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戴明博士 質量管理專家 戴明(W.Edwards.Deming)(1900 - 1993)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他因對世界質量管理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而享譽全球。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質獎",至今仍是日本品質管理的最高榮譽。作為質量管理的先驅者,戴明學說對國際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始終產生著異常重要的影響。他認為,"質量是一種以最經濟的手段,制造出市場上最有用的產品。一旦改進了產品質量,生產率就會自動提高。" 1950年,戴明對日本工業(yè)振興提出了"以較低的價格和較好的質量占領市場"的戰(zhàn)略思想。八十年代初,他受命于福特汽車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唐納德·彼得森(Donald Peterson),來到底特律。那時的福特汽車公司由于日本競爭對手的沖擊而"內出血",正步履維艱地掙扎出"Pinto"質量事故的厄運。Pinto 事件是福特汽車公司在現(xiàn)在的輪胎質量事件之前的一次最大的質量事故。戴明提出長期的生產程序改進方案、嚴格的生產紀律以及體制改革。戴明博士將一系列統(tǒng)計學方法引入美國產業(yè)界,以檢測和改進多種生產模式,從而為后來杰克·韋爾奇等人的六個西格馬管理法奠定了基礎。 同當今許多質量管理法不同的是,戴明不僅僅是在科學的層面來改進生產程序。戴明用他特有的夸張語言強調:"質量管理 98% 的挑戰(zhàn)在于發(fā)掘公司上下的知識訣竅。"他推崇團隊精神,跨部門合作,嚴格的培訓,以及同供應商的緊密合作。這些觀念遠遠超前于八十年代所奉為經典的"能動性培養(yǎng)。" 然而,戴明一直自覺地保持著一個局外人的身份。正因為如此,他的觀念和方法才那么有效,同時又富有爭議。個頭很高的戴明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在大庭廣眾對業(yè)界大腕出言不遜,可工人和工程師們卻對他崇敬有加。業(yè)余時間,戴明喜歡譜寫教會禮拜歌曲。戴明贏得了眾多首席執(zhí)行官的愛戴,但也常遭白眼。 著名企業(yè)改造專家約翰·惠特尼(John O. Whitney)說:"美國需要戴明這種震蕩療法。多虧了戴明,現(xiàn)在美國的首席執(zhí)行官才真正理解程序的重要性。"許多質量管理專家認為,戴明的理論幫助日本從一個衰退的工業(yè)國轉變成了世界經濟強國。 理論觀點 戴明學說簡潔易明,其主要觀點"十四要點(Deming's 14 Points)"成為本世紀全面質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論基礎。 1.創(chuàng)造產品與服務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層必須從短期目標的迷途中歸返,轉回到長遠建設的正確方向。也就是把改進產品和服務作為恒久的目的,堅持經營,這需要在所有領域加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 2.采納新的哲學:必須絕對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產品和松散的服務。 3.停止依*大批量的檢驗來達到質量標準:檢驗其實是等于準備有次品,檢驗出來已經是太遲,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確的做法,是改良生產過程。 4.廢除"價低者得"的做法:價格本身并無意義,只是相對于質量才有意義。因此,只有管理當局重新界定原則,采購工作才會改變。公司一定要與供應商建立長遠的關系,并減少供應商的數(shù)目。采購部門必須采用統(tǒng)計工具來判斷供應商及其產品的質量。 5.不斷地及永不間斷地改進生產及服務系統(tǒng):在每一活動中,必須降低浪費和提高質量,無論是采購、運輸、工程、方法、維修、銷售、分銷、會計、人事、顧客服務及生產制造。 6.建立現(xiàn)代的崗位培訓方法:培訓必須是有計劃的,且必須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標準上。必須使用統(tǒng)計方法來衡量培訓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現(xiàn)代的督導方法:督導人員必須要讓高層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知道之后,管理當局必須采取行動。 8.驅走恐懼心理:所有同事必須有膽量去發(fā)問,提出問題,表達意見。 9.打破部門之間的圍墻:每一部門都不應只顧獨善其身,而需要發(fā)揮團隊精神。跨部門的質量圈活動有助于改善設計,服務,質量及成本。 10.取消對員工發(fā)出計量化的目標:激發(fā)員工提高生產率的指標、口號、圖像、海報都必須廢除。很多配合的改變往往是在一般員工控制范圍之外,因此這些宣傳品只會導致反感。雖然無須為員工訂下可計量的目標,但公司本身卻要有這樣的一個目標:永不間歇地改進。 11.取消工作標準及數(shù)量化的定額:定額把焦點放在數(shù)量,而非質量。計件工作制更不好,因為它鼓勵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礙基層員工工作暢順的因素:任何導致員工失去工作尊嚴的因素必須消除,包括不明何為好的工作表現(xiàn)。 13.建立嚴謹?shù)慕逃芭嘤栍媱?/P> ?。河捎谫|量和生產力的改善會導致部分工作崗位數(shù)目的改變,因此所有員工都要不斷接受訓練及再培訓)。一切訓練都應包括基本統(tǒng)計技巧的運用。 14.創(chuàng)造一個每天都推動以上13項的高層管理結構 戴明環(huán)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環(huán)的概念,所以又稱其為"戴明環(huán)"。