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王羲之《蘭亭集序》課文導(dǎo)讀

 liubaoliang 2012-11-26

  本文選自《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以書法家聞名古今,他的文名反被掩蓋,本文既是佳篇,也是名帖,文章、書法相得益彰,輝映千秋,流傳廣遠。

  蘭亭,為東晉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水經(jīng)注·浙江水》)。東晉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土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墅。風(fēng)景幽絕的蘭亭,就成為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宴集流連之地。穆帝永和九年(353),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時任會稽內(nèi)史(相當(dāng)于郡太守)。三月三日,他邀集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聚于蘭亭,作曲水流觴之飲。當(dāng)時要求與會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各人名爵及詩作一一記錄,并作序一篇,記述其事并抒寫內(nèi)心感觸。此序即《蘭亭集序》。

  序這種文體,大多用以題贈,或作為著述的前言;本文卻以飽含感情的筆觸,記敘了蘭亭周圍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作者在慨嘆“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時,沒有走向消極無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當(dāng)時盛行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老莊虛無主義哲學(xué)觀點,于悲傷感慨中透露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流連珍惜。這種思想認(rèn)識,在崇尚玄學(xué)、老莊思想的東晉時代,還是比較可貴的。

  文章寫得清新簡樸,韻味悠長,具有獨特的風(fēng)格。篇首的敘事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下文引出感慨和議論,低回曲折,寄托深遠,表達得顯而不露,深而不晦。文筆流暢,灑脫,運用了較多的駢句,卻并不拘謹(jǐn)板滯。這是我國古代文學(xué)中一篇關(guān)于宴游的名作。  

《蘭亭集序》課文點評

      永和九年,(這)年正是癸丑年,(夏歷)三月初,[點集會時間。]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點集會地點。]是(為了作)修禊的事情。[點集會原因。]群賢都到了,年輕的和年長的(也)都來集會。[寫與會者。 ][以上為一層,總寫。用對偶句,從范圍、長幼著筆,且“畢至”“咸集”對出,可見名流云集的盛況。]這個地方有崇山峻嶺,[寫山嶺。從高聳、橫亙狀其勢。]茂密的樹林高高的竹叢;[寫竹木。從茂密、參天繪其形。]又有清澈湍急的流水,輝映環(huán)繞(在蘭亭)左右。[寫溪水,則著眼于水清流急,回環(huán)相映之態(tài)。][以上為第二層,用山水景物之勝,點染輝映的蘭亭環(huán)境,為下文抒發(fā)與會者的感受作好鋪墊。]引(清流)作流觴曲水的活動。依次坐在水流旁邊,雖然沒有演奏樂曲的熱鬧,[沒有笙簫鼓樂助興,系故作讓步延宕之筆,加強表達賞心快意之情。]一面飲酒一面賦詩,也足夠用來暢敘深藏的感情。[臨流暢飲,賦詩抒懷,暢敘幽情。][以上為第三層。由飲酒引出賦詩,因景生情,更顯出盛會難得。]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fēng)溫暖舒暢。[盛會之日,正逢爽心怡人的天時。]抬頭看到宇宙的廣大,低頭看到地上萬物的繁多,[萬端感慨,不盡情懷。](這樣)來縱展目力(觀察事物),開暢胸懷(欣賞景物)足夠用來盡情享受看和聽的樂趣,實在可以(使人)快樂啊。[以上為第四層。僅以一個“樂”字作收,言簡意賅,可見良辰美景足以使人“極視聽之娛”,為下文對人生憂樂之遇的議論提供依據(jù)。]

 ?。圻@一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并寫出與會者的深切感受。先總敘集會的時間、地點、原因、人物,然后寫景狀物,點染環(huán)境,使之情景交融,說明這是一次難得的盛會。 ]

  人們生活在一起,很快地就度過一生。[言人生短暫,轉(zhuǎn)瞬即逝,為下文抒發(fā)議論,作下鋪墊。]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fù),有的人則把自己的志趣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舉斗室之內(nèi)對坐暢談心懷抱負(fù)以消遣者;舉不受禮法約束而放蕩不羈以寄托自己的愛好者。]即使進取和退止(相差)非常懸殊,(人的性格)安靜和急躁(有所)不同,當(dāng)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自己暫時得到了(快樂),歡快地自己滿足,竟忘了年老的即將到來。[緊扣上段“樂”字,這四句對遇盛事而欣慰者作了“樂以忘憂”的內(nèi)心揭示,一個得意忘形的形象,躍然紙上。暗出“情隨事遷”之一。]等到他(對于)所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思想感情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就)隨著它來啦。[盛世不常。與前者形成鮮明對照,抒發(fā)興盡悲來的感嘆。見出“情隨事遷”之二。]從前所享受的歡樂,轉(zhuǎn)眼之間,已經(jīng)成為過去的事情,還不能不因為這個引起內(nèi)心的感慨;況且壽命的長短,隨著天地變化,最終(總要)歸于消滅。[這六句是前七句議論的進一步深化,是推宕之筆。作者看來,人之生死有數(shù),壽命在天,因此發(fā)出終歸于盡的感嘆。這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古人說:“生死也是人生中一件大事啊?!痹趺床唬ㄊ谷耍┍茨兀。垡苑丛懻Z氣作結(jié),更見本文論證力量]

 ?。圻@一段緊承上文“樂”字,說明由于“情隨事遷”、“修短隨化”而使作者對死生之命發(fā)出興盡悲來之感。 ]

 ?。ㄎ遥┟靠吹焦湃耍▽λ郎笫拢┌l(fā)生感嘆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好像符契那樣相合,未曾不看著那文章嘆息悲傷,心里卻又不明白它(是什么緣故。)[言古人對生死發(fā)生感嘆的原因,大家是一樣的,暗示古人受常情局限所致。作者說自己不能理解古人“臨文嗟悼”的常情,暗示作者對死生之事別具一新的見解。]這才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胡說。[直斥莊子“一生死”、“齊彭殤”之說為“虛誕”“妄作”,提出與盲從老莊,并剽竊其唾余而慣于清談的士大夫截然不同的觀點。認(rèn)為生與死、長壽與短命不能等同起來,這對老莊虛無主義思想,頗具批判力量。]后來的人看現(xiàn)在,也像現(xiàn)在的人看從前的人(一樣)。[指出撰文之因。]可悲??!所以一一記下當(dāng)時到會的人,寫下他們作的詩。雖然(將來)時代不同,事態(tài)(也)不一樣,(人們)所產(chǎn)生的感嘆的原因,它的結(jié)果是一樣的。[提出作序的根據(jù)。]后代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大概也將由這些詩文引起同樣的感慨吧。[篇末點明供后人“興懷”為作序動機,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深化了感嘆之情。

  這一段批判了老莊的虛無主義思想及其流行于東晉的玄談之風(fēng),并闡明了作序的緣由。  

 《蘭亭集序》結(jié)構(gòu)分析

【課文結(jié)構(gòu)分析】

   課文思路:

   第一部分(1段)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

   第二部分(2~3)抒發(fā)作者人生感慨。

《蘭亭集序》難解句子

     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直譯: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huán)抱,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和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襯在左右。

  “清流激湍”指的是:清清的溪水和奔騰的激流。

  “映帶”乍一看有些難于理解,想想清亮如鏡的溪水如帶環(huán)繞在茂林修竹旁的情景,我們也不難把“映帶”理解為“映襯環(huán)繞”。我們可以更形象地把“映帶左右”譯為“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

