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不過是常識 大洋新聞 時間:
熱點 修身,語出孔子等先賢。自孔之后,有“修身,齊家,平天下”之說傳至今世。由是看來,修身首先是個人行為,然后是家庭的需要,國家的訴求。修身,當指修養(yǎng)身心,提升個人道德思想水平。而作為一門學校課程,“修身”的意義則在于培養(yǎng)國民之道德,成就國家之人格。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 作為一名教了近二十年《思想品德與社會》的小學語文教師,當我跨越時間之流,一頁頁翻閱這本老而彌新的教科書《新修身》時,我心里面想得最多的就是:《新修身》,這是真正的思想品德課啊。所謂身心之修養(yǎng),道德之教育,原本不過就是“常識”(生活常識),“常情”(人之常情),“常習”(日常習慣)的啟蒙與養(yǎng)成。 在《編輯大意》這一頁里,開明宗義第一條,編者如是寫到: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義,以養(yǎng)成共和國民之人格。而在其后的數(shù)條中,則依次列出了“國粹”、“常識”、“民族”、“愛物”、“尚武”、“技能”、“史地”、“文字”等要點,涵蓋生活各個層面。此種編著目光和情懷,雖歷時近百年,仍有著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細細讀來,書中體現(xiàn)對“修身”之理解,首先表現(xiàn)為對生活常識的啟蒙和遵從?!缎滦奚怼贩帧俺醯刃W校”和“高等小學?!眱煞N,均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了“常識”的啟蒙。其“運動”這一課中,課文選用了華佗對吳普說的一番話,課文原文如下:華佗謂吳普曰:“人體常運動,則食物易消,血脈流通。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常動故也。普從其言,身體日強,年至九十余。” 如此寥寥數(shù)語,遂成一課之文,是《新修身》中所有課文之形態(tài)——簡潔卻不簡單。此課文首先呈現(xiàn)的是,一生活之常識:人體常運動,則食物易消,血脈流通,從而揭示了課題“運動”的內(nèi)涵及必要;其次課文呈現(xiàn)之方式,采用的卻又不是簡單枯燥之說教,而是一個經(jīng)典之案例,吳普和華佗,皆中華歷史名人,吳普師從華佗學醫(yī),擅長“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耳聰目明,當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同時,在華佗數(shù)語中,“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一句同樣大有來頭,出自《呂氏春秋·盡數(shù)》,深有哲思,而其句式,也深得漢語之精要。我想,這樣的課文,學生習來自是清楚明了,貼切自然,于常識,歷史,文字等各個方面都有收獲。類似的“常識”課,《新修身》中還有“納稅”、“選舉”、“慎食”、“休息”等多章。 而對“人之常情”的理解和尊重,是《新修身》這樣一份“思品教材”的另一顯著特點。不夸張,不拔高,不貶低,不丑化,一切均從人情的常態(tài)出發(fā),啟發(fā)孩子對社會,對人群的日常情理的認同和遵從,有著春風化雨的風范。如“公德”一課,編者頗為可愛地采用了“借書愛書”一事,課文原文如下:顏之推曰:借人典籍,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此亦百行之一也。濟陽江祿,讀書未竟,雖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齊,然后起,故無損敗,人不厭其求假焉?;蛴欣墙鍘装?,分散部帙,多為童幼、婢妾之所點污,風、雨、蟲、鼠之所毀傷,實為累德。吾每讀書,未嘗不肅敬對之,不敢慢也。 借了別人的書,或者其他物品,應(yīng)該愛護有加,如果破損,應(yīng)當盡力修補。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小善。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公德”這一說,教材擯棄了拔高和說教的姿態(tài),而是選用了顏之推的一番“心里話”來做啟示。而這顏之推,是南北朝時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家喻戶曉的《顏氏家訓》便是他的著作,其主張“盡早施教”、“博習廣見”、“環(huán)境習染”。而其“人性有長短”一句名言,體現(xiàn)了一個教育家對施教者及受教者的客觀識見:教育,當從人性出發(fā),尊重人之常情,習善去流。寫到這里,我忍不住傻傻地想:我們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否也能將“排隊”、“公共衛(wèi)生”(不隨地吐痰)、“公共秩序”(安靜,不大聲喧嘩)等“人之常情”也如此這般生動地納入呢?如能,必能提升我中華民族在國際視野里的美好形象。 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我并非著意要為這本近百年前的教材鼓吹什么。但確切地說,這本教材的確印證了我教學工作之余的諸多反思。相比于老教材,我們現(xiàn)時的教材有許多優(yōu)越的地方,但對于先時諸多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卻遺憾地未作傳承:內(nèi)容偏于狹隘,主題偏于拔高,離現(xiàn)實生活較遠,而出現(xiàn)的面目,也偏于說教,即便是對相關(guān)事例有所列舉,也多有“編寫”過重的痕跡,至于對漢語文字之精妙的傳承,那就更令人遺憾了。 這本《新修身》,既可修養(yǎng)身心,也可當文學故事書來讀,感受中外歷史文化,研習漢語文字的精妙。在此,特輯“立志”一課作為文章的結(jié)尾,其課文情美如斯,文美如斯:班超家貧,至洛陽,為官傭書。嘗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左右皆笑之。其后班超奉使西域,諸國攜貳者,輒以兵威之。出入二十余年,歸附者五十余國。吳丙年 |
|
來自: 東泰山人 > 《學習學\讀書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