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是需要一點“阿Q精神”的
90年以前,魯迅老先生寫過一篇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重量級的短篇小說——《阿Q正傳》。其中主人公“阿Q”這個人物,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我解嘲、自我麻醉、自我安慰、自我滿足、自我欺騙的思想方法被魯迅先生稱為“精神勝利法”,后來人們就干脆統(tǒng)稱為“阿Q精神”。魯迅先生是帶著同情和批判的觀點去刻畫這個人物和看待這種“精神勝利法”的。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里,魯迅先生的態(tài)度是正確的,其小說的立意是好的,反映出魯迅先生憂國憂民的政治態(tài)度。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古至今,人們是需要一些“阿Q精神”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它都會具有兩面性。辯證地看待“阿Q精神”,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它也有其可供借鑒之處。“阿Q精神”雖然有其落后、愚昧、消極一面的東西;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也有其積極、健康的一面。如果沒有它,有時還真不行! “阿Q精神”可以讓人們忘卻煩惱、獲得快樂。事物總是曲折地向前發(fā)展的,任何人、任何事物總會遇到曲折和坎坷。當人們遇到不順、不如意時,是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悲悲戚戚;還是退一步想問題,進行自我安慰,讓自己從苦悶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獲得快樂?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想,很多人都會選擇后者。這種自我安慰就屬于“阿Q精神”。考試落榜了,你得安慰自己:上帝在給自己關(guān)上一扇門的同時,或許又為你打開了一扇窗。不讀大學(xué)照樣可能有出息,你可能會在另一方面收獲更燦爛的人生。讀大學(xué)與混社會是 “阿Q精神”可以讓人們心態(tài)平和、社會穩(wěn)定。事物總是不平衡發(fā)展的,公正公平總是相對的。任何一個社會,總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fā)生。面對這些不平之事,是整天怨天尤人,仇視社會,仇視政府;還是積極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進行自我慰籍,自我調(diào)節(jié),找到自己心中的平衡點,從而化解心中的怨氣和怒氣,以平和的心態(tài)適應(yīng)社會呢?人與人之間有時也難免發(fā)生利益沖突,當遇到矛盾,跟別人有了沖突時,是毫不相讓、非要跟人爭個高下、得理不饒人,還是通情達理、主動讓步、息事寧人、求得和諧和睦呢?這就需要“阿Q精神”來制服自己的心魔,就要學(xué)會“難得糊涂”。人家富裕發(fā)達了,自己還是如此貧寒,人家發(fā)了總有他的來路,有他的辦法,有他的過人之處。機遇都是一樣多,自己沒發(fā),總有自己做的不夠的地方,只要努力,說不定下一個發(fā)起來的就是自己;再說,人要那么多錢干嘛呀?“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輩子只用得了那么多,夠花就好。用不完的錢放在銀行里不就是一堆沒用的數(shù)字、放在家里不就是一堆廢紙嗎?有那么多錢,那么顯擺,多不安全!多少人打你的主意??!還是做沒錢人心安理得,安安穩(wěn)穩(wěn)啊!這樣想問題,就不會有人因為仇富心理或者心理不平衡去搶劫、綁架和盜竊了,可以減少一些犯罪行為。安徽桐城有一個“六尺巷”,是清代文華殿大學(xué)士張英的老家宅基地,其鄰居吳氏建房時超過了界限,占到了他的地界。其家人寫信告訴他,他看了信后回復(fù)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逼浼胰耸盏叫藕?,就真的退讓三尺;吳氏見狀,自覺不好意思,也退讓三尺。于是,便給后人留下了這條著名的“六尺巷”。張英在封建社會里算是有權(quán)有勢的主,但他為何就愿意“讓他三尺”呢?因為他想問題的方法不同常人,他不是爭強好勝、以權(quán)勢壓人,而是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和家人:秦始皇那么威風(fēng),筑起了萬里長城,“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全天下都屬于他,他又如何?他不也要死去嗎?萬里長城至今還在,而秦始皇早已化為泥土!這樣看待問題,你還會為一些區(qū)區(qū)小事和一些蠅頭小利而跟人爭得面紅耳赤、死去活來嗎?用“阿Q精神”去想問題,有時可以讓人心胸變得開闊起來。如果大家都能用這種方法想問題,這個社會還愁不和諧嗎? “阿Q精神”可以讓人們排解抑郁,珍惜生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少人遇到心結(jié)時,總是喜歡較真兒,認死理,鉆牛角尖,走死胡同。這樣越想越悶悶不樂,越想越想不開,有人便得了抑郁癥,有的人瘋瘋癲癲得精神病,有的人甚至走上了自盡的不歸路!