PDCA循環(huán)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 P(Plan)--計劃。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劃的制定; ◆ D(Do)--執(zhí)行。執(zhí)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xiàn)計劃中的內容; ◆ C(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zhí)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 ◆ 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標準化,或制定作業(yè)指導書,便于以后工作時遵循;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xiàn)。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huán)中去解決。 1.周而復始 PDCA循環(huán)的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huán)結束了,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又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huán),依此類推。 2.大環(huán)帶小環(huán) 類似行星輪系,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整體運行體系與其內部各子體系的關系,是大環(huán)帶動小環(huán)的有機邏輯組合體。 3.階梯式上升PDCA循環(huán)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循環(huán),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過程。 4.統(tǒng)計的工具 PDCA循環(huán)應用了科學的統(tǒng)計觀念和處理方法。作為推動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稱為"四個階段"、"八個步驟"和"七種工具"。 是:P、 D、C、A。 ◆ 分析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問題; ◆ 分析質量問題中各種影響因素; ◆ 分析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 ◆ 針對主要原因,采取解決的措施; 為什么要制定這個措施? 達到什么目標? 在何處執(zhí)行? 由誰負責完成? 什么時間完成? 怎樣執(zhí)行? ◆ 執(zhí)行,按措施計劃的要求去做; ◆ 檢查,把執(zhí)行結果與要求達到的目標進行對比; ◆ 標準化,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制定相應的標準; ◆ 把沒有解決或新出現(xiàn)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huán)中去解決。 在質量管理中廣泛應用的直方圖、控制圖、因果圖、排列圖、作關圖、分層法和統(tǒng)計分析表等。 戴明學說反映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面性,說明了質量管理與改善并不是個別部門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層領導和推動才可奏效。 戴明學說的核心 可以概括為: ◆ 高層管理的決心及參與; ◆ 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 ◆ 通過教育來提高質量意識; ◆ 質量改良的技術訓練; ◆ 制定衡量質量的尺度標準; ◆ 對質量成本的分析及認識; ◆ 不斷改進活動; ◆ 各級員工的參與。 戴明博士有一句頗富哲理的名言:"質量無須驚人之舉。"他平實的見解和驕人的成就之所以受到企業(yè)界的重視和尊重,是因為若能有系統(tǒng)地、持久地將這些觀念付諸行動,幾乎可以肯定在全面質量管理上就能夠取得突破。 光輝歷程 1900 (威廉·愛德華茲·戴明1900年10月14日生于伊阿華州蘇城,幾次搬家后定居于懷俄明州的鮑威爾。) 1921 (戴明就讀于懷俄明大學,1921年獲工程學士學位。) 1925 (1925年他繼續(xù)在科羅拉多大學深造并獲數(shù)學及物理學碩士學位。) 1928 (1928年獲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40 (在1940年人口統(tǒng)計的準備工作中,統(tǒng)計過程控制代替了正常的辦公運作,這樣把一些過程的生產效率提高了 6 倍。) 1946 (1946 年日本科學家與工程師聯(lián)盟( JUSE ) 成立后,他開始與此組織建立聯(lián)系,戴明由此逐漸成名并應 JUSE 之邀為日本人講述他的統(tǒng)計方法。) 1956 (1956年,美國質量協(xié)會授予戴明“休哈特獎章”( Shewhart Medal ) 。) 1980 (20世紀70 年代末,戴明開始同美國主要組織合作,但是直到1980年6月,“如果日本可以,為什么我們不能?”一文被國家廣播電臺( NBC )廣播之前,戴明的著作相對來講還是默默無聞。戴明因此一舉成名,在質量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1986 (1986年他的第一本暢銷書《轉危為安 》( Out of Crisis ) 出版。) 1993年12月20日,戴明博士以93歲的高齡在他華盛頓的家中與世長辭。 |
|
來自: Life loves > 《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