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峰劉 2012-08-16

中藥用量不同效用有別  

2009-11-11 10:16:36|  分類: 用藥妙決 |字號 訂閱

A
艾葉 常用量能溫經止血,大劑量可使肝細胞損害,出現中毒性肝炎
3~5g可開胃,8g左右溫經止血、止痛,大量則引起胃腸道炎癥。
B
檳榔 用以消積、行氣、利水,常用劑量為6~15g;
而用以殺姜片蟲、絳蟲時,即須用到60~120g。
白果 定喘湯白果用量在21枚(約為25g左右),動物實驗證實,定喘湯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
浙貝母 9~15 g,有清肺熱、潤肺躁、清熱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內熱咳嗽。
    18~30 g有解毒散結之功,用于治療肺癰、乳癰、瘰癘、發(fā)背及一切癰瘍腫毒。
半夏 止嘔、除濕 10~15g 開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
薄荷 在逍遙散中僅用3g,以疏達肝木;而在蒼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發(fā)散風熱,清利頭目。
白術 常用量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g,則能益氣通便,則可通瀉。
C
川芎 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
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
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
歷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癥,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的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
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的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的調節(jié)作用。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y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的雙向性作用。
蟬蛻 常用量為5~6g,治破傷風時需用25~30g;
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湯"每劑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約112克),一劑分三服,每服約37克,我用柴胡湯每按此量用,沒見有什么不良反應.前提條件是有柴胡證.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2~5g用于升舉陽氣,適用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或中氣下陷之病證;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暢、肝氣郁滯所致的胸脅脹痛等癥;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熱,臨床用于治療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等癥。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舉陽氣,柴胡20---30克可清熱,
柴胡兩錢以內升陽、四五錢入少陽透邪,六錢以上解太陽之表證,罕有一兩以上用者。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于其他藥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意在取其升舉清陽的功能。
郝萬山老師說:柴胡解熱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陽5克6克左右.
柴胡之大量運用還可通大便及行月經。詳見章次公醫(yī)案。
蒼耳子 少量則輕而上至顛頂,重用則通下走足膝。
D
當歸 功能補血活血,適用于血虛血瘀諸證,然而當歸在復方中,小劑量應用則補血,大劑量應用則活血。
如當歸補血湯即由黃芪30g,當歸6g組成,后世在應用補血的總方四物湯時,當歸用量也不超過10g;歸脾湯、八珍湯中,當歸的用量僅3g。而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療脫疽的四妙勇安湯,當歸的用量竟達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婦女產后瘀血內阻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湯,當歸的用量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婦人胎前產后氣郁血瘀諸疾的佛手散,當歸用二至三兩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歸。
由此可見,當歸用于活血,劑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謂其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故重用則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補血,劑量宜輕,3~9g即可。血虛者每致陰虛,陰虛則生虛熱,當歸氣味辛溫而主動,重用則每致動血,切不可重用,否則適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煩躁、失眠、頭暈更劇,甚則鼻衄。
丹參 大劑量--失眠 - 上海--姜春華
代赭石 9~18 g有鎮(zhèn)胃降氣、止嘔止噫之功,適用于胃氣虛弱的嘔吐、嘔逆、呃氣、胃脘滿實等。
   24~30 g用于治療實證氣喘及肝陽上亢所致頭暈、目眩等證。
本品苦寒,入肝、心經。其藥理作用為:鎮(zhèn)胃降氣,平肝熄風,對中樞神經有鎮(zhèn)靜作用,并有輕微收斂作用。
大黃 1~5 g有致瀉作用。其致瀉成分為葡萄糖甙元,番瀉葉甙A、C,主要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瀉,9~15g可瀉下;
兩許--疔毒之毒熱甚盛者 二兩--癲狂其脈實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治療肝炎,隨用藥量增加而各項指標復常時間縮短,認為30g可作為常規(guī)劑量。
大黃粉0.3 g以下有止瀉作用。其機理為大黃鞣酸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甚少的致瀉成分的作用。鞣質的D-兒茶精抑制大腸內細菌生成酶,阻斷吲哚類的產生而止瀉
F
茯苓 研究結果發(fā)現,在 25g以下無明顯利尿作用,至少達 30g才有利尿作用,認為100g時利尿作用最強。
附子 1枚-輕量-陽虛 2~3枚-重量-祛風濕、止痛--《傷寒論》(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約12克。)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時有甘溫補脾腎之陽,溫補中下焦元陽之氣,無辛燥熱之弊,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則作用相反;
汗防己小量則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減少.
G
桂枝 在桂枝湯中用9g,取其溫經散寒、解肌發(fā)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則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的作用。
H
合歡皮 量小可以安神,量大可以化痰。
紅花 少用可養(yǎng)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少用能活血,多用則破血。
   0.9~1.5 g用于調養(yǎng)氣血。在溫補劑中加入少量紅花,用于治療產后血暈、頭暈、眼花氣冷等。
   12~15 g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取其有破瘀通經之功。紅花小量養(yǎng)血和血,大量則活血化瘀。其藥理作用是破瘀活血通經,表現為興奮子宮、降壓、擴張血管。
黃芪 常用量為9~15g,在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
          10克以下升壓 ,15-30克降壓 ,40克以上調節(jié)血壓的動態(tài)平衡
          15g以下能升血壓,30g以上可降血壓,
          氣虛難汗者用之可汗,表虛多汗者用之可止。
           其利尿作用在20g以內明顯,30g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的影響,量在15g以內可升高血壓,35g以上反而降壓。
厚樸 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葉天士 (我不知道少用與多用的程度到底是如何)
J
決明子 3~6g治療急性結膜炎、麥粒腫、角膜云翳、虹膜炎等;
9~12g治療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潰瘍、急性腎炎、急性泌尿道感染;
20~30g治療急性膽道感染、膽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壓等。
雞內金粉 3 g,用于治療體虛遺精、遺尿等,尤其對肺結核之遺精有較好療效。
        4.5~12 g用于調理脾胃、消食祛積,尤其適用于因消化酶不足而引起的胃納不佳、積滯脹悶,反胃嘔吐等。
          15~18 g有化堅消石之功,可用于泌尿系結石及膽石癥。

