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鑒泉,又名愛紳,滿族,(1870---1942),河北大興縣人,吳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吳全佑之子。吳自幼喜愛武術,隨其父習練太極拳.隨楊露、楊班候父子學習太極拳大、小架,久練不綴。吳鑒泉得父親傳,精通太極拳大、小架和各種器械的演練。其苦心磨練,日久技精,溶和太極拳大、小架之精于己的拳架中,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演變、發(fā)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拳架,為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共84式,特點為:拳架小巧,具有大架功底,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演練起來輕快柔和、連綿不斷、開展不失緊湊,緊湊中又透輕松自如。
吳鑒泉于1928年被上海精武會和國術館聘為教授,于1933創(chuàng)設鑒泉拳社,培養(yǎng)了大批學員,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鑒泉拳設發(fā)展至今,分社己遍布海內(nèi)外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門人遍布海內(nèi)外,吳式太極拳如今在海內(nèi)外廣為流傳。
現(xiàn)擷取吳鑒泉大師拳架照片如下,供大家學習、參考、研究。
預備勢(圖一)

說明:預備勢者,是在未開始動作的預備姿勢,其目的在于先將心情平息,然后起勢,注意要點:立身中正,腹內(nèi)松凈,二目平視,精神內(nèi)守。動作要領:兩手松掌,徐徐提起,漸漸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訣:立身中正頂頭懸,腹內(nèi)松凈氣騰然,三陽聚首于百會,氣沉丹田在關元;太極長拳號內(nèi)功,呼吸導引十四經(jīng),吐納本是內(nèi)家功,推陳布新調元神。
太極拳起勢(圖二)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一式:兩手提起分兩儀,左右一似陰陽魚,靜極而動開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雙手合成陰陽掌,兩掌相錯拿關節(jié),待機而動觀變化,隨勢往來運機宜。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二式(圖三)

身形右轉變陰儀,松肩垂肘氣貼背,大指對正在準頭,精神涵蓄勿暴露;一切舉動須沉靜,呼吸平息莫緊促,動中有靜靜復動,意隨心使氣從意。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三式(圖四)

松肩垂肘采扌履勁,牽引對方自動起,轉移對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費力;取舍攻擊徐觀變,伸屈開合任自然;擠進采退扌列旋轉;八法精通能應變。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四式(圖五)

弓腿向前勁為擠,右轉平旋為棚挒,動作形成胸前圈,縱橫平圓隨意轉;上旋下旋徐進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確太極纏絲勁,沾粘連隨不丟頂;雖然分解為六式,得其環(huán)中而為一。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五式(圖六)

五式回旋迎面掌,蓄勁待發(fā)推向前,似發(fā)未發(fā)勁未展,發(fā)掌如矢打在面;棚挒擠按須認清,得其環(huán)中應無窮;這個姿式變化大,得來不覺費功夫。
攬雀尾分解動作第六式(圖七)

弓腿照出迎面掌,雀尾勁義說完畢,升降沉浮守中土,總而言之合即出;旋轉進退與開合,身法步法須一致,周圍面積三百六,內(nèi)外大小俱為一;外用向心包圍力,內(nèi)用離心脫困圍,主動被動互乘變,得其環(huán)中樂融融;學者識得內(nèi)外旋,上下進退具了然。
單鞭勢(圖八)

右手作鉤是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隨手勢向左轉,涵胸拔背神貫頂;裹襠護臂尾閭正,滿身輕利頂頭懸,立身中正氣沉靜,松肩墜肘如泰山。
提手上式之一(圖九)

提手上勢之二(圖十)

兩手相合來抱攏,右手上旋左下按,如若推進為擠勁,提高上旋乃上勢;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兩付微彎氣貼背,提手上勢乃一體。
白鶴亮翅之一(圖十一)

白鶴亮翅似舒羽,內(nèi)求圓活外松展,身形扭轉向左看,兩肘彎曲氣膨滿;左掌外轉為扌列勁,此勢用途頗為廣,內(nèi)氣外勢具混圓。
白鶴亮翅之二(圖十二)

身軀扭轉回正位,兩肘下沉護頭面,勢勢顯示神安泰,肩肘松覺腿曲彎。右臂上旋為棚勁;
膝拗步之一(圖十三)

