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循經指壓療法??5

 農藝師農場 2012-11-09
 

為了進一步說明一些穴位的相對特異性和便于臨床診斷,下面僅就新大郗、足臨泣、脾俞、溫留、陽陵泉等穴位作一些距體說明:新大郗穴出現(xiàn)壓痛時,只能說明患者有癌癥,但還不能做出定位診斷,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診斷。
如新大郗穴配石管下腧,診斷石道癌,配肺俞診斷肺癌,配肝俞診斷肝癌,配中脘、承滿診斷胃癌,配胰俞、地機診斷為胰腺癌,配生殖點診斷前列腺癌,配次髎、帶脈診斷子宮癌,配天俞、大腸俞診斷為直腸癌。
足臨泣穴出現(xiàn)壓痛只能說明患者有結石癥,配膽囊點診斷膽石癥,配子宮穴診斷腎盂
結石,配盲俞診斷輸尿管結石,配大巨穴診斷膀胱結石。
溫留穴出現(xiàn)壓痛只能說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石管下俞診斷石道靜脈曲張出血,配中脘、左承滿,右潰瘍點診斷潰瘍穿孔,配中脘右潰瘍點,右梁門診斷十二指腸求部潰瘍穿孔,配天俞、大腸俞診斷腸穿孔。
脾俞出現(xiàn)壓痛或凹陷時,說明患者肌脹力低下,可能患有內臟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診斷肝下垂,配太溪診斷腎下垂,配下垂點診斷胃下垂,配子宮穴、次髎、帶脈診斷子宮脫垂。
陽陵泉穴出現(xiàn)壓痛時,只能說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滿診斷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門、右潰瘍點診斷十二指腸潰瘍出血,配陽陵泉穴診斷腸出血,配天俞、大腸俞診斷直腸出血。陰陽陵泉穴位比較明感,一般在“兩個加號”以上者才能診斷。
有些穴位壓痛反應劇有雙重形如透風穴出現(xiàn)壓痛時,“一個加號”是頭暈,“三個加號”以上診斷為美尼爾氏綜合癥。地機穴出現(xiàn)壓痛在“兩個加號”以下為四肢乏力,“三個加號”以上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現(xiàn)壓痛在“兩個加號”以內,說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
穴位壓痛辨病診斷法是根據(jù)祖國醫(yī)學經絡學說中:“扶12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與直接”的理論。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按壓或滑動,已發(fā)現(xiàn)患者穴位壓痛點,凹陷或結節(jié),借以診斷疾患的一種方法。幾年來,通過實踐,體會到穴位壓痛辨病診斷法據(jù)有方法簡便,易于學習掌握和不受條件設備的限制的優(yōu)點。它即適合醫(yī)院又適合農村、工廠、部隊,即有力于平時也有力于戰(zhàn)時。查出的主要反應穴位即是診斷穴,也是對病人聚體治療的穴位,而治療效果如何,又是考驗診斷準確與否的一個步驟。使穴位診斷和治療有機的結合起來。肺經從實踐中初部體會到,用穴位壓痛辨病診募穴:中府,鎖骨外端下約一寸處。

