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器(5)

 書樓尋蹤館 2012-09-09


 

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器(5)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12)

矢鏃,春秋后期,長7.5cm,寬2.2cm,重0.0185kg

  此矢鏃銳鋒,兩翼張開,翼端呈收削之勢。

  青銅鏃始見于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是我國最早的青銅兵器之一,商代早期已大量使用。西周時期可見帶鋌雙翼鏃,有的雙翼還呈鏤空狀。春秋時期常見的形制有翼型和無翼型,其中翼型鏃之雙翼出現(xiàn)了收削的趨勢。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蔡子匜,春秋后期,通高11.9cm,寬27.3cm,重1.1kg

  匜曲緣,淺腹,短槽流,小圓鈕形鋬,平底。口外飾雷紋和蟠虺紋。器內(nèi)底有銘文2行7字:

  蔡子佗自

  作會匜。

  大意是蔡國的公子佗自做盛盥洗用水的匜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蟠虺紋鑒,春秋后期,通高34.3cm,口徑42.5cm,重5.6kg

  鑒窄口緣,束頸,短肩。四獸耳銜環(huán),兩兩相對。腹部圜收,下有短圈足。鑒身的主體紋飾是相互纏繞、呈網(wǎng)格狀布局的虺紋,在中部加飾兩道凸起的三角云紋帶。足飾兩周橫向排列的海貝紋。此鑒整體造型與裝飾勻稱諧調(diào),是鑒中的佳品。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齊縈姬盤,春秋后期,通高15cm,寬55.5cm,重11.39kg

  盤侈口,淺腹,圈足外撇。雙附耳起于腹部,耳之上邊緣處各飾一對伏犧。盤外壁以一蟠螭紋為主體紋飾。器內(nèi)底有銘文4行23字:

  齊縈姬之

  作寶盤,其眉

  壽萬年無疆,

  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大意是記齊國縈姬的侄女(“”在古文獻中指侄女)做寶盤,祈望萬年長壽無疆,了孫后代寶用此盤祭享。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16)其次勾鑃,春秋后期,通高51cm,寬19.9cm,重7kg

  器曲口,腔體窄而深,兩側(cè)略傾,長柄。腔體近柄處飾回紋和蕉葉紋。兩側(cè)鼓部有銘文32字:

  唯正(月)初吉丁亥,其次擇其吉金鑄句鑃。

  以享以孝,用祈萬壽。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大意是:在正月第一個吉日丁亥這一天,其次選上好的銅料鑄此勾鑃,用來祭享以表達孝意,祈求萬壽。子孫后代,永保用之。

  此器為浙江武康山出土,同出7枚,其中兩件有銘文。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蟠虺紋□,高32.5cm,口徑24.6cm,重7.08kg

  (音靈)大口外侈,有一周平邊,頸大而短,廣肩,上飾雙獸耳,耳上套環(huán),大腹,平底。以蟠虺紋為主題紋飾。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魯大司徒□,高28.6cm,寬25.2cm,重7.24kg

  直口淺盤,平底,圈足,腰部有一束箍。蓋上有花瓣形捉手,可卻置。整體飾變體蟠虺紋,蓋的捉手和圈足鏤空。

  蓋、器對銘,各4行25字:

  魯大司徒厚氏

  元作膳(音甫),其眉

  壽萬年無疆,子子

  孫孫永寶用之。

  銘文大意:魯國的大司徒厚氏元自做盛食之,祈望萬年長壽無疆,子孫后代永遠寶用此器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能原镈,通高40.8cm,寬31.8cm,重18.84kg。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縣)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撥交故宮。

  這件镈用以懸掛的鈕由兩獸相對而成,兩面有36枚扁平乳丁,構(gòu)成镈身紋飾的主體,其余部分則飾以蟠虺紋。

  镈的兩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鑄銘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稱勞曰利,連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毙袆t曰:“自余”。

