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朱熹還是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初期。當時,一場席卷神州大地的批林批孔運動正如火如荼,作為唯心史觀的大儒,朱熹亦屬被批之列。就這樣第一次與朱熹有過一次懵懵懂懂、也很不友好的對話。其時,我還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初中生。1978年上大學后,讀了一些有關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對朱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近年來研讀孔孟及儒學,又讀了朱熹的一些著作,如《四書章句集注》、《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論孟集注》、《近思錄》、《詩集傳》,以及《宋元學案》、《朱熹傳》等有關評介朱熹的著作和文章,對這位文化巨人的生平事跡與學說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覺有不揣淺陋談一點讀后感的必要。 一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別號有好幾個: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滄州病叟、遁翁等,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人。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9月15日出生于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平)尤溪縣。卒于寧宗慶元六年(1120年),享年七十一歲。他死后,寧宗謚朱曰“文”, 世稱朱文公,理宗時追封為信國公,從祀孔廟。后世一般稱他為朱子。其父名松,字喬年,號韋齋,曾中進士,任司勛吏部郎,因不贊成秦檜與金議和,而憤然離開朝廷,辭官歸里。 傳說,朱熹誕生時,朱氏祖籍婺源縣南街故宅傍的一口古井中“出赤虹三日”, 而當年朱松出生時則井有“白氣如虹三日”, 當?shù)厝苏J為這是圣人將出的征兆。而朱熹生下來時,右臉上有七個小黑痣,就像北斗七星一樣排列,人們見有此象,更感奇異。古人迷信,出圣賢就出圣賢吧,為什么要作這唯心、牽強的解釋呢?朱熹倒是自幼天質聰敏,勤學好問,他學會說話不久,父親指著蒼天告訴他,那是天,他便問:“天之上是什么呢?”他小時讀書時,也學大人那樣在書上作眉批。14歲時奉父遺命,師事胡原仲、劉致中、劉彥仲諸人,后來還娶劉致中的女兒為妻。19歲時中進士,22歲任泉州同安主簿,任內頗有政聲。這時朱熹除鉆研儒家經(jīng)典外,亦對佛學發(fā)生了興趣。24歲時往見他父親的好友李延平先生,經(jīng)其指點,學術思想發(fā)生了變化,后來拜其為師。 紹興32年(1162年) 朱熹上書孝宗, 力陳國是, 提出了“定計,修政,攘夷” 之策,主張抗金, 并建議從與民休戚的高度注意選人、用人。1163年,孝宗召見朱熹,他重陳前見,孝宗頗為贊賞,但當時的議和派人物湯思退、洪適等占主導地位,朱熹的抗金主張無法實現(xiàn)。雖然朝廷幾次召他做官,但“道不同不相為謀”, 他都極力推辭,不肯就職。孝宗說他“安貧守道,廉退可嘉”, 極力要他就職,但他還是推辭不就。從此他家居十余年,潛心研究學問,教授弟子,并經(jīng)常和張南軒、呂東萊、陸象山等學者交游論學、交流心得。 朱熹在三十八歲時前往湖南長沙拜訪張南軒,同他討論中和問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思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到三十九歲時,寫成《中和新說》。 朱熹46歲時,浙東學派的大師呂東萊來探訪,二人暢論學術,共同整理了北宋各理學家的著作,編纂成《近思錄》。當時朱熹和江西的陸象山都是當代大儒、大學問家,但各自自成一派,學問見解各不相同。呂東萊又與這二人都是好友,便邀請朱陸兩位并世大師到江西信州的鵝湖寺,希望他們兩位好好探討一番、溝通交流,使學術界不致產(chǎn)生分裂。出席這次學術討論會的除朱熹、陸象山、呂東萊外,還有陸的哥哥陸九齡。 陸象山(1139?1193), 字子靜, 自號存齋, 浙江金溪人, 比朱熹小九歲。他聰穎早慧,在少年時就表現(xiàn)出很高的領悟力,24歲時中鄉(xiāng)舉,34歲時中進士,在此之前他的學問文章即有很高的知名度。中進士后,更是聲名大振,四面八方來向他討教的人絡繹不絕。而他總是不顧疲勞,誨人不倦。此時,他開始收徒講學。陸家兄弟對這次討論會非常重視,進行了精心準備,兄弟倆在家便首先自行辯論,討論了一整天,最后哥哥認為弟弟象山的見解是對的。這次討論會開了十天,朱陸呂各提出了幾十個問題,朱陸各抒己見,中心議題是“本心” 說,由于兩人各自思想己定型,最后還是未能達成共識。這次辯論,他們相互切磋、各自爭鳴,還游覽了鵝湖風景、有詩唱和,雖觀點不同,但增進了彼此的友誼,使“鵝湖之會” 在中國學術史上成為千古美談。三年后朱熹還作了一首詩,追憶與陸氏兄弟的鵝湖論學,詩云: “德義風流夙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籃輿度遠岑。