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灣兵馬俑1965年在陜西咸陽楊家灣漢墓葬坑中發(fā)現(xiàn),是西漢前期作品。 出土騎兵俑583件,步兵俑1800多件,另有文官、樂舞俑、雜役俑100多件,共計2548件,是所見漢墓出土陶俑最多的。步騎俑排成戰(zhàn)陣,騎兵俑高68厘米,步兵俑高44- 48厘米,它再現(xiàn)了漢初軍陣形式,在藝術(shù)上也是寫實的,它承襲了秦俑坑的遺制,只是在軍陣上以騎兵為主,戰(zhàn)車已不見,人俑個體小于秦俑,手中所持已非秦俑所持的真正實用兵器,而多為象征性的兵器。在造型手法上,人俑顯得頭大,也缺乏細部與性格的刻畫,這是難與秦俑相媲美的。但楊家灣漢俑面寬唇厚,多蓄胡須,刻劃單純洗練,神態(tài)威武,與秦俑健壯強勁的特征相一致。楊家灣俑的彩繪保存較好,這在漢俑中也是非常罕見的。兵俑、陶馬周身彩繪,有紅、白、黑、綠、黃等多種顏色。立式俑罩衣上多繪有甲片,袖口、領(lǐng)口、帽、靴等處也有彩繪。陶馬形象昂首翹尾、胸體寬闊、額寬腰短,尤為挺拔神駿,威風凜凜,再配以磅礴的陣勢,顯示出漢初國力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