  能原镈是一成組的編镈,由數(shù)器銘文合為一整篇,本器銘文只是其中一段。這一組編镈共有多少件,現(xiàn)已難于查考。已知除故宮這件外,臺北故宮也有一件。從銘文內(nèi)容來看,整組編镈的數(shù)目遠不止這兩件。這組器上的文字極難釋讀,過去的學(xué)者依稀認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為“能原鐘”,或干脆承認無法釋讀,名之為“奇字鐘”。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南方(如當時的楚、蔡、徐、曾、吳、越等國)盛行一種極為夸張的美術(shù)體字,被稱為“鳥蟲書”,其特點是文字筆畫與鳥形畫混寫在一起。經(jīng)過數(shù)代學(xué)者的研究分析,這種書體大多數(shù)字的書寫規(guī)律已被掌握,但鑄刻在越國樂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屬變體的鳥蟲書,仍難以釋讀, “能原镈”就是其中的一組典型器物。

  近來,我院為解決金文研究中的這一難題,在院刊發(fā)起對“能原镈” 的討論,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廣泛支持。其中,曹錦炎先生的論文對這組銘文的總體內(nèi)容提出了解讀看法,現(xiàn)將他對镈銘內(nèi)容的分析轉(zhuǎn)述如下:

  “由于莒國擴張疆土,侵及了邾國,越國為之調(diào)停,主持了這次疆土劃分,并趁機擴土筑城,將邾、莒兩國連在自己腳下。銘文記錄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辭內(nèi)容?!?/font>

  (越:春秋時期南方古國,曾稱霸江南,并北上圖謀中原。本銘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圖中原的行動之一。)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蔡子鼎,高33cm,寬28.2cm,口徑23cm,重6.77kg

  器身連蓋近球形,蓋上有透空捉手,蓋、腹、足相對應(yīng)各鑄二環(huán),能用繩穿系,附直耳,下具三個獸蹄足。通體飾變形蟠虺紋和三角紋。蓋上鑄有5字銘文:

  蔡子之鼎。

  記此鼎為蔡子所有。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21)蟠虺紋鼎,高45cm,寬55.5cm,重24.56kg

  鼎大腹,圓底,蹄形足。有蓋,蓋飾三環(huán)鈕和三道蟠虺紋。雙附耳,耳兩面飾蟠虺紋,兩側(cè)飾回紋。腹飾二道蟠虺紋,間以繩紋。足飾獸面紋。

  此鼎器體較大,花紋精細。蓋上的三環(huán)鈕是春秋時期鼎的重要特征,以蟠虺紋為主體紋飾,也體現(xiàn)了春秋時期器物的特點


蟠虺紋大鼎,高75cm,寬102cm,口徑77cm,重64.2kg

  鼎圓形,侈口,斂頸,有附耳,圓底,蹄形足,腹前后有環(huán),環(huán)上飾獸頭。頸飾重環(huán)紋、蟠虺紋、三角紋,腹上下飾二道繩紋,間飾蟠虺紋、下垂蕉葉紋,足飾獸面紋。

  此鼎是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器中最大的鼎,其蹄形足具有春秋時期鼎足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晚期出現(xiàn)的重環(huán)紋,至春秋時逐漸被蟠虺紋等所替代,而本器上同時有重環(huán)紋和蟠虺紋,是兩種紋飾轉(zhuǎn)換過程的反映。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鏃,戰(zhàn)國后期,通長5.3cm

  鏃之橫截面作三角形,狹刃,十分鋒利。

  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弦彈發(fā)可射向遠處。青銅鏃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xiàn),屬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兵器之一。其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三翼與三棱三類,隨時代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戰(zhàn)國時期,遠射的三棱矢鏃已改成鐵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松石缶,戰(zhàn)國時期,通高19.6cm,寬20.6cm,重1.78kg

  缶小口,直頸,弧腹,最大徑在上腹部,下斂,平底,矮圈足?;y共分5層:第一層在口下,第二至第五層在腹部。腹上的4層紋飾均以雙弦紋圈為界紋。第一至第四層紋飾為幾何形圖案,第五層紋飾為垂葉紋帶。值得一提的是,此銅缶表面所鑄的淺凹的花紋只是其裝飾的一部分,鑄造者最初在花紋的凹槽中還嵌入了松石粉或黑色涂料,可惜現(xiàn)已全部脫落。不過我們?nèi)钥上胍娢羧阵旧蟽煞N不同色澤的對比所形成的絢麗多彩的裝飾效果是多么的令人賞心悅目。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31(嵌松石蟠螭紋豆,通高39cm,寬24cm,重3.05kg