斷法診斷疾病時,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穴位檢查時診斷正確與否的先覺條件。檢查時要做到患者體位端正,肌肉放松,檢查者取穴要準,初診要得當(特別是發(fā)現(xiàn)穴位有壓痛時)必要時可進行穴位對比和比較,以便確定壓痛等級;
2.分析診斷時,以基礎穴為主,結合奇特穴位進行分析診斷,但要注意穴位壓痛本身有一定的假陽性,這種假陽性可能造成錯誤的診斷。
3.在對各種不同系統(tǒng)的疾病做分析時,以不同經脈的主要穴位為主,奇特穴為扶。但在臨床診斷中有時奇特穴確能起覺定起疾病性質的作用;
4.診斷結果可以為一種疾病,也許有數(shù)種疾病并存,但需分出主病和次病。一般反應最強烈(以患者自身比較)的穴位用來診斷主病,而反應一般的穴位則用來診斷次??;
5.在臨床適用節(jié)段可先用穴位診斷,然后在尋問病史,這樣可以對照驗證本法能否做出正確診斷,以便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段改進。穴位壓痛辨病診斷法雖經幾年的摸索和實踐,但從各方面來說還是初步的。由于水平不高,必有不少缺點,上代廣大醫(yī)務工作者批評指正,以便使它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腧穴: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孔最,橈內側腕上 7寸。
36腧募郄穴主癥表以上諸穴,主治氣管炎、哮喘、肺炎、結核、咯血、盜汗、胸痛、皮膚病、痔。
大腸經
募穴:天俞,臍旁開 2寸。
腧穴:大腸俞,第四腰椎旁開 1.5寸。
郄穴:溫留,陽溪穴上 5寸。
以上諸穴,主治腸炎、腹瀉、便閉、腰痛、痔合。
心經
募穴:巨闕,前正中鳩尾穴下 1寸,相當臍上6寸。
腧穴:心俞,第五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陰郗,神門穴上 0.5寸。
以上諸穴,主治心慌、心跳、心律不齊、
心悸、亢進、貧血、疑病、神經衰弱、盜汗、胃痛、嘔吐。
小腸經
募穴:關元,前正中線臍下 3寸。見前圖
腧穴:小腸俞,屏第一骶后孔背正中線旁開 1.5寸。
郄穴:養(yǎng)老,尺外側腕后 5分處。
以上諸穴,主治臍下絞痛、腹脹痛、不孕癥、白帶多、遺精、疝氣、腰痛、坐骨神經痛、耳病、視力減退、近視。
心包絡經
募穴:膻中,胸骨上,當兩乳頭之中間取穴。
腧穴:厥陰俞,第四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郄門,腕橫紋正中直上 5寸,兩筋間。
以上諸穴,主治心臟病、血液循環(huán)病、心動過速、神經衰弱、多夢、頭頂痛、胸悶、癲癇。
三焦經
募穴:石門,前正中線臍下 2寸。
腧穴: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會中,支溝穴尺側旁開 1橫指。
以上諸穴,主治小便不利、瀉泄不止、腹痛、水腫、遺尿、腰痛、胸膜炎、腹膜炎、耳鳴、耳聾、婦科病。
肝經
募穴:期門,臍上 6寸巨闕穴旁開 3.5寸。
腧穴:肝俞,第 9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中瀆,內踝上 7寸脛骨后緣。
以上諸穴,主治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膽切眩暈、肝炎、嘔吐、胃酸過高、
腰痛、不能俯仰、月經不調、煩躁、眼病。
膽經
募穴:日月,期門穴直下肋當?shù)?7肋間。
腧穴:膽俞,第十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外丘,陽陵泉穴與外踝之間,當腓前緣。
以上諸穴,主治膽囊炎、膽石癥、膽道感染、膽炎、胃痛、坐骨神經痛、偏頭痛、關節(jié)炎、小兒麻痹。
脾經
募穴:章門,腋中線,當?shù)?11肋幼肋前端。
腧穴:脾俞,第 11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地機,陰陵泉穴下 3寸。
以上諸穴,主治脾臟腫大、腹瀉、消化不良、消化道潰瘍、神經性嘔吐、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肝炎、胰腺炎、出血性疾病、
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肌肉關節(jié)痛。
胃經
募穴:中脘,前正中線臍上 4寸。
腧穴: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梁丘,髕骨外緣上 2寸。
以上諸穴,主治胃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脹、嘔吐、潰瘍病、胃痙攣、氣喘、高血壓。
腎經
募穴:京門,第十二肋骨幼肋端直下。
腧穴:膀胱俞,屏第二骶后孔背中線旁開 1.5寸。
腧穴:腎俞,第二腰椎棘突旁開 1.5寸。
郄穴:金門,外踝下 1寸。
郄穴:水泉,太溪穴直下 1寸跟骨上取穴。