 ?。病⒁詾榱饔x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直譯為: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列坐其旁,即使沒有盛大的管弦合奏,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

    “流觴曲水”指將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它隨著彎曲的溪水漂流,漂到誰面前誰就取杯飲酒,三月上巳日的嬉游項目之一。  

   “其次”與今天充當(dāng)連詞的“其次”意義不同,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其”與“次”,“其”指的是彎曲的溪水,“次”指的是旁邊。 

   “一觴一詠”,一邊喝酒,一連賦詩。 

   “幽情”深藏于內(nèi)心的情感。不難理解,縱情于山水之間,自然可以開闊胸襟,飲酒作詩抒發(fā)情懷。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直譯為:這樣來縱目游賞,舒展胸懷,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實在愉快呀。

    “游”,移動,不固定?!捌浮保捡Y。是縱情山水間。

    “游目騁懷”享受到極盡耳目視聽的快樂,這確實讓人感到愉快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這外。

    直譯為: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低頭抬頭之間便度過了短暫的一生。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志趣抱負(fù),滿足于一室之內(nèi)的晤談;有的人把感情寄托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生活狂放不羈,無拘無束。

    這里緊承第一段中“仰觀天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興感抒情,抒發(fā)議論。 

    “相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親近交往。 

    “俯仰一世”感嘆時間短暫,人生易逝。 

    “或取諸懷抱”讓人費解,關(guān)鍵要理解“懷抱”是“胸懷抱負(fù)”的意思,“取諸”,“從……中取得”。

    “放浪形骸”指生活狂放不羈,無拘無束。 

  5、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直譯為:每當(dāng)看到前人所發(fā)的感慨的緣由(跟我所感慨的),竟如同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里卻弄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作者說到自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并用“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際,從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賃驗,在這里作者用之將自己與古人的感慨一致作比喻。

    “臨”,面對。    “嗟悼”,嘆息哀傷?!   坝髦趹选保睦锩靼?。

《蘭亭集序》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⑴ 省主語:

   ?、佟。ㄈ嘿t)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 (群賢)引以為流觴曲水 

  ?、啤∈〗樵~賓詞: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恰∈〗樵~“于”: 

    ① 映帶(于)左右

    ?、凇∥蜓裕ㄓ冢┮皇抑畠?nèi) 

2、倒裝句: 

  ?、拧〗橘e短語后置(也叫狀語后置): 

   ?、佟跁疥幹m亭──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凇〔荒苡髦趹雪ぉげ荒苡趹眩ㄔ趦?nèi)心)喻之 

    ③ 亦將有感于斯文──亦將于(對)斯文有感 

   ?、堋‘?dāng)其欣于所遇──當(dāng)其于所遇欣

   ⑵ 定語后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蘭亭集序》字詞活用

      【少】  少長咸集:年紀(jì)小的,年紀(jì)大的,形容詞用作名詞。

             【帶】  映帶左右:像帶子一樣,名詞用作狀語。

             【齊】  齊彭殤為妄作:同樣看待,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興懷】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使懷興,即:使感嘆產(chǎn)生,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同樣看待,或看成一樣,數(shù)字活用為動詞。

              【視聽】  足以極視聽之娛:耳目,動詞活用為名詞。

《蘭亭集序》詞語解釋

    【禊事】  偏正結(jié)構(gòu)式。即祓禊之事。古代民俗,三月上旬之巳日,歡聚水邊洗濯,以消除不祥。(猶如今天傣族的潑水節(jié))后來發(fā)展為郊游和水邊飲宴活動。

 【少長咸集】   主語結(jié)構(gòu)式,老少有名望的人全都聚集在蘭亭。

   咸(xián)──副詞,全,都。文言文中使用頻率較高。如:

  ?。薄⒔碛⒑老虤w附之?。ā冻啾谥畱?zhàn)》) 

 ?。?、京師學(xué)者咸怪其無征?。ā稄埡鈧鳌罚?nbsp;

  3、村中間有此人,咸來問訊?。ā短一ㄔ从洝罚?nbsp;

【曾不知……】

  偏正結(jié)構(gòu)式,竟然不知道…… 

  曾(céng): 

 ?。薄⒏痹~,曾經(jīng),如:“人道寄奴曾往”,“相逢何必曾相識”。 

 ?。?、“層”的通假字,如:杜甫《望岳》“蕩胸生曾云”。 

    曾(zēng): 

  1、表示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如曾祖,曾孫?! ?/p>

 ?。?、“增”的通假字,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副詞,竟然,連……都,表示出乎意料,超乎限度,如:“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流觴】  偏正式結(jié)構(gòu),順著水流而下的酒杯。

《蘭亭集序》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  “趣”通“取”:往,取。 

                 【亦由今之視昔】  “由”通“猶”:如,像。

《蘭亭集序》古今異義 

    【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做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后;第二。     ?、凇〈我牡匚?。 【斯文】   古義:這篇文章。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義:文雅;文化或文人。 

《蘭亭集序》多義詞辨析 

    【修】

 ?。薄⒋说赜谐缟骄X,茂林修竹:高。 

 ?。病r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長。 

  3、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修建。 

 ?。础⑿奘貞?zhàn)之具:整治。 

            【期】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必、必定達到。 

 ?。?、期(jī )年之后: 周、滿 。 

  3、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 ?/p>

【致】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情趣、情致。 

  2、而致千里:達到。 

 ?。?、一致天下之士:招制。

【臨】 

  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面對,引申為“閱讀”。 

 ?。?、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面對,引申為“迎”。 

  3、臨不測之淵,以為固:面對。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 

【次】 

 ?。?、列其坐次:處所、地方,這里指曲水之旁。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3、陳勝、吳廣次當(dāng)行:次序、按次序引申為“輪到”。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駐扎地。 

【觴】  

 ?。?、引以為流觴曲水:名詞,酒杯,酒器。

 ?。?、一觴一詠:動詞,飲酒,勸人飲酒.html

《蘭亭集序》形近字辨析 

    觴:(shāng)流觴 崇:(chóng)崇山竣嶺 朗:(lǎng)天朗氣清 殤:(shāng)彭殤 祟:(suì)鬼鬼祟祟 瑯:(lǎng)書聲瑯瑯       湍:(tuān)湍急 慨:(kǎi)感慨 悼:(dào)嗟悼 顓:(zhuān)顓臾 概:(gài)概括 淖:(nào)泥淖 揣:(chuǎi)揣測 溉:(gài)灌溉 棹:(zhào)桂棹 禊:(xì)修禊事也 癸:(guǐ)歲在癸丑 騁:(chěng)游目騁懷 契:(qì)契約  葵:(kuí)葵花   娉:(pīng)舉止娉婷 揳:(xiē)在墻上揳個釘子 揆:(kuí)揆情度理 聘:(pìn)聘請 睽:(kuí)眾目睽睽 闋:(què)一首詞的上下闋 俜:(pīng)伶俜 楔:(xiē)楔子       躁:(zào)靜躁   燥:(zào)干燥   藻:(zǎo)詞藻    

《蘭亭集序》多音字辨析

    稽:jī(會稽) 少:shào(少年) 盛:shèng(盛大) 曾:zēng(曾不知)   qǐ(稽首)   shǎo(少解)   chéng(盛飯)   céng(曾經(jīng))         興:xīng(興起) 期:qī(期望)     xìng(興致)   jī(期年)     