  豆圓形,兩側(cè)有雙環(huán)耳,束腰,高足,蓋頂有平捉手,可以倒置。蓋、器身飾蟠螭紋,高足兩端飾垂葉紋,中部飾菱紋。通體紋飾均以松石鑲嵌。

126)蛙紋匜,戰(zhàn)國前期,高11.5cm,寬22.4cm,重0.68kg

  匜一側(cè)有獸頭形流,獸雙目上視,側(cè)立耳,闊口方便泄水,獸頭頂部飾有蛙紋。另一側(cè)為屈舌獸首鋬。寬腹上部僅飾一周以雙線勾邊的三角紋帶。圓底下有3只獸足。此器造型獨特,構(gòu)思巧妙,特別是器流的造型極具創(chuàng)意。

(127)_輪內(nèi)戈,戰(zhàn)國前期,長37cm,寬12.2cm,重0.5kg

  此戈曲首,內(nèi)后有輪,輪前有一圓孔,圓孔上下一面飾一龍一虎,另一面飾二蛇,近輪處飾一龜紋。

  此戈造型別致,工藝考究,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兵器,而是象征物主身份和地位的儀仗用兵器。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28

蟠螭紋編鐘(9件),戰(zhàn)國前期,通高21.1cm,寬14.6cm,重2.57kg;通高19.8cm,寬13.8cm,重2.17kg;通高18.9cm,寬12.8cm,重1.7kg;通高16.9cm,寬11.5cm,重1.36kg;通高15.6cm,寬10.8cm,重1.12kg;通高14.3cm,寬9.9cm,重1.04kg;通高13.2cm,寬8.8cm,重0.89kg;通高11.8cm,寬8.2cm,重0.72kg;通高11.5cm,寬7.8cm,重0.64kg 器橢圓體,尖角,橋形口,橋鈕。飾36短“枚”,圍以綯紋,鈕、“篆”飾蟠虺紋,兩“舞”飾雙蟠螭紋。

  此套編鐘的銅胎質(zhì)量上乘,造型優(yōu)美,表面經(jīng)過仔細的打磨加工,紋飾秀麗,是同類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編鐘是用作宗廟祭祀與宗族宴饗時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大小相次懸掛起來,用木槌敲擊。禮樂制度中編鐘的數(shù)量與懸掛方式也在貴族階級中有分等級、定名位的作用。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29

嵌紅銅龍紋瓿,通高34.3cm,寬44.5cm,重10.72kg

  瓿圓體,小口,大腹,肩上有二環(huán),有蓋,蓋頂部正中有一環(huán)。蓋、器肩及腹下部飾菱紋,腹部飾龍紋。紋飾均以紅銅鑲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單孝子鼎,通高23.6cm,寬31.8cm,口徑21cn,重4.64kg

  鼎圓體,三蹄形足,雙附耳,有蓋,蓋上飾三犧。器身飾弦紋二周。

  蓋、器對銘,各鑄銘文16字:

  王四月,單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鑄飤鼎鬲。

  意為在王四月庚寅這一天,單孝子命鑄煮食之鼎。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松石蟠螭紋豆,通高39cm,寬24cm,重3.05kg

  豆圓形,兩側(cè)有雙環(huán)耳,束腰,高足,蓋頂有平捉手,可以倒置。蓋、器身飾蟠螭紋,高足兩端飾垂葉紋,中部飾菱紋。通體紋飾均以松石鑲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蟠螭紋豆,通高27.8cm,寬26cm,腹徑24.4cm,重3.4kg

  豆圓體,雙附耳,矮圈足,平蓋,上鑄有四環(huán)。蓋面及腹部各飾蟠螭紋一周,耳上飾回紋,腹下部有三處突起痕跡,足有四穿孔。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33)錯金云紋敦,高10.2cm,寬21.2cm,口徑16cm,重1.18kg

