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講形體官竅: 五體(脈,皮,肉)一、形體![]() 上一節(jié)我們曾經講到人的形體官竅和臟腑,共同組成人體的臟腑系統(tǒng),我們下面講第4節(jié)形體官竅,首先講形體官竅的概念,什麼叫形體官竅,形體官竅是人體軀幹、四肢、頭面等,組織結構或器官的統(tǒng)稱,請同學們注意,講臟腑我反復強調,臟腑與臟器不同,為什麼這裡面出現(xiàn)了組織、器官來定義形體官竅呢?形體官竅用中醫(yī)的話說叫形體官竅,這裡面講述了它的形態(tài)學實質,就是解剖學的,所以現(xiàn)代中醫(yī)理論用組織結構和器官來定義形體官竅。 首先講形體的含義,它的廣義意義,泛指軀體,包括頭面、頸項、軀幹、四肢、臟腑等,通稱為形體,就是「形」,中醫(yī)學的生命觀,形與神相對,生命徵象謂之「神」,與生命相對的物質基礎,統(tǒng)統(tǒng)稱為「形」,狹義的是指皮、肉、筋、骨、脈,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因為皮、肉、筋、骨、脈,分別隸屬於五臟系統(tǒng),皮隸屬於肺系統(tǒng),肉隸屬於脾系統(tǒng),筋隸屬於肝系統(tǒng),骨隸屬於腎系統(tǒng),脈隸屬於心系統(tǒng),從五行而言,稱之為「五體」,狹義的定義就是指「五體」而言。 (一)脈首先講脈,什麼叫做脈,定義脈,一、先定它的範疇,屬於「五體」之一,即血脈,又稱脈道、脈管、血府,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脈這樣一個科學術語,在中醫(yī)理論當中也是一個多義詞,我們在這裡面僅僅從「五體」的角度來做定義,稱「五體」之一,是指血脈、脈管、脈道而言,在《診斷學》裡面,脈是指脈象、脈搏而言,它第二個義項,同學們將來在《診斷學》的時候,去進一步學習,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含義,注意,脈特殊的含義,將來同學們在學臨床課的時候去講去,特別是在《婦科學》裡面去講,《婦科學》裡面在講述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形態(tài)學異常,有一種疾病稱之為「五不女」,這種疾病影響女性的月經,影響女性的性和生殖功能,它從形態(tài)學來講,談女性的生殖器官畸形,脈是生殖器官畸形之一,叫「螺、紋、鼓、角、脈」,最後一個脈,至於什麼叫做螺,什麼叫做紋,什麼叫做鼓,什麼叫角,同學們將來學習《婦產科學》的時候,才去研究去,這裡僅僅要了解中醫(yī)學術語裡的脈,還有一種含義是指疾病而言,我們在中醫(yī)基礎裡面僅僅在「五體」範疇來定義這個脈。 1. 脈的生理功能
2. 脈與五臟的關係第二,我們講脈與臟腑的關係,我們從形體、從局部講脈的生理功能,它和臟腑是一個系統(tǒng),它和那些臟腑關係最為密切呢?
(二)皮![]() 第二、講皮,在中醫(yī)學理論裡面,皮是皮膚的簡稱,注意這幾個概念,皮是皮膚的簡稱,它們是同義詞,與之相關,還有一個皮毛,皮毛是指皮膚和附著於皮膚之上的毫毛的合稱,大家注意,皮、皮膚、皮毛皮和皮膚是同義詞,而皮膚和皮毛不是一個概念,那麼皮毛都包括哪些內容呢?包括皮膚、附著於皮膚之上的汗孔和毫毛,皮,我們在這「五體」當中講到脾,是作為「五體」之一的皮,注意,不僅僅是指皮膚,是指皮毛而言的,首先講這幾個概念,請同學們記住。 1. 皮的生理功能下面講它的生理功能。
2. 皮與臟腑的關係第二,講皮與臟腑的關係,中醫(yī)學有一個最著名的結論,叫肺主皮毛,最早《內經》稱「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講肺合皮毛,概括出來,後世醫(yī)家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肺主皮毛」這樣一個術語,由此可以看出,肺和皮毛的關係,肺怎樣去主皮毛呢?一、從形體上,從結構上,皮毛和肺處於同一系統(tǒng),二、從功能上,肺通過宣發(fā)衛(wèi)氣,敷布津液,為皮毛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這個過程是通過肺的宣發(fā)作用來完成的,就這樣一個意義講「肺主皮毛」,就是說五臟和肺關係最密切,那麼皮毛從屬於肺,它的功能,就五臟來說決定於肺,反之,皮毛還有保護肺功能的作用,我們前面講肺為「嬌臟」,其中機制之一就是指五臟當中,唯有肺可以直接或外界環(huán)境相通,前面我們曾經講了一個通過呼吸,通過鼻和外界相通,這又提到通過皮毛直接和外界相通,在此進一步來理解肺為「嬌臟」,皮毛是人體的屏障,最先,也是最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皮毛隸屬於肺,所以外邪侵襲人體,通過第一道屏障,首先侵襲到肺,那麼肺在受到邪氣的侵襲,它的機率來說,與其他五臟相比,它最多,它首當其衝,就這個意義講,肺最怕邪侵,不耐寒熱,稱之為「嬌臟」,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肺為「嬌臟」的機制,皮毛除了和肺關係最密切之外,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關係,其中還脾的關係較為密切,脾和形體來說,主什麼?