)紅,苔黃,本方加黃芩、黃
連,以清熱.
    4.胃虛者,可與黨參、茯苓、陳皮相配伍,以通補之。
    3。夾食滯者,加枳實或枳殼、神曲、麥芽,以消導(dǎo)之。
    5.小半夏湯加味治療放化療引起嘔吐的經(jīng)驗:小半夏湯之主
證為嘔而不渴,胃有停飲,上逆作嘔,本方有蠲飲止嘔之效。根
據(jù)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出現(xiàn)的癥狀,可隨癥加減.常用方為姜半
夏12g,生姜9g,茯苓lOg,陳皮6g。嘔吐伴頭暈,心悸,不欲
飲,舌苔膩者,為停飲較重,在上方中加蒼白術(shù)各lOg,澤瀉
lOg,石菖蒲lOg;若食人即吐,舌苔黃者,為胃內(nèi)有熱,予姜半
夏6g,生姜9g,竹茹9g,藿香lOg,黃芩6g;若嘔吐不重,伴反
胃惡心,胸中煩悶,系肝氣克脾乘胃,予姜半夏6g,生姜lOg,
佛手或佛手花lOg,代代花6g,綠萼梅6g,旋覆花lOg;若嘔吐后
納差,舌紅少苔,胃中不適,系胃氣損傷,胃陰不足,予姜半夏
6g,生姜lOg,山藥lOg,麥冬lOg,雞內(nèi)金6g,生谷麥芽各lOg;
若嘔吐后食納尚可,但食后不適,脘腹脹滿,系脾氣受損,予姜
半夏6g,生姜lOg,黨參lOg,白術(shù)lOg,扁豆lOg,山藥lOg;若
嘔吐吞酸,伴頭痛,脈弦,系肝胃不和,予姜半夏6g,生姜lOg,
吳茱萸lOg,青皮6g.[中醫(yī)雜志,1993,c8,:4753

    6.本方加甘草,治痰涎,進(jìn)飲食,名殊勝湯。CQ氏家藏方]
    7。本方去生姜加干姜,治干嘔或嘔吐清涎者,名半夏干
姜散。
    8.本方生姜改用生姜汁(先煎半夏,沖人生姜汁半匙至一
匙),治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呃非呃,煩悶不舒者,名
生姜半夏湯。
    9。圓白半夏,刮凈捶扁,以生姜汁調(diào)和,飛白面作軟餅,
包裹半夏,慢火炙令色黃,去面,取半夏為末,米糊丸綠豆大,
日干,每服三四十丸,溫?zé)崴轮瓮卵卵?,崩中帶下,?BR>急痰嘔,中滿虛腫,亦消宿瘀,百病通用,名半夏丸。[直指方]
    10.治七情傷感,氣郁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暈,心嘈忪
悸,眉棱骨痛,大半夏洗凈,湯泡七次,切作片子。上件,每服
四錢,水二盞,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人沉香水一呷溫服,
不拘時候,名玉液湯。儼氏濟生方]
    11.痰飲上逆、嘔吐,胸脘痞悶,眩暈,心悸者,本方加茯
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己椒藶黃丸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防己  椒目  葶藶子  大黃等量
    上藥共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每服6-9g,每日3次,飯前空
腹服。
  (功效}攻堅逐飲,化氣行水。
  (主治)
  主證:腸間有水氣,腸鳴腹脹,口舌干燥,二便不利,舌苔
黃膩,脈弦滑或小數(shù)。
  副證:下肢微腫,口干,小便短黃。
  (臨證加減)
  l。本方證二便俱閉者,加牽牛子,以通幽。

