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作文指導7---布局 記敘文布局 1.稍懂章法,按式布局。 記敘文的基本結構、詳略、順序是:破題開篇→描述人、物、事、景(詳)→結題收篇。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詳略、順序是:破題開篇→分析論證(詳)→結題收篇;即“是什么”→“為什么”(詳)→“怎么樣”。具體地說議論文的常格是:三五十言,引出論點;六七百言,層層分析,或從正到反,或從古至今,或?qū)訉油七M,鞭辟入里,分析論證;在分析論證基礎上,再以三五十言,歸納總結,照應文題,深化主旨,或發(fā)感慨,或作號召,或警人深省,收束全文。 記敘文 記敘文一般用順敘,即按照事件發(fā)展過程的先后次序進行敘述。這是一種最常用、最基本的敘事方法,它能起止清晰、層次分明,事件人物交代明白,前因后果變化自然。事件脈絡清楚,令讀者一目了然。但有時因為特殊的需要,用其他敘述順序也可以收到好效果的。 1.可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精彩片斷提到文章的開頭寫,然后再按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寫。倒敘可以造成懸念,使行文跌宕起伏,牽動讀者去尋根溯源,產(chǎn)生閱讀的強大吸引力。 2.可分敘,又稱平敘,就是平行敘述或交叉敘述,指敘述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說中所常說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分敘可以使紛繁的事表現(xiàn)得頭緒清楚、氣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線交錯卻脈絡分明,具有立體效果。 3.可插敘,因特殊要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與中心事件或與主旨相關的內(nèi)容,結束后再續(xù)原來的敘述。插敘的方法很多,有所謂“追敘”,如對過去事件片斷的回憶;有所謂“補敘”,如對有關人或事作必要的補充、解釋;有所謂“逆敘”,如對有關內(nèi)容進行由今及古、由近而遠的追根溯源。 散點鋪排,即緊緊圍繞話題,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解讀話題。把話題分割成不同的“面”或若干個“點”,經(jīng)過鋪排,每個點都是一個精美的文段,數(shù)個點連成一體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它具有多視域特征和空間的跨越性、時間的遷移性,也稱“活點法”。用此法可以多角度、多視角布局,可以帶來謀篇的更大自由,能達到隨心所欲,廣視博取,縱橫經(jīng)營的目的。在記敘文中,有利于片斷情景的捕捉,在議論文中,有利于論據(jù)的列舉,在“形散”的散文中,更是彩線穿珠,大行其道。 散點鋪排法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語言優(yōu)美、情感濃郁。如一篇《我喜歡……》的習作: 我喜歡在薄霧繚繞的早晨,看天邊冉冉升起的一輪紅日; 我喜歡在熱浪炙人的中午,聽樹林里此起彼伏的蟬鳴; 我喜歡在蛙聲震天的月夜,嗅田野里迎面撲來的稻花香…… 全文精選美好的事物作為抒情對象,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散點鋪排法要注意的是: 1.內(nèi)在有“神”。所寫的“散點”即小片斷,要從不同角度輻輳于一個中心,也就是“散點”也須有“焦點”,讓看似零散的“點”無不表現(xiàn)出文章的中心與目的。 2.善于截取。借一斑來表現(xiàn)全豹,敘事也好,記人也罷,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推得很遠,不加截取會沒完沒了,拖沓冗長。南宋有個畫家馬遠,人稱“馬一角”,他畫山,不畫全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不畫全水,常畫水之一涯;畫其他景物,也只畫一部分。他給欣賞者提供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我們寫文章也應學學“一角”技法。朱自清寫父親只是一段“背影”,司馬遷寫項羽只是從“初起時,年二十四”寫起,魯迅的《藥》只從取藥那天寫起,至于華老栓兒子如何患病,如何治療無效,如何知道人血饅頭治病,如何籌款準備,一概不寫,寫了取“藥”、吃“藥”、論“藥”就足以表達中心。 