 《蘭亭集序》課文背景知識 

      1、蘭亭:

    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從紹興城向西南,約20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別致的古典園林,林中有一亭,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種植蘭花,故名曰“蘭亭”。

    現(xiàn)在的蘭亭,內(nèi)有一塊御碑,據(jù)說是康熙皇帝欽旨鑄造的,高6.8米,寬2.6米,厚0.4米,重量達三萬六千余斤,為世界上最重的石碑。碑的正面刻有康熙帝癸酉年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四周則樓有龍鳳、牡丹、祥云等圖案,華貴恢宏。

  2、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dǎo);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dāng)時的書法名手。他的兒子王獻之后來也成了書法名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人稱“王右軍”。是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他愛鵝,從鵝的形態(tài)中悟出筆的走勢。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jīng)》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若驚蛇……”

 ?。?、《蘭亭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dāng)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jié)成詩集,王羲之當(dāng)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dǎo)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fù)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yīng)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羲之素好服食養(yǎng)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摘自《漢魏六朝散文選》 上海: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   

《蘭亭集序》學(xué)法指導(dǎo) 

      本文是一篇書序,而要被作序的書是因宴集賦詩結(jié)集而成,因而這篇序言并沒有像一般書序那樣把寫作的重點放在對書的內(nèi)容和特點的介紹,而是把筆力集中在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上,所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luò)是學(xué)好這篇課文的關(guān)鍵。又因為本文有一定的消極色彩,所以教學(xué)中必須正面引導(dǎo)學(xué)生認(rèn)識在作者深沉的感嘆中的積極情緒。這是全文學(xué)習(xí)的難點。 

  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fēng)盛行,而本文作者卻以這種樸素自然的散句為主的形式出現(xiàn)實屬難能可貴,這種樸素自然的形式恰好與作者真實可感的思想達成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我們必須引導(dǎo)學(xué)生充分認(rèn)識這一點。 

  背誦全文是本單元和本課的具體要求,所以必須督促學(xué)生去完成。詞類活用、省略句式和詞的多義性是本課較為明顯的語言現(xiàn)象,教學(xué)中應(yīng)引導(dǎo)學(xué)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掌握、積累。

一、解題

  弄清本文體裁和內(nèi)容的關(guān)系,總體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調(diào),突破重點。 

二、介紹背景 

  根據(jù)本文所述內(nèi)容,從更遠的背景著眼,講清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描述聚會歡樂后,因感人生無常而轉(zhuǎn)悲的寫法,并非始于《蘭亭集序》,而是由來已久,突破難點。

 三、熟讀、背誦課文,理清思路,劃分層次,然后采用導(dǎo)學(xué)、提問、討論相結(jié)合的教學(xué)方法,根據(jù)學(xué)生的實際水平,隨機控制教學(xué)進程,解決課文中的重要問題 

 ?。?、根據(jù)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材對文言文學(xué)習(xí)的總體要求和本單元的具體要求可知,本課學(xué)習(xí)的重點是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前提是必須弄清寫作背景和社會背景。

 ?。?、弄清了創(chuàng)作緣由,學(xué)生們自然會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達到熟讀背誦,而后順利劃分出層次結(jié)構(gòu)。

  3、本篇課文篇幅較短,完全可采用導(dǎo)學(xué)式教學(xué),也可以通過提問和討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達到對每一層次、每一句話的理解。 

四、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調(diào)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后兩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當(dāng)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diào)。 

  全文這種由樂轉(zhuǎn)悲的寫法原因有二: 

  第一,符合一般人的心理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說相聚是困難的、短暫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長久的,本來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形已使人聯(lián)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第二,這種寫法有其歷史淵源:當(dāng)年漢武帝行幸河?xùn)|,中流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fēng)辭》:“橫中流兮物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zhì)書》敘在與吳質(zhì)等人宴樂之后:“朵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窍轮较桃詾槿??!蔽鲿x石崇《鉻詩敘》亦在與眾人宴樂之后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梢姀臐h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么《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怪了。 

說不盡的王羲之

  劉長春

      紙發(fā)明于東漢而普遍應(yīng)用于兩晉。然而“其紙止高一尺許,而長只有半。蓋晉人所用,大率如此,驗之《蘭亭》狎縫可見?!保ㄚw希鵠《洞天清錄集》)──這也是晉代最有特色的尺牘、文稿流行的原因。 

  說中國書法,王羲之是繞不開的人物。 

  那是永和九年(353)的暮春,正是“江南草長,群鶯亂飛”的季節(jié)。初三那天,應(yīng)該是上已日吧,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俗,古人都要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這叫“修禊”。時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王羲之帶領(lǐng)家人及子侄輩,同時又邀約了自己的一批朋友來到茂林修竹掩映著的蘭亭。當(dāng)其時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他們當(dāng)中:謝安是東晉風(fēng)流的主腦人物,這位在淝水之戰(zhàn)中吟嘯自若,一舉擊敗苻堅百萬之眾于八公山下的傳奇人物,此時正隱居于東山;孫綽當(dāng)然也是眾所周知的名士,他作《登天臺山賦》,曾對友人說:“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自負(fù)得有點可愛;還有一道一僧,許詢和支道林,一個仙風(fēng)道骨,另一個議論玄理“才藻新奇,花爛映發(fā)”;王徽之愛竹,“不可一日無此君”;王獻之年齡最小,而謝安卻十分器重,認(rèn)為“小者最勝”;此外,還有謝萬、李充、孫統(tǒng)、郗曇、袁嶠之等,皆為當(dāng)世名士。他們前呼后擁地來到了“曲水”,玩起了當(dāng)時盛行的“流觴”游戲。這可能是東晉名士中最富文學(xué)意味的一次雅集。前不見古人,也后不見來者。面對春光煙景,大家開懷暢飲、放喉歌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度過了極其難忘的一天。那一天,四十一人得詩三十七首,編為一卷,曰《蘭亭集》。作為發(fā)起人,王羲之義不容辭地?fù)?dān)當(dāng)起了為詩集作序的任務(wù)。

  序應(yīng)當(dāng)怎么寫?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比f物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人生賴宇宙旋轉(zhuǎn)而旋轉(zhuǎn)??瓷?,千巖競秀;聽水,萬壑爭流。晴嵐使他沉醉于朦朧,鳥鳴使他留戀于幽深,山風(fēng)牽衣,使他恍悟生命的短暫,雜花生樹,讓他回憶起已經(jīng)消逝的時光……從自然界回到人類自身,他想到人的命運與一生,想到快樂與悲哀,想到死,也想到后人會怎么看待他們這些人……情思、哲思與文思互相激湍,有如春潮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他揮動大筆,一口氣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蘭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一篇三百余字的美文,卻有二十個不同形態(tài)的“之”字?!爸肿疃酂o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線索,把一顆顆珠璣串連起來,然后編成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品,讓人愛不釋手。 

  可是,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天下行書第一”的《蘭亭序》墨跡,是唐人的勾摹本。原作早已作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留一個永遠的想象與遺憾。 

  行書以外,王羲之的真書也達到了“絕致”?!皩憽稑芬恪穭t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析?!保▽O過庭《書譜》)縱說橫說,只有二字可以概括:“天然源于性情”,──從自己胸襟流出。 