摟膝拗步取攻勢,左手采扌履向下按;右手打出順勢搓,虛實相應功效佳;左右摟膝純一理,摟為采扌履按向前,進退步法連環(huán)式,步隨身換有虛實。
膝拗步之二(圖十四)

摟膝拗步攻守宜,前進后退左右斜;進退轉換須靈敏,得心應用在感覺;摟為采扌履按前進,左右斜按隨身轉,感覺靈敏變化多,懂勁之后乃靈活。
倒攆猴三式之一
說明:倒攆猴的姿勢與摟膝拗步一樣,在過程中有些不同而定勢則一。
手揮琵琶(圖十五)

手揮琵琶乃守勢,靜以待動相機行,左手摟膝右下按,變轉虛實自適應;進步退步搬攔捶,不進不退靜待動,能攻善守徐觀變,運用虛實方為功;若欲取來必先與,兵不厭詐運智謀。



上步搬攔捶之一、之二、之三(圖十六、十七、十八)
說明:此勢在用法中起著連環(huán)性的作用,在八法的運用方面亦較復雜,包括扌朋、扌履、擠、按、采、扌列、肘等勁,一虛一實的使用,因此不能把它作為分解的說明。
進步搬攔捶口訣:(圖19、20)


進步搬攔是截擊,搬攔掌后還有捶;氣力集中在拳頭,松沉轟然如撞擊;得機五勢連環(huán)用,真假虛實宜辨清;前進后退身靈敏,靈貓捕鼠示神奇。
如封似閉之一圖21

如封似閉之二圖22

如封似閉示神奇,隱現(xiàn)無常難尋跡;認為真來又是假,突如猛虎把山推;了解陰陽虛實理,動中有靜靜復動;虛中有實實有虛,動靜虛實剛濟柔;進退呼吸要靈活,捕鼠捉影徒嘆息。
十字手之一圖23

分手合掌十字手,前摟后打折疊勁,往復折疊要靈活,全憑機警顯機能;能曉折疊之奧妙,始能敗中來取勝。
十字手之二圖24

說明:抱虎歸山,又名豹虎推山,繼如封似閉之后,乘虛而入,雙手推出,即乘虛而補之,兩手一分一合轉為十字手。
十字手之三(圖25)

肘底看捶(圖26、27)


肘底看捶是扌列勁,離心作用顯神奇;左掌外旋離心力,手腳相應倒攆猴;弓腿坐腿掌回旋,左掌打出在胸前,身形進退有呼吸,作用完全是腿勁;左腿退出有彈力,發(fā)勁完整要一氣。
斜飛勢(圖 28)

敵進我空順而取,肩打背打勢連環(huán),左右動作如一轍,恰到好處方為準;過猶不及后悔遲,全在感覺之靈敏,采扌履而進乘虛入,進步粘身始可用。
斜飛勢之二(圖 29)

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一但得機勢,轟然如搗椎。肩背可作連環(huán)打,內(nèi)氣外勢合為一,雙手分為陰陽掌,發(fā)勁平衡乃不差。
提手上勢(圖 30)

此勢同前提手上勢不同之處有二:其一是由單鞭勢后而作提手上勢,此為大斜飛式之后向前弓腿而進的;另一是坐腿而上的。
以下的白鶴亮翅、摟膝拗步俱同。
海底針(圖 31)

海底針來是穿掌,必要之時取下陰,沉肩墜肘掌下穿,兩手相錯拿關兇,此種用法是借力,因敵所適而取之,對方力大我沉腕,不是力敵是智取
扇通背之一(又名肩通背,圖 32)

左手撐掌右開弓,好似箭矢脫弦出,若能知曉呼而吸,此勢能使氣沖天,開弓圓滿氣貼背,立身中正始不差。
扇通背之二(圖 33)

撇身捶(圖34、35)


撇身捶來陰陽肘,肘里藏捶示神奇;若能一中窩心炮,管他金剛也會倒;退步上步為一體,運用全憑順勢??;沾粘連隨不丟頂,任你進退自由行。
云手(圖37、36)


云手只是手連環(huán),陰掌陽掌左右翻;進退開合虛實掌,八法圈轉一俱全,不論正面與反面,前襠后臀兩面兼,左右兩腋隨意用,沾連粘隨運用完,采扌列肘靠隨機便,無拘無束任你反。
左右分腳之一(圖 38)

