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海掇珠 少光 循環(huán)往復(fù)的回文詩 回文詩,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回還往復(fù),正讀倒讀皆成章句的詩篇。據(jù)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載,回文詩為道原所創(chuàng),但今已失傳?,F(xiàn)在人們能見到的較早的回文詩,最著名的要屬東晉前秦女作家蘇蕙的《回文璇璣圖》。詩共八百四十一字,題于一幅八尺見方的錦上,縱橫往復(fù),皆成章句。武則天的《璇璣圖序》說是“題詩二百余首,”但后來有人細加尋繹,據(jù)說能得詩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一般的回文詩則只能正讀倒讀,一首變二。據(jù)說一位佚名作者在廣東某地一座觀山古詩壁上,題了這樣一首回文詩: 悠悠綠水傍林偎, 日落觀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 冷井寒泉碧映臺。 鷗飛滿浦漁舟泛, 鶴伴閑亭仙客來。 游徑踏花煙上走, 流溪遠掉一蓬開。 此詩正讀倒讀,都是一首盎然成趣的寫景詩:山上孤寺,山下綠水,林木相偎,明月高照;漁舟輕泛,仙鶴伴客。好一幅《山寺明月圖》! 清代張奕光有一首《岳武穆王墓》回文詩: 今古垂芳遺廟立, 拜瞻空恨一秦奸。 森森柏樹枝南向, 凜凜忠魂夜北看。 心赤負冤沉獄死, 草青埋骨痛碑殘。 欽徽是日無家返, 深怨讒書封蠟丸。 作者憑吊岳武穆王墓,觸景生詩。全詩不論正讀倒讀,都悲憤沉郁,痛恨奸臣、敬仰忠烈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少見的抒情性回文詩。因為一般的回文詩作者都視作回文詩為文字游戲,象這樣對景抒懷,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詩作,是不容易用回文詩這種形式來表現(xiàn)的。由此也可見作者詩藝的高超嫻熟了。 一字到底的詩 詩的語言,要求凝煉,生動而又豐富多彩。在短短一首詩里,如果同時出現(xiàn)某一個字或詞好幾次,總會顯得干巴巴的,使人覺得詞匯太貧乏了。但是,一切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如果技巧高超,運用得當(dāng),在一首詩里反復(fù)出現(xiàn)同一個字或詞,卻也能使人耳目一新。六朝梁詩人鮑泉,便有一首《奉和湘東王春日》的詩: 新鶯始新歸, 新蝶復(fù)新飛。 新花滿新樹, 新月麗新輝。 新光新氣早, 新望新盈抱。 新水新綠浮, 新禽新聽好。 新景自新還, 新葉復(fù)新攀。 新枝雖可結(jié), 新愁詎解顏。 新思獨氤氳, 新知不可聞。 新扇如新月, 新蓋學(xué)新云。 新落連珠淚, 新點石榴裙。 全詩十八句,句句有“新”字,前十句及第十五、十六句甚至一句兩“新”。雖然此詩在內(nèi)容上并無可取之處,但在藝術(shù)形式上卻給人以“花樣翻新”之感,頗有情趣。 無獨有偶。張子厚有一首《詠芭蕉》詩: 芭蕉心盡展新枝, 新卷新心暗已隨。 愿學(xué)新心養(yǎng)新德, 長隨新葉起新知。 也是句句有“新”字。清代著名的大學(xué)術(shù)家錢大昕的名著《十駕齋養(yǎng)新錄》的“養(yǎng)新”二字,便取自此詩。 一氣呵成的頂針詩 頂針,也叫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jié)尾來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蟬連,上遞下接的一種修辭方法。往往能收到流暢如行云的藝術(shù)效果,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李白有一首《送劉十六歸山白云歌》,便是頂針詩中的杰作: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羅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不但有頂針格的詩,還有頂針格的小令。元人小令中有一首無名氏的《小桃紅·情》: 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 事到頭來不自由, 自尋思。思量往日真誠志。志誠是有;有情誰似,似俺那人兒? 這支小令以自述口氣,描寫一個年青婦女對愛情的忠貞不渝。由于在修辭上運用了“頂針格”,句與句之間聯(lián)綿而下,很好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纏綿不斷的滿腔柔情。 以詩入詩的詩 我們知道,引用也是重要的修辭手法之一。在古人的詩作里,我們常常看到詩人們引用前人的成句,以詩入詩。李白“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中的“澄江凈如練”便是謝眺的名句。蘇東坡《送張嘉州》詩: “峨嵋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FONT> 謫仙此語誰解道, 請君見月時登樓。 前兩句便是引用李白的成句。白居易《贈楊秘書巨源》詩中有句云: 早聞“一箭取遼城”, 相識雖新舊有情。 “一箭取遼城”便是楊巨源的成句。 元好問《論詩絕句》: “有情芍藥含春淚, 無力薔薇臥晚枝?!?/FONT> 招出退之山石句, 始知渠是女郎詩。 前兩句引的是秦觀的《晚春》詩。 雙聲疊韻詩 詩歌要有音樂美,使人聽起來悅耳,讀起來順口。祖先們早就懂得這個道理了。早在《詩經(jīng)》時代,他們就創(chuàng)造、使用了很多雙聲疊韻詞(又叫聯(lián)綿詞)。雙聲,便是兩字聲母相同。如“輾轉(zhuǎn)、參差、躊躇”等。疊韻,指的是兩字的韻母相同,如“燕婉、窈窕、綢繆”等。有趣的是,不但有雙聲疊韻詞,而且有雙聲疊韻的詩。我們知道,詩講究平仄交錯,抑揚頓挫。除了要求押韻之外,在平仄和對仗上還有嚴格的要求。要使整句、甚至整首的用字的聲母或韻母都一樣是相當(dāng)難的,但還是有人作出來了。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便有一首《示封中錄》的雙聲詩: 貴館居金谷, 關(guān)扃隔稿街。 冀君見果顧, 郊間光景佳。 現(xiàn)在用普通話念起來,有些字念g聲母,有些字念j聲母,但在庾信的時代,它們?nèi)悄頶聲母的字。 今天看來,這些雙聲疊韻詩可借鑒之處并不多,內(nèi)容貧乏是一方面,形式上也覺拗口拗舌。我們只能把它看作一種文字游戲,但詩人們熟練運用語音知識的高超技巧,卻是可以學(xué)習(xí)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