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第三中學 章真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句話是整部論語的開篇之語,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而時習之??鬃咏o他的學生開設的課程有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禮包括道德規(guī)范和做人的準則、齊家治國之道等,是孔子教授給學生們的主要學習內容,是主科,其它的不過是“副科”而已。這里的“學”主要指學道?!傲暋笔菍嵙?、實踐的意思,把所學的“道”試著用于實踐之中,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而心里自然生發(fā)出無比的喜悅之情,所以說“不亦說乎?”這種喜悅是高層次的喜悅,非親身體驗不能體會出來。打個比方,學生學到了一種數(shù)學解題方法,他試著用于解決了一道他在這之前不會做的數(shù)學題,你說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喜悅之情,何況是學道呢。孔子講的“道”不是虛幻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看得見摸得著,并可以通過實踐來驗證。 有朋自遠方來。“朋”與“友”在古代是有區(qū)別的,孔子在這里為什么用“朋”而不用“友”?同道者為朋,同義者為友。有同道者從遠方來了,大家聚在一起談道論道,這是多么難得而又開懷的事?。∫恢币詠碚嬲龑W道、明道、行道的人在人群中并不多見,一個學道之人很難遇到知音,今有同道從遠方而來,那種快樂豈是凡人所能領會?所以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我學道,我有道,可是周邊的那些俗人不了解我,我不會感到慍怒。自古以來有道者與擁有高超技藝者不同:有道者盡管“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無朋自遠方來,他也不會感覺孤寂,他的心境始終是平靜的;而擁有高超技藝者如果長期碰不到對手,他就會感到孤獨、郁悶。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睂W道是為了提升個人修養(yǎng)而不是用于向別人炫耀,何須在意別人了解不了解呢? 這三句話前后連貫在一起,以“道”為中心, 主要述說了“道者”學道、行道、談道、論道的心理感受以及“道者”的心境和胸懷。邊學道邊用于實踐和與同道者交流切磋都是很愉快的。心中有道,即使別人不了解,我心里沒有不快的感覺,我依然是一個有道的君子。論語通篇都是講儒家之道,孔子弟子們將學而篇至于篇首也就不足為怪了。 依今人一般的理解翻譯成“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 有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嗎?”如此就太小看孔子及其弟子們了。不僅全篇沒有中心,而且前后三句話不連貫。所謂“十年寒窗苦”,學習和不斷溫習本是苦差事,有何樂可言?有朋友從遠方來了我很高興,這完全是俗人凡語,值得放在論語之首嗎? ![]() 聲明:個人原創(chuàng),已在本人QQ3409844空間首發(fā),對于本文,任何人不得私自據(jù)為己創(chuàng),如需引用,須注明作者與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