  王羲之的草書刻本有《十七貼》等,而我看好的則是《行穰貼》,奔放如江河橫溢,暢快似飛流直下,體勢開張,姿態(tài)多變,開了王獻之“尚奇”書風(fēng)的先聲。 

  王羲之之人,也頗堪玩味。他少時即有“骨鯁”之名,似乎一生都沒有改變。他看不起沒有多少才能的王述,后來王述任揚州刺吏正好管著他,而且處處與他過不去。他深以為恥,在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出仕,有他的《告誓文》為證。從此,他飄然于山水之間,以一顆自由自在的心靈領(lǐng)悟大自然的奧秘,把人世間的千般污濁,萬種思慮都拋在了腦后,實現(xiàn)了他“吾為逸民之懷久矣”的夙愿。還有更早的一件事,也見出他的性情。有一次,太尉郗鑒派人去王家求婚,王家子弟都緊張得不得了,只有王羲之依然坦腹東床,躺在那里睡大覺。郗鑒得知以后大加贊賞,便將女兒嫁給了他。此種風(fēng)范,使我聯(lián)想起艾米莉·狄金森的幾行詩:“美,不經(jīng)造作,它自生──刻意追求,便消失──聽任自然,它留存──”她說的是藝術(shù),也說的是人。同樣道理,只有大自在之人,才有大自在之作的《蘭亭序》。這也是王羲之以后多次重寫而難以達到第一本《蘭亭序》的神韻的一個原因吧。 

  王羲之的書法“俱變古形”,在當(dāng)時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說起來也真有意思,大王的創(chuàng)新卻是由于小王的建議。想象,讓我牽一匹四蹄生風(fēng)的快馬,風(fēng)塵仆仆,從現(xiàn)在跑回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代。

  那可能是一次極其隨便的閑談。窗外,又是一個花爛映發(fā)的春天。在飄散著墨香的書齋里,父子兩人喝著新茶,從自然說到人物,又從文學(xué)說到藝術(shù),上下古今,信馬由僵。話題轉(zhuǎn)到了書法,兒子王獻之突然迸出一句話來:“大人宜改體?!闭f也許是有意無意之間說出來的,但卻給王羲之造成了極大的心靈震撼。是“寧作我”,還是亦步亦趨做“家雞”?時代把創(chuàng)新的命題擺到了王羲之面前。

  晉代是一個智者復(fù)活的時代,魯迅先生在談到魏晉風(fēng)度時曾經(jīng)指出,這是一種“集體的覺醒”。覺醒于“越名教而任自然”。悟言一室之內(nèi),放浪形骸之外,追求個性的自由與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價值,成了那個時代名士風(fēng)流的一種理想。品藻人物,由此及彼,發(fā)現(xiàn)自然美和人格美,進而追求文學(xué)藝術(shù)美,在那個時代達到了高潮。陸機的《文賦》、謝赫的《畫品》、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這些中國文化史上的煌煌巨著都產(chǎn)生在這個熱鬧的品藻人物和文學(xué)覺醒的空氣中。王羲之創(chuàng)新的書體,毫無疑問,既得益于他人的覺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內(nèi)心的覺醒。

  元代的趙孟頫一生都在王羲之的書法里討生活。他對“書圣”王羲之推崇備至,說王字“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其實,說到書法,何止一個趙孟頫,幾乎是無法統(tǒng)計,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經(jīng)得到王羲之的福澤,并以此作為自己筆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撐。

  可是,也有持不同意見者。唐代的韓愈在《石鼓歌》中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碧拼€有一個張懷,是個針對時弊大膽批評而無所避就的人,他說:“人之才能,各有長短。”在他列舉的今草排行榜上,八人之中王羲之位居其末。在唐太宗稱王書為“盡善盡美”的時代,韓愈和張懷瓘的公開異議是需要一種勇氣和膽力的。我尊重這種勇氣和膽力。藝術(shù)也同樣,它不能只有一個聲音。百家爭鳴,然后在百花齊放,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xiàn)象。不然,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就到此為止了。

  但是,我們還是無法否認(rèn)王羲之的偉大,他當(dāng)之無愧為古代書法的“集大成”者。面對他的書作,有莊嚴(yán),也有飄逸;有情感,心有明智;有法則,也有自由……他的人格魅力與書寫技巧是融為一體的。于是,各種傾向的書法家,無論你是古典的還是現(xiàn)代的,浪漫的還是理性的,唯美的還是尚丑的,都把他當(dāng)作自己的典范,并從他的精神糧倉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王羲之是無法窮盡的。 

    ──(摘自《宣紙上的話題》)   

王右軍祠探古 

 曹敬三       陽春三月時隨團暢游江南蘇杭精華區(qū)景點,于游覽鐘美毓秀,風(fēng)光旖旎的西湖后,特驅(qū)車前往王右軍祠探古。王右軍祠現(xiàn)址,相傳春秋時勾踐曾于此處植蘭,漢代時曾設(shè)為蘭亭。羲之名傳千古的蘭亭序,就在此曲水修禊、酒興正濃時揮就的。晉太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羲之偕友好四十二人,在紹興西南郊外修褉,一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談笑風(fēng)生。羲之興之所至,寫下千古聞名的《蘭亭序》,成為絕世不朽的墨寶。

   蘭亭確實位置,原文云:“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文中注釋謂:“會稽郡名,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皆其地也。山陰, 縣名,今并山陰,會稽為紹興縣?!爆F(xiàn)紹興縣為紹興市,故蘭亭確實位置,在紹興西南郊外。紹興不僅是古今文人薈萃,而山水亦甚秀麗。清代戴南山謂:“浙東西 地多名勝,而紹興山水、尤為秀絕寰宇。其間名臣巨儒,豪杰之士,比肩接踵而出,自宋以來,極稱盛焉。”紹興名士代出,除晉代王右軍最有名外,宋代陸游,有 名的愛國詩人及清末民初魯迅(周樹人)與其弟周作人二兄弟,均為紹興杰出文豪。右軍祠中的亭碑遺跡,茲憑參訪所見,簡介于后:

  ?。薄⑻m亭與蘭亭序碑亭:

    當(dāng)我們車抵右軍祠,迎面“王右軍祠”四字匾額及兩旁高掛的紅燈籠極為醒限的展現(xiàn)于眼廉。門旁楹聯(lián):“盛會平殊放懷宇宙忘今古,幽情共敘極目山林快詠暢?!边M入祠內(nèi),步于行人道,舉目四望,祇見樓閣碑亭林立。祠周遭景色、適值三春,更是一派山林秀潤,氣象萬千,清溪回繞,翠竹成叢,東風(fēng)徐來,尤為開懷。誠如蘭亭序原文云:“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映帶左右?!蔽覀冞咃栍[景致,邊探亭尋碑,首先參見蘭亭,該亭始建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一六九五),背面臨水,亦即當(dāng)年右軍修禊處。亭為檐頂建筑。亭中之康熙“蘭亭”御筆手跡碑,在文革時被砸成四塊,直至(公元一九八○)年修復(fù)。碑面“蘭”字仍缺尾,“亭”字缺頭,但其體仍骨肉豐滿,古意盎然。大陸多少文物古跡,毀于文革,是無法彌補,不勝唏噓。 

    在蘭亭后即蘭亭序碑亭,其建筑為雙層八角形,與蘭亭同一時所建。中央石碑上刻著當(dāng)年右軍修禊時興之所致寫下的千古聞名之“蘭亭序”全文。筆者逐字?jǐn)?shù)完全序文之字,全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構(gòu)別體,文中“之”字最多,連羲之之名“之”字,計二十“之”字,故成為曠世不朽之翰墨。