3.善于濃縮。內(nèi)容要簡練,要善于撮其要,挈其領,寫最要寫的,把最拿人的內(nèi)容通過恰當?shù)谋磉_展示出來。要學一點新聞報道式的簡捷明快。像蘇軾《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僅八個字就畫出了四種景物構成的龐大畫面,像杜牧《阿房宮》“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濃縮了多少內(nèi)容!這是極致,值得借鑒。有些考生,寫作文總喜歡穿靴戴帽,久久不能進入正題,讓讀者吃包子老是吃不到餡兒——當然“餡兒”粗陋不堪也一樣倒胃口。 【例文借鑒】 牽掛 “同學們——請跟我念‘牽——掛’?!?/P> “牽——掛”…… 女教師動聽的嗓音和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在悠悠山溝里回蕩。她理了理前額的頭發(fā),微笑著站在講臺上,面對著一雙雙渴望的眼睛?!啊疇繏臁褪欠判牟幌碌囊馑肌奈煌瑢W能用‘牽掛’造個句子?”話音剛落,“唰!”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舉起了手。 “二狗,你來說。”她笑著對班上最淘氣一個孩子說?!袄蠋熁厝ヌ接H時,我們最牽掛。”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們的眼里都噙著淚花。 幾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著他們老師的身影漸漸遠去。他們沒有哭鬧,因為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五位老師也是從這條路回家探親,只是再也沒有回來了。 他們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師們熬不住。 她心里明白,當初真的沒有打算回來,因為她牽掛著年邁的父母,牽掛著心愛的男友,也牽掛著寧靜悠閑的現(xiàn)代生活,可當她回到了省城,走在都市喧囂的大街上時,她才懂了自己更牽掛的是什么。 她牽掛山里孩子的善良與真誠。記得她剛進學校的那天中午,因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會來,學校的老校長(也是除她之外唯一的老師)沒有替她準備午飯。孩子們每人從自帶的午飯中分出一半送給她。不一會兒,她的手里塞滿了,她望著半只半只的饅頭、烙餅,那份激動和喜悅,決不遜色那一次站在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頒獎臺上領獎的感覺。 她牽掛需要她的山村。當初被分配到這個山村小學時,負責人對她說,這只是見習,見習期一滿,隨時可以調(diào)回。盡管如此,當她到達那個破舊的學校時,還是著實吃了一驚,泥坯堆成的兩間土房子,一間是教室,一間是老師辦公室兼宿舍。她幾乎是抱著“了解鄉(xiāng)村”、“感覺生活”的態(tài)度留下來的。然而,在這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對村里人來說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沒文化,但他們都知道娃兒們只有學好知識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可是沒有老師是他們最大的遺憾和無奈。為了感激老師,他們會時不時帶著自家種的玉米、山芋來看望給他們帶來希望的老師,盡管這些她從不會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牽掛和牽掛著她的孩子們中間。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示意那位同學坐下。“剛才,二狗把‘牽掛’作動詞造了個句子,造得很好,老師就再用‘牽掛’作名詞造句?!?/P> 她頓了頓說:“同學們,你們,永遠都是老師的牽掛?!?/P> 本文謀篇布局異常精彩! 敘寫的情節(jié)僅僅是一個非常非常簡短的師生上課片斷,具體地說,只不過是一位學生和一位老師課堂上先后各造了一個句子而已——此為一奇,情節(jié)簡單之奇。 作者對如此簡單的過程卻是別具匠心地分成兩部分文字去完成——此為二奇,寫法謀篇之奇。 先只寫學生造了一個句子產(chǎn)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頓時憑空掉下一個懸念,讓讀者難以理會——此為三奇,頓生懸念之奇。 