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孫溫 繪本《紅樓夢》全本 ![]() 清代著名國畫大師孫溫用36年的時間,熬盡一生心血工筆重彩繪制的230幅巨幅圖畫,現(xiàn)存藏于大連旅順博物館,2004年在國內(nèi)首次展出,引起世界性的轟動。大型《紅樓夢》電視劇人物服飾、室內(nèi)布景、室外布景均參照孫溫圖畫設(shè)計。其中,新版“紅樓夢電視劇”劇照,用的就是孫溫圖畫中的一幅。 《紅樓夢》作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家喻戶曉,老少咸知的名著,從流傳之日起便是眾多畫工心儀的絕佳題材。兩百多年來,相關(guān)繪本層出不窮,國畫、年畫、版畫、壁畫、連環(huán)畫和人物繡像均有, 然而,真正像孫溫所繪《全本紅樓夢》這樣的出類拔萃之作卻是屈指可數(shù)。從涵蓋全書囊括主要情節(jié)而言,從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想象而言,從對細(xì)節(jié)的精確描繪而言,從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完美程度而言,《全本紅樓夢》可毫不夸張地列為兩百年來的奪冠之作。 孫溫,豐潤人,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即1818年,經(jīng)歷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幾個朝代,卒年不詳。他畫這套畫,大約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開始醞釀、著手,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體竣工,前后有三十六年之久,而其中大多數(shù)畫幅完成于1884年至1891年這七年之間,也就是說,這位畫師差不多從五十歲起一直到八十五歲,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畫的創(chuàng)作中,比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chuàng)作《紅樓夢》耗費的心血還多三四倍。其繪本表現(xiàn)情節(jié)之詳盡、筆法之精細(xì)、構(gòu)圖之精美、篇幅之宏大,均為清代同題材繪畫作品所僅見。 孫溫繪本,是大幅絹本工筆彩繪畫冊,鳥瞰構(gòu)圖,將大觀園諸多景致悉數(shù)入畫。從第二幅畫開始,依次描繪出全本《紅樓夢》的故事情節(jié)。每個章回情節(jié)所用畫幅數(shù)量不盡相同(有的一回就用了十幾幅圖,而有些章節(jié)則合二為一),但畫面始終是圍繞著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而推進的。畫面包括山水人物、花卉樹木、亭臺樓閣、珍禽走獸、舟車轎輿、鬼怪神仙及博古雜項等,幾近包括全部畫科內(nèi)容,僅人物就達3700余人。 繪本以石頭記大觀園全景為開篇,繼之繪以青埂峰下渺渺真人與茫茫大士談?wù)擃B石之圖,然后從第一回開始正式描繪《紅樓夢》故事。孫溫并不拘于“每一回畫兩圖”,視自己的構(gòu)思而有所破格。如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這句上聯(lián)所包含的內(nèi)容,可能為孫溫所偏愛,竟一連畫了13幅。人物十分精細(xì),而且不厭其人多,令人嘆為觀止。如第二十二回,回目上聯(lián)“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所包含的內(nèi)容是賈府搭臺為薛寶釵慶生辰,寶釵向?qū)氂裰v戲臺上所演劇目《山門》的曲文之妙。畫中“觀戲者”竟有38人,臺上“演戲者”6人,后臺“勾臉者”1人,加上廳堂上的屏風(fēng)畫《麻姑獻壽》,人物總共多達46人?!?/font> 《紅樓夢》全圖處處體現(xiàn)了孫溫的巧妙構(gòu)思,充滿藝術(shù)魅力。譬如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動唇舌 不肖種種大承笞撻”,畫面做了二度空間處理,以花卉樹木和粉墻屋宇做出巧妙的空間分割:右下角繪的是賈環(huán)告寶玉的刁狀,左上角則是賈政正高舉板子“怒笞寶玉”,中間部分穿插畫賈母等人趕來相救——三個連續(xù)的情節(jié)被安排得既自然合理,又巧妙有趣。此類妙手天成的佳構(gòu),俯仰皆是。 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現(xiàn)存畫面總計230幅,以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了千古奇書《紅樓夢》的主要情節(jié)。畫心絹本,縱43.3厘米,橫76.5厘米。絹包木板封面,無題簽,無題跋。其畫面保存完好,色澤鮮亮如初。1959年7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無意中得到這套珍貴的畫冊,之后撥交給旅順博物館,但其流傳經(jīng)過不詳,已經(jīng)無法考證。這套精美畫像的作者孫溫雖然在諸家畫史和地方志書中皆未載其名,但依然不影響其繪本《紅樓夢》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