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的理由有千千萬萬,上火的表現(xiàn)也有萬萬千,但無論是在何時何地,清火卻都是不需要理由的,清它沒有商量!

上火是什么?
有人說:“上火就是感覺嘴巴里和鼻腔里特別難受,總是干干的”;
有人說:“上火就是有時嘴里潰爛或者是眼睛發(fā)腫”;
還有人說:“上火是解大便總是不痛快”。
那到底上火是什么呢?
“上火”
“上火”,似乎是一個只有中國人才能聽得懂的民間的術語。而是一個很泛泛的統(tǒng)稱。
中醫(yī)認為,在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它能產(chǎn)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有火則生、無火則死,火在一定的范圍內是必需的,但超過正常范圍就是邪火了,就會表現(xiàn)出病癥,統(tǒng)稱“上火”。中醫(yī)認為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后出現(xiàn)的內熱癥。
上火也分類
上火分為虛火和實火,正常人的陰陽是平衡的。對于實火來說是陰正常但陽過多,這樣就顯為實火,它一般癥狀較重,來勢較猛;而虛火是指陽正常而陰偏少,這樣所表現(xiàn)出的癥狀輕,但時間長并拌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
根據(jù)部位,上火又可分為焦火、中焦火及下焦火。中醫(yī)把頭昏、咽喉腫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熱癥狀叫做“上焦火”,把煩熱口渴、胃脘痛等中間部位的叫做“中焦火”,把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做“下焦火”。
根據(jù)臟腑,上火又可分為心火、肝火、肺火、胃火。
起“火”了
火從哪里來?引起“上火”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面:其一是各種熱邪,也就是個中細菌、病毒等致病菌侵犯身體;其二是身體抵抗力減弱時,病邪趁虛而入,如身體過度勞累,休息不好,或受冷,淋雨等使抵抗力下降等。秋冬季節(jié),氣候 變化無常,空氣干燥,是易引起“上火”的季節(jié)。
飲食也是上火的主要原因,中醫(yī)認為食物有五味,歸五臟,吃了某些熱性食物后,如果加上自己體質的因素,就會導致機體的改變,過量食用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貪食羊肉、狗肉等肥膩之物等都會上火。
上火=發(fā)炎?
“上火”是中醫(yī)的說法,但在西醫(yī),卻有著不同的解釋。從西醫(yī)來看,上火的種種表現(xiàn)往往是局部感染。比如口唇周圍,咽部等的感染,還有牙齦紅腫、出血等,這些都是炎癥的表現(xiàn)。
西醫(yī)認為上火是一種應激性疾病,這可能和人體的免疫功能下降有關?,F(xiàn)代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都不大健康,吃得太好,攝入的營養(yǎng)和熱量太高,腸道無法正常吸收或排解,積聚在體內形成毒素,長期以外會孳生細菌,降低免疫力。
如何下火?
所以,對于上火的治療,總的原則是多飲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最好少吸煙,少飲酒,少食過于油膩性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干燥,小便不混濁。如有輕微上火現(xiàn)象,平時可以吃些梨、藕類的食物。對于上火嚴重的人,還是要依靠藥物的幫助。
著火了要用水來救火,但不是所有的火都能消除。要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癥狀來辯證施治。而且,市場上都出售的去火藥多屬于治療“實火”,所以,想要“藥到病除”,最好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去醫(yī)院請教醫(yī)生。
“上火”的主要癥狀
口苦、目赤、頭暈、食欲下降、咽喉腫痛、眼結膜充血、眼瞼上長針眼(醫(yī)學上叫麥粒腫)、小便短赤、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皰疹(單純性皰疹)等。
防治“上火”的方法:
(1)有“上火”征兆時,可口服牛黃解毒片(丸),每次2片(丸),每天2次。
(2)患有口腔潰瘍時,可外用口腔潰瘍散,口服維生素C和B2。
(3)患有眼結膜炎時,可滴0.25%氯霉素眼藥水,每2~3小時1次。
(4)患有麥粒腫者,白天點0.25%氯霉素眼藥水,睡前可涂金霉素(或紅霉素)眼膏。尚未成熟的麥粒腫,可用濕毛巾熱敷。
(5)有單純皰疹者,可用皰疹凈或病毒唑藥水,口服病毒靈,每天3次,每次2片。
(6)“上火”時,吃些“敗火”藥,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三黃片等,這些中成藥大多有潤肺、滑腸、滋陰等“瀉火”作用。
(7)在服藥的同時,還應多飲水,飲食清淡,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