情節(jié)暫停,筆頭轉(zhuǎn)向,將有解疑作用的背景往事用插敘來交待,插敘的文字遠遠超過寫當前情節(jié)的文字,但絲毫不覺得繁冗,一是因為是插敘,避免了行文的平鋪直敘,二是在懸念下的插敘,又產(chǎn)生了讀者迫切要讀下去的吸引力——此為四奇,插敘之奇。 當背景往事鋪墊寫足了,用“她收回了回憶的風箏”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師生上課的當前情節(jié)——此為五奇,過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經(jīng)濟的筆墨寫老師造了一個句子,便讓情節(jié)抵達高潮,且讓文章于高潮處戛然而止,余音繞梁之效、側(cè)面點題之功,便異常突出地表現(xiàn)了出來——此為六奇,高潮結尾之奇。 “牽掛”題目,既是線索,也是文眼,開篇以“牽掛”為動詞讓學生造句,緊扣題目,結尾老師以“牽掛”為名詞造句,呼應開頭——此為七奇,點題扣題行文之奇。 高考記敘文構思三——“蒙太奇”結構法 [技法點撥] “蒙太奇”,本來是電影用語,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即把許多個鏡頭組織起指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活片段巧妙的連接起來,以體現(xiàn)作品主題的方法。 近年來,高考作文以其開放性催生了許多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考場佳作。其中,記敘類文章出現(xiàn)了一種類似“蒙太奇”手法的結構。在“蒙太奇”前用“類似”,是因為它與傳統(tǒng)的“蒙太奇”有所不同:幾個畫面不但時空不同,而且,一般地說,人物也不同,事件與事件沒有任何具體的聯(lián)系。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都可入文。所有片段都指向和表現(xiàn)同一個主題。 “蒙太奇”式結構法在高考中備受考生和閱卷老師的青睞,是因為這種體式有著共同的優(yōu)勢: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約束,因為省去了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或過渡段,可以把構思與表達的時間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對獨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而更臻完善地成文。它的行文感覺是:明快、簡潔、大氣,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態(tài)和內(nèi)在韻律,符合現(xiàn)代讀者的審美需求。 一般是三個畫面,也有兩個的。在如何展示這些畫面的問題上,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顯示出各自的審美觀和寫作機智。概括起來,至少有五種:一是用小標題,概括畫面內(nèi)容;二是用“一、二、三”的形式排列;三是用第x幕表示;四是綜合式,即或用序號+小標題,或用第x幕+小標題;五是什么都不用,只讓畫面一個接著一個的展示出來。 [佳作評析] [佳作1] 一 烈日在高空中嘲笑。 夸父拖著疲憊的身軀,跑呀跑呀。金黃的塵埃被激蕩得飛揚起來?!疤柿?,即便是渭河的水,我也能一飲而盡,該歇歇了。”夸父抬起頭,剛才還在頭頂上的太陽早已落到西山了。“可是,太陽,萬物之主,是我的愛!我怎能讓他棄我而去!”夸父慢了下來,終于訇的一聲,夸父倒了。望著金黃的塵埃緩慢落定,夸父在他生命的塵埃落定之前,奮力的扔出了手杖,沿著他追尋太陽的軌跡,在西天,花著一片桃花盛開的鄧林。 選擇夢想,生命因夢想而偉大! 二 江水在無奈中東逝。 白衣飄飄的屈原行吟澤畔。舉世混濁而我獨醒。此時的屈原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心系楚國萬千百姓之水深火熱怎能不憔悴,心憂楚國江山社稷之何去何從又怎能不形容枯槁?可屈原是痛苦的,他的痛苦正源于“燕雀烏鵲”竊據(jù)著朝中要位而自己卻忠而被逐。聽到漁父勸慰“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甫其糟而啜其吃?”時,屈原有過一絲疑慮,可志存高遠的雄鷹又怎能選擇同燕雀為伍?遂懷石投江。