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簡稱鱗癌),又稱表皮樣癌、棘細胞癌,是一種起源于表皮棘細胞或皮 膚附屬器角朊細胞的惡性腫瘤,約占所有皮膚癌的60%.屬于中醫(yī)“翻花瘡”、“惡瘡”、 “癌瘡”等病的范疇。 [病因病機] 中醫(yī)認為鱗癌主要是由于七情內傷,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所致。初起多為肝郁氣滯、痰 瘀互結于皮膚;中期多為痰瘀郁結日久化火化濕,火毒濕濁搏結于皮膚,敗壞氣血而致 潰瘍;后期耗傷氣血而致脾腎不足,正氣虛弱,陰陽兩虛。 西醫(yī)目前尚不完全明了鱗癌的發(fā)病機理。但下列因素被認為跟鱗癌的發(fā)生有關:① 陽光的過度照射和不同種族皮膚對陽光紫外線感受性差異。②長期接觸某些致癌化學物 品,如砷、多環(huán)碳氫化合物和瀝青等。③某些癌前皮膚病,如光化性角化病、射線角化 病、砷劑角化病、X線和鐳射線性皮炎、著色性干皮病等。④其他如疤痕,外傷和反復發(fā) 作的慢性皮膚病。 [辨病] 1臨床表現(xiàn) 1.1 鱗狀細胞癌多見于老年人暴露部位的皮膚,如顏面、耳、頸和手背等處,也可 見于粘膜.或繼發(fā)于老年角化病、白斑病、慢性骨髓炎、小腿慢性潰瘍、皮膚結核、燒 傷疤痕、砷劑角化病和X線角化病等。 1.2 病變開始多為單發(fā)性堅硬疣狀物,基底較寬,深紅色伴表面毛細血管擴張,以 后病變逐漸發(fā)展為大而深的結節(jié)性潰瘍,經(jīng)久不愈,伴惡臭、濃膿性分泌物,或表面覆 蓋痂皮,鱗痂剝離后見質硬的乳頭狀肉質基底。 1。3 一般發(fā)病緩慢,病程可為數(shù)年至10余年。 1.4 根據(jù)癌腫的形態(tài),臨床可將鱗癌分為兩型: 1.4.1 菜花樣(或乳頭狀)型 初起為浸潤性小斑塊、結節(jié)或潰瘍廣繼而隆起形成 乳頭狀或菜花樣,淡紅至暗紅色,底寬質硬,表面可見毛細血管擴張。 1。4.2 深在型(或稱潰瘍型) 初起為淡紅色堅硬小結節(jié),表面光滑,有光澤,以 后逐漸增大并在中央形成臍狀凹陷和破潰后形成邊緣堅硬高起外翻呈火山口樣潰瘍,潰 瘍底面高低不平,顏色鮮紅或暗紅,有污垢壞死組織和膿樣分泌物,惡臭。此形發(fā)展較 快,易向深部浸潤,可引起區(qū)域性淋巴結轉移,但很少血行轉移。另外還有兩種特殊部 位的鱗癌,即下唇鱗癌和發(fā)生于口腔、外陰、肛門部位的疣狀鱗癌。 2 組織病理 菜花狀或乳頭型為分化良好的類型,鏡下見癌細胞團呈乳頭、團塊、 條帶狀,向體表生長,同時也侵襲真皮深層和皮下層。深在潰瘍型為分化不良的類型,鏡 下見癌細胞呈團塊、網(wǎng)狀或細索狀排列,向真皮層、皮下層浸潤生長。 3 診斷要點 發(fā)生在暴露部位皮膚質硬的斑塊結節(jié)或邊緣硬實隆起呈火山口樣的 潰瘍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最后確診要靠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辨證] 1 痰瘀互結證 初起皮膚浸潤性斑塊或結節(jié),繼而形成堅硬如乳頭狀或菜花狀的腫 塊,淡紅至暗紅色。心煩易怒,胸脅脹痛。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或滑。 2 火毒濕阻證 初起為硬實小結節(jié),較短時間內形成火山口狀潰瘍,邊緣堅硬,隆 起外翻,潰瘍面有膿樣分泌物和惡臭味??诳啵蟊悴粫?,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3 脾腎虧損證 皮膚癌腫日久不愈,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四肢不溫,食少便溏, 腰膝乏力。