  器作半球形,雙環(huán)耳,三短足。通體錯金花紋??谘仫棊缀渭y一周,腹中部飾流云紋,下部飾竊曲紋、垂葉紋,足飾獸面紋。原有蓋,已失。

  此器為清宮舊藏文物。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32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外卒鐸,通高11cm,寬9cm,重0.46kg

  鐸橋形口,方柄中空,柄內(nèi)有橫梁,隧飾獸面紋。

  隧兩面分別有銘文5字,一面為鑄造文字: “外卒鐸”。一面為刻畫文字:“鍾尹。”

  “外卒鐸”記此為外卒之鐸,“鍾尹”則是官名。



134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羽紋四耳缶,高40cm,口徑21.6cm,腹徑42.3cm

  缶圓體,直頸,圓肩,大腹,圈足,有四獸首銜環(huán)耳。頸、腹部飾羽紋,肩部飾蟠螭紋,腹下部飾垂葉紋,垂葉紋內(nèi)為獸面紋。

  此器為清宮舊藏文物,熟坑
135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楚王酓璋戈,長22.3ccm,寬7.2cm,重0.22kg

  戈長援,有“胡”,胡殘,援及胡飾嵌金鳥篆銘文18字:

  “楚王酓璋嚴南越,用作戈,以邵揚文武之。”

  記楚王酓璋重擊南越,作此車戰(zhàn)用戈,用以宣揚先王之武功。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君子之弄鬲,通高14cm,寬18.4cm,口徑15cm,重1.76kg

  鬲圓體,大腹,三短足,雙附耳,有蓋,蓋上有三環(huán)。蓋、器各飾方塊绹紋二周,附耳上遍飾花紋。器口沿處鑄有銘文5字:

  君子之弄鬲。

  意為君子用于賞玩的鬲。

  商周時期,青銅禮器是最為莊嚴神圣的祭祀用品,但到了戰(zhàn)國時代,青銅器的地位隨著整個奴隸制度的“禮崩樂壞”而大為下降,甚至成為賞玩用器,“君子之弄鬲”的銘文就說明了這一點。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38)鳥形盉,通高26.3cm,寬30.4cm,重3.39kg

  盉整體作立鳥形,虎形提梁,四獸足,蓋與提梁間有活環(huán)相連,鳥首上喙與鼻間以活環(huán)相連接,倒水時可以自動張開。兩翼飾大鳳尾紋。足、流尾均為分鑄后再與器身拼合為一體。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39

螭梁盉,高24.2cm,寬24.2cm,重3.52kg

  短頸,廣肩,有提梁,肩部有流,圓體,鼓腹,腹底圓,下有三異獸形足。

  提梁整體作鏤空螭形,螭首扁平,尾下垂,有四爪,螭身弓起,呈橋狀,首、尾分別置于器口兩側(cè)肩部,這種鏤空螭梁在青銅器中是比較少見的。蓋頂正中有一猴形鈕,猴曲腿蹲坐,頸上套一環(huán),環(huán)上有鏈,猴單爪握鏈,鏈的另一端與梁上的環(huán)鈕相連。猴的神態(tài)自然生動。流作鳥首形,鳥首頂上伏臥一小虎。三足為站立的怪獸,人面鳥咀,額上有雙角,身側(cè)有兩翼,前爪左右各抓一蛇,形象古怪。

  盉通體滿飾花紋,蓋頂飾云紋,蓋邊飾蟠螭紋,肩及腹下飾勾連云紋,腹中部飾蟠螭紋,流飾羽紋。

  螭梁盉鑄造工藝精湛,構(gòu)思巧妙,鏤空螭梁、鳥首流、異獸足等均獨具匠心,反映出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鳥獸等動物形象刻畫的生動傳神。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40

宴樂漁獵攻戰(zhàn)紋圖壺,高31.6cm,口徑10.9cm,腹頸21.5cm,重3.54kg

  壺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獸首銜環(huán)耳?;y從口至圈足分段分區(qū)布置。以雙鋪首環(huán)耳為中心,前后中線為界,分為兩部分,形成完全對稱的相同畫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條斜角云紋帶劃分為四區(qū):