主肉,從中醫(yī)的解剖學來說,皮毛下面叫腠理,腠理雖然屬於皮毛的範疇,它又屬於肉的範疇,界於皮毛和肉之間,因此,肉與皮有關,所以皮毛的功能,與脾也有關係,靠脾胃所化生的精微,通過肺的宣發(fā)輸送到皮毛,保證皮毛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五臟當中,一、皮毛與肺關係最為密切,二、與五臟皆相關,其中和脾的關係為最,所以看一個人,說皮膚,表現(xiàn)為異常的狀態(tài),中醫(yī)調整它的時候,除想到與肺有關之外,更重要的是講脾,從脾肺兩臟來進行調節(jié),這就是第二。 (三)肉![]() 第三,講肉,肉在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當中,在中醫(yī)學術語概念系統(tǒng)當中,又稱肌肉,古代文獻當中,稱其為「分肉」、「赤肉」、「白肉」、在這裡同學們只掌握說肉是指肌肉而言的,這是第一。第二,在這個前提下,再掌握一個叫「肌腠」,肌腠的概念,肌肉的紋理稱為「肌腠」,前面我曾經提到一個「腠理」,肌腠又稱腠理,掌握這兩個概念就可以了。因為在皮毛之下是腠理,腠理之下是肉。 1. 肉的生理功能
2. 肉與五臟的關係
形體官竅: 五體(筋,骨) 官竅(舌鼻口喉)上一節(jié)我們講了形體的脈,皮毛,肉,分別講述了它們的定義,主要功能和臟腑的關係。再次強調形體和臟腑的關係:第一,首先要明確認識到按照五行屬性的分類,按照臟腑系統(tǒng),分別牢牢的記住,心與脈,皮與肺,肉與脾,同時必須記住,它和五臟都相關。把整體和局部統(tǒng)一起來。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下面我們接著往下講。 4 筋講第四個,講筋,首先講筋的定義,在中醫(yī)學中,筋是形體中一類,剛勁有力的條束狀組織,為大筋、小筋、筋膜的統(tǒng)稱,習慣上,中醫(yī)學把筋又稱之為筋膜,中醫(yī)所說的這個筋,五體當中的筋,包括了現(xiàn)代解剖學所稱謂的肌腱、韌帶和筋膜。
1. 筋的生理功能 接下來我們講筋的主要生理功能 ● 筋的第一個生理功能能夠連接關節(jié),為什麼說筋能夠連接關節(jié)呢?因為筋在解剖上,中醫(yī)認為它附於骨而聚於節(jié),筋連接著骨與肉,加強了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從而發(fā)揮保護和輔助肌肉收縮的運動,就這個意義說,它能夠通過連接關節(jié)而輔助運動,筋連接關節(jié)的生理作用,從《內經》開始認識到他們在解剖上有密切的聯(lián)繫。 ● 具有協(xié)助運動的作用,機體的運動,特別是關節(jié)的運動,具有曲伸、轉側、運動自如,才能保證人體能夠做各種各樣的動作,因為筋附著於關節(jié),保證了關節(jié)能夠正常進行運動,就這個意義說,筋它能夠協(xié)助關節(jié)和肌肉,行使運動的功能,所以《內經》有句話,叫宗筋,將來在後面我們再講什麼叫宗筋,筋,宗筋,在此可以理解為筋之泛稱,「主束骨而利關節(jié)也」,它約束骨骼,有利於關節(jié)的運動,從筋這個角度來看運動不利的癥狀,這個疾病和癥狀,中醫(yī)學常常認為,這些運動的異常和筋有關,無論是痿或者是痙攣,都責之於筋的運動異常。 2. 筋與五臟的關係 第二個問題講筋與五臟的關係,筋在五行的分類上屬於肝系統(tǒng),因此,中醫(yī)強調筋和五臟的關係,首先強調叫肝主筋,肝主筋的理論依據(jù),一、就五行系統(tǒng)而言,它們屬於同一系統(tǒng),二、講肝主筋,從肝的生理功能,肝主藏血,為筋的正常生理活動提供營養(yǎng)物質,就是肝血能夠濡養(yǎng)筋,使筋發(fā)生正常的作用,就這個意義說,肝主筋,因此,在筋的功能異常,中醫(yī)學首先強調與肝有關,比如,小孩感冒以後發(fā)高燒,突然印堂發(fā)青,抽搐,任何一個醫(yī)生,都會立即判斷肝風內動,抽搐、痙攣屬於筋的運動異常,那麼這個判斷就是根據(jù)肝主筋這樣一個原理來。 5 骨下面講骨,首先講骨的定義,什麼叫做骨,在中醫(yī)學五體當中,骨泛指人體的骨骼。
1. 骨的生理功能接下來我們講骨的生理功能
