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腎經的中藥功能分類 增血流量
辨證思路 : 關于慢性腎病的病機 , 目前中醫(yī)學書籍多與水腫病相聯系 , 并有“其本在腎 , 其制在脾 , 其標在肺”之說 , 但從本病的臨床表現分析 , 決非水腫一證所能概括。裘教授認為 , 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脾腎氣血虛與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多有表里夾雜、寒熱錯綜、虛實并存等情況。 (1) 表里夾雜: 慢性腎病除表現為面色蒼白、浮腫、腰酸、神疲、眩暈等里證外 , 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發(fā)作使病情加重 , 此與 " 外感引動伏邪 " 之說相符。故臨床常見表里夾雜之癥。 (2) 寒熱錯綜 : 慢性腎病病邪久羈 , 陽氣被戕 , 陽虛而生內寒 , 故臨床有面白、肢冷、神倦、苔白、脈遲等寒象 ; 但另一方面尚有余邪熱毒蘊結未清 , 盤踞下焦的情況 , 故可見咽痛、小便混濁、血尿、血壓偏高等火熱內蘊之癥。近代臨床對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氮質血癥 , 用大黃附子湯治療而獲效 , 也足資證其寒熱錯綜的病機。 (3) 虛實并存 : 慢性腎病病邪久戀 , 正氣被伐 ; 腎不藏精 , 長期蛋白流失 , 血清白蛋白下降 ; 脾不統血 , 血尿頻頻 , 嚴重貧血 , 因此 , 精氣血皆匱乏 , 此屬本虛。由于脾腎虧虛 , 氣化失司 , 導致水飲痰濁稽留 , 嚴重的出現氮質血癥 , 此屬邪實。 《內經》原有 " 邪之所湊 , 其氣必虛 " 之說 ,裘教授認為“邪之所蘊 , 其氣更虛”, “ 虛之所在 , 受邪之地” 。如果正氣不能驅邪 , 也可反從邪化 , 故津液釀成濕濁 , 血滯導致瘀血 , 出現正氣愈虛則邪氣愈實的情況。故慢性腎病的病機可概括為: 脾腎氣血虧虛和風邪、水濕、熱毒、瘀血相夾雜, 是其基本特點。 治療大法: 表里合治、寒熱兼施、利澀同用、補瀉并投 (1) 表里合治 : 選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蒼耳草、蟬衣、黃芪、黃柏、漏蘆、半枝蓮、生白術、生甘草、仙靈脾、土茯苓、黃芩等藥物 , 對慢性腎病因感冒而急性發(fā)作者 , 有一定療效。方中既有辛散祛邪之品, 又集解毒、泄?jié)?、健脾、利水諸藥。其中羌活一味 , 入太陽、少陰二經 , 與黃芪相伍 , 對預防感冒效勝玉屏風散。現代研究證明 , 辛散祛風藥如蟬衣、蒼耳草、白芷等 , 不僅可疏解表邪 , 且能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 , 有抗過敏作用 , 對減輕或抑制感染后變態(tài)反應性損害 , 消除蛋白尿等有一定作用。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 , 仍可沿用一段時間 , 其與解毒泄?jié)?、健脾利水藥相?, 可表里雙解 , 標本兼顧 , 相得益彰。 (2) 寒熱兼施 : 選用生熟地黃、巴戟天、肉蓯蓉、茯苓、黃芩、龍膽草、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棗、黃柏、知母、仙茅、仙靈脾等藥物 , 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型者 , 呈陰陽兩虧 , 上盛下虛之證。實踐證明 , 寒熱兼施法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 , 而且對改善腎功能有一定幫助。 (3) 利澀同用 : 選用生米仁、茯苓、豬苓、漢防己、大黃、玉米須、生白術、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 , 與覆盆子、金櫻子、五味子、烏梅肉、補骨脂、楮實子、牡蠣等相配伍 , 適用于慢性腎炎混合型者。 (4) 補瀉并投 : 裘教授常選用黃芪、黨參、巴戟肉、仙靈脾、黑大豆、炮附塊、干姜、黃柏、土茯苓、澤瀉、牡蠣、生大黃、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漏蘆、白蘞、益母草、丹參、桃仁、紅花等 , 一般用量偏重, 中病減其制。本病至此, 已入險途 , 應引起注意。以上各法 , 可參合應用 , 不可拘執(zhí) , 方不致以偏概全。
學習體會: 腎病綜合征的病機較為復雜,歸納起來不外乎本虛標實。本虛指脾腎兩虛,標實指風邪、水濕、瘀濁留滯。故治療應當標本兼顧,補瀉并施。 “補腎理泄湯”加減, 方中黃芪為君,有補氣、固表、攝精、升陽、利尿之功。 大劑黃芪,功蓋人參,此即仲景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巴戟天與黃柏配伍,一陽一陰,均為補腎要藥。前者溫而不熱,益元陽,補腎氣;后者苦寒而滋腎益陰。元代名醫(yī)以一味黃柏制大補丸,別有深意。黑大豆入脾腎二經,《本草綱目》記載其“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毒”。明代張介賓有“玄武豆”之法。現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糾正低蛋白血癥有一定功效。牡蠣有澀精氣而利水氣作用;土茯苓利濕、清熱、解毒、泄?jié)?;澤瀉滲濕泄熱,養(yǎng)新水,去舊水;大棗健脾和營。全方有補氣、健脾、益腎、利水、解毒、泄?jié)嶂?,對改善腎功能及臨床癥狀均有良好功效。先生用此方為基礎,應變于臨床,屢獲效驗。 二、學習運用導師經驗治療慢性腎衰的體會 裘沛然先生認為:疑難病證,系指各個系統中遷延不愈的多種疾病。雖然所有疾病的形成,都由邪正的矛盾所導致。對于疑難病證來說,則邪正之間的關系,就比一般疾患更具有復雜性,并有其特殊性。中醫(yī)學六淫之邪,疫癘之氣,七情過極,勞倦傷中以及痰、淤、滯、積等等,都是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因素。人體在致病因素——邪的影響下,機體正常功能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中醫(yī)學中的辨證論治,即以邪正學說為依據。辨證實際上就是辨別病邪侵襲與正氣損害情況,并分析由此而發(fā)生的病機進退和病情變化。至于疑難病證的機理比較復雜,其所以纏綿難愈的原因,主要由于下幾個特點: (1)有的疾病,正氣表現非常虛弱,失卻制止病邪的能力,導致病情遷延。 (2)有的疾患,病邪相當峻厲,人體正氣不能抗拒。 (3)病情出現復雜情況,或表里同病,或寒熱錯雜,或大虛大實和虛實夾雜。 (4)病邪深痼,如風邪、火毒、沉寒、頑痰、黏濕、淤血、滯積,相互膠結,深入隧絡,不易祛除。 (5)意志萎頓,神氣消索,對醫(yī)療失去信心。此外,還必須注意宿疾兼新病,內傷兼外感,以及平素嗜好及藥誤或失治等等??傊呻y病證的形成,往往不是單純一種原因,而是幾個因素湊雜在一起。所以,辨證必須細致,分析要求全面,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比較正確的治療方法。裘老倡治療疑難病八法(曾經獲得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是其長期臨床經驗的結晶。對于慢性腎功能衰竭,先生主張采用養(yǎng)正徐圖法、反激逆從法、大方復治法、醫(yī)患相得法等綜合應用。養(yǎng)正著重補益脾腎,兼顧氣血;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機錯綜復雜,往往寒熱虛實兼夾,所以經常要采用寒熱同治、補瀉并用的反激逆從法;因為病情比較頑固,有時要用大方復治法;而對于久病之人,藥物治療應與精神鼓勵相結合,醫(yī)患相得法十分必要。