 ?。?、墨華亭與文昌閣:

    墨華亭與文昌閣面對。墨華亭兩旁有荷花池,相傳王羲之臨池學(xué)書、常在池中洗筆,日久水變成黑色,故名。亭始建于康熙三十七(一六九八)年,亦云是(一九一四)年, 陶恩沛從天皇寺故地所移建者。在紹興內(nèi)天皇寺后之王家山,即王羲之故居,后王右軍第七代孫出家,法名智永,智永將蘭序珍藏于佛寺之梁上,后將衣缽傳于辨才法師,而有蕭翼智取辨才蘭亭序之故事。墨華亭內(nèi)有“羲之畫像”及“盡得風(fēng)流”古匾和各種版本的蘭亭序,王羲之法帖。文昌閣亦為四角形建筑,亦在康熙(一六九八)年所建。閣內(nèi)三間陳設(shè)掛滿了蘭亭序各種版本。其條幅字有大有小,筆飄若游龍,矯若蛇游。使游客目不暇見,究竟誰是書圣羲之真筆跡,恐怕無一可斷定的。

  3、鵝池:

    鵝池在文昌閣右前方,后一片竹叢,前面臨小溪。“鵝池”二字刻石碑于三角亭中,每字大四平方尺,雄健有力。亭前路旁之小溪,蓋右軍養(yǎng)鵝之溪也。王羲之傳載: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dāng)舉群鵝相贈耳?!濒酥廊粚懏?,籠鵝而歸,甚以為樂。羲之愛鵝,養(yǎng)鵝、書鵝,傳說“鵝池’兩字,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手筆。

 ?。?、流觴亭:

   鵝池東折,過板橋即到流觴亭。王羲之于永和年三月初三,邀友雅集蘭亭,在此舉行曲水流觴活動,談詩論文。羲之與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后由書僮將斟滿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就要罰酒三?。ㄒ祸〉扔诎虢铮橹酒溲?,特建亭留念。曲水流觴,又稱曲水宴,飲酒賦詩,風(fēng)雅無比。王羲之風(fēng)流遺韻,至今猶存。后有人吟“流觴會高朋,曲水宴嘉賓”之句?,F(xiàn)今仍常有名士在此舉行曲水宴以附風(fēng)雅,擬作王羲之之嘉賓也。據(jù)導(dǎo)游說,目前每年尚有書法家們,在此集會仿效古人,進行曲水流暢,惜溪常年干涸,已非東晉時之面貌。游蘭亭古跡聯(lián)云:“此地似曾想當(dāng)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異日重修禊能逢君?!币嗑拺亚饔x古雅事也。

  最后錄乾隆游蘭亭詩以作結(jié),其詩云:“向慕山陰鏡里行,清游得勝愜平生。風(fēng)華自昔稱佳地,觴詠于今紀(jì)盛名。”此詩正賦出我們王右軍祠探古之心聲,可見古今游蘭亭人士同一志也。

夜讀蘭亭 

 席慕容   

              千年前,曲水流觴,修褉盛事,

              是你一飲而醉的理由,

              是你恃醉而寫的靈感,

              你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褚沟男那?,竟早讓你說了──

              “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驚知己于千古的感動……

              豈只

              添注涂改猶美的一帖行書?

              又豈只……

              后之覽者, 亦將有感于斯文的感應(yīng)?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子桓與你相去不遠,所感相契,

              與你與子桓,相去千年,亦如舊識,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如之何,一死生,齊彭殤?

              罷了!莊生。罷了!蝴蝶夢。

              明知道總有一日,

              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 王羲之

  編輯整理    

  人人都聽到,在落土的那一剎那,從虛空傳來一聲細若不可聞,卻又那樣動魄的訝然失聲。

  是他。

  他站在虛空中,眼看著彷若自己靈魂的珠璣,要舍不舍的掙扎。這本是從他體內(nèi)分成的靈魂,藏在即將不見天日的珠璣里,而他,卻收不回這個原本從他身上硬生生幻化出的靈魂。

  彼此對望,他們都看到了彼此靈魂里的桀傲不馴。

 *** *** *** *** 

  好小的時候,他緊抿的嘴角,就禁錮著一個不安分的靈魂,使的他不得不以幾近口吃的方式,吃力的壓抑靈魂的吶喊。白天的時候,他常孤獨的看著別人興高采烈的笑鬧,但夜晚,他卻比白天的孤獨更孤獨,因為他只能束手無策的感受另一個靈魂不安定的叫囂。

  十二歲的時候,他偶然的發(fā)現(xiàn)在父親的床頭上,發(fā)現(xiàn)蔡邕的“筆法論”,看著書里描摹的筆勢,他不自覺的以手代指,在虛空里空書,卻驚訝的發(fā)現(xiàn),那總是叫囂不已的靈魂,竟一反平常的沉靜!他不自覺的越寫越高興,幾乎要手舞足蹈起來。 

  “羲兒,你在做什么?”娘親從外來,只看到他對著空墻上指指點點。 

  “沒……沒……,我只是看著玩?!彼幸恍@愕的回答,語調(diào)里還有著羞疚的錯落。 

  “嗯?”娘親一眼撇見手里的書,冷肅的眼光從書上移往他的臉。 

  他忐忑不安的把書奉上,卻引來娘親啞然失笑。 

  “原來是這個啊!”臉上的肅霜化為和藹:“這書,你看不懂,還是放回去吧!”娘親哄著。

  “孩……孩兒想學(xué),孩兒能學(xué)!”語氣里百般委屈,眼睛里卻有份狂熱的不馴。 

  “這個……”娘親看著這個平素沉默的孩子,委決難下:“就算你爹愿意教你,恐怕也不是你能懂的。” 

  “能懂的!能懂的!我要,我就是要。”他心理這么想,卻什么也說不出!只是跪求。

   門扉一下子打開,他低垂的雙眸只看見爹地堅毅的步伐。 

  “羲兒,起來吧!”爹那渾厚的嗓音傳進他的耳朵里:“我都知道了!但這書,真的不是現(xiàn)在的你看懂的,等你長大,我必然……。”

   爹那渾厚的聲音一下子變的好遙遠,連眼前的人影都彷佛模糊起來。他不肯起來。 

  “起來吧!”母親攙扶他起來,卻偷偷把書塞到他的懷里。 

*** *** *** *** 

  沒事的時候,他便磨墨執(zhí)筆,平息體內(nèi)的澎湃。后來父親細心指導(dǎo)他,果然學(xué)功日進,沒多久,一向以書法聞名的衛(wèi)夫人親自指導(dǎo),使的他有長足的進步。漸漸地,體內(nèi)不安定靈魂的吶喊漸漸沉默,取代的是他不再口吃的辯才無礙。 

  他不只一次的想,為什么不安定的靈魂在他拿筆之后,便逐漸不再吶喊?他當(dāng)然不會荒謬的以為毛筆是靈魂的克星。“莫非是書寫替代了禁錮靈魂的吶喊?”但他卻清楚的知道不是,因為如果是因為書寫擁有替代的功能,那應(yīng)該是書寫的內(nèi)容替代了吶喊的心聲,而他醉心于習(xí)字時,卻只是因為單純的神往于筆勢,而無關(guān)于書寫的題材是否有與心靈共鳴。 

