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石

石榴石,中國古時稱為紫鴉烏或子牙烏,是一組在青銅時代已經(jīng)使用為寶石及研磨料(Abrasive)的礦物。常見的石榴石為紅色,但其顏色的種類十分廣闊,足以涵蓋整個光譜的顏色。石榴石英文 "Garnet" 來自拉丁文 "granatus" ("grain",即谷物),可能由 "Punica granatum" ("pomegranate",即石榴)而來,它是一種有紅色種子的植物,其形狀、大小及顏色都與部分石榴石結晶類似。
 常見的石榴石因應其化學成分而確認為六種種類,分別為紅榴石(Pyrope)、鐵鋁石榴子石(Almandine)、錳鋁石榴石(Spessartite)、鈣鐵石榴石(Andradite)、鈣鋁榴石(Grossular)(變種有沙弗來石(tsavorite)及肉桂石(hessonite))及鈣鉻榴石(Uvarovite)。石榴石形成兩個固溶體系列:1. 紅榴石-鐵鋁石榴子石-錳鋁石榴石 及2. 鈣鉻榴石-鈣鋁榴石-鈣鐵石榴石。
紫水晶

紫水晶(amethyst)是一種寶石,水晶的一種,呈紫色,一般被用于裝飾之用。摩氏硬度7級,成分以二氧化硅為主,其紫色早期認為是由于含錳所造成的,現(xiàn)一般認為是其中的有機物所造成,其晶體加熱后會呈黃色。最早在古埃及時代即被用作裝飾寶石之用,在中古歐洲僅有教皇或大主教才能配戴。
 近年因為許多人認為其產(chǎn)生的磁場有益于頭腦,流行佩戴紫水晶飾物或于家中擺放紫水晶,但沒有任何實際依據(jù)。
海藍寶石

海藍寶石(aqua marine)是一種寶石質(zhì)量的透明、一種精美的藍色或海藍色的綠柱石,是一種硅酸鹽礦物。

除藍色之外,亦有黃色綠玉(heliodor)、淡粉紅色綠玉(銫綠柱石)、紅色綠玉(bixbite)和白色綠玉(goshenite)

海藍寶石是一種具有六方晶系結構的綠柱石晶體,化學式是Be3Al2(SiO3)6,是一種鈹鋁硅酸鹽礦物。比重2.68到2.74,摩氏硬度從7.5到8。海藍寶石的比重位于較低的范圍,通常少于2.7。桃紅色品種表現(xiàn)出較大的比重,大約有2.8。折射率的范圍從1.57到1.58。

海藍寶石與雞血石都是3月的誕生石,亦是19周年的紀念寶石。 在中世紀時期,人們認為海藍寶石可以奇跡地克服毒物的作用。 古代的水手在航行時會佩戴海藍寶石,認為它可以保證航程的安全,并保證他們能夠安全回歸;當睡覺時,他們會把寶石放在枕頭之下,以保證睡眠充足。他們相信美人魚的魚形下身是由海藍寶石制成的。
鉆石

鉆石,又稱為“純碳”,化學中一般稱為金剛石。金剛石是無色正八面體晶體,由碳原子以四價鍵鏈接,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質(zhì)。一般而言,鉆石是指經(jīng)過琢磨的金剛石,金剛石則是指鉆石的原石。

未經(jīng)切割打磨的金剛石并沒有耀燦生輝的光芒。切割的功用是把鉆石割成可以盡量增加光線反射的形狀。鉆石的切磨也因刻面的形狀、數(shù)量及其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型式,例如:明亮式“BRILLIANT”、階梯式“STEP”、混合式“MIXED”…………..等等。1919年數(shù)學家Marcel Tolkowsky發(fā)明了一種切割方法,能令鉆石在上方看來最為生輝。這種切割方法被稱為圓多面型也就是圓形明亮式(Round Brilliant),亦即最為常見的圓形鉆石。這種鉆石一般標準是有五十七個面或五十八個面,三十三面在冠部,二十四個面或二十五個面(即在底尖處再磨一個面)在腰以下。不屬于這種切割的形狀稱為Fancy Cut,包括有方形、梨形、心形等。
祖母綠

