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學名: 黃腹角雉 中文別名: 角雞、吐綬鳥、壽雞 英文名: Yellow-bellied Tragopan 二名法: Tragopan caboti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鳥綱(Aves) 亞綱: 今鳥亞綱(Neornithes) 目: 今顎總目(Neognathae)、雞形目(Galliformes) 科: 雉科(Phasianidae) 屬: 角雉屬(Tragopan) 種: 黃腹角雉 分布: 黃腹角雉為中國特產鳥。棲息于浙江、江西廣東等地 ![]() 黃腹角雉(學名Tragopan caboti),別名角雞、吐綬鳥,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主要分布于浙江,在福建、廣東、湖南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目前,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地為烏巖嶺。 ![]() 黃腹角雉全長約50(雌)-65(雄)厘米。雄鳥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 ![]() 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臉部裸皮朱紅色;有翠藍色及朱紅色組成的艷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于發(fā)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 ![]()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棲息于海拔600至2000米的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內。棲息地內全年濕潤溫暖,年平均氣溫約15℃,年平均相對濕度80%以上,年降雨量約2000mm。 ![]() 以蕨類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為食,也吃白蟻和毛蟲。尤對交讓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實及葉有依賴性。交讓木的果實及葉片,是黃腹角雉秋、冬季的嗜食對象,因而交讓木也成為秋、冬季黃腹角雉的主要棲息過夜場所。 ![]() 交讓木的分布與黃腹角雉的分布有較大的相關性。在樹上筑巢,在粗大樹干的凹窩處或水平枝杈基部以松針、枯葉、苔蘚等編成簡陋的皿狀巢。 ![]() 黃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飛翔,喜歡潛伏,膽子很小,活動隱秘,反應遲鈍,有時還會干出“埋頭不見”的傻事。當聽到危險響動時,它不飛不跑, ![]() 站在原地不動,東瞧瞧,西望望。發(fā)現(xiàn)有人正逼近自己時,想逃已經來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頭鉆進了雜草叢中,可是身子卻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鴕鳥一樣,故又被人稱作“呆雞”。因此,它的天敵很多。[1] ![]()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為中國特產鳥,易驚,不易飼養(yǎng)和繁殖。早自梁、唐以來就為古人所記載。 黃腹角雉繁殖期為每年四五月間。一只雄鳥占據(jù)一片山林,在清晨發(fā)出啼聲:“哇……哇……嘎嘎嘎嘎嘎!”宣告它是這片領地的占有者。 ![]() 鄰近的優(yōu)勢雄鳥也發(fā)出同樣的占區(qū)鳴叫。這樣,它們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而一些體弱的雄鳥,則無力維持一片山林的所有權,只得四處流浪,因而失去了交配的機會。雄鳥發(fā)情時,也是它們最美麗的時候。 ![]() 喉下的肉裙平時不顯眼,這時膨脹下垂,顯現(xiàn)鮮艷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遠看好像繁體“壽”字,故又稱“壽雞”。頭上那一對翠藍色的肉角,這時挺直突出,更加锃亮。 ![]() 雄鳥有一套復雜的求偶炫耀:面對雌鳥蹲伏,鳥頭一上一下不停地點動,頭上的肉角不斷地抖動,艷麗的肉裙不斷地擺動,雙翅不停地快速掮動。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雄鳥發(fā)情時肉裙與肉角的展示作了生動逼真的記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綬雞”。 ![]() 繁殖期3-6月份,雄鳥有復雜的求偶炫耀。求偶時雄鳥面向雌鳥,頭側的藍色肉角伸出,喉下甩出扇狀的肉裙。黃腹角雉在樹上構筑十分簡陋的巢,一般位于樹干側枝的基部,有時利用大型鳥類空巢或松鼠窩產卵。 ![]() 雌鳥于4月初開始產卵,隔日產一枚,每年產一窩,一般每窩平均3至6枚,有時一年僅產一枚。雉卵比雞蛋稍大,殼棕土色,其間散有褐色細點。由雌鳥孵卵28天出殼,孵卵期間每天只離巢1小時左右外出覓食。 ![]() 天敵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雛鳥28天出殼,身上布滿棕褐色的絨羽,出殼當天就能掮動雙翅。雛鳥于孵出后第2—3天隨雌鳥下樹覓食,并以家族群為基礎過冬。幼鳥生長發(fā)育較為緩慢,兩年后才能發(fā)育為成鳥。 ![]() 雌、雄鳥進入繁殖期后,活動強度都明顯提高,每天存在2個活動高峰,雄鳥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在室高潮,并隨著雌鳥產卵發(fā)生周期性變化,每天有2個求偶炫耀高峰,雌鳥于3月下旬進入發(fā)情產卵期,雄鳥用嘴銜住雌鳥頭頂或頸,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 ![]() [2] 人工繁殖 黃腹角雉的棲息環(huán)境狹窄,種群密度甚低。浙江烏巖嶺是我國黃腹角雉的唯一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 北京師范大學自80年代以來,對其野外生態(tài)學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飼養(yǎng)繁殖成功,1995年已培育出3代,種群數(shù)量20余只。 ![]() ![]() 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為中國特產鳥。棲息于浙江泰順、文成、景寧、云和、麗水、遂昌、衢縣、龍游;江西永新、井崗山、鉛山、萬年、上猶、崇義、大余;廣東乳源、陽山、樂昌、曲江、連山、始興、仁化、南雄、大埔、五華、潮州、懷集;福建武夷山;廣西恭城、永福、靈川、興安、富川、賀縣、融安;湖南莽山。 ![]() 1981年,浙江大學諸葛陽教授首先在泰順烏巖嶺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了黃腹角雉。 1984年開始,中科院院士、北師大鳥類學家鄭光美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烏巖嶺自然保護區(qū)對黃腹角雉進行了長達7年的系統(tǒng)研究。 ![]() 1985-1986年 對廣東、浙江、福建、廣西主要分布區(qū)統(tǒng)計數(shù)量4000只。 1986年,首次人工飼養(yǎng)繁殖成功,現(xiàn)已育成了三代人工種群。 1987年11月21日,首次在2只雄鳥和1只雌鳥上安裝了無線電發(fā)射器,將它們釋放到自然環(huán)境中。此后,又有10余只角雉被如此放回大自然。1994年烏巖嶺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被確定為我國黃腹角雉惟一的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 ![]() 2001年3月,北師大副教授鄧文洪在烏巖嶺設置了200余個人工鳥巢。國內黃腹角雉的資源估計量為5000只,其中浙江省黃腹角雉的資源量約為640-1000只,而據(jù)無線電遙測研究顯示,浙江泰順烏巖嶺自然保護區(qū)黃腹角雉典型棲息地其種群密度可達7.08只/km2(鄭光美等,1991)。 ![]() 現(xiàn)有的黃腹角雉資源量約為400多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qū)。但就整個分布區(qū)而言,由于它是呈“孤島式”分布以及保護區(qū)以外地區(qū)的伐林等人為干擾,黃腹角雉的種群密度遠遠低于上述結果。 ![]() 棲息地內闊葉林被取代為人工載植的針葉林,導致黃腹角雉棲息條件的惡化甚至喪失。天敵主要是青鼬Charronia flavigula、豹貓Felis bengalensis、松鴉Garrullus glandariu對孵卵雌鳥及卵的殘害十分嚴重。 ![]() 黃腹角雉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紅皮書: e ![]() IUCN: e CITES : 1 《世界雉類保護行動計劃2000-2004》確定的急需保護種類。[1][2] 相關文獻 ![]() |
|
來自: 笑熬漿糊糊 > 《自然 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