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芾《苕溪詩帖》 ![]() ![]() ![]() ![]() ![]() ![]() ![]() ![]() ![]() ![]() ![]() 作品簡介
【名稱】宋米芾苕溪詩帖
【類別】中國書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簡介】
《苕溪詩》卷,北宋,米芾書,紙本,行書,縱30.3cm,橫189.5cm。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1088年),時米芾38歲。開首有句“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仁黻”。知所書為自撰詩,共6首。
作品賞析
此卷用筆中鋒直下,濃纖兼出,落筆迅疾,縱橫恣肆。尤其運鋒,正、側、藏、露變化豐富,點畫波折過渡連貫,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無雕琢之痕。其結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于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的典型面貌。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足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焙蠹埩碛忻骼顤|陽跋。據(jù)鑒藏印記,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紹興內府,明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諸家,后入清乾隆內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尚意”是宋人書法的一大特色。所謂“尚意”,即崇尚意趣和尊重個性。有宋一代,“蘇黃米蔡”齊名。米芾對同儕各有妙評:“蔡襄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倍蚧噬稀皡R報”自己書藝時,則曰:“臣書刷字?!币詧字闼⒈?,輕則有所不及,重則堊液淌落。而米書正有“刷字”之妙——落筆較重、取勢較澀、振迅天真、因勢生形,正如蘇東坡所譽“沉著痛快”。
“臣書刷字墨淋漓,舒卷煙云勢最奇”,啟功先生此詩句本是為米書《蜀素帖》所作,可在筆者看來,米芾早于《蜀素帖》一月有余所作的《苕溪詩帖》更可擔當此譽。該帖于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八日書于澄心堂素箋,其時米芾38歲,雖是率爾操觚,個人風貌卻躍然紙上。據(jù)曹寶麟先生考證,這件手卷抄錄米芾自作五律詩6首,書寫地應在蘇州。當時米芾應湖州太守林希之邀,即將啟程,因而將近作錄于一卷以“呈諸友”。詩中記錄了縱游常州、無錫、宜興、蘇州等地的文人情懷?!霸娭须m不乏閑適優(yōu)游,但也隱含著一些因貧病而生出的無聊甚至自嘲?!?/font>
我們能夠欣賞故宮博物院所藏《苕溪詩》一帖,堪稱無上幸事。據(jù)《國寶沉浮錄》一書所載,該帖曾入南宋紹興內府,宋高宗趙構敕米芾后人米友仁為之鑒定并書跋。元朝時為鮮于樞所得,鮮氏書風于此可尋端倪。明朝李東陽為此帖作前題后跋,引首是李氏所題玉箸篆“米南宮詩翰”,拖尾是李氏為藏家陸全卿所作跋語。清乾隆將此帖編入《石渠寶笈初編》,作為枕中之秘。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后,利用北洋政府所予“清室優(yōu)待條件”,將包括《苕溪詩帖》在內故宮所藏千余件法書名畫攜出變賣,從此《苕溪詩帖》散佚民間。
上世紀60年代,楊仁愷等先生從哈爾濱一青年欲出售的“破爛”字畫中發(fā)現(xiàn)《苕溪詩帖》。該帖引首李東陽篆書已殘,卷中亦損去十字:“知窮豈念通”句中“豈念”二字毀損,“病覺善心功”句下殘三字,“青冥不厭鴻”句缺“冥不厭”三字,“載酒過江東”句前缺“載酒”二字。如今“足本”系據(jù)延光室珂羅版影印本臨摹補齊。此帖歷盡劫難,理應得到珍視。
《群玉堂帖》載有米芾《學書帖》云:“余學書先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jīng)》。久之,知出于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并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鐘方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睆拿总雷缘揽芍鋾家蕴迫藶榉?,進而上溯魏晉,乃至石鼓、竹簡、鼎銘,無不用心。浸淫既久,遂有“集古字”之譏。其為人放蕩不羈,又有“米顛”之名,“故書亦類其人,超軼絕塵,不踐陳跡,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絕出筆墨畦徑之外,真一代之奇跡也。”(宋人孫覿語)《苕溪詩帖》將晉唐技法與郁勃情感交會腕底,可謂“神氣飛揚、筋骨雄毅”(元人虞集評米書)。
書法風格
《苕溪詩帖》頗得“二王”筆法,尤以獻之外拓用筆為主?!皟葦L”與“外拓”兩種筆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筆,線條沉實,中宮聚攏,故稱骨勝之書;后者運筆飛揚而筋力暗斂,欹側多態(tài),意趣悠然,又稱筋勝之書?!盾嫦娞酚霉P爽利,灑脫不拘,多取側鋒,靈巧多變,行筆波折雖多而速度不減,故線條勁挺有力,既賞心悅目,又耐人尋味。
米芾用筆多變,曾自詡“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奔从谜?、藏、露不同穎鋒入紙,使整幅作品長短、輕重、仰偃、間距、起筆、收筆不主故常,各具姿態(tài)。試看《苕溪帖》墨跡,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著痛快之感。每字結體修長,下半部微向右傾,如玉樹臨風,搖曳生情。左右、上下結構的字,強化開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縱,或上斂而下放?!坝巍?、“蓬”、“過”等字“走之旁”形態(tài)各異,如掛帆滄?!耙琅f滿船行”(米芾詩名)!章法上除起首交待“戲作”緣起及書者名款占兩行、卷末記錄書寫年月占一行外,所作六首詩順勢承應,各成一“章”,得“縝密”之妙;各“章”之間留有空白,有“疏朗”之美。又有小行書“夾注”其間,雖非有意為之,但已盡顯錯落參差之美。通篇觀來,大小、疏密、欹正……隨勢生形,一氣呵成,純任天機。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馬行空,追風逐云,雖不可范以馳驅,要自不妨痛快?!碑斎?,帖中某些字欹斜過甚,如倒數(shù)第三行“對聲”等字,有欲倒之勢,恐為人垢病。明代吳寬就直指米書“習氣”為“猛厲奇?zhèn)?,終墜一偏之失”。
米芾《苕溪詩帖》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與《蜀素帖》并稱米書“雙璧”,影響巨大。米芾子米友仁、南宋吳琚、金代王庭筠等人之書均以畢肖米書著稱。
釋文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襄陽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縷會(此字誤書旁注卜乃點去符號)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yǎng)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xiāng)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