說明:關于太極拳的腿法簡單介紹如下:分腳是將腿提起后向左右分開踢出,用腳尖踢;蹬腳是用腳跟來蹬。如在盤架時須注意之,不能踢蹬不分清楚。
左右分腳之二(圖 39)

分腿的應用法則有二,其一如用右腿向右分踢時,是用右腳將對方的來勢順之,把對方的腳兜起,然后隨而向右方用腳打去,這屬于腳面應用的扌朋扌列勁,左腳并用,此此類推。
左右高探馬(圖40、41)


左右高探陰陽錯,兩手一似相搓摩;虛實兩用方為準,拿到關節(jié)即是用。
右分腳(圖42、43、44)



左右分腳意相同,提起左腿向左分;重心在腳立身穩(wěn),右腳支點要牢固兩臂舒展是力偶,目的平衡維重心,轉身蹬腳亦如是,重心不過在腳跟。
摟膝指襠捶(圖 45)

上步摟膝打在陰,松肩垂肘氣下沉;力由脊發(fā)須完整,手腕肘肩混合一。
披身踢腳(圖 46)。

披身踢腳轉身蹬,上步搬攔捶更兇,如封似閉待敵進,雙手按出勢猛撲;兩手展開十字手,左前右后摟膝步,合掌松肩攬雀尾,連環(huán)使用應變功。
退步打虎(之一,圖47)

虛出一掌來示意,以進為退是妙用,吸引對方跟蹤進,打虎之勢防進擊;右腳收回以待用,攻守咸宜任自為;學得太極陰陽法,變通虛實乃可用;敗中取勝備萬一,右腿收縮掩襠勢;分腿隱藏來應戰(zhàn),雙峰壓頂扭身踢;轉過身來再起腳,更隨上步搬攔捶;身形靈巧方能戰(zhàn),輕靈圓活乃奏功。
退步打虎(之二,圖48)

說明:退步打虎勢乃防御動作,兩手錯掌披面打出,連隨退步右腿起腳,這是以退為進的御防法。老架子有左右打虎勢,現(xiàn)取其一。
雙峰貫耳(圖49、50)


雙峰貫耳運雙捶,打擊太陽和耳門;太陽本是頭動脈,擊中頭暈人不??;此脈即是太陽穴,穴閉知覺全失去;運用采扌履勁手法,飛蛾投火必自尋。
下勢(圖 51)

下勢穿掌有起伏,白蛇吐信一腳出,金雞獨立來應變,左右穿掌倒攆猴。
金雞獨立(之一,圖 52)

金雞獨立(之二,圖 53)

金雞獨立來應變,左右穿掌倒攆猴,右手護頂左掩襠,提腿遮襠護中央;左右穿掌換方位,雙手連環(huán)起妙用,太極圈轉多變化,伸屈開合有奇功。
上步攬雀尾(圖 54)

涵胸墜肘采扌履勁,乘虛而入攬雀尾,吸引對方失重心,乘勢擠靠可任施。
野馬分鬃(之一,圖 55)

野馬分鬃勢純剛,氣勢合一乃得章,分手合掌左右轉,松肩舒背顯剛強,掌分左右采扌列勁,左右轉換有虛實,八法純熟如意轉,上下平旋如機動。
野馬分鬃(之二,圖 56)

拳照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
野馬分鬃(之三,圖 57)

玉女穿梭(之一,圖 58)

玉女穿梭(之二,圖 59)

玉女穿梭似織錦,支掌四面與八方,閃轉騰挪前后應,變換方位須靈活;左旋右打如投梭,右旋左打勢連環(huán),身形扭轉要靈活,善變虛實乃為用。
轉身擺蓮腿(圖 60)

轉身擺蓮腿,防敵背后襲;左腿是扌朋勁,反擊是為扌列;發(fā)腿離心力,外旋度九十;兩掌須相輔,手腳乃合一。
退步跨虎(圖 61)

上步七星勢,退步跨虎形,起腳成守勢,預防敵來攻。兩臂大開展,有備而無患;誘敵來投網(wǎng),收放任自由
彎弓射虎(圖62、63)


彎弓射虎勢,蓄勁如放矢,兩拳是重點,發(fā)勁在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