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 《清稗類鈔》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青海有所謂“轉(zhuǎn)世錢”,不論家產(chǎn)多少,要拿出它的一半, 來進(jìn)行施舍:一是送給本族的僧寺;二是贈給過境的僧人;三是向遠(yuǎn)處,投送給西藏的大寺廟。假如有病死去了,就要把家產(chǎn)分為三份:一份奉獻(xiàn)給本族的僧寺;一 份施舍給各位僧侶,讓他們誦經(jīng)及拜懺超度死者;把剩下的一份,留給子孫。凡是施舍的財(cái)物,喇嘛不敢不收,并且替他們保存起來,用于救濟(jì)窮苦的人們。 當(dāng)?shù)氐睦先苏f:“喇嘛有上天賜給的衣服,不屑于使用老百姓施舍的錢財(cái)和布帛,這一點(diǎn),施主們可以放心。你們誰施舍了,來世仍然還給你們本人,一絲一毫也 不差。施舍少的人,來世錢就少;施舍多的人,來世錢就多;不施舍的人,來世就是貧民。佛爺鄙視那種只顧自己,不照顧別人的自私自利者,也不會去保佑他 們?!?br> 如果有人不這樣做,那么大家都瞧不起他。 筆者又從紀(jì)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見到一篇記述: 有一個得了瘟疫死過去、后來又活過來的人講:他在陰間遇到一位老朋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干著粗重的活兒。這個新死者,見到老朋友如此落泊潦倒,不禁 悲從中來,握著對方的手,問道:“您生前大富大貴,難道就沒有帶些錢財(cái)?shù)竭@邊來?”他的朋友講:“你剛剛到此,不知這里的法則。錢財(cái)生帶不來,死帶不去。 生前積德行善者,可將其功德帶來。功德巨大者,到此仍是大富大貴。所以,富貴可用此法帶來,但世人卻執(zhí)迷不悟,不肯帶來啊!” 紀(jì)曉嵐在他的文章里,還語重心長的說了一句話:“寄語世人,早作帶往來生富貴之計(jì),為好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