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嚴老師,我想請你幫幫我。我的父親5年前去世,但我至今沉浸在他離去的痛苦中,我無法過自己的生活。我其實有自己的家,丈夫開始時還不停地安慰我,每天都花時間陪我,兒子也懂事地幫助我分擔一些家務,但這么長時間過去了,他們看我沒有任何改變,每天都郁郁寡歡,高興不起來,也就不管我了,隨我去。我常常想的是“如果我死了會不會一切更好一些?”我覺得自己該死,因為沒有全力幫助父親治病。父親得的是癌癥,治療了5年。周圍人都勸我放棄,因為我已經(jīng)用光了所有能用的錢,但我仍然堅持治療。直到后來實在沒有錢了,才帶爸爸回來。
爸爸以前對小輩非常關愛,但在家時有一次他發(fā)病后,他要求我送他去醫(yī)院。我當時心情很不好,覺得他應該理解到我、我們?nèi)乙呀?jīng)盡了最大努力,不應該再提任何要求,而且想到他以前對媽媽其實挺狠心,媽媽生病后他都沒有盡心盡力,心里有氣,沒有帶他去。沒想到這一次他沒有挺過,真的就走了?,F(xiàn)在想想,其實我還是應該送他進醫(yī)院的,不論是否有希望,盡孝可能更重要。可是有時想到孩子和丈夫,又覺得對他們心懷內(nèi)疚,不能只想到父親。我該怎么辦呢? A:謝謝你的信任和傾訴,我知道這對你并不容易,能夠把自己的雙重內(nèi)疚說出來。這其中,最主要的內(nèi)疚是你對父親的,你對丈夫和兒子的內(nèi)疚,其實是派生的。如果你能處理好對父親的情緒,派生情緒就有轉變的可能性,或者說你就有可能轉變。 每一種負面情緒后面都有一個積極意義,或者正面的出發(fā)點。內(nèi)疚其實是人們沒有做到應該做的事情時一種情緒。你對父親的內(nèi)疚源于你想為他更多做一些事情。就你的描述來看,你已經(jīng)做了你能夠做的事情。你的內(nèi)疚感在于你沒能夠超越自己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在最后一次沒錢時也應該送父親進醫(yī)院。我想問:如果當時你做了這件事情,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他的狀況嗎?你能救父親嗎?如果當時你做了這件事情,對你和家人有怎樣的影響?你對丈夫和孩子的內(nèi)疚會不會更深? 有時候,我們需要從大的系統(tǒng)、整個生態(tài)和完整時間線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父親是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但他只是你生命中的一環(huán),你要平衡和照顧到所有對你重要的人。如果不得不犧牲他人的利益來滿足某些人,你要注意度和平衡的問題。你丈夫和孩子其實一直在支持你,不論是你父親治療時還是他去世后,按理說你在他們的情感賬戶上已經(jīng)透支。事后你不僅沒有還賬,反而繼續(xù)虧欠,出現(xiàn)更多的赤字。另外,孝敬并不是無條件地滿足父母所有的要求,而是理性地、成熟地管理父母的要求。 你對家人的內(nèi)疚背后也有一個積極信號:它提醒你應該改變當下的做法,你可以對家人多一些關注和照顧。現(xiàn)在的你生活在父親生病和去世的時間段時,你全心地沉浸在自己的悲傷、內(nèi)疚和痛苦中,無暇顧及旁人的感受。你沒有生活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你和家人的距離很遙遠。你想追隨父親,和他一同進入死亡的世界,但那個世界距離你也很遙遠。你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這個世界在時空上不屬于現(xiàn)在,更不屬于未來。看上去你是在用自我折磨的方式贖罪,不讓自己高興,不讓自己幸福,以為這樣就可以體嘗父親當年所受的痛苦,和父親遭受一樣的罪。但其實你的這種懲罰也影響到家人,你也懲罰了他們,破壞了家庭氛圍。 由于你沒有讓自己的內(nèi)疚充分流淌,所以還有一些更復雜的情緒無法表達出來。我察覺到你對父親其實還是有一些抱怨的,如他對媽媽的方式;你對父親生氣,為他不能體恤你的困難;你對自己有憤怒,對自己無力回天、沒有辦法賺更多錢的憤怒……這些情緒妨礙著你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悲傷。 你目前的憂郁情緒比較嚴重,有悲觀的念頭,建議你去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幫助。你能夠寫信求助,其實是一個信號:你沉在這種狀態(tài)中已有5年,是時候改變了。 |
|
來自: tuzididie > 《心理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