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歷史上流傳著種種猜測。
有人說是被雷電擊死的,這種說法是歐洲的誤傳。還有人猜測他是落馬死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就記載過成吉思汗在死前幾年從馬上掉下來受了傷,留下了后遺癥,拖了幾年后病死了。還有種更為離奇的猜測,說他是因為俘虜并強占了西夏的王后,被這個王后設(shè)計給害死在了床上。這個說法被記載在17世紀的一部蒙古史書里面,依據(jù)的是流傳在西夏當(dāng)?shù)氐囊环N傳說。這種說法很可能受到了西夏人亡國心理的影響,帶有仇恨蒙古人的情緒在里面。那部書甚至把黃河叫做哈敦河,就是王后河,因為據(jù)說王妃在害死了成吉思汗以后就奔出了帳篷,自盡在黃河里。成吉思汗死因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他死在出征西夏的前線,染上瘟疫瘧疾或是落馬后病死,這似乎更合邏輯一些。 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哪兒?人們一直找尋。前幾年蒙古國和日本的聯(lián)合考古隊還在探查成吉思汗的墓地。大致的地理位置是可以確定的,據(jù)《蒙古秘史》記載,是在一個叫“古兒勒古”的地方。這是桑古河旁邊的一條小河,在今天的蒙古國的肯特省。雖然知道大致的地理位置,但墳?zāi)箙s總也找不見因為按照蒙古人的習(xí)俗進行“密葬”,成吉思汗下葬后,就讓很多馬在地上來回奔,使得松動的土地被踩緊。這再過兩三年,就完全看不出墳?zāi)乖谀睦锪?。?jù)說當(dāng)時為了記認,就在成吉思汗陵周圍30里地都插了木頭樁子,還把此地劃為禁區(qū),專門派人管理。隨著時間的流逝,木頭樁子沒有了,他的墓地也和草原融為了一體,成為了千古之謎。 對成吉思汗之死及其葬地做了不盡相同記述的史籍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蒙古秘史》說:亥年即1227年,成吉思汗在進兵西夏攻破了朵兒蔑該城(今寧夏靈武縣境內(nèi))之后,死于其時其地。(二)彭大雅著、徐霆疏證《黑韃事略》說:徐霆見到了成吉思汗之墓,它位于瀘溝河之側(cè),由山水環(huán)繞。相傳成吉思汗生于此地,所以死后歸葬此地。其墓無冢,以馬踐踏,使平如平地。(三)《元吏·太祖紀》說:成吉思汗死于“薩里川合老徒之行宮”,“葬起輦谷”。(四)《蒙古黃金史綱》說:成吉思汗死后,“而其真身,有人講,葬于不?罕--哈里敦;有人說,葬在阿爾泰山之陰、肯特山之陽名為大鄂托克的地方。”(五)《蒙古源流》說:成吉思汗死于靈州城,“因不能請出其金身……乃葬主上之金身于阿勒臺山陰、肯特山陽,也客斡特克之地方?!保?、《世界征服者史》未記成吉思汗葬于何地。但對其死后一年,各地的王公和親屬聚會于怯祿連河的成吉思汗的斡耳朵(行宮),舉行忽鄰勒塔大會,祭祀成吉思汗等活動進行了描述。(七)《馬可·波羅行紀》說:“一切大汗有他們的第一君主的一切后裔,都應(yīng)葬于一座名叫阿勒臺的山中,即使死于千里之外,也必須運送遺骸葬于此山”。(八)《史集》說:成吉思汗死后,“……把成吉思汗葬在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fā)源之不兒罕合勒郭諸山之一山中?!标P(guān)于成吉思汗之死及葬地除以上列舉八種外史籍的記載之外,還有一些關(guān)于蒙古汗葬地要嚴格保密的記載和傳說。
對成吉思汗之死及其葬地爭論的焦點是:《元史·太祖紀》說:成吉思汗死于“薩里川合老徒之行宮”,“葬起輦谷”。這個“起輦谷”究竟位于何地?歷代對此眾說不一。及至近代,北京大學(xué)的張相文先生認為,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的“忽幾爾圖溝,可能就是所謂的起輦谷,這兩個詞的譯音也仿佛相近?!敝拿晒攀穼W(xué)家屠寄則認為起輦谷“即今土謝圖汗中旗之東庫倫?!睆?、屠二氏各執(zhí)一見,在《在學(xué)雜志》上連篇累牘的進行爭論。究竟二說孰是呢?一般看法是,屠寄之說更具有說服力。 成吉思汗葬身于何處?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一處砂礫地上,坐落著成吉思汗陵。與歷代中國帝王陵墓不同的是,它一無封土,二無廟殿,更無墓碑和石像生,而是一座三個圓頂?shù)拿晒虐降慕ㄖ?。陵園由四部分組成,正殿懸掛成吉思汗的畫像以及被奉為蒙古族戰(zhàn)神象征的成吉思汗所用的黃柄紅纓長矛;后殿安放成吉思汗的靈柩;東殿是其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陳列成吉思汗的遺物。