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鐵性貧血
(一)
【辨證】脾腎虧損,氣血兩虛。
【治法】補(bǔ)腎填精,益氣生血。
【方名】補(bǔ)腎生血湯。
【組成】人參10克,生黃芪24克,鹿角膠12克,龜板膠12克,阿膠12克,當(dāng)歸12克,熟地12克,制首烏30克,紫河車(chē)12克,枸杞子15克,黑磁石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茍禎學(xué)方。
(二)
【辨證】脾虛血虧。
【治法】滋養(yǎng)血液,健脾行氣利水。
【方名】養(yǎng)血丸。
【組成】紅棗500克,當(dāng)歸45克,白芍30克,皂礬45克,白術(shù)30克,陳皮15克,厚樸30克,檳榔45克。
【用法】紅棗去核杵如泥狀,其余藥物研粉共摻和混勻,賦形為丸,每丸10克,日服3次,溫水沖服。
【出處】馮化馴方。
2,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一)
【辨證】血熱脾虛。
【治法】止血攝血。
【方名】止血湯。
【組成】生地20克,黃芪30克,藕節(jié)10克,白芨10克,山楂10克,茜草10克,紅棗10枚,花生衣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廣鴛方。
(二)
【辨證】氣不攝血,腎虛郁熱。
【治法】益氣補(bǔ)腎,清散瘀熱。
【方名】芪菟二丹湯。
【組成】生黃芪15克,赤芍10克,防風(fēng)8克,丹皮10克,丹參10克,骨皮10克,菟絲子15克,雞血藤15克,熟地10克,山藥10克,玉竹10克,谷精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高輝遠(yuǎn)方。
(三)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止血生血。
【方名】陸鶴消癜湯。
【組成】制商陸20克(先煎),仙鶴草30克,生地榆3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山萸肉10克,丹參10克,黃芪15克,首烏15克,玄參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楊進(jìn)方。
3,小板減少癥
(一)
【辨證】風(fēng)火熱毒,傷其血絡(luò),營(yíng)血瘀滯,淫于腠。
【治法】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方名】犀角地黃湯加味。
【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參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葉10克,板藍(lán)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譚家興方。
(二)
【辨證】脾陰虛,血燥,陰虛生內(nèi)熱,熱傷絡(luò)脈則血外溢。
【治法】養(yǎng)陰益脾,潤(rùn)燥,佐以清熱,化斑。
【方名】加味脾陰煎。
【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蓮草15克,山藥20克,蓮米15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黃連6克,淡竹葉10克,五味子10克,棗皮10克,大棗10個(gè),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袁尊山方。
(三)
【辨證】血瘀于肌腠。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補(bǔ)脾滋腎。
【方名】加減紫癜方。
【組成】雞血藤15克,丹皮15克,茜草15克,當(dāng)歸15克,大棗10克,茅根15克,旱蓮草20克,三七粉5克(沖服),仙鶴草20克,山梔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處】孫偉正方。
4,血管瘤
(一)
【辨證】血郁脈絡(luò),熱毒結(jié)聚。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化瘤散結(jié)。
【方名】加味活血化瘤丸。
【組成】生地81克,丹皮45克,茜草根18克,丹參15克,羚羊角3克,川連13.5克,甘草15克,山慈菇27克,側(cè)柏葉45克,荊芥炭18克。
【用法】共為細(xì)末,以米飯適量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服3次,每次1.5克(兒童量)。
【出處】釧新淵方。
(二)
【辨證】瘀血阻滯。
【治法】理血消瘤。
【方名】阿魏消瘤湯。
【組成】阿魏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當(dāng)歸尾4.5克,赤芍4.5克,桔梗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張文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