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最悠久、最大眾化的“非遺” [ 來源:齊魯晚報 | 發(fā)布日期:2012-09-05 ] 石平
漢字是中華民族得以一統(tǒng)、延續(xù)、繁衍、發(fā)展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同時它本身又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文化,因此談中華文化,就離不開漢字。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能像漢字一樣,從本身的外在形式、音韻格律,象形會意內(nèi)涵意義到演變傳承,都具有極大的魅力。漢字是什么?漢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jié)晶,是有著鮮活生命的“你”“我”“他”。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chǎn)生,有據(jù)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漢字之美,美在形體。你看吧,每個字都有不同的神韻,“明”是由兩個象形字“日”和“月”組成的會意字,“是太陽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漢字之美,美在風骨。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tǒng)一的大國的存在,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講著多少互相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漢字的魅力卻成了交響樂隊的總指揮;漢字之美,美在精髓。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正因為如此,漢語成為當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文字,目前地球上使用漢字的人口大約超過14億,占世界人口的26%。 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書法藝術(shù)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漢字書法藝術(shù)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關(guān)注。漢字已走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來、使用者眾多、充滿哲理內(nèi)涵的象形表意文字。 漢字歷經(jīng)甲骨、金文、篆隸、行書、草書、楷書的演變,其字義與字形兼具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和屬性。它見證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積累凝聚了豐富深厚的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富有生命力的載體。漢字常在,國魂不朽,中文,永遠靈秀和清純。 (編輯:張雪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