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ǎng)轉深沉。只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边@首詩表達了朱熹對陸氏兄弟的推崇與思念,也道出了自已對研修學問的態(tài)度。 以朱熹、陸象山等人為代表的宋代學術界、思想界開創(chuàng)了很好的學術民主氛圍,他們互相交流、互相切磋,乃至爭論,在于砥礪思想、探辨真理。朱熹與當時的陳亮就漢唐的價值所進行的辯論就很著名。他們通過書信各抒己見,駁斥對方,通了好幾封信。陳亮認為“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能成功成事便是有德有理)”,而朱熹認為:功業(yè)有的是偶然因素而促成的,又何必要有德?事情亦有偶然做就的,又何必要有理?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漢武帝、唐太宗距離圣君的理想還很遠。朱熹對道德理想境界的追求似乎要求太高,未免脫離現(xiàn)實。 淳熙五年(1178年),49歲的朱熹第二次出士,擔任南康軍(軍是宋朝的一級行政區(qū)域單位)地方官。到任不久,當?shù)匕l(fā)生旱災饑荒,他全力救災,減輕了災害的損失,救活了不少人。任內,倡導教育,重建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是宋時全國四大書院之一,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朱熹親自講學,親撰教規(guī),教規(guī)內容涉及為學、修身、處事、接物之要,體現(xiàn)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等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教育理念,成為南宋以后中國社會七百年間書院辦學的典范,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制度之一。書院經(jīng)常延攬著名學者來講學,學術空氣相當活躍。1180年,陸象山特來拜訪朱熹,請他為其去世不久的哥哥寫墓志銘。朱熹順請陸象山在書院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之義,陸宏論滔滔,將義理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當時的聽眾有感動而落下淚來的。當時天氣已微寒,但朱熹要不斷用扇,可見他亦深受感動,他特意將陸象山所講內容刻石立于院門。 1181年,浙東發(fā)生饑荒,孝宗調他到浙東救荒,他又上書,痛論災旱的原因及吏治不良、賄賂公行的現(xiàn)象。朱熹在浙東救災,成效卓著,讀圣賢書、一身正氣,一般貪官污吏都因懼怕他,而自動離開。不久,朱熹見政局不良,又辭職居家,一心講學。1188年,應召入朝,再度上書,說今日之中國已病入膏肓,從大腦到四肢,處處有病,勸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養(yǎng)太子,選賢任能,振綱紀,變風俗,愛養(yǎng)民力,修明軍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時已是深夜,但亦馬上起床,點燃蠟燭,讀完后再就寢。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還是推辭未就。 宋光宗即位后,朱熹應召知漳州、潭州。這其間擔任過46天的新皇侍講,不久罷講。因得罪權臣韓?胄,遭其陷害攻擊,朱子學被稱為“偽學”, 朱熹的門人也被稱為“逆黨”, 朱熹被削職為民。“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從游之士,特立不顧者,屏伏丘壑;以阿巽懦者,更名他師,過門不入。甚至變易衣冠,狎游市肆,以別其非黨。而熹日與諸生講學不休,或勸以謝譴走生徒者,笑而不答?!保ā端问?朱熹傳》)??芍^情勢十分緊張,人人自危,牽連頗廣,朱熹的大弟子蔡元定,亦因被牽連而遭貶,結果死在貶所。這次事件史稱“慶元黨禍”。 當時有人勸朱熹遣散徒眾以避禍,但他仍講學不輟。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卒于福建建陽考亭家中,享年七十一歲。他在逝世前兩天,還在為弟子講學,修改自已的著作,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時的大詞人辛棄疾聞朱子逝世,特填詞致哀,詞曰:“子云何在。應有玄經(jīng)遺草。江河流日夜,何時了”。 并作祭文,有:“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之句,謂朱熹的著作會永遠流傳,朱熹的聲名將永垂不朽。 二 作為一位大學問家、思想家,朱熹的思想既在書院講壇向聽眾講授,更重要的是通過著述來闡發(fā)。他創(chuàng)辦了白鹿洞書院,那兒是他的主講壇,岳麓書院、問津書院、東林書院、首善書院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顯示了他的雄辯之才。說他是一位大教育家應不為過。