  書法登堂入室之后,他開始極盡所能揣摩古今名家的筆勢,渴求的程度,幾乎已經(jīng)到貪婪的地步。楷隸之祖的李斯,他學(xué);石經(jīng)冠絕古今的蔡伯喈,他學(xué);三體兼?zhèn)?、號稱秦漢以來第一人的鐘繇,他也學(xué)。反復(fù)練習(xí)的結(jié)果,讓他能輕易的辨別同一筆截然不同的筆勢,甚至在睡夢中,不自覺以指揮就的揣摩也筆筆分明,毫無一筆混淆。然而,這也形成他另一個苦惱:是兼了各家之長,卻怎么也不能讓諸多筆法,融于一爐。

   這樣的困擾越來越大,大到幾乎讓體內(nèi)不安定的靈魂蠢蠢欲動。

   一夜醒來,恍惚中,他似乎又聽見蟄伏已久靈魂的吶喊?!安恍?!”他忙不迭拿出筆墨紙硯,一心想脫離幼時的夢魘。從午后寫到黑夜,從黑夜寫到白天,當(dāng)天空射出第一道晨曦,那靈魂兀自囂叫不休。他精疲力盡的執(zhí) 著筆走出屋外,卻被遠方振翅的聲音所吸引。

  “?。 ?/p>

  遠方的光影,既像飛龍驚撲,又像臥虎矯躍,光影變換之間,又優(yōu)雅的彷佛飛雁凌空,他的心中一動,心中隱隱約約領(lǐng)悟些什么!忍不住穿過縹緲的晨霧看去,卻發(fā)現(xiàn)只是一只鵝罷了。

  “咚!”手中的筆不自覺落地,他不可置信的看著自己的手,腦袋卻是一片轟然。鵝笨拙的姿態(tài),可以藉由著擺首、搖頸、振翅,幻化出不同的姿態(tài),而他 筆下的走勢,何嘗不能變化體勢,讓古拙的波磔,有著騰挪的凌空;讓飄 逸的點捺,有著宕拓的樸落!

  同一時間,他也清楚的感受,體內(nèi)不安定的靈魂,終于快速的穿過了右手的脅下,竄進手腕,綿綿密密的與每一根手指、每一個觸覺,都深深的結(jié)合在一起,迅捷的彷佛漫長的蟄伏就等這一刻。

  于是他終于明白,體內(nèi)不安定的靈魂,其實來自歷代名家書寫時的心神凝聚,而靈魂的吶喊,正是書法各體彼此不服輸相互傾軋的難融,而幼時所 有的磨難,全來自于偉大意志的淬煉。這法書的定于右手,融于一尊,只代表另一個使命的開始,一份能夠代表書法名家們不朽的靈魂的作品出現(xiàn)。

  四十七歲那年,文人雅士們齊聚在會稽山陰的蘭亭,玩賞景物、飲酒作詩、臨流聚會,身為主人的他,也不自禁的多喝了幾杯。

  “我說王兄,我們做詩,一向書法稱勝的你,怎可不拿出絕活,替我們這個盛會記下一筆呢?”孫綽醉眼朦朧的起哄著。旁邊的人也一塊兒叫好。

  “呵呵……應(yīng)該的,可紙筆呢?”旁邊的人忙不跌遞上了蠶繭紙、鼠須筆,正待他書寫。

  他忍不住心神醉暢的寫就了三百二十四字的文章,在最后一字揮就的同時, 一道光影矯若驚龍的附在這原本只是記載宴游之作的不朽真跡之中?!昂茫 蹦芾斓奶m亭集序就這么氣勢磅礡的展現(xiàn)在眾人眼前……。

*** *** *** ***

  “還留戀?”一位衣服上繡滿文字、蓄著長須的人兒,悄悄的站在他身側(cè)。他,突然想起自己還停留在虛空中。

  “是!令您見笑了。”他訕訕的說著:“看著自己以靈魂打造的作品,即將跟著人間的帝王隨葬,心中難免掙扎?!?/p>

  “在天界這么多年,還看不開?當(dāng)作品擁有自己的靈魂后,你又何必以自己靈魂的意志,強加在另一個靈魂身上?”老人意味深長的說著。

  “原來,倉兄是這看待自己的心血呀?”他莞爾一笑,終于卸下了自己不該執(zhí)著的執(zhí)著。

  駕著煙霧而去,在云氣氤氳中,他竟發(fā)現(xiàn)土里另一個靈魂,桀傲之中蘊藏的溫柔笑意。

《蘭亭集序》寫作特點 

      本文作為一篇宴游詩序,感情色彩十分濃厚。篇首的敘事情交融,詩情畫意。下文引出的感慨、議論,思想深沉,低回曲折,深而不晦。文筆洗練,灑脫無拘,情景交融,文簡意深,是山水游記散文中別具一格的佳作。 

《蘭亭集序》整體把握 

     ?。?、篇章結(jié)構(gòu)的把握: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后兩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集會地的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當(dāng)日天氣和宴集的感受,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

    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虛寫,一“悲”字為基調(diào)。

 ?。?、主題思想的把握:

    本文寫的是蘭亭宴集前后的情況,抒發(fā)了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的慨嘆,情調(diào)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huán)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fā)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rèn)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chuàng)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dāng)然應(yīng)該看作是積極的。

《蘭亭集序》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本文的語言特色: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jié)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病⒕唧w分析: 

    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fēng)而已??瓷?,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xué)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rèn)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具體分析:

    “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nèi)容:

     一是同道相逢。 

    二是環(huán)境幽雅。

     三是氣候宜人。 

    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lǐng)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具體分析:

     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fā)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5、具體分析: 

    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tǒng)領(lǐng),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chǎn)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yīng),形成一個整體。    

《蘭亭集序》課文總評 

      蘭亭詩的內(nèi)容,或抒寫山水游賞之樂,表現(xiàn)山水審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發(fā)玄理。寫游賞之樂趣,包括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臨溪賦詩之雅興,其中心內(nèi)容是在美好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得到審美愉悅。

   王羲之這篇著名的宴游詩序,生動地記敘了聚會的盛況,抒發(fā)了個人的感慨,他反對“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并斥之為“虛誕”、“妄作”,作者這種態(tài)度在談玄之風(fēng)盛行的東晉,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文中也流露出人生易逝,“終期于盡”的消極情緒。本序文筆清新幽雅,樸實自然,這在當(dāng)時雕章琢句的駢文統(tǒng)治文壇的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蘭亭集序》課文說明

      一、借題發(fā)揮,立意高遠 

  本文是一篇書序。文章先敘蘭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實際上是說明作詩緣由,又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描寫了作詩時的情形,指明了《蘭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是即席之作。結(jié)尾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jīng)過,又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指出本書的意義。這些內(nèi)容都是根據(jù)書序體裁的要求寫的,文章首尾圓合,自不消說,但也非出奇。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題發(fā)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作者的借題發(fā)揮帶有鮮明的抒情色彩。情緣事發(fā),所以先敘事。敘事分兩層:

  前一層側(cè)重敘述活動的情形。先交代修禊的時間、地點和與會者,又描寫了當(dāng)?shù)氐淖匀伙L(fēng)光,暗示它可以引發(fā)與會者的詩興,然后用“流觴曲水”“一觴一詠”概括了游宴中的歡樂情形,可算是入題。