這些都是臨床治療疑難病證的寶貴經驗。 運用體會: 慢性腎功能衰竭,屬于中醫(yī)關格、虛勞、癃閉、腎風等范圍,病機的關鍵在于腎功能的虛損,使機體在排泄代謝廢物及調節(jié)方面出現紊亂。先生主張以補腎理泄法治療慢性腎衰,并創(chuàng)制了“補腎理泄湯”,臨床用之,屢試不爽。 慢性腎衰又稱為“尿毒癥”,病機的要點是“衰”與“毒”。前者為本,后者為標。“衰”可以分為腎陰衰和腎陽衰;“毒”包括濕熱毒、寒濕毒和瘀濁毒。因此補腎理泄法中,補腎分為補腎(脾)陽虛和補腎(肝)陰虛,前者應用黃芪、黨參、白術、茯苓、仙茅、仙靈脾、菟絲子、巴戟天、附子、肉桂等,后者應用女貞子、杞子、熟地、山茱萸、龜甲、制首烏、冬蟲夏草或成藥金水寶等。理泄分為泄?jié)駸岫尽⑿购疂穸竞托桂鰸岫?/FONT>,其中泄?jié)駸岫?/FONT>應用大黃、黃柏、土茯苓、茵陳、車前子、六月雪、玉米須、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泄寒濕毒應用蒼白術、制半夏、草豆蔻、桂枝、干姜、豬苓、澤瀉、制大黃、厚樸等;泄瘀濁毒應用桃仁、紅花、赤芍、丹參、參三七、土大黃、益母草、澤蘭、漏蘆、白蘞等。臨床應用時又不可拘泥,因為慢性腎衰不僅虛實相兼,而且寒熱兼夾,故當隨機靈活配伍,才能取得滿意療效。
“寒溫一體論”,澄清了傷寒溫病的異同問題。 組成:黃芪30-50克,巴戟肉15克,黃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棗5-10枚,牡蠣30-50克,土茯苓20-30克,澤瀉15-20克。 功能:益氣補腎,行水泄?jié)帷?/STRONG>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或伴有腎功能不全、腎陰陽兩虛、濁邪留滯者。 方解:慢性腎炎的基本病機可概括為脾腎氣血虧虛與風邪、水濕、熱毒等相夾雜,故治療應標本兼顧、補瀉并施。 方中黃芪為君,有補氣、固表、攝精、升陽、祛毒、和營、利尿之功,且無留滯之弊。大劑黃芪,功蓋人參,此即仲景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卑完馀c黃柏相伍,一陽一陰,皆為補腎要藥。前者溫而不熱,益元陽,補腎氣;后者苦寒而滋腎益陰。元代名醫(yī)以一味黃柏制大補丸,別有深意。黑大豆入脾、腎二經,《本草綱目》載其“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解毒”。明代張介賓有“玄武豆”之法?,F用于消除蛋白尿及糾正低蛋白血癥有一定功效。牡蠣有澀精氣而利水氣作用,土茯苓利濕清熱解毒泄?jié)?,澤瀉滲濕泄熱,養(yǎng)新水,去舊水,大棗健脾和營。 全方有補氣、健脾、益腎、利水、泄?jié)帷⒔舛局?,對改善腎功能及臨床癥狀均有良好功效。 加減運用:慢性腎炎因外感引動伏邪者,可加用羌活、白芷、蒼耳草、蟬衣等。其中羌活與黃芪相伍,對預防感冒復發(fā),功勝玉屏風散。如果血壓偏高,可加用夏枯草、防己等,另如黨參、黃芪、附子等對血壓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血壓偏高而見陽虛癥狀者可用。如伴有濕熱內蘊者,可加用漏蘆、生大黃、白蘞、豬苓、茯苓等,陽虛明顯者,加炮附子、干姜、肉桂、仙茅等。 典型病例:有寧波患兒,七歲?;寄I病綜合征,伴腎功能不全,住某醫(yī)院二月余,屢投西藥無效,院方已發(fā)病危通知。家屬慕名邀診。 見全身浮腫,大腹如鼓,胸膺高突,陰囊腫脹,小溲點滴難下。診其神氣消索,骯微欲絕。此形神俱敗,擬投上方,以冀萬一。七劑后溲暢,腫脹漸消。守上方加減,連服3月,諸癥全消,體檢、化驗均正常。隨訪2年未復發(fā)。 |
|
來自: 淄水漁夫 > 《中醫(y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