留在汨羅江上空的是那句響徹千年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選擇志潔,生命因志潔而不朽! 三 枯葉在空中哀鳴。 秋天的地牢除昏暗潮濕,多少籠了層寒氣,正如岳飛此時的心境。“爹,明知是秦檜那老賊設計陷害。此時君昏臣佞,朝中一片烏煙瘴氣,這朝廷我們保它何用,不如反了!”這話隱約刺痛了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也隱約作痛?!昂⒆樱?臣當?shù)?,為父并非不知,可自古父為子綱,君為臣綱。身為人子,理應盡孝;身為人臣,理應盡忠,這責任乃男人頂天立地之本,吾兒切記!” 風波亭上大義凜然的身影站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選擇責任,生命因責任而厚重! [評析] 三個典型故事,夸父逐日、屈原投江、岳飛被殺,組成了文題所說的“三疊”。每個部分段數(shù)基本相同,而且在相應位置的段,有的字數(shù)相當,有的字數(shù)相同且句式一致,這種外在的結構形態(tài),被讀者的審美心理所觀照,自然會產(chǎn)生“形合”的藝術效果。然而,本文又主要靠“意合”:三個故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人物在面臨不同境遇和考驗時心靈世界的斗爭過程和崇高選擇。作為獨立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它們本來毫不相干,然而,卻由于都指向和表現(xiàn)這種過程和選擇而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因為故事之間省卻了過渡句或過渡段,又不另加開頭結尾,所以,比之過渡開頭結尾不可或缺的體式來說,它的成文速度可以快得多,省下來的時間,就用來把人物、主題、語言等寫得更突出、更鮮明、更精彩一些。閱讀本文,可知作者做到了這些。 [佳作2] 天涯·凝望·飛翔 我是一只飛翔的鳥,但我受過傷,如果上天給我再來一次機會,我仍然選擇飛翔。——題記 英雄本色 極限狀態(tài)下的生命是美麗的,瞬間凝聚成永恒,仿佛恒久的忍耐、堅持都是為那一刻。 當虞姬橫刀,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將一朵生命之情綻放在矛尖鋒刃上。于是壯士掩面,烏騅悲鳴。聽著四面家鄉(xiāng)的楚歌,面對滔滔流逝的烏江,回望甚囂塵上的漢軍,一代霸王最終選擇了自刎。王圖霸業(yè)成空,美人香消玉損。任世間種種一切幻成隔世的畫影,搖在心頭,隨著烏騅尾上飄走。 那一刻,那個巨人在生死存亡的一念間,他是否為自己作出的抉擇后悔過,或許沒有人能確定。但我猜想:沒有。那剛毅的眼神凌厲無比。 于是,滔滔江水無言,任憑后世褒貶。 騷客傳奇 人生的道路由無數(shù)的路口讓你選擇,就是那些享譽古今的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也有他們選擇的那一刻。 面對人事滄桑,李白選擇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面對大江東去,蘇東坡選擇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面對故國故景,李后主發(fā)出了“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的無奈;面對正義真理,譚嗣同發(fā)出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浩然正氣;面對離別,徐志摩選擇了“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作別西天的云彩”。 我的選擇 好多好多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走來走去,像曇花,若流星,留不住一夜芬芳,留不住短暫痕跡。我是江上一襲冷冷的月光,照著岸邊徘徊的人,心如紫藤,琴箏都已腐朽,然而我不后悔,不恨,就算還要等上一萬年!為了尋找夢里的影子,我執(zhí)著,一次又一次,活得如蒼山破石驚濤裂縫!為了尋求紅塵萬里不改的初衷,任憑紛揚的落英遺我一聲蕭瑟,像清水里涉出的芙蓉,我純凈無邪的站在選擇面前。 韶華匆匆,人間若許年匆匆而過,正是一劍來去滄桑江湖中留下的心情。前程灰荒煙繞一回首,月明中,再回頭,便是天涯相隔! 時間無法遺忘創(chuàng)痛,天使無法告慰悲傷。 在天涯,我凝望,我選擇,我飛翔! [評析] 作者用三個小標題分別領屬一個部分,共同構成一篇文采斐然的佳作。 