  后一層轉(zhuǎn)入寫與會者的主觀感受。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氣清”,則所見者真;“惠風(fēng)和暢”,則觀景之情致濃。由此說到“仰”“俯”之所見,再歸結(jié)為“游目騁懷”之“樂”,自然順理成章。這一層仍是切著蘭亭之會寫的,卻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調(diào),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樂也”一語又預(yù)示了下文將有所發(fā)揮。 

  第2段一開頭就出現(xiàn)了一個闊大的境界:“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但并不顯得突然:“人之相與”,指人際交往,是個普遍性命題,也包括這次蘭亭之會在內(nèi);“俯”“仰”二字上文已見,只是這里用了它們的合義,表示過得很快。這就包含著人怎樣在人群中度過一生這一問題,由此而引發(fā)作者的感慨,可謂自然之極。接著就舉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靜者“晤言一室之內(nèi)”;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這樣的區(qū)分,其實只是一種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說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時光中總會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而在事過境遷之后又不免感慨橫生。這種人人都有的情懷說明了一個事實: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樣的不同,人總是留戀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戀于有生之樂。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生說到死,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不能永遠保有那美好的留戀。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死生亦大矣”。作為書序,以此來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見解的高遠處。

  但“死生亦大矣”畢竟是個哲理命題,為了證明自古如斯,作者又宕開一筆,說到自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并用“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際,從而加深了他的感慨。再聯(lián)系當(dāng)前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力斥其非,也表明他的感慨其來有自。然后把眼光轉(zhuǎn)向未來,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兩句,把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結(jié)束全文——以“斯文”而使“后之覽者”有感于“死生之大”,其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這就給讀者留下了無窮回味的余地。

  統(tǒng)觀全文,作者不為玄談家們的論調(diào)所蔽,而借題發(fā)揮,闡明了他的生死觀,是他的曠達性格所使然;但他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前期,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也出現(xiàn)了低沉的調(diào)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說死,這是難以苛求的。

二、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本文僅324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fā)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diào)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fā)人深思。略舉數(shù)例如下:

 ?。?、寫景:

    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快神怡。 

 ?。病⑹拢?/p>

   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jié)都寫了出來,也表現(xiàn)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

    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感慨。

 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fā)生共鳴。 

  應(yīng)當(dāng)看到,作者的文筆如此洗練并非有意而為,而是句句順乎自然,出自真情,使人覺得有無窮逸趣。有這種自然清新的風(fēng)格,也是本文能夠流傳千古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蘭亭集序》釋疑解難

     ?。薄⒚鞔_“序”文體的特點,隨后對照課文體會本文的寫作方法。

    “序”也作“敘”或稱“引”,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

    “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稱為“跋”或“后序”,如《史記·太史公自傳》。

    本文即為集會蘭亭的文人所作詩的序文,而且對聚會情況作了生動的描繪,并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想。

 ?。?、《蘭亭集序》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說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說明編集的目的,試一一指出并體會作者行文的巧妙?!?/p>

    點撥:題考查對課文具體內(nèi)容的理解。訓(xùn)練篩選信息的能力。解此題必須熟悉課文,正確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說明詩集由來的句子是:“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說明編集目的的句子是:“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p>

   ?。ù颂幾髡卟皇菫榱藛渭兊卣f明詩集的由來和編集的目的,而是在盡述古今之人“未嘗不臨文嗟悼”而“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的感嘆后,寫出因宴游賦詩結(jié)集而示后人,讓后人也因這些詩文引起同樣的感慨的目的。作者把書序的內(nèi)容不露痕跡地揉進自己所抒發(fā)的感情之中,與全文的抒情基調(diào)保持一致,這不能不說作者的用筆巧妙。)

 ?。?、本文敘事極有層次,說說本文第一段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蘭亭盛會的?

    時間──地點──原因──人物──環(huán)境──天氣。

 ?。?、作者根據(jù)什么說這次盛會“信可樂也”?

   ⑴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

  ?、啤 把鲇^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p>

 ?。怠⒄页龅谝欢螌懢暗木渥?,并說明其順序: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p>

    順序:由遠及近,從高到低。

  6、精讀第2段,用課文原句或自己的話概括所議論的問題,然后說說這番議論跟前一段敘事是怎樣聯(lián)系的:

    所議論的問題:“情隨事遷”和“修短隨化”。

    第2段的議論是建立在第1段的敘事基礎(chǔ)之上的。第1段敘寫了群賢聚于蘭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暢敘幽情”,他們雖然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抒發(fā)的感情有異,但都是欣然歡快的。第2段用兩個“或”說明人的興趣、愛好是不同的,雖然如此,他們?nèi)匀粚ψ约核佑|的事物感到高興。而人的感情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等到他們對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厭倦時,惆悵隨之產(chǎn)生。況且人生有限,“終期于盡”,“豈不痛哉!”

    第2段議論、抒寫的“悲”是從第一段的“樂”發(fā)出的,因而更顯其“悲”。

 ?。?、分析本文運用的表達方式。

    1段:敘述?!  ?/p>

   ?。捕危鹤h論、抒情。

 ?。?、文章第一部分言樂,第二部分忽然言悲,是不是顯得突兀?為什么?

    不突兀。

    因為蘭亭聚會,自然是樂事,但是有聚必有散,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jīng)使人情緒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懸隔,更令人悲從中來。其實,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描述聚會的歡樂后,因感人生無常而轉(zhuǎn)入悲傷的例子,俯拾皆是??梢娋凵⑸肋@股悲涼之霧,始終籠罩著文學(xué)家的心靈。本文由樂轉(zhuǎn)悲,也就不足為怪了。而且作者在深沉的悲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上文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  

《蘭亭集序》重點難點精解

     ?。薄⒗砬逅悸?,弄清本文抒情為什么先樂后悲?

    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后兩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周圍的環(huán)境、宴會的活動內(nèi)容、當(dāng)天天氣等,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diào)。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寫宴集后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diào)。這種先樂后悲的寫法有其歷史的和現(xiàn)實的兩方面的原因。就其歷史原因來說,這種描述聚會后轉(zhuǎn)悲的作品并非始自《蘭亭集序》。當(dāng)年漢武帝行幸河?xùn)|,途中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fēng)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四云:“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蔽何牡邸杜c朝歌令吳質(zhì)書》寫宴游之歡后:“樂往哀來,愴然傷懷。余顧而言:‘斯樂難常?!阆轮?,咸以為然?!笨梢姎v史上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么《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奇了。就其現(xiàn)實原因說,這種寫法符合人們的心理變化規(guī)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景本來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2、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看古代的紀(jì)年:

    “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永和九年”就是晉穆帝使用“永和”年號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種紀(jì)年方法。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號作為紀(jì)年是理所當(dāng)然的。有時一個皇上不只有一個年號,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個年號,而皇上每換一次年號就要按新年號重新紀(jì)年?!肮锍蟆笔遣捎锰旄傻刂Ъo(jì)年,這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紀(jì)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jì)日的,后來才用于紀(jì)年,現(xiàn)在農(nóng)歷的年份仍用干支?!肮锍蟆蹦晔橇昊鬃又械牡谖迨?。古文中常用帝號和干支雙紀(jì)年。另外,先秦時,由于各國國王沒有年號,就用國王的稱號紀(jì)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國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會為什么沒有音樂?