    2。喘咳證為主者,合三拗湯,以開泄肺氣。
    3.痰涎壅盛于肺者,合三子養(yǎng)親湯,以化痰下氣。
    4.以水腫為主者,合五苓散、五皮飲,以分利水濕。
    5.以脹滿為主者,加厚樸、檳榔、枳實、青皮,以行氣
寬中。
    6.久病體虛,中氣不足者,加黨參、白術(shù)、黃芪,以益氣
行水。
    7。本方的臨床運用:①治療肺心病水腫,腫甚加茯苓、澤
瀉、大腹皮;喘甚加杏仁;痰涎盛加陳皮、半夏;腹?jié)M甚加厚
樸;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②治療風(fēng)濕性心臟病、支氣管擴
張、咳喘、咯血者重用大黃;兼氣虛者加潞黨參;兼陽虛者加附
子、干姜。③治療中風(fēng)痰熱閉瞀的昏迷(肺性腦病)。[湖北中醫(yī)雜
志,1984,(2),18]
    8.本方加減治療小兒膽道蛔蟲癥:本方含黃連2g,花椒
5g,烏梅、使君子肉、鶴虱、生大黃各10g。大便稀去大黃;體
虛加黨參;皮膚發(fā)黃加茵陳、焦山梔;陽虛加肉桂、附子。每日
工一2劑,水煎至200~300ml,分次頻服。[~NOeN,1990,cz,:15]
    9.加減己椒藶黃丸的臨床應(yīng)用:臨證善以本方加減治療痰
飲水濕之邪與腸道食積阻結(jié)或嘔吐傷陰化熱之候.如治幽門梗
阻,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實、玄參、代赭石、甘草、鮮蘆根治
之。粘連性梗阻者以本方加玄明粉、炒枳實、桃仁泥、延胡索、
生甘草治之。急性胰腺炎者以本方加玄明粉、蒲公英、淡黃芩、
炒枳實、竹茹等治之。因本方藥性苦寒,味厚力專,一旦飲除積
去,應(yīng)立即更方調(diào)理。L—L海中醫(yī)藥雜志,1985÷《4,:s6]
    10.加味己椒藶黃湯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治療組藥用
防己、椒目各12g,葶藶子、桑白皮各24g,大黃6g,杏仁9g,
魚腥草、金銀花各30g。對照組,以定喘湯治療,藥用白果、麻
黃、款冬花、杏仁、半夏、桑白皮各9g,蘇子、黃芩各6g,甘
草3g。均每日一劑,水煎服。[山東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fl,:235]

   11。葶藶子30g,大黃(后下),枳實、防己各lOg,桑白
皮、紅棗各15g。有瀉肺定喘,強心逐飲之功,使飲邪從二便分
利而去,則心肺功能治矣.經(jīng)治35例,服藥4“小時內(nèi)緩解者4
例;24小時內(nèi)緩解者工4例;48小時后緩解者工3例;無效4例,
名藶黃湯。[山西中醫(yī),1987,《2,:21]
    小半夏加茯苓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半夏15g  生姜24g  茯苓lOg
    上3味,以水700ral,煮服150ml,分2次溫服。
    (功效}和胃止嘔,引水下行。
    (主治)
    主證:水飲嘔吐,嘔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脈弦。
    副證:心下痞,眩悸。
    (臨證加減)
    l。治停痰留飲,心下痞滿,咳嗽嘔吐,氣短惡心,以致飲
食不下,名茯苓半夏湯(即本方)
    2.本方治水結(jié)胸,心下脹滿,無大熱,頭汗出加葶藶子、
紅棗。
    3.本方治痰飲,脾胃不和,咳喘嘔吐,飲食不入加蒼術(shù)、
桔梗、陳皮、柿蒂。
    4.本方治痰飲汗多,小便不利加生芪、防風(fēng)、白術(shù)、車
前子。
    5。惡阻不能受藥者,可用本方,若仍不受可用伏龍肝一兩
煮水,再煎本方,無不受得,不但治惡阻嘔吐,用于諸病嘔逆,
諸醫(yī)所束手者,皆得奇險。[醫(yī)事小言]
    6.小半夏湯證兼停飲而渴者,又停飲嘔吐不良,心下痞硬,
或頭眩者,皆有效。飲食不進(jìn)者,或瘧疾經(jīng)Et食不進(jìn)者,此方倍
加生姜,能奏效。[方函口訣]