2. 骨與五臟的關係第二個問題講骨與臟腑的關係 ● 一、中醫(yī)學叫腎主骨,腎主骨的機制,一、骨在五行分類上,它屬於腎系統(tǒng),就這個意義說,腎主骨。二、從生理上來解釋腎主骨,因為骨腔內含有豐富的髓,稱之為骨髓,骨髓化生於腎精,就這個意義說,腎主骨,一個是從五行的屬性分類,它屬同一系統(tǒng),二、從生理上來論述腎主骨的機制,因此,骨骼的生長發(fā)育,它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或者異常的病理變化,中醫(yī)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與腎有關,正如前面我們在講,腎的生理功能的時候曾經講過,比如骨折,中醫(yī)首先想到治療骨折,除了手法之外,內服藥物,還有外服藥,都從腎入手的道理,其次,骨不僅僅和腎有關,同理,我們前面講,形體每個部分的時候,都強調,除了它分別屬於五臟系統(tǒng),哪個系統(tǒng)之外,一定要強調它和五臟都相關,因為腎精源於先天之精,和後天五臟六腑之精,腎精轉化為髓,髓與先、後天都有關,那麼髓能養(yǎng)骨,因此骨與先天、後天都有關,只是強調作為一個分類的系統(tǒng)而言,腎主骨,將整體和局部統(tǒng)一起來。 二、在中醫(yī)文獻裡面,在奇經八脈裡,我們將來學習奇經八脈的時候,那個督脈和脊椎有關,脊椎是中醫(yī)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在這裡講骨還與督脈有關,這裡並不意味著骨的生理病理,與其他經脈無關,我們中國的中醫(yī)學的文獻,在講奇經八脈這裡面,它的生理病理的時候,重點提了督脈和骨的關係,大家看這個示意圖,髓聚於腦為腦髓,藏於脊椎稱為脊髓,藏於骨腔稱為骨髓,我們這兒講腎主骨,髓能夠養(yǎng)骨,使骨發(fā)揮正常的支持人體,保護內臟、協(xié)同運動的作用,中醫(yī)還有個原理,牙齒,叫齒為骨之餘,那麼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所以腎與牙齒有關,這樣一個理論,用它來判斷人,生長、發(fā)育、衰老的生命歷程,從牙齒作為判斷,這是我們人類學,我們中醫(yī)學,人類學是如此,中醫(yī)學也是如此,從牙齒的生長發(fā)育情況來判斷,人生長、壯老這樣一個生命歷程,大家都知道,人要衰老的時候,首先是牙活動了,用一個術語說叫齒搖,齒搖以後可以牙齒脫落,它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腎精衰竭,至少是衰少,衰老的徵象之一,為什麼牙齒脫落責之於腎呢?就是腎主骨的機制,小孩出牙晚 五遲之一,中醫(yī)講了,說先天腎氣不足,就這個結論,這樣一個原理,它的實踐意義。 再看髓與血,我們前面講過腎精的功能,精髓可以化而為血,在這一點上,骨髓是造血器官,《內經》已經建立起來,只是《內經》只是講精髓可以化而為血,沒有講骨髓造血,那麼髓化為血,還有一句話,也是一個原理,叫髮為血之餘,人們的頭髮稱為血之餘,什麼意思呢?就是髮的生理病理,與由骨髓所造這個血關係密切,髮通過血和骨髓聯(lián)繫起來,骨髓通過精和腎聯(lián)繫起來,所以腎與髮又發(fā)生了密切關係,頭髮的生長狀況與它的顏色、機能都反應了人的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反應了人生歷程的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因此,小孩先天腎氣不足,也可以表現(xiàn)為頭髮稀疏,人到衰老的時候,除了齒搖之外,還有一個詞叫髮脫,就是頭髮脫落,用它來判斷衰老,那麼為什麼呢?它和腎精發(fā)生了關係,是通過血,中醫(yī)稱理論上說通過血這個機制來闡述的。 由於髮和腎發(fā)生關係,後面我們講五華,說腎其華在髮,就是髮反應了腎的生理病理,通過這個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腎,一和腦髓有關,二和骨有關,三和血有關,將腎和腦髓、血、骨、齒、把它們聯(lián)繫起來,就是從腎藏精這個功能,可以比較完整地、系統(tǒng)地解釋了腎與齒、腎與骨、腎與血、腎與髮的關係,那齒、髮、骨,都屬於外在形體的範疇,反應了形體與內在臟腑的同一性,它們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僅就這一個示意圖,反應出了,一、腎藏精,第一個原理,二、精化為髓,第二個原理,第三,腎精與腦髓,髓聚為海,腦為髓海,腦為髓海這個原理意味著腎和腦髓的關係,脊髓,髓能養(yǎng)骨,它意味著腎與脊髓的關係,髓藏與骨腔中,那麼脊髓也好,骨髓也好,與腎發(fā)生了密切關係,說齒為骨之餘,這樣一個命題,這樣一個原理,意味著齒與腎發(fā)生密切關係,髮為血之餘,髮是通過腎精,通過血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髓、血這個環(huán)節(jié)與腎發(fā)生關係,僅就這一個示意圖,包含了這麼多的中醫(yī)學的最基本的原理,每一個原理,它不僅有理論意義,解釋了它們的發(fā)生機制,回答了為什麼,而且更重要的,這些有了這樣的實踐意義,為中醫(yī)臨床醫(yī)生認識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為治療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五體我們到此已經講完了。 二、官竅1. 官與竅的定義 首先講幾個概念,第一個概念,官竅,什麼叫做官竅?官竅是五官九竅,的統(tǒng)稱。