以上諸穴,主治口苦、咽喉腫痛、心躁、足心熱痛、發(fā)育不良、生殖泌尿系病、腎炎、陽萎、遺精、遺尿、閉經、子宮脫垂、脫發(fā)、耳鳴、腰痛、小兒麻痹。
膀胱經
募穴:中極,前正中線臍下 4寸。
以上諸穴,主治遺精、遺尿、陽萎、腎炎、膀胱炎、尿血、尿頻、月經不調、面色黑、不
能平睡、恐懼。 呼吸系統(tǒng)疾病穴位檢查
感冒:基礎穴是肺俞,診斷穴是風門。
支氣管炎:肺俞庫房穴。
肺氣腫:肺俞穴,痰喘(膺窗穴旁開 1.8寸)。
支氣管擴張:肺俞穴,膺窗穴在乳頭直上一寸。
支氣管哮喘:肺俞穴,氣戶。
肺炎:肺俞穴,烏鱧。
肺結核:肺俞穴,結核穴(大椎穴旁開 3.5寸)。
肺門淋巴結核:肺俞穴,玉堂。
胸膜炎:肺俞,淵腋穴。
滲出性胸膜炎:肺俞穴,水分穴。
肺癌:新大郄穴,(臂橫紋與 橫紋連線中點偏外下五分),肺俞穴。
咯血:肺俞穴,印口穴(背部肩胛骨下角處)。
胸痛:肺俞穴,池顴(腕背橫紋之中點伸指總肌腱橈側廷出。
消化系統(tǒng)疾病穴位檢查
食道炎:水分穴,食管下腧(第八胸椎旁開 1寸)。
胃炎:中脘穴,左成滿。
胃痙攣,中脘穴,左成滿,梁丘穴。
胃神經痛:中脘穴,左成滿,左上曲(臍上 2寸旁開5分)。
胃下垂:脾俞凹陷,下垂點(臍上 2.5寸)。
胃潰瘍:中脘穴,左潰瘍點(胃蒼穴旁開 2寸)。
胃癌:新大細,中脘穴。
急性腸炎:天樞穴,左成滿,下巨虛。
急性胃腸炎:中脘穴,天樞穴,左成滿穴,下巨虛。
食物中毒瀉泄:中脘穴,天樞穴,二里半(足三里穴上 0.5寸),腹瀉穴(臍下 5分)。痢疾,
天俞穴,魂射(臍旁 1寸)。
過敏性腸炎:天樞穴,止瀉穴(臍上 2.5寸)。
潰瘍性結腸炎:大腸俞,右潰瘍點(胃蒼穴旁開2寸)。
腸痙攣:天樞穴,臍中穴(氣海穴旁開 1.5寸)。
十二指腸潰瘍:中脘穴,右梁門穴,右潰瘍點(胃蒼穴旁開 2寸)。
消化道出血:中脘穴,陽陵泉。
腸出血:陽池穴,(內踝下 5分前后凹陷處)。
便血:大腸俞,血愁穴(第二腰椎懸俞與命門之間)。
消化不良:中脘穴,石關(建里穴旁開 1寸)。
嘔吐:中脘穴,滑肉門穴。
膈肌痙攣:中脘穴,呃逆穴(乳頭直下相當于第 7.8肋間)。
胃酸過高:中脘穴,水上(水分穴上 5寸)。
便閉:天樞穴,通便(天樞穴旁開 1寸)。
肝膽系統(tǒng)疾病穴位檢查
肝炎:肝俞穴,肝炎點(內踝上 1.8寸)。
急性肝炎:肝俞穴,肝炎點,至陽。
急性黃疸性肝炎:肝俞穴,至陽穴,腧邊(第十腰椎旁開 1寸)。
肝硬化:肝俞穴,肝炎點。
腹水:肝俞,肝炎點,水分穴,肝明穴(中脘穴旁開 3寸,臍上 1寸)。
肝癌:新大細,肝俞。
肝脾腫大:肝俞穴,興?。ㄋ盅ㄅ蚤_ 1寸)。
肝下垂:脾俞凹陷,肝明穴(臍上 4寸旁開 3寸)。
肝區(qū)痛:肝俞,肝明穴。
急性膽囊炎:膽俞,膽囊點(陽陵泉下一橫指)。
膽道感染:膽囊點,外丘。
膽道蛔蟲癥:膽囊點,陵下穴(陽陵泉穴下一橫指)。
膽石癥:膽囊點,百蟲窩穴(穴海上 1寸),足臨泣。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穴位檢查
風心病:小腸俞,心臟點(前臂尺側肘橫紋下3寸)。
心瓣膜?。荷裉醚?,上郗門穴(郗門穴上 3寸)。
心肌炎:神堂穴,大陵穴。
心內膜炎:神堂穴,督俞。
心力衰竭:神堂穴,寸平(腕背橫紋上 1寸,橈側拇指邊處)。
心包炎:神堂穴,膻中穴,。
心律不齊:神堂穴,心俞穴。
心動過速:神堂穴,郗門穴。
心動過緩:神堂穴,神門穴。
高血壓:血壓點(第 6頸椎旁開 2寸)。
低血壓:血壓點,神門穴。
冠心病心絞痛:神堂穴,靈道穴。
心肌梗塞:神堂穴,極泉穴。
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檢查
腎炎:腎俞,太溪。
腎盂腎炎:腎俞穴,子宮穴(中極穴旁開 3寸)。
輸尿管炎:腎俞穴,盲俞(神闕穴旁開 5分)。
膀胱炎:腎俞穴,大巨穴。
尿失禁:中極穴,夜尿穴(中極下旁開 1寸)。
尿潴留:中極穴,箕門(血海上 6寸)。
膀胱麻痹:中極穴,玉泉穴(陰痙根上正中點處)。
月經不調:三陰交穴。
功能性子宮出血:三陰交穴,血海穴。
崩漏:灸起穴(第一頸椎棘突下凹中)。
赤白帶下:三陰交穴,漏陰(足內踝下 5分)。
痛經:三陰交穴,外陵穴。
閉經:三陰交穴,痛經穴(腹部髂前肌內二寸處)。
產后嘔漏:三陰交穴,陰交穴。
子宮內膜炎:次寥穴,帶脈。
盆腔炎:三陰交穴次寥穴。
子宮癌:新大郄穴,次寥穴。
卵巢囊腫:次寥穴,急聚塊穴(第二腰椎旁開 4寸)。
孕吐:生殖點穴(次寥內側 5分),滑肉門穴。
子宮脫垂:脾俞凹陷,帶脈,次寥。
外科疾病奇特穴檢查
急性胰腺炎:胰俞(第八胸椎旁開 1.5寸),地機。
闌尾炎:天樞穴,闌尾穴(足三里穴下二寸)。
消化道穿孔:溫留穴。
急性腹膜炎:天樞穴,住室(腋窩直下7、8
肋間處)。
膀胱炎:中極穴,大巨穴。
尿血:腎俞穴,血尿點(第 7胸椎旁開 5寸)。
結石:足臨泣穴。
腎盂結石:足臨泣,子宮穴(中極穴旁開 3寸)。
輸尿管結石:足臨泣,盲俞。
膀胱結石:足臨泣,大巨穴。
前列腺炎:腎俞穴,生殖點(次寥穴內 5分)。
痔瘡:大腸俞,孔最穴。
肛周膿腫:大腸俞,便都(腕橫紋上 4寸)。
腰痛:腎俞,中空(第 5腰椎旁開 3.5寸)。
腰扭傷:腎俞,扭傷穴(曲池與陽溪穴連線處)。
肘狀骨骨折:大杼穴,陽溪穴。