他制定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規(guī)章, 熱心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育事業(yè),他相信人性皆善,只有通過學習方能提高人的素質?!叭舨蛔x書,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齊家、治國?!保ā墩Z類》)他與張?在岳麓書院舉辦過一次著名的“朱張會講”, 這種會講,就是不同學術觀點的學派在大小不一的范圍內進行探討和論辯,其他的教師和學生可以旁聽。這種會講使學生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對論辯雙方有很大的啟發(fā)作用?!端问贰酚性疲簭埖膶W問“既見朱熹,相與博約,又大進焉”, 而朱熹亦認為張的見解“卓然不可及,從游之久,反復開益為多”。 朱熹還用詩描述了他們兩人之間的友誼:“憶昔秋風里,尋朋湘水旁。勝游朝挽袂,妙語夜聯(lián)床。別去多遺恨,歸來識大方。惟應微密處,猶欲細商量。??????”除了與張?會講外,朱熹還在岳麓書院作了“一場場的學術報告”, 聽眾反響強烈,聽者如潮、人滿為患,甚至聽講者的坐騎都將池水飲干了,所謂“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 朱熹一生都十分勤勉,每日不是讀書,便是在講學、著書立說。每天天明即起,深夜才息,逝世前兩天還在講學、著書,一生盡瘁于學問。他的正直高尚、淵博學識,在許多領域的卓越見識,令人傾佩,影響至深。盡管他是一個被打倒的人,但當他逝世時,許多人不顧朝廷的禁令紛紛趕來哀悼他。訃告所至,從游之士與聞風慕義者,莫不相聚而哭。 朱熹一生研究領域頗為廣泛,涉及哲學、倫理、歷史、政治學、文字學、文學理論等等,他的著述極為豐富,有近三十部之多,還有他的學生編的《朱子語類》。他的著作有:《四書集注》、《論孟精義》、《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上蔡語錄》、《程氏遺書》、《西銘解義》、《太極圖說解》、《通書解》、《程氏外書》、《伊洛淵源錄》、《古今家祭禮》、《近思錄》(與呂祖謙合編)、《論孟集注》、《或問》、《詩集傳》、《周本義》、《易學啟蒙》、《小學書》、《序大學章句及中庸章句》、刊行四經(jīng)(《易本義》、《詩集傳》、《書經(jīng)》與《春秋》)、《孟子要略》、《楚辭集注》、《儀禮經(jīng)傳通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書集傳》、《楚辭注后語辨證》。 朱熹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一百四十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錄十卷,可謂著作等身。他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對后世影響最大,成為學生啟蒙教育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他一生的研究領域很廣,但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四書,闡釋四書,他著的《四書集注》是后人的必讀書,影響極大。 三 沒有西漢董仲舒的重新闡釋和建議,儒學便不能上升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但,儒學自此也日趨保守,甚至反動。從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 到朱熹的“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 儒學成為維護皇權專制的御用理論工具,“仁政” 思想有時僅僅是緩和社會矛盾的一種權宜之計,先秦孔孟反專制與獨裁的“非上無禮”、“民貴君輕” 的民主思想被扼殺。我們可以稱道朱熹是一位哲學家、倫理道德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甚至是文章學家、傳記作家,但,從總體上說他是一位保守甚至是起著反動作用的思想家。 首先,朱熹從哲學的本體論論證皇權專制的絕對性、永恒性和合理性。 朱熹被稱之為理學之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的根本,天地萬物都是由理所產(chǎn)生的。有理就有氣,氣化流行,發(fā)育萬物。天地萬物,總的來講,就是一個理?;蕶嘀飘斎灰彩抢怼@硎怯篮愕?,則理所體現(xiàn)的皇權專制也是永恒的。 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先有此理”,“ 未有君臣,先有君臣之理?!保ā吨熳诱Z類》)卷一)在皇權制未產(chǎn)生之前就有皇權制之理。這說明皇權制是永恒的。不但如此,“萬一天地山河都陷了,畢竟理都在這理。”(《朱子語類》卷一)這更說明皇權專制制度是永恒的、絕對的。 朱熹認為,“天下萬物當然之則便是理?!保ā吨熳诱Z類》卷一一七)因此它是百姓萬民應當遵從的準則,是統(tǒng)治人民的原則,也是處理倫理關系的道德原則。 