2. 官竅的共同生理功能
(一)官竅是人體,內外信息交換的窗口,也就是說,這些官竅直接和外界相通,人體內的生理狀態(tài),可以通過這些官竅反應出來。 (二)是體內外物資交換的門戶,比如鼻孔的呼吸,肺通過鼻孔來吸清呼濁,實現(xiàn)體內外氣的交換,比如二便,通過二便的排泄,來完成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 (三)官竅還是致病邪氣,入侵和外出的通道。
這是官竅總體來說,它們有這三個生理功能。下面我們分別講每一個官竅。 (一)舌在中醫(yī)文獻裡面,舌又稱之為靈根,中醫(yī)學這個舌,官竅這個舌,是一個靈活的肌性器官,和現(xiàn)代解剖學那個舌是同一個器官,使用同一個詞、術語,定義、語言符號,但對它的認識,理論的解釋和解剖學不同,將來同學們學習中醫(yī)診斷學的時候,學習望舌的時候,會進一步學習舌的分布,就是部位的劃分,前、中、後、旁,舌與臟腑之間的關係,詳細的內容,將來在診斷學裡面講,我們這裡面僅僅講,舌它的主要生理功能,簡單的介紹一下舌和臟腑之間的關係。 1. 舌的生理功能:味覺、咀嚼、吞咽、發(fā)音。 從《黃帝內經》開始,中醫(yī)已經明確的認識到舌的生理功能,它有味覺功能,它有參與咀嚼的功能,它有吞咽的功能,它有發(fā)音的功能,從《內經》開始,已經認識到,經過歷代學術的發(fā)展,將《內經》所建立起來的這個概念,進一步完善用於指導臨床,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的耳鼻喉科的時候,五官科的時候,會進一步來學習舌的生理病理,在這裡僅要求同學們掌握舌的基本生理功能,有味覺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發(fā)音功能就可以了。 2. 舌與五臟的關係 ● 舌為心之苗 一、講舌為心之苗,舌在五行上與心是為同一系統(tǒng),它屬於官竅範疇之內,屬於苗竅,它通過舌反應了心的生理病理,我們中醫(yī)學考察舌的生理功能,考察心的生理功能,首先是看舌,它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來考察心,內在的心,它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從思維上是如此,在五行分類上,它是同一系統(tǒng),要解釋舌為心之苗的機制,第一、它在五行上屬於心系統(tǒng),所以稱舌為心之苗竅,苗竅在外,也就是舌在外,心在內,同一系統(tǒng)。二、從理論上解釋,說心主血脈,為舌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這僅僅是闡述他的理論依據(jù)之一。 ● 五臟相關 二、舌與五臟都密切相關,在這一點,請同學們要特別的注意,在強調舌為心之苗的基礎上,特別強調舌與五臟密切相關,將來學習《診斷學》在望舌的時候,就從舌的形態(tài)、舌質、舌苔,什麼叫舌質?什麼叫舌苔?將來在《診斷學》去學習,就是觀察人的舌,就可以判斷五臟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望舌是中醫(yī)四診當中一個特色,有別於西醫(y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特色,看舌這個局部的官竅,判斷了整體五臟系統(tǒng)的生理病理狀況,可以決定五臟系統(tǒng)在病理狀態(tài)下的寒熱虛實,因此,學到舌為心之苗的時候,不能夠僅僅局限於,舌僅僅反應了心的生理和病理,舌重要的是反應了五臟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反應了五臟系統(tǒng),正常生命過程和異常生命過程,這也是中醫(yī)診斷學的一個重要特色,這個特色決定於中醫(yī)的理論,它在實踐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強調舌為心之苗,在實踐意義上還有個意義,人在神明發(fā)生病理變化的時候,常常除了意識的改變之外,常常在舌也會發(fā)生改變,那麼神志發(fā)生改變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舌強直,語言不清,那舌具有發(fā)音的作用,參與語言的,那麼在心神發(fā)生異常的時候,也可以出現(xiàn)舌的改變,人們常常從舌來判定心的異常狀態(tài),前面提到這個小孩發(fā)燒以後,出現(xiàn)了肝風內動,抽搐,小孩會發(fā)生一個癥狀,舌縮,全身肌肉抽搐,僵直,舌也僵直,中醫(yī)起了個名叫舌本僵直,就是舌伸縮不靈活,人到死了,臨死之前,舌頭就縮回去了,把看舌頭作為判斷死亡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這裡介紹一下,將來我們在講發(fā)病的時候,進一步講死亡,我們國家正在立法腦死亡的標準,等到後面講發(fā)病學的時候,再給同學們講死亡的定義。 (二)鼻首先講它的定義,鼻在中醫(yī)文獻裡面又稱之為明堂,在中醫(yī)學裡面,對鼻的解剖部位,各個部分的名稱,將來同學們在學習臨床課,耳鼻喉科的時候進一步學習,我們在教材裡面,把這些資料給同學們提供了,僅供同學們參考。 1. 鼻的生理功能講一講鼻的生理功能,鼻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 為氣體出入的門戶,為什麼說鼻是氣體出入的門戶呢?因為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內連於喉,通過氣管與肺相通,這在中醫(yī)學中從《內經》開始,在解剖學上,在歷代文獻上,都說得非常清楚,它作為一個呼吸系統(tǒng)一個起始部,就這個意義說,肺開竅於鼻。 (二) 它具有嗅覺的功能,它能夠辨別氣味,所以中醫(yī)文獻裡面稱鼻為司嗅之竅。 (三) 它具有協(xié)助發(fā)音的作用,因為鼻在解剖上與喉相通,能夠幫助喉來發(fā)音,正因為鼻具有呼吸、嗅覺、發(fā)音的功能,所以在臨床上,出現(xiàn)呼吸、嗅覺、發(fā)音功能異常的時候,首先想到與鼻密切相關。 2. 鼻與五臟的關係鼻與臟腑的關係。 (一) 鼻為肺之竅,這是一個重要的原理,解釋這樣一個原理的理論,(1)這個鼻在五行分類上,屬於肺系統(tǒng)。(2)從解剖上,它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從結構上屬於呼吸系統(tǒng),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始部,它與內在的肺在結構上相連,因此通過鼻孔的運動狀態(tài),鼻翼的狀態(tài),生理病理狀態(tài),來判斷內在的肺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外感侵襲機體以後,出現(xiàn)咳嗽、發(fā)燒,影響了肺的宣肅功能,所以會出現(xiàn)鼻孔...,鼻翼的運動,稱為鼻翼,鼻翼的運動狀態(tài)異常。 (二) 鼻與其他臟腑的關係。 (1)鼻作為機體的一個局部,和五臟系統(tǒng)都密切相關,其中,與之相關連比較密切的,一是脾,二是膽,將來同學們在學五官科的時候,會進一步來學習,我們在這裡只要求同學們了解,鼻除為肺之竅之外,還與脾有關,還與膽有關,比如,咱們現(xiàn)在比較多的是過敏性鼻炎,就是鼻孔呼吸不暢,鼻子不通氣,流鼻涕的,多半是黃鼻涕,甚至有嗅味,在中醫(yī)學稱之為鼻淵,中醫(yī)認為與肺有關,那個黃色的鼻孔分泌物,中醫(yī)把它稱之為痰,有濕有熱,那麼這個痰,說脾為生痰之源,從理論上首先想到是脾,在這裡從它的功能、病理來說的,將來大家學習五官科的時候進一步講,就是這一個鼻,從鼻翼、鼻尖到鼻根這幾個部分,分別與五臟密切相關,這個鼻的鼻尖,叫準頭,和脾密切相關。 (2)和膽有關,膽有關,除了用經脈來解釋之外,主要是從鼻孔分泌那個分泌物,從痰,從熱來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是從經絡來解釋,要求同學們了解的,這個鼻除了為肺之竅之外,重要的是掌握那個脾和它之間的關係,至於膽,這個解釋,就是通過間接的推理得出來的,一個是經脈,將來學習經絡的時候,和經脈有關係,從生理上解釋,從膽汁,膽汁叫精氣,在《內經》裡已經提到了,這個精氣通於腦,腦通過頞和鼻相連,用這樣一句話,這個判斷來解釋,這兩者都解釋了鼻和膽的關係,我認為同學們將來學習的時候,重在從經絡這個角度來解釋就可以了,前面講有肺熱,脾有濕熱,那個鼻淵,流黃鼻涕,還有嗅味,從另一個角度講,稱之為膽有熱,從這兩種學說來解釋膽與鼻的關係,給同學們介紹這兩種解釋,這兩種學說解釋膽與鼻的關係,這兩個學說都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二)口中醫(yī)學所說的口,與解剖學所說的口腔是一致的,所以中醫(yī)的口就是口腔,包括了口腔內所有的結構,比如唇、齒、齦、舌、顎、牙、咽等等,我們在講六腑的時候,曾經提到口為飛門,它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口腔科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學習中醫(yī)從形態(tài)學,怎麼來認識口腔的結構,從生理學、病理學,怎樣來認識口腔的生理病理,在這裡只要求同學們,一、記住口的概念,二、記住口唇又叫做四白,也叫唇四白,叫四白,記住兩個詞,可以了。