  壺頸部為第一區(qū),上下兩層,左右分為兩組,主要表現(xiàn)采桑、射禮活動。采桑組樹上、下共有采桑和運桑者五人,表現(xiàn)婦女在桑樹上采摘桑葉,可能表現(xiàn)的是后妃所行的蠶桑之禮。畫中男子束裝佩劍,似在選取弓材。習射組四人在一建筑物下依次較射,前設(shè)侯,侯為箭靶?!缎V雅·釋器》:“射有張布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 ”。這里描繪的應(yīng)是古時舉行射禮時的場景。

  第二區(qū)位于壺的上腹部,分為兩組畫面。左面一組為宴享樂舞的場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儀,榭欄下有二圓鼎,二奴仆正從事炊事操作。下面是樂舞部分,簨簴上懸有鐘磬,旁立建鼓和丁寧,圖中三人敲鐘,一人擊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寧,尚有一人持號角狀的吹奏樂器在演奏,表現(xiàn)了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右面一組為射獵的場景,鳥獸魚鱉或飛、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繒繳弋射,一人立于船上亦持弓作射狀。

  第三區(qū)為水陸攻戰(zhàn)的場面。一組為陸上攻守城之戰(zhàn),橫線上方與豎線左方為守城者,右下方沿云梯上行者為攻城者,短兵相接,戰(zhàn)斗之激烈,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另一組為二戰(zhàn)船水戰(zhàn),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陣線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擊鼓助戰(zhàn),即所謂鼓噪而進。船上人多使用適于水戰(zhàn)的長兵器,二船頭上的人正在進行白刃戰(zhàn),船下有魚鱉游動,表示船行于水中,雙方都有蛙人潛入水中活動。畫中的戰(zhàn)斗情景雖受畫面的限制,僅能具體而微,然而刻畫生動,戰(zhàn)士們手持武器,頭裹巾幘,射者支左居右,張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后運,雙足穩(wěn)立;架梯者高擎雙手,大步跑進;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蕩槳者前屈后翹,傾身搖蕩;潛泳者揚臂蹬足,奮力游動。作者以極其豐富的想象力,準確地抓住每一人瞬間的具有特征的動作,構(gòu)成了一幅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本區(qū)位于壺的下腹部,界面寬,圖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區(qū)采用了垂葉紋裝飾,給人以敦厚而穩(wěn)重的感覺。

  此壺紋飾內(nèi)涵豐富,形象逼真,再現(xiàn)了古代社會生活的一些場景。它不僅是我國青銅器中的藝術(shù)珍品,在美術(shù)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紅銅鳥獸紋壺,通高39.2cm,寬27.7cm,口徑12.9cm,足徑16cm,重8.2kg

  壺圓體,侈口,圈足,雙獸首耳銜環(huán)。頸飾變體蕉葉紋、云紋,肩飾云紋,腹部正中以云紋一周將壺腹隔為二區(qū),各飾鳥獸紋一周,腹下部飾交頸夔紋,圈足飾云紋。頸、肩、腹、足之云紋內(nèi)以紅銅鑲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紅銅狩獵紋壺,通高40.7cm,寬24.6cm,口徑14.7cm,足徑16.7cm,重4.82kg

  壺圓體,侈口,蓋頂雙伏獸鈕,圈足。器身被四圈寬帶紋分為四層,各層均飾狩獵紋,寬帶內(nèi)飾三角云雷紋,足飾菱形花紋。通體紋飾均以紅銅鑲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錯金銀鳥耳壺,戰(zhàn)國前期,高36.9cm,口徑17.4cm,腹徑26.1cm,足徑13.9cm,重5880g

  壺扁平敞口,束頸,伏鳥狀穿環(huán)雙耳,鼓腹,圈足。口沿鏤空處雕獸紋,平緣處飾繩紋。頸部飾錯金銀嵌綠松石云紋。肩、腹部飾流云紋并以繩紋間隔。圈足上飾貝紋一周。

  此壺設(shè)計獨特,鑲嵌精細,伏鳥狀雙耳栩栩如生,云紋古樸流暢,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時期銅器制作工藝之精湛。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赤銅象紋五環(huán)帶蓋壺,戰(zhàn)國前期,通高52cm,口徑14×12cm,腹徑37cm