月骨骨折:大杼穴,掌三穴(第三掌骨端)。
肋骨骨折:大杼穴,陰叉手穴(換手成陰叉狀)。
筋膜炎:水分穴,直筋(足跟中點處)。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穴位檢查
神經衰弱:神道。
經神病:無名(第二三胸椎棘突凹陷中)。
癲癇:定制(第 7頸椎與第 1胸椎凹陷中)。
坐骨神經痛:腎俞穴,坐骨穴(骨骨粗隆與尾骨連線中點下 1寸)。
肋間神經痛:徑穴(肘橫紋與腕橫紋連線中點)。
腦引血:血壓點,(第 6頸椎旁開 2寸),陰穴(喉頭部正中線:右側 5分入發(fā)際 1.7寸)。
腦性癱瘓:啞門穴。
高熱昏迷:小天心(手掌側大小魚際交點處之中點)。
糖尿病:神郄穴(扶突穴下 1寸),小天心。
頭痛:頸二穴(第二頸椎旁 2.5寸)。
偏頭痛:頸二穴,通天穴。
五官科疾病穴位檢查
青光眼:肝俞穴,延遲(從顳骨乳突高點劃一連線與發(fā)際相交之點)。
咽喉炎:頸五穴(第 5頸椎旁開 2.5寸)。
扁桃腺炎:勞宮穴。
口腔潰瘍:前正穴(頭尾前方 5分與耳垂中點相平)。
鼻炎:鼻留穴(鼻孔口中格小柱)
急性鼻炎:三肖穴(迎香穴外下方鼻唇溝之中點)。
過敏性鼻炎:加鼻穴(在鼻骨與側臂軟骨交界
處)。
扶鼻竇炎:扶鼻竇穴(睛明穴眼內 4分)。
惡竇炎:惡竇穴(睛明穴眼內 5分)
上惡竇炎:上惡竇穴(眼下瞼瞳孔直下 7分)。
衄血:衄血穴(象肌隆起穴溝中,后發(fā)際之點)。
美尼爾氏癥:頭風穴(大腿腓骨側面骨骨中線止9寸)。
內分泌交圓病、關節(jié)穴位檢查
甲亢:前曲澤(曲澤下 1寸)。
糖尿病:腎腧穴(扶突穴下 1寸)。
狼瘡:少陽萎(太溪穴與扶留之間)。
血栓性脈管炎:脈根穴(第二骶椎旁開 3寸下5分處)。
足背痛:趾背穴(通泉穴外開 5分)。
骨性關節(jié)炎:腎俞穴,大杼穴。
風濕性關節(jié)炎:小腸俞,髓骨穴(髓骨穴外開1.5寸)。
肩周炎:天宗穴。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若干類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經穴。由于它們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稱和含義。共有十類。
1.五輸穴
五輸穴即十二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jié)以下的井、滎、輸、經、合穴,簡稱“五輸”,其分布次序是根據(jù)標本根結的理論,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醫(yī)家把經氣在經脈中運行的情況,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說明經氣的出入和經過部位的深淺及其不同作用。如經氣所出,象水的源頭,稱為“井”;經氣所溜,象剛出的泉水微流,稱為“滎”;經氣所注,象水流由淺入深,稱為“輸”;經氣所行,象水在通暢的河中流過,稱為“經”;最后經氣充盛,由此深入,進而匯合于臟腑,恰象百川匯合入海,稱為“合”。
《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jié)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备爬宋遢斞ǖ闹髦畏秶?。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際處,故井穴具有交通陰陽氣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開竅醒神,消炎鎮(zhèn)痛之效;各經滎穴均可退熱;輸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體沉重由水濕所致者;經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嘔吐、泄瀉、頭暈、頭脹,可將上逆之氣向下引。
井穴還用于診斷:井穴是各經的“根”穴,日本針灸家用燃著的線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對熱的敏感程度,以確定各經的虛實,此法叫知熱感度測定法。
古人根據(jù)臟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屬五行,即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又將五輸穴也分屬五行。《難經·六十四難》指出:“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水,陰合水,陽合土?!睋?jù)此,又根據(jù)五行的相生規(guī)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現(xiàn),制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方法,即補母瀉子法。
具體應用又有本經補母瀉子法,子午流注納子法和異經補母瀉子法。