等三、知道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1. 口的生理功能:● 我們在前面講五臟生理功能的時候,已經反復提到多次,講脾主運化,講脾接受由口腔攝入的水谷,在胃進行初步腐熟受納的基礎上,進行運化,講這句話的時候,那就表達了口的第一個生理功能,它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這樣一個過程,把這個概括為,用現(xiàn)代語言講,就是消化的功能,用咱們中醫(yī)的術語講,就是運化的功能,它是運化之始,攝取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為胃受納腐熟奠定基礎,就這個意義講,口具有消化作用,注意,它主要是消化之始,過水谷的消化第一關。 ● (2)口腔參與呼吸,聲音之扇,口參與呼吸功能的調節(jié),從《內經》開始認識到口呼吸,用口呼吸,講到呼吸的時候,我們前面講皮膚、皮毛可以呼吸,這兒講到口可以呼吸。 2. 口與五臟的關係● (一)口為脾之竅,首先想到它為脾之竅,解釋它,(1)五臟,它在五臟系統(tǒng)當中,口唇在五臟系統(tǒng)中屬於脾系統(tǒng),(2)剛才講了四白,上唇、下唇,就是肉啊,屬於肉的範疇,那麼脾主肌肉,前面我們講了,脾主肉的機制,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能夠為肉的生理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從生理功能上來解釋脾和口唇的關係,大家注意,不是整個口腔,這裡講口唇為脾之竅,看外面,重點強調這個部位。 ● (二)口腔,口,不僅和脾相關,還要和五臟密切相關,這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和局部相統(tǒng)一,這樣一個整體觀點,它提示我們什麼呢?治口腔疾患,不是僅僅治脾,前面講過齒和腎有關,就是口腔的生理病理,與五臟相關,又與脾的關係最密切。 [咽喉]下面講喉,附一個喉,喉就是咽喉,將來同學們在學習五官科的時候,咽喉這都講得非常細緻的,將來在那裡再進一步學習,在這裡面,從臟象學說來說,給同學們提供的,要求同學們,主要從生理功能方面講,那麼咽喉有什麼作用呢? 1. 咽喉的生理功能:一是管呼吸的,二是發(fā)聲的,因此稱咽喉為氣上下的通道,第三,它能夠通水谷,人在攝取食物的時候,那麼喉參與通利水穀,進入食道,從口腔進入食道,進入胃,所以中醫(yī)學關於喉,行呼吸、發(fā)聲音、通水穀的功能,有兩個原理,說喉為肺氣腫通道,咽為胃氣之通道,這是一句話,第二句話,喉為肺之系,咽為胃之系,也就是說,呼吸的功能,通利水穀的功能,語言的功能,都和咽喉發(fā)生密切關係。 2. 咽喉與五臟的關係:前面提到,喉為肺系,它們屬於肺系統(tǒng),咽為胃系,它們屬於脾胃系統(tǒng),那麼與五臟密切相關,這是一,在五臟當中,除了肺胃之外,五臟的肺和六腑的胃之外,其中關係最密切的,與肝腎有關。休息一會,到這裡。
第29講形體官竅: 官竅(目耳前陰後陰)下面我們講官竅的目。首先說一說目的概念,在中醫(yī)文獻裡面目又稱眼,眼睛。在最早的文獻裡,《黃帝內經》稱目為精明,命門。注意,我們前面提到一個命門學說,這裡面提到眼睛叫命門。在中醫(yī)文獻裡面,命門這個術語有三種含意:
![]() 關於眼睛的解剖,將來同學們在眼科學,進一步講,教材為同學們提供了幾個術語,從解剖來說,從它形態(tài)來說,眼眶、眼瞼等,提供了幾個術語,同學們自己看,我們這裡不要求同學們掌握,只做個了解,為將來學習眼科學,奠定個基礎,重點要求同學們掌握眼的生理功能。 1. 目的生理功能
2. 目與五臟的關係
4 耳![]() 耳在中醫(yī)文獻當中,又稱窗籠,聽戶,龍蔥,就是在耳科學裡面,有不同的名稱,《內經》稱為窗籠,就是耳。 1. 耳的生理功能耳的立要生理功能,就是司聽之竅,管聽覺的,除此之外,它還有平衡的功能,主要功能是管聽覺,《內經》稱耳為腎之官,到了《醫(yī)宗金鑒》明確提出來,「耳者,司聽之竅也」,明確提出來耳是管聽覺的,至於說,我們後面提到這個平衡作用,是近代發(fā)現(xiàn)的,耳是人體的平衡器官。 2. 耳與五臟的關係耳與臟腑的關係 ● 一、腎開竅於耳,為什麼腎開竅於耳呢?這個耳與腎在五行學上屬於同一系統(tǒng),根據(jù)這樣一個原理,中醫(yī)學又提出一句話,說「腎為耳竅之主」,在中醫(yī)文獻裡面,耳還是另外一個臟竅,叫心也開竅於耳,也就是說,耳既是腎之竅又是心之竅,那麼腎竅和心竅,兩者誰主誰從啊?