  器直口,粗頸,鼓腹,器形碩大,有平蓋,環(huán)形鈕,是一種大型的盛酒器。壺身正面有一系環(huán),另在肩部兩側(cè)及腹部靠下處鑄有對稱的兩對系環(huán)。由于此器龐大,若盛滿酒再加上自重必難移動,故設(shè)計了系環(huán)用以穿繩,以便于搬運攜帶。

  此壺頸部采用淺浮雕手法鑄出一周突起的象紋,象紋簡潔而抽象,通過龐大的身軀、長卷的鼻子表現(xiàn)出大象的主要特征。壺的腹部用嵌赤銅工藝裝飾龍紋。嵌赤銅的制作工藝相當復(fù)雜,鑄器時在體表預(yù)留出凹槽,再注入赤銅而成。用此法鑄造,金屬的配比和燒鑄時火候的掌握都必須準確,需要很高的技巧。

  《詩經(jīng)·大雅·韓奕》上說:“清酒百壺”,殳季良父壺有銘文曰:“用盛旨酒”,都明確地指明了壺是用來盛酒的。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楚王酓璋劍,長50.5cm,寬4.5cm,重0.82kg

  劍長體,寬刃,有格,圓柱柄,有鐔。

  劍身上刻有銘文15字:

  楚王酓璋為從囗士,鑄用劍囗用征囗。

  銘文記楚王酓璋為從征將士鑄劍,作為征伐之用。

  此劍為1933年安徽壽縣朱家集出土。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龜魚紋方盤,通高22.5cm,長73.2cm,寬45.2cm,重23.5kg

  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底,四獸首銜環(huán),底部鑄有四獸形足。口沿飾蟠螭紋,內(nèi)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nèi)壁飾曲帶紋,外壁飾云紋及浮雕怪獸。

  龜魚紋方盤原為清宮舊藏器,形體巨大,鑄造精湛,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fā)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是戰(zhàn)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嵌紅銅蛙獸紋盤,通高12.6cm,寬41.7cm,重3.38kg

  盤圓形,圈足,雙附耳。盤口下飾蟠螭紋二周,足飾三角夔紋一周及云紋一周,雙耳飾動物紋。盤內(nèi)底正中飾一“六星”紋,周圍飾四蛙,外有八獸形紋,均以紅銅鑲嵌。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者□鐘,通高18.3cm,寬10.5cm,重1.6kg

  鐘扁鈕,橋形口,兩面有乳丁36枚,隧、篆、舞、鈕均飾蟠螭紋。

  兩面各鑄有銘文共12行24字:

  用爯

  烈壯

  光之

  于聿

  汝其

  用茲

  汝安

  乃壽

  惠

  康樂

 ?。ㄒ粢模┲?/font>

  不啻

  銘文記在越王十九年,王對者的訓(xùn)誥之辭。

  鐘是打擊樂器,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青銅禮器中最為重要的組合器之一,其形式是從鐃演化而來,因多為數(shù)鐘、乃至數(shù)十鐘同時組合使用,又稱編鐘。者鐘、镈現(xiàn)存世13件,蘇州市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各藏有一件,其余10件皆藏日本。此鐘傳為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故宮藏青銅器BRONZE <wbr>CHEZ <wbr>CITE <wbr>INTERDITE(5)

149鳥紋壺,戰(zhàn)國后期,通高37.5cm,寬24.7cm,口徑11cm,重3.48kg

  這是一件典型的秦式壺,圓體,圈足,肩部飾二獸首銜環(huán)。有蓋,蓋上三鈕,中央飾渦紋。器頸、肩、腹部淺雕鳥紋四周,并以弦紋作間隔。

  此器為河南洛陽西宮秦墓出土。

  戰(zhàn)國時期秦國銅壺在青銅器中的地位有明顯的提高,中原式鼎與秦式壺相結(jié)合是這一時期富有特征的秦國青銅容器的基本組合形式。

150錯金銀鳥紋虎子,戰(zhàn)國后期,高13.6cm,寬22.6cm,重1.7kg

  器扁圓,大腹,管狀流,有鋬。通體飾金銀絲鑲嵌紋飾,腹部以鳥紋為主題紋飾,口部、腹下部飾V形連紋。器底部飾渦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