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
肺(金) 少商 魚際 太淵 經渠 尺澤
腎(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復溜 陰谷
肝(木) 大敦 行間 太沖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沖 少府 神門 靈道 少海
脾(土) 隱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陰陵泉
心包(相火) 中沖 勞宮 大陵 間使 曲澤

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
大腸(金) 商陽 二間 三間 陽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陰 通谷 束骨 昆侖 委中
膽(木) 足竅陰俠溪 足臨泣陽輔 陽陵泉
小腸(火) 少澤 前谷 后溪 陽谷 小海
胃(土) 厲兌 內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關沖 液門 中渚 至溝 天井
2.原穴、絡穴
“原”即本源,原氣之意。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四肢各有一個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陽經,原穴單獨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陰經則以輸為原。“絡”即聯(lián)絡之意,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叫絡穴。絡穴具有聯(lián)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十二經的絡穴皆位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加之任脈絡穴鳩尾位于腹,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共十五穴,故稱為“十五絡穴”。
2.1.原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目前,應用經絡測定儀,測量各經原穴的導電情況,分析各經的虛實,以協(xié)助診斷臟腑疾病。其讀數(shù)與井穴知熱感度的讀數(shù)相反,數(shù)字大表示臟腑實證。
二、用于治療:《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原穴對臟腑疾病有很好的療效,可單用,亦可與相表里的絡穴配用,叫原絡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經的原穴為主,表里經的絡穴為客,所以又叫主客原絡配穴。
2.2.絡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經脈》:“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碑斀浢}有病時,有時會在絡穴所在的絡脈上出現(xiàn)酸痛、麻木、硬結及顏色改變,可幫助診斷疾病。
二、用于治療:一是絡穴主治絡脈病,如手少陰經別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可取通里穴治療。(詳見絡脈病候)。二是一絡通二經,即絡穴不僅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經的病癥,如手太陰絡穴列缺,即能治肺經之咳嗽、氣喘,又可治大腸經的牙痛、頭項強痛等癥。三是絡穴治療慢性病,特別是臟腑的慢性疾病,古人有“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之說,即指久病不愈時,其病理產物氣血痰濕等常由經入絡,故凡一切內傷疾病或臟腑久病均可取絡穴治療。對于絡脈之實證,用淺刺放血的方法治療。

