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時光,不好打發(fā)??偳粼诩依镆膊恍?,總在門口的高爾夫球場轉(zhuǎn)悠也會轉(zhuǎn)傻。這日,艷陽高照,風(fēng)也不大,老公喜歡北京的胡同,就又一次動議,去串胡同。于是倆人坐地鐵來到了阜內(nèi)大街。這條大街上不少古跡,像白塔寺,魯迅故居、歷代帝王廟什么的,有點看頭,有半天,就看了三個地方。結(jié)尾照例是來點北京特色小吃,圓滿結(jié)束參觀活動,打道回府。下邊就是這次轉(zhuǎn)悠的其中一個景點——北京歷代帝王廟。也真奇怪了,在北京多年了,以前怎么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地方啊,看看介紹,敢情是后來修復(fù)的。估計不少人跟我似的不了解這里,所以要比較詳細一點介紹了。
北京歷代帝王廟簡介:
北京的歷代帝王廟位于北京阜城門內(nèi)大街131號,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距今已有470年的歷史,它與白塔寺、廣濟寺毗鄰,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
歷代帝王廟占地21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6000平方米,正殿內(nèi)共入祀三皇五帝及夏、商、周、漢、唐、宋、遼、金、元、明等多民族主要帝王188位,東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將79位,清代乾隆時期在廟中又建關(guān)帝廟,單獨供奉關(guān)羽。在一廟之中群體祭祀人物數(shù)量全國第一。其祭祀體系匯集中國歷代領(lǐng)袖人物,展現(xiàn)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一脈相承的重大歷史特點。據(jù)文獻記載,從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間,北京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活動,其中皇帝祭祀16次。
1911年民國后,歷代帝王廟改作他用,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停止。帝王廟為教育部所使用,曾先后為北平幼稚女子師范學(xué)校、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學(xué),新中國成立后為北京第三女子中學(xué),1972年統(tǒng)編為北京第159中學(xué)所占用。1979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北京市政府投入巨資對歷代帝王廟進行了修繕。距今已有470多年歷史的北京歷代帝王廟在2004年4月11日修復(fù)開放。
廟門:面朝南,臨阜城門內(nèi)大街北側(cè),在大街另一側(cè)面對著廟門的還有一個影壁↓

國旗放在這里,把歷代也銜接上了↓
這個全景位置圖,看著很清晰↓

景德門(朝南的一面)↓

景德門(朝北的一面)↓

東燎爐:用綠色琉璃做成,用于焚燒祭祀歷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復(fù)建?!?/font>

東配殿:正殿兩側(cè)有東西配殿,東西配殿供奉文臣武將79位?,F(xiàn)在東西配殿辟有“歷代帝王廟歷史沿革展覽”、“歷代帝王廟主要祭祀人物展覽”,可以幫助觀眾進一步了解歷代帝王廟及其祭祀制度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和完善過程。↓

圖中左面是正殿,右邊是東御碑亭?!?/font>

御碑亭:在正殿兩側(cè)立有御碑亭。這是東南碑亭,亭內(nèi)立“夫子碑”,通高為7.53米,碑陽為雍正十一年(1733)《歷代帝王廟碑》碑文,滿漢合文。碑陰為乾隆50年(1785)《歷代帝王廟禮成敘事》碑文,漢文。 ↓

御碑亭內(nèi)↓


主殿景德崇:進景德門向北,是歷代帝王廟里最大的一個院落。院落正中,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筑景德崇圣殿?!?/font>
景德崇圣殿整體建筑顯得凝重肅穆,巍峨莊嚴,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圣殿內(nèi)的陳設(shè),按照乾隆時期原狀復(fù)原。伏羲、炎帝、黃帝的三皇神位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的五帝神位居大殿中心顯要位置,歷代帝王神位分列左右,再現(xiàn)了莊嚴肅穆的祭祀場景,供觀眾參觀拜謁?!?/font>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圣賢”。它的建筑,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柱、梁、瓦、彩畫等各對象上,都顯示皇家建筑的尊貴與氣派,屬最高規(guī)制。只有宮殿、陵寢和皇家御準的建筑才能使用這種形制。景德崇圣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每個由寬深兩個方向的4根柱子包圍的空間叫做一間。間,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單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間的大小和多寡而定。從商代遺址和漢代明器來看,中國早期建筑的開間大多為偶數(shù),正中間必定是柱子,人只能從一側(cè)進出。于是,后來逐漸改為單數(shù)。九間是等級最高的?!?/font>

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邊,有三間彩畫,從紋飾到工藝,是非常有價值的明代彩畫。景德崇圣殿天花面除三間彩畫,其它都是白木頭茬,這可以說明它是明嘉靖時期的原活兒,后來幾次修繕脊部都沒動。清代建筑之所以搞大規(guī)模的彩畫,也是一種粉飾太平吧。(看來歷代都一樣)↓

如果仔細看,主殿的外墻上,竟然還留有文革時期的標語口號,有些字跡模糊了,但是可以猜出,應(yīng)該是“工人階級必須領(lǐng)導(dǎo)一切”。最后兩個字給抹掉了。↓

堆放于東墻根的遺留的老建筑物件,應(yīng)該很有點價值的?!?/font>

附記:歷代祭祀的沿革
歷代祭祀的沿革:明朝遷都北京后,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井進行,或在北京郊區(qū)和故宮文華殿進行,嘉靖皇帝于嘉靖九年(1530)興建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人物沿襲南京舊制,但只設(shè)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之后,南京舊廟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人物系列,后世對他們的祭祀是我國古代禮制的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期《禮記?祭法》中就記載了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zāi)”、“能捍大患”者,都應(yīng)祭祀,認為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等,都是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漢以后,對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祭祀不斷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從陵墓祭祀到立廟祭祀、從個體任務(wù)額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從分散單獨祭祀到集中群體祭祀、從祭祀開國帝王到祭祀守業(yè)帝王、從祭祀華夏-漢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從主祀帝王本人到賢臣陪祀的發(fā)展過程。
北京地區(qū)流行一則關(guān)于歷代帝王廟的順口溜:“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有些人常把廟和佛視為一體。其實,沒有佛的廟是很多的。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設(shè)立社壇,像北京的天壇、地壇、月壇、日壇、社稷壇等等,社壇通常設(shè)在室外。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內(nèi)進行,祭祖的場所則稱之為廟或祠。
如今,正式對外開放的歷代帝王廟,是嚴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間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繕和部分復(fù)建的。建筑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著名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將古建筑稱為“歷史的界標”。北京歷代帝王廟正是這樣一座“此地?zé)o聲勝有聲”的建筑經(jīng)典,它向人們傾訴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