祖母綠被稱為綠寶石之王,是相當貴重的寶石(五月的誕生石)。 祖母綠是很古老的寶石,在古埃及時代就已用做珠寶。當時的著名礦場-克利奧帕特拉(埃及艷后之名),現(xiàn)已因大量開采而耗竭。 現(xiàn)今生產(chǎn)祖母綠較有名的產(chǎn)地,首推哥倫比亞。當?shù)爻霎a(chǎn)的祖母綠品質(zhì)公認最佳。一顆祖母綠要是其產(chǎn)地確定為哥倫比亞的話,其價格會較一般祖母綠為高。其他地方的礦場則以巴西與贊比亞產(chǎn)量最大。
 祖母綠很難找得到無瑕的寶石。實際上,可以說祖母綠寶石中一定多少有裂縫及內(nèi)含物,其裂縫內(nèi)含物種類之多之復雜,甚至被研究者稱為“花園”。
 內(nèi)含物太多自然會影響寶石的價值,但對于寶石研究者來說,祖母綠的內(nèi)含物是不可多得的樣本,借由觀察到不同的內(nèi)含物,可分辨出寶石產(chǎn)地的不同,及其生長環(huán)境。

 僅管祖母綠的內(nèi)含物大大地影響了寶石的美觀,其優(yōu)美的綠色仍無其他寶石足與其匹敵。 祖母綠的綠色來自其內(nèi)的鉻離子,此特點可以查爾斯濾色鏡觀察。
 在查爾斯濾色鏡下,由于鉻離子的存在,大部份的祖母綠會呈現(xiàn)暗紅色,其他綠色代用品則大多呈現(xiàn)暗綠色。這個法則僅可在辨識時作為參考,不能據(jù)以斷定真?zhèn)危驗槟承┓侵蕻a(chǎn)的祖母綠,在濾色鏡下不呈紅色,反之,某些人造祖母綠則呈現(xiàn)強烈的紅色。
珍珠

珍珠是一種由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chǎn)的硬的、圓滑的產(chǎn)物。珍珠一般被用在首飾和珍寶行業(yè)中。

珍珠主要是一些瓣鰓綱軟體動物的產(chǎn)物。這些動物特定的上皮細胞會分泌碳酸鈣,主要是由貝殼硬蛋白粘合在一起的文石和方解石。這種混合被稱為真珠質(zhì)。珍珠的成因有:外套和甲殼的受傷,這時珍珠會作為傷口縫合分泌到傷口處。

如果有寄生蟲或是上皮組織落到動物的內(nèi)部[來源請求]。外物(如沙)是不會引起珍珠生成的[來源請求]。而人工珍珠注入的是由一層外來上皮包繞的真珠質(zhì)核。這些動物分泌的珍珠形成有數(shù)月到年不等。大顆粒的珍珠形成對于該動物來說很可能是致命的。
紅寶石

紅寶石,是剛玉的一種,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紅色來自鉻(Cr)。自然沒有鉻的寶石是藍色的藍寶石。 天然紅寶石大多來自亞洲(緬甸、泰國和斯里蘭卡)、非洲和澳大利亞,美國蒙大拿州和南卡羅萊那州也有部分生產(chǎn)。天然紅寶石非常少見且珍貴,但是人造并非太難,所以工業(yè)用紅寶石都是人造的。

紅寶石的英文名稱為Ruby,源于拉丁文 Ruber,意思是紅色。紅寶石的礦物名稱為剛玉。 紅寶石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鋁(Al2O3),因含微量元素鉻(Cr3+ )而成紅至粉紅色。屬三方晶系。晶體形態(tài)常呈桶狀、短柱狀、板狀等。集合體多為粒狀或致密塊狀。

