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8 09:57:49 瀏覽 298 次 | 評論 0 條
趣話中秋風俗
文/董易林吉祥物 幾場瀟瀟暮雨洗清秋,換來天朗氣清。持鰲對菊,又近中秋佳節(jié)。中秋節(jié)歷史悠久,各朝的風俗不盡相同,月圓人團圓之際,來聊聊有關八月節(jié)的民俗、趣聞。 說起“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中?!抖Y記·月令》載:“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此處還沒有道明“仲秋”的具體日期。 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因此秋季的第二月稱為仲秋,又因農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jié)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又因為這個節(jié)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中秋節(jié)”;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 ![]() 由于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禮記》載“秋暮夕月”,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不可缺少的。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將月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古人為何會拜月呢?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在北宋京師東京汴梁,八月十五夜,滿城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說法: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秋季拜祭土地神的遺俗。 至于月餅,又有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名稱,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當時,它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才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寄托著人們希望家人團圓、平安的心愿。 ![]() 團圓佳節(jié),各地的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名目繁多的美食、玩意不一而足: 過去老北京人過中秋,離不開兔兒爺。它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的《花王閣剩稿》載:“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钡搅饲宕?,兔兒爺?shù)墓δ芤延杉涝罗D變?yōu)閮和闹星锕?jié)玩具。制作也日趨精致,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樣式繁多。 江南一帶民間中秋習俗多種多樣。南京人除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無錫人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