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簡稱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規(guī)陸軍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位于保定舊城東北5華里,總面積約一千五百余畝。東西長兩公里多,南越今東風東路,北跨今五四東路兩側(cè),南北長一公里有余。這里原是一座擁有廟產(chǎn)千畝,殿宇百間的關(guān)帝廟,后改為兵營,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 年)遭八國聯(lián)軍焚毀。建軍校時,利用原廟產(chǎn)并征用鄰近土地而建起。
軍校歷史
· 1901年11月,李鴻章病逝,袁世凱到保定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練兵教員根據(jù)《辛丑條約》不準駐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開辦“北洋行營將弁學堂”。
· 1903年2月 袁世凱奏請開辦陸軍小學堂、中學堂、大學堂,進行正規(guī)軍事教育訓練。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即為保定軍校前身。
· 1906年 分別在保定校址開辦:北洋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陸軍預備大學堂。
· 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總統(tǒng)后,把陸軍預備大學堂搬至北京,并更名為陸軍大學。10月,于保定原址開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 1920年暑假 駐扎在軍校的軍人因未得薪餉發(fā)生嘩變,搶劫軍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燒毀。
· 1923年8月 保定軍校停辦。
保定軍校停辦后,曹錕在漕河辦的講武堂移此。曹錕倒臺后,該講武堂停辦,先后成為直系、奉系、國民黨等軍隊的兵營,每換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壞。民國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變后,這里成了日本侵略軍在保定的重要基地。民國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毀。保定解放后,改建為農(nóng)場,又改為畜牧場。
● 1993年保定軍校遺址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軍校紀念館籌建處;
● 1995年又在軍校遺址上建成了仿原軍校建筑風格的紀念館第一期工程;
● 2002年,擴建為12畝,修復了檢閱臺;
● 2002年9月,投資1.4億元建成了華北最大的保定軍校廣場對外開放;
●2003年10月保定軍校紀念館正式開館;
● 2006年5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1912~1923年),被國務院批準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場)、大操場和靶場四部分。

門樓高大,面闊三間,氣勢之雄偉可與直隸總督府大門相比。朱漆大門飾以銅釘銅環(huán),門楣上懸掛著書有 “陸軍軍官學校 ”六個大字的橫匾。南路兩旁有石獅一對,高丈許。



中院有校部辦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環(huán)以石欄,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廳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上書:“尚父陰符簡練揣摩傳一派; 武侯韜略鞠躬盡瘁法千秋” 



保定軍校主要功能為訓練初級軍官。學習期為兩年,分步、騎兵、炮、工、輜重五科,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官亦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者居多。保定軍校先后任職共八位校長,其中第二任校長為民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蔣方震(字百里)。
                    保定軍校盡管在末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是總的說來學習質(zhì)量還是高的,全國公認它是軍事教育的正統(tǒng)。它以自身較好的軍事素質(zhì),在軍事教育和參謀業(yè)務等方面受到各省軍事當局的重視,自成一個軍事學術(shù)系統(tǒng)。孫中山先生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時,也以保定軍校畢業(yè)生為軍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變,保定軍校畢業(yè)生擔任高級指揮官的已占很大比重。盡管蔣介石獨裁時代極力培植自己的體系一一黃埔系,但保定軍校畢業(yè)生的學歷仍然是擔任軍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證。保定軍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標榜“軍人以保家衛(wèi)國,服從命令為天職”,“軍人不問政治為高尚 ”,形成保定軍校學生一種職業(yè)軍人的特點。
保定軍校之所以中外聞名,與人才輩出及對中國近代史影響之大分不開。1912年至1923年期間,保定軍校辦過九期,畢業(yè)生有6553人,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黃埔軍校教官。在國民黨及共產(chǎn)黨內(nèi)都有保定軍校學生。若從北洋軍學堂算起,保定訓練了接近一萬名軍官,當中超過一千六百人獲得將軍的頭銜。其中不少畢業(yè)生成為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葉挺、鄧演達、李濟深、蔣介石、張治中、傅作義、白崇禧 、吳佩孚、孫傳芳、陳長捷。。。










 盡管保定軍校已成為歷史的遺跡,但是它的影響和事跡卻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