    五苓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豬苓0.9g  澤瀉1.2g  白術(shù)0.9g
茯苓0.9g  桂枝0.6g
    原書為散,現(xiàn)多采用湯劑.按原方比例,適當(dāng)增加量,水煎
二次,分服;散劑每服6—9g,日服2次,空腹以溫水或米湯
送服。
    (功效}健脾滲濕,化氣利水。
    (主治衛(wèi)停飲下焦,臍下動悸,吐涎沫,頭目眩痛,短氣,
小便不利者;水蓄膀胱,小便不利,煩渴引飲,甚則水人即吐,
或兼表證身有微熱者;水腫身重,下肢腫甚,小便不利者;濕盛
泄瀉,下利稀水,口中渴,小便短少者。舌苔白膩,脈弦緊。
    (臨證加減}
    1.  自張仲景創(chuàng)制五苓散以來,后世醫(yī)家以本方為基礎(chǔ),隨
證加減而成新方,形成了五苓散類方.其具有代表者,有十七首
之多,它的源流大致如下:五苓散(漢《傷寒論》),茵陳五苓散
(漢《金匱要略》),加味五苓散、加減五苓散(宋《濟生方》),
茯苓湯(金《蘭室秘藏》),茯苓琥珀湯、茯苓滲濕湯(元《衛(wèi)生
寶鑒》),四苓湯(元《丹溪心法》),春澤湯(明《證治準(zhǔn)繩》),
加味四苓散(明《壽世保元》),大橘皮湯(明《景岳全書》),茴
楝五苓散(清《成方切用》),柴苓湯(清《雜病源流犀燭》),加
減五苓散(《經(jīng)驗醫(yī)庫》1932年),四苓散加木瓜草果厚樸湯、
五苓佛散(《中醫(yī)治法與方劑》1975年)。[處方綱要.西安:陜西科學(xué)
技術(shù)出版社,19871
    2。本方加味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wǎng)膜脈絡(luò)病變:以豬苓、
地龍各lOg,茯苓15g,桂枝3g,白術(shù)、葛根各12g,澤瀉30g
為基本方。初期黃斑區(qū)水腫甚者加蒼術(shù)、生薏苡仁、車前子;水
腫吸收而滲出多者加柴胡、枳殼、陳皮、昆布、海藻;黃斑區(qū)具