惹人注意的是,殿外園內(nèi)有兩個巨大的木制車輪,也是人們尊崇的對象,據(jù)說這是七百多年前運載成吉思汗靈柩時用的車輪,是成吉思汗不朽亡靈的象征。每年農(nóng)歷三月,數(shù)萬蒙古族人民云集于此,舉行隆重的祭奠大會,稱“三月會”。這時,除了獻犧牲、燃明燈。唱贊歌、喇嘛誦經(jīng)外,還用白駝白馬挽車,放置成吉思汗銀棺及弓矢馬鞍,供牧民參拜。 然而,這座金碧輝煌的建筑物中,或許根本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蒙古人有一句流傳至今的口頭禪:“陵的地方無人知曉”,因為蒙古族沒有什么陵寢制度。按慣例,大汗死后,就用一段上好圓木對剖開,挖個人形凹槽,置遺體于其中,再用三道金箍扣住后深埋在草原上,并且“不墳不樹”。葉子奇《草木子》載,蒙古“國制不起墳垅,葬畢,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子于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即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時,則從所殺駱駝之母為導(dǎo),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即知葬所也,故易世之久,子孫亦不能識也?!币虼顺杉己沟脑岬匾幌蚓褪潜娬f紛紜的。 蒙古文史書《蒙古秘史》說,成吉思汗在攻破朵爾蔑該城(在今寧夏靈武縣境)后死于其地。《黑韃事略》載,南宋使節(jié)在瀘溝河之側(cè)看到過成吉思汗墓。而《元史·太祖本紀》只說,成吉思汗崩于薩里川哈老徒子行宮,葬起輦谷。至于這個“起輦谷”在何處,又有五六種說法。近現(xiàn)代史學(xué)研究者把零零總總的說法歸納為主要的三種,即蒙古人民共和國東部草原上的三河源頭;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地。 學(xué)者們比較傾向第三說,即成吉思汗葬于六盤山地。理由有很多:其一,元史所記載的“起輦谷”意為遼闊的河谷之地,而成吉思汗是病逝于六盤山腹地,這里有條涇河,源頭有廣闊的河谷之地,以地理環(huán)境分析,涇水源頭可以與“起輦谷”對應(yīng)。 其二,成吉思汗猝死時,正是對西夏的戰(zhàn)爭取得最后勝利的關(guān)鍵時刻,也是進攻金國的戰(zhàn)前準備階段,為了不渙散軍心,蒙古人不可能興師動眾將遺體運往漠北,而只能按本民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秘密掩埋。 其三,成吉思汗死時正是八月高溫天氣,如果處理了西夏投降事宜后再向大漠運送靈柩,還要等待諸王后妃從四面八方趕來奔喪,以當(dāng)時的條件,遺體是不可能這樣長時間置留的。 但是,據(jù)《成吉思汗全傳》說,成吉思汗病逝后,確實有送靈柩往漠北的行動,為了防止出現(xiàn)意外情況,還將沿途所遇到的人畜全部殺死,美其名曰讓這些人畜做成吉思汗亡靈的陪伴者。然而,既然季節(jié)和戰(zhàn)機都不允許這么做,那么,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次“扶柩歸鄉(xiāng)”僅是掩人耳目之舉,靈柩內(nèi)并無遺體,而只有成吉思汗的衣冠?!耙淮祢湣钡倪z體,極有可能是是永遠安息在山青水碧的六盤山腹地了。 不過,對歷史所作的結(jié)論隨時會隨著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而被推翻,2000年8月,新疆博物館的考古學(xué)家宣稱, 成吉思汗的陵墓極有可能在阿勒泰。 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青和縣三道海附近,有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面南背北,左右各有一湖,湖間有人工河相連。山體的一半明顯被人工改造,有許多從土中裸露的石頭與山巖的基本走向不符。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鑿有圓孔的大型動物肩胛骨,這種骨頭是用作占卜的器具,且多為隨葬之物。聯(lián)系到《馬可·波羅游記》有記載:成吉思汗的遺體就奉安在阿勒泰山上,因此,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座人工改造過的大山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不過,這只是一種很有新意的推測,成吉思汗的陵墓究竟是否在這里,自然還有待于考古部門的確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