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折光率1.76-1.77,雙折射率0.008-0.010。二色性明顯,非均質(zhì)體。有時具有特殊的光學效應-星光效應,在光線的照射下會反射出迷人的六射星光,俗稱“六道線”。硬度為9,密度3.95-4.10克/立方厘米 。無解理,裂理發(fā)育。紅寶石在長、短波紫外線照射下發(fā)紅色及暗紅色螢光。
橄欖石

橄欖石是一種鎂與鐵的硅酸鹽,其化學式為(Mg,Fe)2SiO4. 它是地球中最常見的礦物之一,也出現(xiàn)在部分隕石、月球、火星及一些彗星上(如維爾特二號彗星上彗發(fā)部分的塵埃,以及坦普爾一號彗星的彗核)。
 橄欖石(olivine)因顏色如橄欖(olive)而得名,寶石級的橄欖石又稱翠綠橄欖石或貴橄欖石(peridot),這一名稱直接源于法文peridot。橄欖石是鎂橄欖石(Mg2SiO4)—鐵橄欖石(Fe2SiO4)類質(zhì)同像系列中最常見的一個成員,也是這兩種端元組分形成的固溶體。橄欖石的成分經(jīng)常由鎂橄欖石(Fo)和鐵橄欖石(Fa)這兩種端元組分的摩爾百分比表示,例如Fo70 Fa30表示鎂橄欖石端元組分占70%的橄欖石。在常壓下,鎂橄欖石有非常高的熔點(接近1900°C),但鐵橄欖石的熔點就低了很多,只有約1200°C。熔點以及其他物理量隨橄欖石的成分在鎂橄欖石與鐵橄欖石這兩種端元組分之間連續(xù)變化。除了氧、硅、鎂和鐵這四種元素之外,橄欖石只含有很少量的其他元素,常見如錳和鎳。
 與橄欖石結構相似的礦物組成了橄欖石類礦物。此類礦物包括錳橄欖石(Mn2SiO4)、鈣鎂橄欖石(CaMgSiO4)以及鈣鐵橄欖石 (CaFeSiO4)。

橄欖石是八月的誕生石[5](一說九月)。 橄欖石是結婚十六周年的紀念寶石。 寶石級的橄欖石可作為飾品。 橄欖石可做為耐火材料。
藍寶石

藍寶石,是剛玉寶石中除紅色的紅寶石之外,其它顏色剛玉寶石的通稱,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 一般認為藍寶石的英文sapphire源自希臘文sappheiros,意為藍色的石頭。
 藍色的藍寶石,是由于其中混有少量鈦(Ti)和鐵(Fe)雜質(zhì)所致;藍寶石的顏色,可以有粉紅、黃、綠、白、甚至在同一顆石有多種顏色,只是這些品種的藍寶石都不大值錢。唯一非藍色而貴重的是一種粉橙色的藍寶石,稱為Padparacha或Padparadja。
 藍寶石的產(chǎn)地在泰國、緬甸、錫蘭(斯里蘭卡)、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克什米爾地區(qū)、老撾、柬埔寨,其中最稀有的產(chǎn)地應屬于克什米爾地區(qū)的藍寶石。亦有寶石專家指出,全世界只有三個地方出產(chǎn)上等藍寶石:緬甸、斯里蘭卡、馬達加斯加。緬甸產(chǎn)的藍色藍寶石被收藏家視為瑰寶,它的顏色讓人聯(lián)想到天空及海洋。據(jù)美國寶石學院表示,中古世紀的神職人員會在教士戒上鑲嵌藍色藍寶石,就是因為這顏色是天堂的象征。
 在實驗室里可以很容易和便宜地生產(chǎn)出寶石級的紅寶石和藍寶石,其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zhì)與天然藍寶石相同。合成藍寶石的鑒別特征是晶體生長條紋,在快速晶體生長過程中由于提拉生長,它通常是彎曲的。
 東方藍巨人是已知最大的藍色藍寶石,發(fā)現(xiàn)于喀什米爾地區(qū),重達486.52克拉(97.3克)。