K
苦參 5~8g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腎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心臟性水腫等,并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發(fā)作;
10~15g治療細菌性痢疾、鉤端螺旋體病及各種皮膚病;
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種原因所致的失眠癥。

L
人參 常用量為5~10g,用于復脈固脫時可用至15~30g;
連翹 諸家皆未言其發(fā)汗,而以治外感風熱,用一至二兩,必能發(fā)汗,且發(fā)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底微汗,翌晨病若失。------《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龍膽草 小劑使用有開胃建胃之功,大劑則清肝膽濕熱效著

M
麻黃 少用通陽消徵,多用發(fā)汗利水
馬兜鈴 常用量能止咳,用量15g時可致嘔吐,30g以上可使呼吸抑制,血壓下降;
關木通 常用量能利水通淋,用量60g以上可導致腎功能衰竭,小便不利;
麥芽 催乳、回乳有以下三個觀點:生麥芽通乳,“生”取其“生發(fā)”之意,量在30g以下;炒麥芽回乳,“炒”取其“炒枯”之意,量在60g之上。生、炒麥芽均可單獨用于回乳,量60-120g。生麥芽、炒麥芽混用用于回乳,量各為60g。

P
胖大?! ?~4枚,有開肺解表、清熱利咽之功,用于風火犯喉而致的聲音嘶啞。
  12~15枚有通便之功,可用于頭目風熱疾患,合并有大便熱結者。
Q
牽牛子 少用可瀉下通便,祛除腸中積滯,多用則峻下逐水,攻逐腹中積水。

R
肉蓯蓉 6~12 g,有補腎助陽、益精血之功。適用于陽痿不孕、腰膝冷痛、筋骨無力等證。
15~18 g有潤腸通便之功,用于腸燥津枯之大便秘結之證。本品助陽而不燥,滑而不寒,是一味既補陽又益陰的藥物。