經 大小膀心三
肺 胃脾心腎膽肝任督脾
脈 腸 腸胱包焦
原太合沖太神腕京太大陽丘太
穴淵谷陽白門骨骨溪陵池墟沖
絡列偏豐公通支飛大內外光蠡鳩長大
穴缺歷隆孫里正揚鐘關關明溝尾強包
 3.背俞穴、募穴
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們均分布
于軀干部,與臟腑有密切關系。
3.1.背俞穴
一、用于診斷:《靈樞·背俞》:“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俞在陽?!敝赋鑫迮K有病常在背俞穴上出現(xiàn)反應,按壓背俞穴可以協(xié)助診斷。
二、用于治療:治五臟病?!端貑枴らL刺節(jié)論》:“迫臟刺背,背俞也?!笔钦f明背俞穴對于五臟病針刺具有直接作用?!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罚骸瓣幉≈侮枴币舱f明五臟有病可以取相應的背俞穴進行治療。背俞穴不但可治與臟腑有關的疾病,還可治療與本臟腑有關的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肝病,又治目疾(肝開竅于目)、筋脈攣急(肝主筋,肝藏血);腎俞治腎病,又可治與腎有關的耳聾耳鳴(腎開竅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陽痿(腎藏精、主生殖)及骨髓?。I主骨生髓)。背俞穴可單用,亦可配募穴,叫俞募配穴法。
3.2.募穴
一、用于診斷:《難經·六十七難》“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提出六腑有病(陽?。┏T谛馗共康哪佳ㄉ铣霈F(xiàn)異常,指壓募穴,可協(xié)助診斷,亦可與背俞穴互參診病,即所謂“審募而察俞,察俞而診募”。
二、用于治療:募穴可治本臟腑病及陽經經絡病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病治陰”即指六腑病及陽經經絡病可取募穴治療,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瀉取天樞;膀胱經之坐骨神經痛取中極等。