同樣都身為熠熠生輝、萬人仰慕的明星,有人能夠自尊自愛、一生都為藝術(shù)奮斗不息;有人卻要出家為尼,有人甚至跳樓、割腕、服毒自盡?這是因為每個人看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不同?!鞍?/SPAN>Q”的“精神勝利法”可以幫助人們排解抑郁,遇到想不開的事情,你換一個角度想問題,進行自我解嘲、自我安慰,你的心情就會好很多。想想有人因為炒股虧錢而跳樓,你只要想,股市有跌也有漲,你沒出來就不算輸贏,現(xiàn)在虧了,以后還會漲上來的,不必為此傷心!再說,投資總會有風(fēng)險,有人投資辦廠,虧損幾百上千萬甚至倒閉的不是大有人在嗎?我在股市里虧這點錢又算得了什么!本人就是用這種心態(tài)而度過幾次大熊市的!那位80后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就是因為自己是“月光族”和工作上的壓力,就選擇了服毒自殺,這對生命和家人乃至社會是多么不負責(zé)任!如果用“阿Q精神”去想問題,“月光族”有什么可難的?人家外國人都提倡貸款消費呢,我們國家貸款買房買車,甚至借錢做日常生活費的人不是大有人在嗎?今天年輕工資低,以后總會越來越好,總會有自己的積蓄的呀;工作上的壓力大?誰沒有???高三能上則上,不能上撤就是!我去教高一高二或者教初中總可以吧?再說,大不了走人不就得了?這社會真正把工作當事業(yè)的有多少人?絕大多數(shù)人只是把工作當作謀生的手段而已。“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傲舻们嗌皆?,不怕沒柴燒”!這樣想了還會服毒嗎?當我們因期望過高而造成現(xiàn)實與期望的巨大落差時,尤其需要“阿Q精神”來實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安慰。 “阿Q精神”可以讓人們克制貪欲、知足常樂?!鞍?/SPAN>Q精神”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自我滿足。不管實際上你如何,不管別人眼里你如何,你只管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處境、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自己的行為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為何人們總說“要為自己而活”、“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你認準自己的做法是對的,就不要管別人怎么看你!你有了自己的原則,你就不會被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所左右。你就可以從你自己的生活方式里獲得滿足,獲得快樂,獲得成就感。金錢、地位、權(quán)力、名譽等等這些功利性的東西,是沒有止境的,欲壑難填。在這樣一個“唯利是圖”、“利字當先”的功利色彩很強的社會里,你怎樣才能做到坐懷不亂、不為所動呢?人都是有欲望的,要克制這個“欲魔”,就必須得有一點“阿Q精神”,就要學(xué)會知足常樂。人家生男孩了,你只生一個女孩,沒人接后,有封建思想的人就會為此而苦惱。但只要你想,男孩哪有女孩好?女孩乖巧、聽話、孝順,男孩淘氣,女孩不比男孩差;再說,他這一代生了個男孩,誰能保證他下一代就還能生個男孩?到頭來,大家都見馬克思了,生什么還不都一樣!多少代以后的事誰管得了?又會有誰在乎誰是你的后?孔子這么多的后代,可孔子并不是因為他的后代而讓世人記住的呀!當官沒權(quán)心里煩,人家大權(quán)在握,有權(quán)就可以變來錢,既威風(fēng)八面,又得到了利益,想想自己好窩囊。但只要你想,權(quán)力是柄雙刃劍,它既能為你帶來威風(fēng)、帶來利益,同時也可能會傷著你。自己運氣不好,一伸手就可能被捉,最好不要心存僥幸,還是“吃碗中間的”這點點安穩(wěn),晚上睡覺也不怕鬼敲門。你看好多貪官就為那點“身外之物”而身陷囹圄,失去了后半生的自由,甚至丟了性命;自己沒權(quán)力,或者即使有權(quán),自己不貪不要,每一步走得穩(wěn)當點,這是一件多么幸運而幸福的事!這樣看待問題,心里就會平衡,就不會老去跟人攀比。 “阿Q精神”確實也有其落后、消極的一面,不能何時何地何事,不分青紅皂白,都濫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倘如是,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就不會發(fā)展。“阿Q精神”中那種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做法,肯定是要摒棄的。但是,其中的“換位思考”、“多角度想問題”,特別是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釋放、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等積極有效的思維方式,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借鑒。 “阿Q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精神療法,是心靈湯藥,是安慰法則,是減壓靈丹,是快樂之源!人們是需要“阿Q精神”的,社會也是需要“阿Q精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