其次,“理一分殊” 論企圖論證皇權制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在朱熹看來,萬物皆產(chǎn)生于一個理,即“太極”( 宇宙之理),這就是“理一“。萬物雖是由太極派生出來的,但又是千差萬別的,這叫做“ 分殊”。“ 太極如一木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保ā础粗熳诱Z類〉〉卷七五)他借用禪宗“月散江湖” 之喻,形象地解釋了“一” 和“殊” 的關系〉釋氏云: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意即:月亮只有一個,但是一片片水中又映現(xiàn)了無數(shù)個月亮。理一分殊“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可見”(〈〈 朱子語類〉〉卷九四)。 “理一分殊” 是理學思想的核心命題,它的根本政治價值是論證皇權制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的合理性。朱熹認為萬物差別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張三不是李四,李四也不是張三,富人和窮人、地主和農(nóng)民都是不可變動的,“各有一定分”。 為什么有富貴貧賤之分,為什么有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之別,如果只說它們是由同一個理派生出來,也只能說明“大家本是同根生而已”;如果“ 各有一定分”,也只能說明其差別是固定不變的,還說服不了人。朱熹進而提出萬物之理只是一個,但由于稟氣不同,理與氣合,就千差萬別了。時有“日月清明,氣候和正,日月昏暗,寒署反常” 之別,氣有清明、清高、精英、渾厚、敦厚、豐厚、長久、衰頹、薄俗、戾氣之分,人們稟氣不一,得理之全、正、狹、偏不同,所以人們的資質、壽命大相徑庭,有圣、賢、英、貴、富、壽、愚、不肖、貧、賤、夭等區(qū)分。這種理論非常具有欺騙性。一是它從性命角度論證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合理性。就是要人們安于命定,不可怨天尤人,更不能歸咎于社會,人間的不平等是必然現(xiàn)象,合情合理。二是進一步論證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君主之擁有權力,作天下主宰是由于天生氣質上乘,條件優(yōu)越,決非一般人可以攀比。他認為“不可認做一理只滾做一著,這里各自有等級差別”(《 朱子語類》卷九八), 要人們一定要認識到社會、家庭、國家都有等級差別,要各安“定分”?!?父安其父之分,子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則安得私。“(《朱子語類》卷九)天定你什么身份,就安于什么身份,享受什么經(jīng)濟、政治權利,就安于什么經(jīng)濟、政治權利,不能有非分之想,不能跨越一步。你只有吃野菜的命,就別想吃肉。 其三,以“存天理,滅人欲” 為中心內容的人性論企圖扼殺人們過美好生活的愿望。 朱熹為了維護皇權專制制度,企圖論證其合理性與永恒性,在“理一分殊” 理論基礎上又提出其人性論,認為仁義禮智性等道德具有先天的社會性,人人都具有。將性分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具有全部天理的人性是“天命之性”, 構成人之形體的氣與理相雜合的人性是“氣質之性”。 天命之性是無形的,只有借助于氣質之性才能表露出來。天命之性天生是善的,氣質之性有善有惡。 他在這“兩性” 的基礎上又提出“道心” 與“人心” 的問題,認為人人都有人心和道心,人心和道心兩者雖截然不同,但道心只能通過人心而顯現(xiàn)出來,它常受人心的私欲所蒙蔽。他將人的欲求與人的本質截然相對,“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 朱子語類》卷三),非此即彼,沒有調合的余地。這是典型的形而上學,多么片面、絕對!那么,人必須摒除一切雜念,除了循規(guī)蹈矩作圣人之徒,不得有任何欲求。然而,人的欲求雖說不全是獨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體現(xiàn),但毫無嶷義,人的個性和自主精神往往要通過某種欲望和追求表現(xiàn)出來。而朱熹卻宣布了個人欲求的非法性。就某種意義而言,防范個人欲望的過度膨脹,有助于維護社會道德和政風、民風的純潔,但完全限制人的欲望是妄想,也是大可不必的。朱熹還說:“一言,一語,一動,一坐,一立,一飲,一食,都是是非。是底便是天理,非底便是人欲”。 人之獨立人格就在這日常生活的舉手投足之際蕩然無存。人們只能作圣人君子,作君主的順民。 朱熹的這種思想是多么專制,多么扼殺人性,與現(xiàn)代人權、民主思想多么格格不入。這是對人的個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取精神的殘殺,以犧牲廣大群眾的利益來維護皇權專制。追求更高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人的基本權利,是天經(jīng)地義,也是社會進步的動力。而朱熹卻要“滅人欲”, 這完全是一個逆歷史、反文明的理論命題。而在長達八百年間,這種理論為統(tǒng)治階級所用,它的危害是巨大的。 其四,朱熹的天理道德觀在總體上是為維護皇權專制服務的。 