臟腑 背俞穴 募穴
肺 肺俞 中府
大腸 大腸俞 天樞
胃 胃俞 中脘
脾 脾俞 章門
心 心俞 巨闕
小腸 小腸俞 關元
膀胱 膀胱俞 中極
腎 腎俞 京門
心包 厥陰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門
膽 膽俞 日月
肝 肝俞 期門

4.八會穴
“會”即聚會之意,八會穴即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會穴,分布于軀干部和四肢部。
用于治療: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系,各治療與八者相關的疾病,尤其是八者的慢性虛弱性疾病。如臟會章門主治五臟疾患,尤以肝脾多用;腑會中脘主治六腑病,尤以胃及大腸效優(yōu);筋會陽陵泉主治筋病,半身不遂、肩臂疼痛、拘攣癱瘓、痿痹多用;髓會懸鐘主治下肢癱瘓、痿軟無力、貧血、疼痛等;骨會大杼主治骨病,以周身骨節(jié)疼痛,尤其是頸肩背及四肢骨痛效佳;血會膈俞主治血病,吐血、衄血、咳血、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貧血以及外傷出血、瘀血等;氣會膻中主治氣機不利的各種疾患,如胸悶、氣短、噎膈、哮喘、郁證、嘔逆噯氣等;脈會太淵主治脈管病,如脈管炎、無脈癥、動脈硬化等。

5.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集的部位。十二經脈、陰蹻、陽蹻、陰維、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十六個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jié)以下。

陰經 郄穴 陽經 郄
手太陰肺經 孔最 手陽明大腸經溫溜
手厥陰心包經郄門 手少陽三焦經會宗
手少陰心經 陰郄 手太陽小腸經養(yǎng)老
足太陰脾經 地機 足陽明胃經 梁丘
足厥陰肝經 中都 足少陽膽經 外丘
足少陰腎經 水泉 足太陽膀胱經金門
陰維脈 筑賓 陽維脈 陽交
陰蹻脈 交信 陽蹻脈 跗陽

一、診斷:臟腑有病可按壓郄穴,以協(xié)助診斷。
二、治療:因郄穴為氣血深藏之處,一般情況下,邪不可干,如果郄穴出現(xiàn)異常,說明病邪已深,表現(xiàn)必然急、重,故郄穴可用于本經循行和所屬臟腑的急癥、痛癥、炎癥以及久治不愈的疾病。陰經郄穴有止血作用,如孔最止咯血。中都止崩漏、陰郄止吐血衄血等。陽經郄穴偏于止痛,如急性腰痛取養(yǎng)老,急性胃脘痛取梁丘等。郄穴可以單用,亦可與會穴合用,叫郄會取穴法,如梁丘配中脘治療急性胃?。豢鬃钆潆兄螝饽嫱卵?。

6.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故稱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關節(jié)附近。下合穴是治療六腑病的重要穴位。《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合治內府。”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虛治泄瀉;上巨虛治腸癰;陽陵泉治蛔厥;委陽、委中治三焦氣化失常引起的癃閉、遺尿等。

7.八脈交會穴、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之氣相交會的八個腧穴,故稱“八脈交會穴”。它們分布于腕踝關節(jié)上下。

經屬 八穴 通八脈會合部位
足太陰 公孫 沖脈
胃、心、胸
手厥陰 內關 陰維
手少陽 外關 陽維
目外眥、頰、頸、耳后、肩
足少陽 足臨泣 帶脈
手太陽 后溪 督脈
目內眥、項、耳、肩胛
足太陽 申脈 陽蹻
手太陰 列缺 任脈
胸、肺、膈、喉嚨
足少陰 照海 陰蹻

