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聰明”與“糊涂” 徐長銀 人若藏匿聰明之本性而裝糊涂,似乎不是一件容易之事;鄭板橋所說的“難得糊涂”,其理在于此焉。就聰明裝“糊涂”者,古人有詩描述曰:“唯有聰明人,晨昏裝糊涂;唯有聰明人,冷眼覷萬物”。今人 眾所周知,凡以“聰明”而稱異者,在眾人之贊譽聲中,難免有洋洋自得、目中無人、“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之行徑。如此,妒忌者有之,毀譽者有之,群起而攻者有之。終為“聰明”所扼殺。于是,有識之士以此鏡鑒其身,匿其“聰明”本性而裝“糊涂”也!此種意識,緣于道家思想衍生。道家鼻祖老莊,堪稱古今天下“第一聰明”者,所著之《道德經(jīng)》,其五千言,亦為世界“第一聰明哲學“;正因為如此,老莊“清凈無為”之哲學理念,傳承于道家為修身養(yǎng)性學,數(shù)千載不衰也!故,“聰明人”受其道學影響,認為:“聰明”達其極限則應糊涂;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甚者,檢點缺失,難免遭逢殺身之禍。基于此,他們均以“糊涂”居之為上。其次,諸多絕頂聰明者,如若看淡一切,則知“可為”與“不可為”;僅此一著,乃由“動”轉(zhuǎn)入“靜”,由“張”變?yōu)椤榜Y”,由“傲”化為“謙”,由“進”萌生“退”;甚或演變?yōu)椤鞍卜?、知足、重和睦、重無為”之舉措。 而今,緣于社會進步、人心變異,“聰明”與“糊涂”之取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則,以余度之,“糊涂”為上,“聰明”次之。何哉?語云:“糊涂者”可全其家、其身;“聰明者”則毀其家、其身。 總之,細思中國歷朝歷代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v觀人世間,大凡占盡“天時、地理、人和”或功成名就能全其身家性命者,藏匿“聰明”而效法“糊涂”者居多?!昂俊保盀椤奥斆鳌敝钆e,因為,凡事善于權(quán)衡個人得失且能宜室宜家者,唯假裝“糊涂”為可行之途?!奥斆鳌闭弋斝е?。近日,吾讀古圣賢書,見一節(jié)云:“今世士大夫,惟以巧言令色、隨波逐流、茍且斡旋而取悅權(quán)貴,為世人唾棄且嗤之為奸佞。此輩者,居其官時安享榮華,人皆敬而遠之,然背靠之大樹有朝一日傾覆,則零落成泥、豬狗弗如也。有的,甚至拋尸荒野,其慘烈狀,非言可喻。由此,余以箴言,謹戒那些自詡為“聰明”者,為闔家計,為個人計,為子孫計,“晨昏裝糊涂、冷眼覷萬物”。切記:“糊涂”為上,“聰明”次之。 |
|
來自: qiansuiyoulong > 《淺水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