舌質淡暗,苔白,脈細弱。 [治療] 1 內治法 辨證論治. 1。l 痰瘀互結證 治宜祛瘀化痰散結。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5g,紅花5g, 生地15g,郁金15g,赤芍15g,厚樸12g,白花蛇舌草20g,浙貝母12g,莪術12g,三 棱12g,半枝蓮20g,甘草5g。 1.2 火毒濕阻證 治宜解毒利濕,祛瘀軟堅.方用解毒利濕化癌湯:白花蛇舌草 30g,半枝蓮20g,蒲公英15g,土茯苓20g,赤芍15g,蚤休12g,白芷lOg,莪術12g, 三棱12g,連翹15g,紅花5g,皂角刺12g,甘草5g。 1。3 脾腎虧損證 治宜補益脾腎、扶正祛邪。方用八珍湯加減:黃芪30g,黨參20g, 茯苓15g,川芎lOg,白術15g,白芍15g,黃精15g,何首烏15g,淮山藥20g,杞子12g, 白花蛇舌草20g,炙甘草5g。 2 外治法 2.1 皮癌外洗方2號 大黃30g,五倍子30g,紫草30g,枯礬20g,苦參30g,荊 芥30g,丹皮20g,三棱20g,莪術30g,煎水微溫外洗患處,適用于各種皮膚癌上藥前 清潔癌腫創(chuàng)面。 2.2 五煙丹 膽石、磁石、丹砂、白礬、雄黃各30g,用升華法煅燒72小時,取丹 備用。使用時先用皮癌外洗方清洗局部,然后根據(jù)腫瘤的部位、形態(tài)、大小不同而用不 同的上藥方式.腫癌根底大而扁平者,可由頂部開始上藥,層層蠶蝕;若腫瘤高大而根 底小者,可采用基底圍蝕;若腫瘤壞死液化,可用藥線插入壞死組織中,每日或隔Et換 藥1次,直至癌腫壞死脫落干凈為止。 2.3 其他如信棗散、五虎丹、砒礬散、千金散、消瘤膏等均可外用治療鱗狀細胞癌, 詳細見基底細胞癌外治法。 3西醫(yī)治療 3.1 手術治療 原則上臨床鱗癌一經(jīng)病理確診應及早手術治療。但發(fā)生在暴露部位 或較大的癌腫經(jīng)手術切除治療后,常遺留疤痕和影響美容。一般認為手術切除時,切口 應距離癌腫0。5—2cm,深度根據(jù)癌腫侵犯的程度盡可能作廣泛切除。 3。2 X射線治療 適合于年老體弱,有手術禁忌癥或發(fā)生在疤痕組織上和血液供給 不足部位的癌腫。對于已侵犯軟骨、骨賂或轉移到淋巴結的鱗癌也可考慮X射線治療. 3.3 鐳治療 適應癥同X射線治療。雖然治療操作較繁瑣,但對某些特殊部位的鱗 癌有較好療效。 3.4 化學藥物治療 可外用三氯醋酸、足葉草脂或5-Fu軟膏。全身用藥可用爭光 霉素每次15mg,每日1次肌注或靜注,總量為600~900mg。 [預防與護理] 子時防止過多陽光照射,有報道經(jīng)常使用日光保護因子的人其皮膚癌的發(fā)生率可減 少28%。老年人暴露部位的皮膚慢性皮損應避免不良摩擦刺激。 [古籍選粹] 《外科大成》 翻花瘡瘡口內肉突出,翻如菌翻如蕈也,且無痛苦,由潰瘍血燥生風 所致。 《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翻花瘡,此證因生瘡潰后,胬肉自瘡口突出,其狀如 菌,頭大蒂小,愈胬愈翻。雖不大痛,大癢,誤有觸損,流血不住,久則虧虛. 《證治準繩》 治翻花瘡,馬齒莧一斤燒灰研細,豬脂調敷。 [現(xiàn)代研究] 天津醫(yī)院骨科李長信用五煙丹治療皮膚癌腫16例,結果治愈10例(其中鱗狀細胞 癌5例、鱗狀上皮高度增生2例、基底細胞上皮癌1例、惡性黑色素瘤2例)、好轉6例。 五煙丹是一種具有強烈腐蝕胬肉作用的丹藥,與其他升、降丹類藥比較,在實驗研究中 其抑菌環(huán)最大,并可使周圍血管壞死栓塞阻斷癌腫血運,從而使腫物壞死脫落而不出血. 其藥力大小與上藥量多少有關,且腐蝕作用可維持數(shù)天。