交會穴是指兩經以上的經脈相交會合處的腧穴,多分布于軀干部。

八脈交會穴應用很廣,李梴在《醫(yī)學入門》中說:“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統(tǒng)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tǒng)于八穴?!庇捎谄娼浥c正經的經氣以此八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因公孫為脾經穴,故公孫既能治脾經病,又能治沖脈??;內關通陰維脈,又為手厥陰心包經穴,故內關既可治心包經病,又可治陰維為病。余穴類推。八脈交會穴臨床上常采用上下相應配穴法,且針時常交叉針穴。公孫、內關治胃心胸疾病及瘧疾;后溪、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及惡寒發(fā)熱癥;外關、足臨泣、治外眼角、耳、頰、肩及寒熱往來病癥;列缺、照海治咽喉、胸膈、肺及陰虛內熱等病癥。全身交會穴很多,交會穴不但治本經病,還能治所交會經脈的病癥。如中極、關元是任脈穴位,又與足三陰經交會,因此,這二穴既可治任脈病,又可治足三陰經疾病;大椎是督脈經穴,又與手足三陽經交會,因此,它既可治督脈病,又治諸陽經引起的全身性疾?。蝗幗皇瞧⒔浹?,又與肝、腎二經交會,因此,三陰交既可治脾經病,又治肝腎經疾病。

各經主要交會穴:

一、肺經: 承泣:足陽明、陽蹻、任脈之會
中府:手、足太陰之會 地倉:陽蹻、手足陽明之會
二、大腸經 下關:足少陽、陽明之會
肩髃:手陽明、陽蹻之會 頭維:足少陽、陽明、陽維之會
迎香:手、足陽明之會 四、脾經
三、胃經 三陰交:足太陰、少陰、厥陰之會 
 

大橫:足太陰、陰維之會
腹哀:足太陰、陰維之會
五、小腸經
顴髎:手太陽、少陽之會
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六、膀胱經
睛明:手足太陽、陰陽蹻、足陽明之會
大杼:手、足太陽之會
風門:督脈、足太陽之會
七、腎經
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

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足少陰、沖脈之會。
八、心包經
天池:手厥陰、足少陽之會
九、三焦經
翳風:手、足少陽之會
角孫:手、足少陽、手陽明之會
十、膽經
瞳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陽白:足少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足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日月:足太陰、少陽之會

帶脈:足少陽、帶脈之會
環(huán)跳:足少陽、太陽之會
十一、肝經
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
期門: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
十二、任脈
承漿:足陽明、任脈之會
廉泉:陰維、任脈之會
天突:陰維、任脈之會
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下脘:足太陰、任脈之會
陰交:任脈、沖脈之會
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
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
會陰:任、督、沖三脈之會
十三:督脈
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
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
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
風府:督脈、陽維之會
啞門:督脈、陽維之會
大椎:督脈、手足三陽之會
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 
 

切脈方法簡述

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y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y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于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后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y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tǒng));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tǒng))。這樣,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于外者,病位淺,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huán)境的安靜與醫(y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患者在診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后方可診脈。醫(y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并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y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jù)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 70 80次左右,節(jié)律規(guī)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jié)、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于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后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fā)現(xiàn)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脈動顯現(xiàn)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xiàn)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鐘 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shù)脈,脈來較快,每分鐘 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shù)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shù)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于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征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于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jié)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shù)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guī)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yī)臨床治病,除了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yī)之大業(yè)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y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如最近治療一位經常反復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診時大便一日 5 6次,水瀉,大便臭味不甚,無膿血,不能進食任何含粗纖維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飯或爛面條,否則腹瀉次數(shù)更多。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膩。從以上癥狀看,似無熱象。但患者之脈甚數(shù)(每分鐘 124次,有冠心病史,經常心悸,胸悶等癥狀)。辨證認為,患者病程很長,脾氣已虛,但夾有火熱之邪,火邪下迫大腸則腹瀉,上擾心神則心悸。故用補氣的黨參等配伍清熱瀉火的黃連(既能瀉大腸火,也能清心火,一舉兩得)治療,七劑后復診,大便減為每日 1 2次,心悸癥狀改善,心率也有所減慢。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并見,如脈浮數(shù)、沉遲、滑數(shù)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癥從脈,還是舍脈從癥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辈唤涍^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至此,有關中醫(yī)診斷疾病的主要方法都做了簡單的介紹,衷心希望中醫(yī)這些判斷疾病的方法,對大家學習了解中醫(yī)有所啟發(fā),對平時的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有所幫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