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石神君碑》
![]() 《白石神君碑》整體面貌
![]() 《白石神君碑》局部
簡介
白石山,位于河北省元氏縣蘇莊村。山出白石。故名。在周秦漢時,元氏縣為石家莊政治中心所在。元氏縣的白石山,三公山,靈山,無極山,尤其是封龍山均為此地區(qū)名山。各山各有神祠,漢碑。現(xiàn)僅存此碑與《祀三公山碑》,二碑為河北僅存的漢代碑石。
俗稱《白石山碑》。
歷史變遷
碑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三十里封龍山下之蘇莊村白石山上的白石神君廟祠,后移至縣學(xué)。1974年由元氏縣百貨公司院內(nèi)移至正定縣隆興寺內(nèi)。1989年元氏縣旅游部門經(jīng)過多方求訪,才于隆興寺內(nèi)訪得此碑,于是年五月與祀三公山碑一起運回元氏縣,重新移置在距縣25公里的封龍山上,并建碑樓加以保護。
白石神君碑立于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183年)。系常山相南陽馮巡、元氏縣令京兆王翊所立。
東漢隸書碑刻。碑通高2.4米(座已失),寬0.81米,厚0.17米。額題為“白石神君碑”五個篆字。有碑陰題名?!督鹗途帯份d:碑高五尺四寸半,寬三尺三寸,字共十六行,滿行三十五字。碑陰三列, 上列在額后四行,中列十二行, 下列十一行。16行,行35字。碑文隸書。圓首,有額,無穿。有碑陰題記。碑陰為隸書,碑陰隸書與碑文同時所刻。
碑文內(nèi)容
碑文內(nèi)容:前為序文,后為頌銘。序文主要敘述了白石神君的神功。并說它“前后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yīng)時有驗”,意思是在這縣境的方圓內(nèi),不斷有人來祈雨請福,都是按日準(zhǔn)期得到應(yīng)驗。自秦漢以來民間認(rèn)為:高山和天最接近,是接近天神的最佳階梯。高山又是地上最大的形體,是地祇的最合理居處。高山是興云布雨,降福消災(zāi)的主宰等思潮的真實反映。因此,白石神君碑是研究秦漢以來民間風(fēng)情的寶貴資料。又因為白石神君碑是元氏縣諸漢碑中較晚的一通,且有的懷疑它為后世之作,所以它又是研究元氏縣其他漢碑和漢至唐五代的書法藝術(shù)的寶貴資料。
此碑結(jié)法方正,字形稍長,用筆清勁,波磔明顯,屬于謹(jǐn)嚴(yán)整飭一路。對此碑是否為漢人所書,歷來有爭議,對其書法的評價也不盡同。宋洪適《隸釋》云:“漢人分隸,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雖布置整齊,略無纖毫漢字氣骨,全與魏晉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jì)年,或后人用舊文再刻者?!鼻逦谭骄V認(rèn)為;“是碑書法專主于方整,在漢隸中為最潔齊者。然風(fēng)骨遒勁,似尤在《校官碑》隸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朗、唐人而概疑之?!比f經(jīng)《分隸偶存》以碑未有慕容前燕元璽三年(354)題記,也認(rèn)為“元璽去光和百七十余年,中間未必重刻。若元璽以后人,又必不肯并題名字摹之也?!惫邢取斗紙责^題跋》說:“《白石神君碑》有疑為漢碑而后人重勒者,然觀程疵書,清勁簡遠(yuǎn),則此碑?dāng)喾菚x人所為。漢人書原非一體可盡,即此碑結(jié)法,要自謹(jǐn)嚴(yán)也?!睏钍鼐窗显疲骸啊喟创吮跐h隸中誠為最下者,然亦安知非魏晉濫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