中醫(yī)學認為腎是耳竅之主,而心為耳竅之客,這樣兩個原理,至少大家在學習這個原理的時候記住,耳首先是腎之竅,其次心也開竅於耳,這兩個原理在耳科學裡面,認識耳的生理病理,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 二、耳與臟腑的關係,請大家注意,耳與五臟六腑密切相關,除了上面強調心腎之外,尤其和肝膽密切相關,講耳與肝膽關係的時候,中醫(yī)理論習慣上是從經絡,膽經和肝經與耳的關係來闡述,那麼耳還與脾胃有關,也著重是闡述它的機制,是從脾經和胃經的循行,它的經脈循行來解釋,也就是說除了腎開竅於耳,用五行的分類,它們屬同一系統(tǒng)進行解釋之外,心開竅於耳,五臟與耳密切相關,肝膽、脾胃都是以經絡學說立論,根據(jù)這幾條經脈的循行,與耳發(fā)生關係來解釋五臟與耳的關係,那麼這幾個臟,脾胃、肝膽的經脈,為什麼能夠和五臟發(fā)生關係呢?將來學習經絡學說的時候,每一個經脈和每一個臟相連屬,將來經絡再學習,說肝的經脈和膽的經脈,就與肝臟與膽腑相絡屬,就是相關,脾的經脈,胃的經脈,與脾臟、胃腑相關,所以耳與心、肝、膽、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發(fā)生了密切關係。 這從理論闡述上推理又多了一個條件,就不像前面我們解釋,一、從五行系統(tǒng)的屬同一系統(tǒng)來解釋,二、從它的生理功能來解釋,同學們是不是感覺到李老師講這個,同樣闡述官竅和臟腑的關係,既要從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論述它們之間的關係,又要從經絡來論述呢?那麼為什麼這裡又從經烙來論述呢?我們在講中醫(yī)學定義的時候強調,中醫(yī)學的核心內容是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核心內容的,將來學習到經絡學說以後,講臟腑經絡之間的關係,就會進一步明確這一點,從邏輯推理上看,似乎是不是不衡的,平行的,要麼一元,從生理上都用一元解釋清楚,在解釋它們的機制,第一,用五行系統(tǒng)的分類,它們屬於同一系統(tǒng)來說都是一致的,多數(shù)是用生理來解釋,就是用臟腑的生理功能來解釋,而有的地方用經絡,這也看出來,中醫(yī)學在說明一個理論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從經絡來解釋,也可以從臟腑的生理來解釋,或者是兩者兼而用之,大家注意,耳與五臟的關係,中醫(yī)學根據(jù)耳與五臟的關係,這樣一個原理,這樣一個理論,發(fā)展為在針灸學裡面的耳穴療法,針刺耳的不同部位,可以調整五臟系統(tǒng)的病理,將來同學們在學針灸學的時候,應該很好學習這個耳穴療法,耳針,它是根據(jù)耳與五臟相關,這樣一個原理,作為理論依據(jù),來指導用耳針的方法,來治療五臟系統(tǒng)的疾病。 5 前陰
什麼叫前陰?記住幾個術語,前陰在中醫(yī)學理又稱下陰。是指男性、女性外生殖器和尿道的總稱。男性的前陰包括陰莖,陰囊,有的醫(yī)家把它稱之為外腎,女性的前陰包括尿道和陰道,後世醫(yī)家稱之為尿竅,陰戶,子戶。... 前陰的主要生理功能男性的前陰:排尿和生殖 前陰和臟腑的關係
6 後陰
後陰又稱肛門,又稱下極,又稱魄門,記住這幾個名詞, 1. 後陰的生理功能後陰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體現(xiàn)大腸的傳導功能,就是排泄糞便,體現(xiàn)它的傳導功能。 2. 後陰與五臟的關係後陰與臟腑的關係,後陰為腎之所主,就是腎主後陰,為什麼說腎主後陰呢?因為腎主閉藏,它能控制二陰的功能,就這個意義講,叫腎主二陰的後陰,剛才我們講腎主前陰,現(xiàn)在又講腎主二陰,後陰,解釋後陰由腎所主。一、後陰排出糞便,它是體內水谷經過一系列的消化、吸收以後,把最後產物排泄出去,從這個思路來解釋腎和後陰的關係。二、水谷經過消化、吸收以後,形成最終的代謝產物,首先想到脾的運化功能,又要想到和脾的運化功能和腎的關係,我們前面講到,腎陽、腎陰為人身諸陽、諸陰之本,那麼腎是先天,脾是後天,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彼此相須,從腎的角度看腎的功能,有助於脾的運化功能,就這個意義來解釋,那麼糟粕的排泄與腎相關,所以得出結論,腎與後陰密切相關,從它的生理功能上,這樣來理解。那麼從飲食物的消化,我們這裡講的糞便,那麼前陰是尿液,同理,脾運化水液,腎主水液,從它們在生理上的關係,來闡述腎開竅於二陰,這樣一個理論,不僅解釋了腎和二陰的關係,而且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二陰,就尿液的排泄,大便排泄的異常,不論它在發(fā)病過程中,從何臟始,到了末期,最終,中醫(yī)學要強調,從腎入手來治療,最後中醫(yī)學得出了一個著名的原理,叫腎開竅於二陰,所以張景岳才講,說「二便開閉,為腎臟之所主」,轉換我們今天的語言,就是腎開竅於二陰,後陰不僅僅所腎有關,它與五臟都相關,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和肺也相關,說後陰與五臟密切相關,中醫(yī)文獻裡面,表達這個思想,有一句話,叫「魄門亦為五臟使」,用這句文言來說明,後陰與五臟都相關。二、在五臟當中,在中醫(yī)理論裡面,又強調肺與後陰有密切關係,後陰是大腸的末端,實際上是講,肺通過大腸與後陰發(fā)生了關係,將來在講臟腑之間的關係的時候,講肺與大腸相表裡,那個時候,我們再進一步解釋後陰與肺的關係。 前面我們講了,五臟系統(tǒng)當中的形體和官竅,主要內容要求同學們掌握,