董仲舒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朱熹進一步闡發(fā)了仁義禮智信“五?!薄?朱熹認為,自夏商周以來,“三綱五?!?各代因習不能更變,是永恒的、絕對的。他認為,“夫為妻綱” 是人倫之首,是三綱的出發(fā)點。他在同安主簿時,當時當?shù)剞r(nóng)民未按嫁娶禮儀辦婚事,朱熹認為這破壞了典禮,褻瀆了“國章”, 嚴禁不按婚聘之禮辦事,強行規(guī)定“士庶婚娶,儀式行下,以憑遵守,約束施行?!保ā段募?申嚴婚禮之狀》) 朱熹認為“父為子綱” 是三綱五常的基礎。他認為任何違反父親意志、觸犯其尊嚴的行為,都是不孝,是十惡不赦的大罪。 朱熹認為“君為臣綱” 乃三綱之首,君權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他還為“君為臣綱” 制定了整套煩瑣的禮儀制度。他認為王權的產(chǎn)生是符合天理的,上天創(chuàng)造人主拯救世人是天理。 朱熹把君臣、父子、夫婦三種倫理關系,完全視為三種人身依附關系,特別強調等級差別不可侵犯。他認為被統(tǒng)治者對統(tǒng)治者的服從是“ 義之利”, 是合理的也是和諧的。 朱熹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天理,仁是“愛之理”, 在五常中處于總攝地位。仁不僅體現(xiàn)“事親孝,事兄弟及物恕”, 而且體現(xiàn)了“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等。他認為仁是體,識別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就是智;認識了仁,按仁去做,就是義;能熟悉合于仁的標準的儀式禮節(jié),就是禮;知道仁義禮智為不假,就是信。 總之,朱熹把三綱作為皇權制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最核心的東西,五常是維系這種最核心的關系與結構的規(guī)范。 朱熹的道德觀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并主張德治、仁政,這當然是正確的,并且具有永恒的價值。但是,由于他的道德觀是建立在維護皇權統(tǒng)治、維護社會不平等的結構秩序之上,所以說,他的主體思想是反動的,是有悖于現(xiàn)代民主法治思想的。 四 朱熹在近八百年的中國皇權專制社會,具有僅次于孔孟的思想地位,他創(chuàng)造的宋代版儒學歪經(jīng)(理學)被尊奉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宋寧宗謚他曰“文”, 宋理宗追封為信國公,他被稱為“朱子”,也是孔廟中祀奉的“四配、十二哲” 之一,不僅在中國,在日本、朝鮮、越南等東亞國家也受到貢奉,享有至尊。但是,如前所述,他的思想從總體上講是保守、反動的,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起著一種阻礙的作用,尤其是近代以來,西方發(fā)生了資本主義和工業(yè)革命、俄國發(fā)生了彼得大帝變革、日本發(fā)生了明治維新等重大事件,朱熹思想的保守性的危害是巨大的。 朱熹是一個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金礦。我們可以批判揭露他對真理的某些歪曲,清算他對歷史進程的阻礙作用,但是,不能一葉障目,因為其思想的保守反動性而完全否認他的巨大存在,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朱熹的一生是勤奮好學、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一生,他曾經(jīng)窮其一生,真誠地、心力交瘁地尋求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他的研究和工作領域是非常廣泛的,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卓越的。他不失為一位杰出的哲人,他的“中和” 哲學觀仍極富哲理;他是一位大學問家、偉大的教育家,創(chuàng)建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開創(chuàng)了“百家爭鳴” 的濃厚學術氛圍;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他的《通鑒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宰相經(jīng)緯學》)等歷史著作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史料,成為古今中外政治家及社會各界資治垂戒的重要明鏡和參考;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章學家、詩人、書法家;他是一位心地高潔、道德高尚的人,杰出的倫理道德學家,是一位愛民如子、政績卓著的好官;李約瑟還稱他在自然科學研究上有杰出貢獻。 于中國八百年歷史,朱熹是有罪的,但他也是偉大杰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