與“一、二、三”、“第x幕”相比較,小標題本就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即能提挈本部分的主要或關鍵的內(nèi)容,讓讀者一目了然。而本文中的小標題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它們或揭示人物本質(zhì),或概括人物的身份和選擇的超乎尋常,或借用文題中的主詞并化大為小。音節(jié)整齊而內(nèi)容與方式富于變化。這樣的小標題與搖曳多姿的行文和絢麗奪目的文采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 作者圍繞“心靈的選擇”展開全文,每個部分都從選擇的結果切入,但表現(xiàn)手法各有千秋:“英雄本色”是點上描寫,“騷客傳奇”是面上概括,“我的選擇”則是用純詩化的手法虛寫自己選擇的心境。而綜觀全文,又可發(fā)現(xiàn)作者是在借古抒情,即用前兩部分為抒寫自己選擇的心境作鋪墊。在極有限的時間里,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作出如此巧妙的構思,而且表現(xiàn)出十分豐富的文采,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不能不說,作者還得益于“蒙太奇”式結構法的獨特有勢。 [佳作3] 看著我的眼睛 還記得人魚公主與王子的故事嗎?面對王子圣潔的邀請,人魚含淚卻微笑著接受??v然柔軟的腳在刀尖上滑過,小人魚未曾凌亂她的腳步。每次讀到這個故事都忍不住淚眼婆娑,小人魚用他對王子真摯的情感讓他對愛與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認識。 看到懸崖上的樹了嗎?它一直靜靜地立在那里。小鳥飛過去,留下不屑的嬉笑:“等待這棵樹的只會是養(yǎng)料耗盡后的死亡吧。”老鷹掠過,炯炯目光后的是深深的思索,將巢搬上絕壁上的枝頭,“我知道,”老鷹說,“只有你才是強者,只有你才能領會峰巔的貧瘠。”“看著我的眼睛,”樹緩緩的對我說,“鷹和我是親近的,當彼此深入地了解,才能有深刻的認識啊?!庇谑俏颐靼?,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對事物深入地探究,與之建立親密的聯(lián)系,用真摯的情感,才能對事物有最清楚的認知。 記得流浪異域,足跡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嗎?為什么她選擇了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為什么要去領略凄楚與絕境的顫栗?是漫天黃沙翻滾的雄渾,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幽遠,還是駝鈴聲聲的悠揚?我的青春沒有撒哈拉,但從她的文字我領略到,正是她對沙漠的渴望讓她走入撒哈拉,從而擁有不同尋常的認知?!翱粗业难劬?,”三毛幽幽的對我說:“只有懷著一份深深的感情,只要帶著對它的向往,只有縮短與它的感情的距離才能真正領悟沙漠?!庇谑牵颐靼祝J知的本質(zhì)在于求索,求知的動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親近才能喚起深入的思索,然后才能深入的認知。 一幅幅畫面在我眼前靜靜的閃過,坐在海邊的海明威,撫摸著向日葵的凡·高……“看著我的眼睛?!蹦銈冚p輕的說,于是我明白,對事物親密的情感,讓你們對事物有了最完美卻也最孤獨的認知。 哀怨的音樂悄悄響起,小人魚靜靜的來到王子床邊,深深的一吻,將匕首拋入大海,直到此時,王子才對小人魚有了最深的感情,于是才去認知??v然小人魚化作一個泡沫或是一片云彩,但擁有王子親密的感情,全面真實的認知。我想,小人魚會笑的。因為,因為我正看著她的眼睛。 [評析] “看著我的眼睛”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詩意地寄托了這樣的含義:交流能夠拉近距離,使心與心貼在一起,認識也便深入了。而這正是本文的主題。 主體部分展開了四幅畫面:第一幅是老鷹和樹的親密無間,第二、三、四幅分別寫我與三毛、海明威、凡·高的心靈對話,采用的也是“蒙太奇”式的手法,將它們組接到一起,看似不相關聯(lián),但都圍繞同一主題展開。與其它幾篇不同的是:一、本文巧妙的運用了剪裁藝術。第一、二幅詳寫,而三、四兩幅僅截取人物最本質(zhì)的生命意象,用一兩句勾勒出來,一筆帶過然而形象十分鮮明突出。二、第一、二兩幅開頭都用設問句,形成呼應之勢,第三幅用“一幅幅畫面從我眼前靜靜閃過”,造成一種“蒙太奇”的流動感。