硬性滲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讓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c12,:20]
    桂苓五味甘草湯
    (又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罩茯苓12g  桂枝12g  炙甘草9g
五味子7.5g
    上4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效)溫陽化飲,平?jīng)_降逆。
    (主治]陽虛停飲,咳嗽,咳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頭眩
心悸,氣從少腹時時上沖胸咽,苔白滑,舌質(zhì)淡,脈象沉弦,尺
部弱.
    (臨證加減工
   1.小青龍湯以下六條之探討:自小青龍以下六條,隨證轉(zhuǎn)
主,絕妙醫(yī)案,蓋是張仲景歷身之事實,然病情萬變,支飲咳嗽
之證,其傳變,非能斟若劃一者,學(xué)者心知其意,自得運用之
妙,若懸此六方,以逆測病證,則膠柱而鼓瑟矣。[金匱要略今釋.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73
    2.桂苓五味甘草湯之辨析:此方納氣沖者也,藥僅四味,
其不同于苓桂術(shù)甘者僅白術(shù)一味耳。張仲景方中用本方加味者數(shù)
數(shù)見之,此主就曰苓桂術(shù)甘加五味子湯,而必另立一方,名茯苓
桂枝五味甘草湯者,即明手白術(shù)之不可用,而五味之必用也。本
草載:白術(shù)有動氣者忌服,動氣即沖氣也,惟有有形、無形之
分,少腹有形而動者謂之動氣,無形而喘者謂沖氣,實一病也。
張仲景明乎此,故對痰飲之有沖氣自少腹上逆者,去術(shù)加味,另
成一方,以二方對照觀之,其用心之細(xì)密可見。寒飲之治,不出
于此。而張仲景飲病之大法,亦縵騷乎稱備矣。[金匱篇解.北丸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苓甘五味姜辛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9g  干姜9g  細(xì)
辛9g  五味子7.5g
  上5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分三次溫服,每
次lOOml。
  (功效)溫肺散寒,蠲飲止咳。
  (主治)肺寒支飲,胸滿咳嗽,遇冷更咳,咳吐清稀痰,舌
苔白滑,舌質(zhì)淡,脈沉弦。
    (臨證加減)
    1.久咳者,酌加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川貝等。
    2。老年體弱者,酌加冬蟲夏草,生黃芪、黨參,以補益。
    3.嘔噦或痰多者,加枳實、陳皮、制半夏,以降氣止嘔,
燥濕化痰。
    4.咳甚者,加杏仁、海浮石、款冬花,以降氣止咳。
    5.沖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降沖逆。
    6.氣滯脘脹者,加陳皮、砂仁,以行氣消脹.
    7.脾虛食少者,加黨參、神曲、白術(shù),以益氣健脾。
    8.形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以溫之。
    9。濕重苔白厚者,加蒼術(shù)、生苡仁、藿香、佩蘭,以健脾
利濕,芳香化濁。
    10.細(xì)辛用量之我見:細(xì)辛的用量,歷代多謂不超過一錢,
在臨床實踐中,以不同劑量的細(xì)辛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某些疾病,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認(rèn)為細(xì)辛雖有小毒,但辨證明確,亦可大量
應(yīng)用。①大劑量(15—20g)用于治療陽氣不足,寒濕久蘊,脈
絡(luò)痹阻之腰腿疼痛,取其辛散溫中而鎮(zhèn)痛的作用;②中等劑量
(10g)用于治療風(fēng)寒束肺所致咳嗽、哮喘等證;③小劑量(2—
5g)用于治療頭痛、齒痛、風(fēng)濕痹痛,又可治療鼻淵、痢疾,其

療效顯著.[吉林中醫(yī)藥,1982,(1):48]
   11.張仲景運用細(xì)辛及其劑量之探討:《傷寒論》運用細(xì)辛
6方(包括真武湯加減),細(xì)辛用量最重者烏梅丸為6兩,最輕
者真武湯為一兩,一般用二三兩。《金匱要略》用細(xì)辛工0方,一
般用二三兩,最輕者赤丸方一兩.觀二書凡用細(xì)辛于湯劑者,在
1一3兩之間,約今之3~10g。而用于丸劑則量較湯劑為輕。如
烏梅丸共工。味藥,總量達(dá)258g,其中細(xì)辛18g。按每次服用丸
數(shù)計算,則所含細(xì)辛量甚少。赤丸計4味藥,總量11兩,約合
今之33g,細(xì)辛占1/10強,約4g,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
則每服赤丸所含細(xì)辛量亦甚少。余于臨床治療腰腿痹痛,于方中
配細(xì)辛,每在6~20g之間,并無何弊?,F(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細(xì)
辛揮發(fā)油可引起動物呼吸麻痹而死亡??勺C宋代陳承單味細(xì)辛為
末服過錢致死記載的確切性。[四川中醫(yī),1987,f6,:2]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又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細(xì)辛6g  干
姜6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上6味,以水8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lOOml,日3服。
    (功效]降逆化飲,燥濕化痰。
    (主治)肺寒支飲,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頭暈?zāi)垦#?BR>胸滿嘔逆,舌苔白膩,舌質(zhì)淡,脈沉弦滑。
    (臨證加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的探討:認(rèn)為方中茯苓為
君,甘淡而平,利水滲濕,補脾寧心以滌飲;炙甘草溫中補虛,
使不傷正;佐五味酸斂肺氣,不使細(xì)辛散之太過;伍干姜、細(xì)辛
溫化痰飲;納半夏降逆平?jīng)_。全方功能溫化痰飲,降逆平?jīng)_,故
主治痰飲咳嗽。凡素病痰飲咳嗽者,初以干姜易生姜,效驗不遜
青龍湯?!督饏T》小青龍湯、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