藍寶石之中有一種更為罕見的“星光藍寶石”,在歷史上十分著名。其內(nèi)部有針狀的細微雜質(zhì),造成稱為星芒的光學效應,因而得名。著名的星光藍寶石如“印度之星”與“昆士蘭黑星”,都曾登上頭條新聞。
 563克拉的“印度之星”,可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星光藍寶石。它三百多年前在斯里蘭卡礦場現(xiàn)身,曾是美國金融業(yè)巨子J·P·摩根的珍藏,1900年摩根把它捐給了美國自然史博物館。 733克拉的“昆士蘭黑星”是全世界最大星光藍寶石,1930年代在澳洲被發(fā)現(xiàn)。
蛋白石

蛋白石,又名貓眼石,閃山云,英語音譯為“Opal”或“澳寶”,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成分為SiO2·nH2O,是非晶質(zhì)結構,所以無一定的外形,斷口為貝殼狀,主要是二氧化硅的膠體沉淀形成的,如果沉淀在生物遺骸中,則形成“樹化玉”。
 蛋白石的含水量并不固定,一般在3%-10%左右,但也有高達20%的;硬度為5-5.5;比重為1.9-2.5;一般為蛋白色,如果有其他原子混入,可以形成各種顏色,例如含鐵、鈣、鎂、銅等,蛋白石一般具有玻璃光澤或蠟狀光澤,如果出現(xiàn)色彩光澤隨角度變化,則是貴重的寶石,否則只是裝飾性石材。
 蛋白石的形成是在低溫條件下慢慢沉積的,可以在幾乎所有巖石中生成,不過一般都是在石灰?guī)r、砂巖和玄武巖中發(fā)現(xiàn)。 目前也可以人工合成蛋白石,不過人工合成的密度較低并多孔。


 澳大利亞是蛋白石出產(chǎn)最多的國家,蛋白石也是澳大利亞的“國石”。澳寶蛋白石主要分為三種。黑澳寶 (black opal)-出產(chǎn)于新南威爾士?。?鐵礦石澳寶 (boulder opal)-出產(chǎn)于昆士蘭省,其中最為罕有的是江達區(qū)(jundah)出產(chǎn)的管狀澳寶(pipe opal);以及白/水晶澳寶(white/crystal opal)-出產(chǎn)于南澳。
黃玉

黃玉又稱黃寶石、托帕石,是一種硅酸鹽礦物,由火成巖結晶化過程的最后階段散發(fā)出的含氟蒸氣所形成。被認為是11月的誕生石。分布于巴西、墨西哥、薩克森、蘇格蘭、日本、烏拉山脈及其他地方。


純的黃玉透明,但常因其中的雜質(zhì)引起不透明。典型的黃玉為葡萄酒色或淡黃色。但也有可能是白色,灰色,藍色,綠色的。無色的黃玉在切割精良下,可能被誤認為是鉆石。有色的黃玉可能較不穩(wěn)定或因日照而褪色。目前珠寶業(yè)在研究使用物理蒸汽沉淀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在黃玉上形成二氧化鈦薄膜,從而生產(chǎn)彩虹色黃玉。
綠松石


綠松石(英文turquoise,源于法文turquoise,又被稱為松石、突厥玉、土耳其石、土耳其玉)是一種水和銅鋁磷酸鹽礦物,屬于磷酸鹽礦物。

分子結構式:CuAl6(PO4)4(OH)8·4H2O。一般是由水流沉淀生成,顏色從藍、綠色到淺綠、淺黃色,硬度則差異較大。

綠松石在現(xiàn)代寶玉石鑒定分類中被劃為半寶石,其中以藍色的最為貴重,可作昂貴的首飾裝飾。藍色和藍綠色翠綠等純正色彩而且結構致密的,都可作為高級藝術雕刻的材料。

綠松石因其美麗的色澤和瑰麗的花紋,成為東方、西方共同喜愛的寶石。在西方綠松石還是現(xiàn)代誕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誕生石,象征著成功與必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