這些句子當然也可看成是一種過渡,不同于一般的是,它具有“蒙太奇”連接法的鮮明特征。三、開頭結尾均是人魚故事。如此構思,創(chuàng)造了一種境中之境、象中之象的藝術境界,體現(xiàn)了“蒙太奇”式畫面的層次感與深度感。 [佳作4] 把握感情,認知事物 第一幕 時間: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地點:宋國 人物:管仲、鮑叔牙 內(nèi)容:面對窮困,鮑叔牙慷慨大方,贈讓錢財,面對小人誣陷,鮑叔牙仗義執(zhí)言,助其仕途;面對別人挑撥離間,鮑叔牙始終一笑了之,不一為意?;叵脒@一切,管仲知道自己歉鮑叔牙太多太多,但當宋王向管仲提議讓鮑叔牙做宰相時,管仲認識到宋國宰相一職之重要,便搖頭:“叔牙雖心善,但過于疾惡如仇,暴躁?!庇腥藢⑦@話傳給鮑叔牙,他大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管仲。沒錯,要是我當了宰相,首先要殺你這個人!” 畫外音:正確把握感情,為你認識事物照亮前方,驅(qū)除黑暗。 第二幕 時間:民國元年 地點:廣州粵都 人物:孫中山、孫眉 內(nèi)容:中華民國成立,廣州粵府總督一職尚無人選。此時有人向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推舉其哥哥孫眉就位。的確,孫眉在革命中屢建軍功且為人穩(wěn)重,深受群眾愛戴。但孫中山發(fā)電通告:粵府總督一職重要至極,非孫眉所能勝任。本來兄弟共事是好事,但目光長遠的國父毅然從全局著想,作出這一決定,為后人樹立榜樣。 畫外音:正確把握感情,為你認識事物的途徑指明方向,不被困于感情的旋渦。 第三幕 時間:大雪紛飛的午后 地點:西藏高原上的哨崗 人物:將軍、營長、哨兵 內(nèi)容:年邁但仍魁梧的將軍來到海拔4000多米的一高原哨崗慰問士兵,當問及一哨兵的年齡已超過規(guī)定時,將軍連聲責怪連長:“如果這是你的親人,你還會讓他呆那么久嗎??營長低頭,不支聲。哨兵張張嘴在營長的注視下也沒有說什么。一位軍長低聲打破了這寂靜:”將軍,哨兵是營長的弟弟……“營長說:”這崗位總得有人守……“將軍慢慢地莊嚴地舉起右手,向營長和哨兵鄭重行軍禮。周圍的人也一起向營長和哨兵行禮致敬。 畫外音:正確認識事物,需要擺好感情天平,作出理智而明確的決定。 結束語 感情,是一種奇妙而復雜的東西。正確把握好感情,為你認知事物照亮前路,排除阻礙,助你走向成功的彼岸;任由感情泛濫,只會為你平添障礙,甚至把你拖向黑暗、失敗后悔的萬丈深淵。 [評析] 本文以“第x幕”作為片段的標志。“時間”、“地點”、“人物”、“畫外音”,這些劇本表現(xiàn)形式的移用,無疑使行文十分輕松快捷。三個故事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在“正確地把握感情,才能正確地認知事物”這一主旨的統(tǒng)帥下,采用類似“蒙太奇”的方式組接一起,構成一篇意脈相承的佳作。故事性強,讀來生動活潑,使“蒙太奇”的感覺更加強烈。 [相關提示] 運用“蒙太奇”式結構法,須注意三點:一、畫面的展現(xiàn)不能只停留在一個層面上,選材須多角度,具有代表性,力求立體的、全方位的反映主題。上面四篇文章在這方面做得都很出色,值得我們借鑒。二、根據(jù)主題的需要,表達時,各片段在內(nèi)容上須有所側(cè)重,即從某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主題;如果要作議論抒情,則須從這個側(cè)面去“點睛”或“顯志”,而且要層層拓展:或縱向以體現(xiàn)深度,或橫向以體現(xiàn)廣度。例如,《選擇三疊》,每段故事末尾,議論精辟,緊扣人物形象,從三個側(cè)面揭示人物心靈選擇的崇高,由夢想到志潔再到責任,層層深入,給人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和思想的厚重感。三、表現(xiàn)技巧要避免單一化,善于加以綜合運用,力求使行文富于變化,搖曳多姿。例如,《選擇三疊》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就富于變化,各有側(cè)重:寫夸父重在背景烘托,寫屈原重在反面襯托,而寫岳飛則重在內(nèi)心獨白,如此,則使人物形象產(chǎn)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犊粗业难劬Α芬晃脑谶@方面尤其突出,上文的已有涉及,這里不再贅述。 |
|
來自: 雁南飛香 > 《記敘文作文指導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