作者認為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 把癌體徹底清除,又應注意不要太過傷及正常組織。 湖南中醫(yī)學院附二院應用五虎丹治療皮膚癌72例,其中鱗狀細胞癌60例,基底細 胞癌12例,結果治愈53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88.9%。使用方法:用五虎丹18g, 蟾酥、紅娘子、斑蝥各0。5g,洋金花粉lg,共調成糊狀直接涂敷于癌腫上。待癌組織壞 死脫落后,改用紅升丹撒于瘡面,隔2—3天換藥1次,直至愈后??赏瑫r配合內服菊藻 丸:由菊花、海藻、三棱、莪術、蚤休、制馬錢子、銀花、漏蘆、馬蘭子、山慈姑、首 烏、黃連等制成。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3醫(yī)院腫癌組用砒礬散治療鱗狀細胞癌35例,基底細胞癌25 例,結果治愈率66.6%,總有效率85%。方法:創(chuàng)面先進行清洗,然后外撒一層極薄的 砒礬散,外蓋油紗敷料,每天或隔天換藥1次,每隔3—5天徹底清除1次壞死組織。在 癌組織脫盡,3次活檢未找到癌細胞后,改用0.1%雷夫奴爾溶液濕敷,直至創(chuàng)面愈合。 如果癌腫直徑>lOcm者,可采取分區(qū)治療,不宜1次用藥過多,以免引起砷中毒. [述評] 皮膚癌常見有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原位癌等,屬于中醫(yī)“翻花瘡”、“石疔”、 “癌瘡”、“石疽”等病證的范疇。中醫(yī)認為皮膚癌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七情內傷,正氣內虛, 火毒外侵,脾失健運,氣滯血瘀痰凝所致。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皮膚癌是以外治為主,配合內 治??偟闹委熢瓌t是早中期以清熱解毒、化痰軟堅、祛瘀散結為主;后期宜活血化瘀、軟 堅散結和補益氣血、調補陰陽、扶正祛邪相結合。中醫(yī)外治常采用具有解毒、腐蝕、燥 濕、化瘀、散結、軟堅、生肌的藥物,如用水銀、明礬、雄黃、白砒、青礬、牙硝等制 成丹藥以及用蟾酥、紅娘子、斑蝥、洋金花、馬錢子、藜蘆等制成藥散、藥糊、藥條等 外用。這些藥物多具不同程度的毒性,所以在使用時應嚴格掌握。適應癥和掌握用藥份 量,做到藥到病除即止,不可過量。 皮膚癌的內治應詳辨虛實而用之,一般病之初起、體質壯、癌腫高突鮮紅、分泌物 濃稠惡臭者多為實證,治以清熱解毒、利濕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攻邪為主;發(fā)病后期、或 年老體弱、食少便溏、聲低懶言、癌腫塌陷、顏色淡白或暗紅不鮮、分泌物少而清稀者 多為本虛標實,治宜健脾益氣,活血養(yǎng)血,軟堅散結,扶正祛邪。 皮膚癌是惡性腫瘤,目前尚屬難治之癥。筆者認為,皮膚癌一旦病理確診后,應以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為宜。適合手術者,應盡可能及早采用手術治療,術后在放療和化療的 同時積極配合中醫(yī)中藥治療。對一些不愿意手術或有手術禁忌癥的病人,采用中醫(yī)中藥 治療是最佳選擇。實踐證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皮膚癌可以明顯提高療效,減輕病人痛苦 和減輕術后、放療化療后所帶來的副作用,起到延長病人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