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 曹植先生一直以七步詩為廣大的老百姓所熟知,殊不知這樣的故事卻在無形中凸顯了皇帝曹丕的丑惡嘴臉,著實令漢魏三國的曹家羞辱了一回。 在《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 恐怕劉義慶先生也覺得文帝做得有點出格,不免添了一筆,似乎這樣的詩一旦出口,鐵石心腸的魏文帝也感動了,不由得深表愧色。其實呀,人的內心世界到底怎樣,誰也不知道,反正曹丕做了皇帝,陳思王日子一直過得不怎么好?小時候,老師在講解這首詩時,不由自主地感嘆,兄弟之間怎么能夠這樣的相處呢?所以至今難以忘記。 記得有一位同事說得好,人活著,如果連自己的親兄弟都相處不好,又怎么能夠跟其他人相處呢?殊不知,在這個大千世界,尤其是我們這樣的國度,似乎兄弟之間關系好的并不多,周圍經(jīng)常會聽到兄弟之間鬧矛盾而老死不相往來的故事,細細思量確實令人悲傷。 在《詩經(jīng)·小雅·棠棣》中有這樣一句話:“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币馑际切值軅冸m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我覺得這句話隱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兄弟之間關系不怎么好,從而遭致外部力量地侵犯,不得以而暫時聯(lián)合起來,至于外敵趕出去了,兄弟之間恐怕仍舊會操起干戈重啟波瀾,這樣的一個家,自然沒有任何的戰(zhàn)斗力,如果是一個大大的國家,除了滅亡幾乎很難有好的結局。 春秋時期,我們見到許多姬姓子孫在為地盤而相互傾軋,乃至于三家分晉,周王室衰微,眼巴巴地把祖宗打回的江山讓給了大秦帝國。秦朝之所以那么快的滅亡,除了與嚴刑酷法有直接關系,更主要的原因則是秦始皇的兒子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爭斗,扶蘇這樣的有才干的公子死于弟弟胡亥之手,這樣的人當了皇帝自然會更加狠毒,滅亡是遲早的事兒。 兄弟間,能夠像周文王與周公旦那樣相處的簡直是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拼得你死我活。漢高祖做了皇帝,天真地認為只要是劉氏子孫,就可以和睦相處,沒想到在孫子輩,一場七國之亂,差點讓大漢朝衰退多少年,沒有一些外姓良臣的輔佐,還不知天下會如何呢?三國曹氏兄弟固不必說,那袁紹、袁術也好不到哪里去,更可笑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好不容易統(tǒng)一了天下,等到自己眼睛一閉,自己的兄弟兒子們也跟著叫囂起來,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老爺子的事業(yè)毀于一旦,只能在小小的南方建立了小小的王朝,史稱東晉。 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一旦兄弟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都會給國家的前途蒙上陰影,隋煬帝逼死了自己的哥哥,隋朝也很快被唐朝所取代,如果不是李世民英明神武,誰知道李建成、李元吉會怎么樣,一旦秦王腦袋搬家,也不知大唐會支撐多久?君不見玄武門事變的同時,突厥大軍就接二連三地侵略,沒有軍民地一致抵抗,李世民也很難成為天可汗。 為什么宋朝相對而言有點懦弱,兄弟之間的關系也好不到哪里去,“燭影斧聲”一直是個謎,到現(xiàn)在仍然很難解開,至少北宋滅亡,南宋一直瑟瑟羞羞地躲在臨安,不敢越雷池一步,活生生地把岳飛這樣的長城給毀滅了,不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王位而茍延殘喘嗎? 在權力面前,兄弟之間能夠正確相處地非常少,明朝朱元璋駕崩沒幾年,自己的親身兒子就站起來,跟自己的親侄兒大動干戈,乃至于要活要見人,死要見尸,據(jù)說鄭和下西洋,多多少少與建文帝有關系。 兄弟鬩于墻外,外御其辱,一旦外敵灰溜溜地離開,馬上兄弟間有刀兵相斗,土木堡事件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切,明英宗不會感謝明景宗在抗敵中取得的貢獻,連同倒霉鬼于謙一起,都成了勝利后的殉葬品,難怪宋高宗不愿意哥哥宋欽宗從金國回家。明英宗是死了,但是他的靈魂沒有滅,似乎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清朝康熙的兒子們,一點也不遜于前朝,而后的太平天國運動,洪秀全與洪仁玕的關系也有點貌合神離,這樣的兄弟間,只能逐步地蠶食自己的偉大事業(yè)。 國共兩黨攜手抗日,一旦有了喘息的機會,總不忘幕后伸黑手,一旦日本鬼子投降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戰(zhàn)接踵而至,多少生靈遭到無限制地涂炭。每當聽說周圍兄弟間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動干戈,我就在想,曹植的七步詩到底在羞辱誰的臉? (錢永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