三、五臟外華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五臟的外華,請同學們僅作一般了解,首先解釋一下外華的含義,外華是人體內的正常的生命能力,就是生理活動,表現(xiàn)於外,特別是表現(xiàn)於面,表現(xiàn)為面部的光華、華彩,把這種反應於機體全部的,面部也好,機體周圍的,外部體表的各種光華、華彩,把它一分為五,分屬於五臟系統(tǒng),稱之為五臟外華,在此基礎上來理解中醫(yī)學內和外相統(tǒng)一的觀點,在五行屬性分類表已經提到了,外華,五華,那麼,那五華按照五行分類,分別屬於五臟系統(tǒng),在此只理解這個華是外華,是機體體表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指徵,正常的生命指徵,我們這兒講正常,異常的生命指徵,就是外華發(fā)生改變,我們這兒講臟象學,著重從它生理上,講正常的生命指徵反應於外,這些生命指徵,一分為五,分別歸屬於五臟系統(tǒng),稱之為五臟外華,具體大家記住這幾個結論就行了,功能就可以了。 心,其華在面,肺,其華在皮毛,脾,其華在唇,肝,其華在爪,腎,其華在髮,前面提到了,爪和筋同屬一個系統(tǒng),唇和肉同屬一個系統(tǒng),皮毛和肺同屬一個系統(tǒng),面和心同屬一個系統(tǒng),面、舌、心同屬一系統(tǒng),那麼這個面部、皮毛、口唇、爪甲、髮,它們之間,它們所表現(xiàn)的生命指徵,是以它們的光華、華彩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通過它們所反應出來的生命指徵,判定內臟的心、肺、脾、肝、腎,是生理的呢?還是發(fā)生病理變化呢?這也是中醫(yī)診斷學,望診當中的重要內容,將來同學們學習診斷學的時候,講望診要望面色,通過面,反應心的功能,大家注意,講望診的時候,面,就華而言,它雖然和心同屬一系統(tǒng),注意,又體現(xiàn)了一個整體觀點,面部,又反應了五臟的功能,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在學習診斷學的時候進一步講,在此僅要求同學們,把面、皮毛、唇、爪、髮,與五臟相對應起來,它們的華彩反應了五臟的功能,建立起這樣一個概念就可以了,到此為止,我們在藏象學說裡面,分別從五臟、六腑、奇恆之腑,將臟腑從內作一個整體,分別闡述了它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在此基礎上,由內而外,我們又從形體官竅,闡述了臟腑、奇恆之腑,和形體官竅的關係,考察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旨在說明它和在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關係,為了學習,把它們分別進行講授,學習之後,同學們掌握的時候,應該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現(xiàn)中醫(yī)藏象學由內而外,由外而內,內外相襲的這樣一個思想方法,這種思維方式,這樣才能鮨真正的理解中醫(yī)學的藏象的、臟腑的生理,這是一。其次,還要進一步明確臟腑的任何一個生理功能,都是在五臟系統(tǒng)整體調節(jié)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其中僅僅是某一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已,這就是中醫(yī)藏象學的思想方法,也是學習中醫(yī)學的思想方法,不要孤立的去記憶臟腑的每一個功能,把它作為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作生命現(xiàn)象對待,一定是在五臟系統(tǒng)整體調節(jié)基礎之上去理解臟腑、奇恆之腑、形體官竅的每一個生理功能。 |
|
來自: LM0318 > 《413 中國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