    古代,像王羲之他們這樣有權(quán)有勢的文人的大型聚會照常是必須有音樂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這次蘭亭盛會真的“無絲竹管弦之盛”,這似乎與他們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稱。依當(dāng)時王羲之的身份、地位,無論配備多么豪華的樂隊都是可以辦到的,那為什么沒有“絲竹管弦”呢?原因是這里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樂。這里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賦予它盎然生氣,這里的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足以顯示出這些流水的神彩飛動。可以想象在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清波之上,一只只盛滿美酒的羽觴漂來,人們胸中一陣陣暢敘懷抱的話語飄出,與大自然中各種動聽的聲音相合,不是一首絕美的音樂嗎?作者與眾人都被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為的管弦之聲不是顯得太多余了嗎?

 ?。?、關(guān)于天氣情況的描寫為什么不放在對聚會地的環(huán)境介紹之時,而偏要放在參加人員、活動內(nèi)容介紹之后?

    第1自然段先寫了宴集的時令、地點、緣由、與會人員、蘭亭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接下來寫宴集的活動內(nèi)容、天氣情況,最后寫宴集的感受、看上去這似乎不合一般的寫作習(xí)慣,通常情況應(yīng)把“天氣情況”放在地理環(huán)境及景物的描述過程中,可本文卻放在了宴集的活動內(nèi)容介紹和宴集感受之間,作者之所以如此處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氣起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果是處在陰云密布的天氣中便會失去靚麗的風(fēng)彩,而人們“流觴曲水”“暢敘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的環(huán)境中,也很難使心情如此欣快,這是承上。就其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于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

  5、從第1自然段用詞簡約、格調(diào)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格?

    第1自然段里用詞,無論是模山范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程度,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姹紫嫣紅開遍?而此文作者之筆卻緊鎖濃香艷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fēng)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致的格調(diào)。蘭亭宴集,可以說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結(jié)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著筆勢之從容沉穩(wěn),可見文字格調(diào)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體現(xiàn)。

  6、第2自然段分幾層?與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

    第2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敘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yīng)對,盡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式、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dāng)“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隨事遷”,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層是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guān)系的復(fù)句而發(fā)表的感慨議論:人們對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zhuǎn)瞬變?yōu)闅v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分,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應(yīng)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后文之間就自然聯(lián)系起來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幾句議論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樂”到第2自然段轉(zhuǎn)悲的根本緣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這樣令人高興的事卻難以持久,人們很快就會東走西散,“俯仰之間”剛才的一切就將成為歷史的陳跡。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壽命長短要聽?wèi){自然的安排,而最后也不免要歸結(jié)于寂滅,這怎么不令人傷感呢?所以這幾句議論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發(fā)展是怎樣一步步推進的?

    第一步緊接前一自然段結(jié)尾的“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說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今人為人生的變化興嘆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還要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開解。

    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xiàn)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樣,臨前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嘆。

    第四步,作者點出此書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沒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了解我心中的感觸。

 ?。埂槭裁凑f“一生死”、“齊彭殤”是“虛誕”、“妄作”?

    首先從莊子這一觀點本身看,觀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認(rèn)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夸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qū)別,所以生死相等說是“虛誕”,是荒謬的。莊子還認(rèn)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么差別,因為長短只是相對的。他也同樣夸大了這種相對性,否定了壽夭的區(qū)別,所以是“妄作”胡說。

    其次從第3自然段內(nèi)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著分別寫古人、今人、后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分、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那么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的都為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說還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  

該文章轉(zhuǎn)自[語文123資源網(wǎng)]:http://www./Article/200808/34782.html

《蘭亭集序》全文大意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nóng)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孫綽、謝婁王徽之等社會名流42人,來到現(xiàn)在的浙江省紹興西南30里的蘭渚山的蘭亭修禊,寫下了《蘭亭集序》一文。

  《蘭亭集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心情,同時也抒發(fā)了作者感慨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情緒。文章寫得清新樸素,首一段,王羲之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和緣由,主要寫蘭亭集會上的歡樂之景。他看到的是山巒滴翠、千巖競秀、清泉蕩漾,萬壑爭流,草木蔥蘢,若云蒸霞蔚。崇山峻嶺,茂密的林木,修長的翠竹,又有湍流股股的清泉,上下天光映照其間;感受到的是陽光明媚,春風(fēng)和煦,植物的馨香氣息。面對這大自然的無邊美景,時賢名士,長幼不等,列坐水濱,流觴曲水,談玄嘯詠,飲酒賦詩,雖然沒有絲竹管弦音樂的演奏盛況,但一杯美酒在手,一句佳句在喉,也足以使人暢敘這清幽的情懷。這一天,天高氣爽,空氣中飄逸彌漫著縷縷的泥土、水流、木竹、花鳥的清香細風(fēng)。抬頭仰觀宇宙的宏大,俯身觀察萬物品類的繁盛,縱目游觀,馳騁胸懷,足以讓人開動所有感官享受這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博大慰藉與慈愛,真是心曠神怡,其樂融融,言詞不足以敘述這一切。

  義氣相投的知己在一起促膝談心,仔細地品味人的一生,有的暢敘自己的胸懷與抱負(fù),有的聚于一室之內(nèi)清談老、莊哲學(xué),有的擺脫人世的煩囂,有的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窮諸名山,泛滄海,嘆曰‘我卒當(dāng)以樂死’”《晉書·王羲之傳》;有的則寄情翰墨,修心養(yǎng)性;有的寄情于酒。雖然愛好不同,性格不一,喜動喜靜,千差萬別,但當(dāng)他們醉心于他們暫時所得之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滿頭華發(fā)的垂暮之年。隨著時空的變化,人的心境也發(fā)生了變化。往日“欣于所遇者”往往感到厭倦、鄙棄,以至悔恨。抬頭低首之間,人間世事,滄桑巨變,已為陳跡 ,使人不能不為之感嘆。莊子曾說過“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豈不叫人感到悲哀每每瀏覽過去人對人生感慨的原因,古今是一致的。對著前人所作之文,感嘆人生苦短、生死無常,自己也說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案行悦挥溃瑧值蚵渲疅o期”,乃知莊子所說的生與死相同是荒謬的,莊子所說的長壽的彭祖與夭折早逝的兒童是一樣的觀點可謂胡亂造作。

  《蘭亭集序》短短三百余字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蘭亭聚會之歡情與死生的感受,語句駢散結(jié)合,錯落有致,簡潔流暢,樸素自然,為后世所稱道。

蘭亭詩二

 王羲之

 蘭亭詩二首一

代謝鱗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氣載柔。

詠彼舞雩。異世同流。

迺攜齊契。散懷一丘。

蘭亭詩二首二

悠悠大象運。輪轉(zhuǎn)無停際。

陶化非吾因。去來非吾制。

宗統(tǒng)竟安在。即順理自泰。

有心未能悟。適足纏利害。

未若任所遇。逍遙良辰會。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盤綠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猗與二三子。莫匪齊所托。

造真探玄根。涉世若過客。

前識非所期。虛室是我宅。

遠想千載外。何必謝曩昔。

相與無相與。形骸自脫落。

鑒明去塵垢。止則鄙吝生。

體之固未易。三觴解天刑。

方寸無停主。矜伐將自平。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

雖無嘯與歌。詠言有余馨。

取樂在一朝。寄之齊千齡。

合散固其常。脩短定無始。

造新不暫停。一往不再起。

于今為神奇。信宿同塵滓。

誰能無此慨。散之在推理。

言立同不朽。河清非所俟。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