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黃湯五方
均為本方之類方。以“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為主證。兼有形
寒外感之新病,以小青龍湯散內(nèi)飲外寒?;蚣嫘魏?,或兼頭眩胸
悶,咳嘔痰水,舌白口淡,脈象弦滑之痼疾,則宜以本方主治。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功專斂肺平?jīng)_。苓甘五味姜辛湯主治“沖氣
低,更咳胸滿”。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主治“水去嘔止,形腫
痹”。苓甘五味加姜辛杏半大黃湯主治痰飲而兼“面熱如醉狀”.
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為樞紐,主治痰飲,隨證加減。認(rèn)為
本方實為后世治痰飲眾方之祖。[四酉醫(yī)藥,1964,《6,:266]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12g  甘草6g  細(xì)辛9g  干
姜9g  五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上7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溫服,每
次服lOOml。
  (功效)宣通肺氣,化飲祛痰。
  (主治)肺寒支飲,痰多清稀,胸悶嘔逆,心悸頭眩,頭面
虛浮,其形如腫,舌苔白膩,脈沉弦滑,尺部無力。
    (臨證加減)
    1。痰飲家平日咳嗽者。此方以栝蔞實代半夏,白蜜為膏,
用之甚效.[類聚方廣義]
  2.咳嗽用本方效不顯時再加桔梗即見效。
  3.本方加苓甘五味治陽虛痰飲。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衛(wèi)茯苓12g  干姜9g  細(xì)辛9g  五
味子7.5g  半夏7.5g  杏仁7.5g  甘草9g  大黃9g

    上8味,以水1000ml,煮取300ml,去滓,分3次溫服,每
次lOOml。
    (功效)化飲降逆,清泄胃熱。
    (主治)寒飲內(nèi)停,咳嗽痰多,胸滿,嘔逆,心悸頭眩,面
赤口干,小便微黃,大便干燥,舌苔白膩而中心微黃,脈沉滑。
    (臨證加減)
    1.本方加葶藶子治支飲
    2.本方加桔梗、化橘紅治水飲犯肺。
    《外臺》茯苓飲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log  枳實6g
橘皮7。5g  生姜12g
  上6味,以水600ml,煮取180ml,分3次溫服。
  (功效]健脾理氣,化痰散飲。
  (主治)胸中有痰飲宿水,吐出水后,心下空虛,痞滿不適,
短氣乏力,不思飲食,苔白微厚或膩,舌質(zhì)淡紅,脈細(xì)弱。
    (臨證加減)
    1.若嘔吐甚者,加半夏、瓦楞子等以止嘔。
    2.若食少納呆者,加神曲、炒谷麥芽、雞內(nèi)金等,以消食
化滯。
  3.腳氣沖心,服本方合吳茱萸湯。
  4。茯苓飲的臨床應(yīng)用:認(rèn)為茯苓飲可用于治療妊娠惡阻之
初有效,對體力不衰弱,心下部不適,惡心,嘔吐,有胃內(nèi)停水
者較佳。并且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胃下垂與胃弛緩等見心窩部
有停滯脹滿感,吐酸或燒心,叩擊心窩部可聞及水音,腹部有動
悸,尿量減少者,效果甚佳。LR方辨證治療學(xué).重慶: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
社,重慶分社,1983:65,159J
  5。本方去枳實,治風(fēng)痰氣,嘔吐水者,名延年茯苓湯。

  6.后世之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等健脾和胃化飲之方,皆
由本方發(fā)展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