S
升麻 少用(6g以下)有清熱解毒之功;多用(10g
以上)有升陽舉陷之效。
3~10 g,有發(fā)表透疹、升陽舉陷之功。用于風熱頭痛、中氣下陷、斑疹不出等。
   30 g時,有報道治療面神經麻痹有較好的療效
蘇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赤芍 膽紅質代謝障礙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涼血活血,通腑利膽利尿,降門脈壓,
白芍  6~30 g。有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之功效。
   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熱病后期,陰液耗損,小便不利等癥。白芍長于養(yǎng)血斂陰,雖有利尿作用而不傷陰。
用量若在30克以上,對大量吐血的確有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醫(yī)話集》
大量治療腹痛也很好
芍藥甘草湯的芍藥用量要大。
桑白皮 6~9g有退熱作用,10~12g有祛痰鎮(zhèn)咳之功,15g有利尿及輕瀉作用;
水蛭 1.5g研末吞服,1日2次,主治肺心病;
5~10g治療急性支氣管炎、高血壓所致頭暈;
12~15g,治療腦溢血后遺癥、原因不明的癥瘕痞塊,本品破瘀血而不傷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藥引,有明目、開音之功。用于治療角膜潰瘍、聲音嘶啞等。
   4.5~7.5 g用于開竅。治療濕溫病之濕濁蒙蔽清竅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癥。
   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熱淋。
3g治療冠心病;
6~10g治療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及梅核氣(神經官能癥);
30g可治療中風后遺癥偏癱、慢性腸炎所致的久瀉。
山楂 6g祛瘀力強;9~12g溫通力強,用于治療慢性肝炎;15~30g治療慢性膽囊炎、萎縮性胃炎。
三棱 常用劑量的上限為9克,但臨床上以該藥配合其他中藥主治各類晚期惡性腫瘤病時,其每日用量達到45~75克,相當于權威規(guī)定劑量上限的5~8.33倍。
生地 大劑量--類風濕-- 上海--姜春華
熟地 凡下焦虛損,大便滑瀉,服他藥不效者,單服熟地就可止瀉,然須日用四,五兩,煎濃湯服之亦不做悶,(熟地少用則作悶,多用轉不悶),少用則不效。--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90-120克對糖尿病晚期尿液渾濁有特效。
山茱萸 常用量為5~10g,急救固脫時用至25~30g;

W
五味子 大劑量,約100~150克治療慢性疲勞綜合癥有奇效。四川---劉禎吉
1.5~3 g時,有斂肺鎮(zhèn)咳之功。用于治療肺虛咳嗽,如老年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
   6~9 g有滋補益腎之功,用于腎虛型咳嗽、遺精、滑精及久瀉久痢等。
   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復期轉氨酶過高

X
希簽草  6~9 g,對慢性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有較好療效。
   9~15 g用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兼有四肢麻木、腰膝無力、頭痛、頭暈者,較為適宜。
玄參   9~12 g,有滋陰降火、清熱潤肺之功效??捎糜谥委熖摶鹕涎姿碌难屎砟[痛、牙痛,以及肺熱咳嗽等。
   18~30 g有祛虛熱,除煩躁之功、用于熱病傷陰、陰虛火盛出現的煩躁不安者。
   30~90 g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用于治療瘰癘、脈管炎等。玄參苦甘而咸寒,用于熱證有清熱滋陰、消炎解毒作用。虛熱實熱均可應用,但以滋陰見長
小薊 大劑量--降血壓-- 上海--姜春華
夏枯草 常用劑量上限是15克,而臨床以該藥治療病程較長的甲狀腺瘤時,用量一般都超過30克;

Y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 系藥食兩用中藥,其常用劑量的上限為30克,而臨床上有經驗的醫(yī)師用該藥治療風濕、腰腿痛等病證時,該藥的用量達到45~90克。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過1.5克,若用作麻醉藥時可用到20克。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所致的肝區(qū)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腎區(qū)痛、婦科血瘀痛經等。
   10~15 g有行氣利膽的作用,用于治療傳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增進病人食欲。
   30~60 g有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療各種結石。本品入氣分以行氣解郁,入血分以涼血破瘀,善治肝膽,善行下焦。

Z
枳殼  3~12 g,有行氣寬中、除脹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氣滯諸證。
   15~30 g可用于子宮脫垂,或久瀉脫肛等臟器下垂證。藥理研究證實,枳殼對胃腸、子宮有興奮作用,能使腸蠕動增強,子宮收縮。
炙甘草 1~2g有調和藥性的作用,5~lOg溫腎養(yǎng)心,30g以上有類似激素樣作用;
知母 大劑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華
枳實 常用量為3~10g,用治臟器下垂時可用至60~100g;
澤瀉 治眩暈非30克不為功。
6~10g治療黃疸型肝炎、急性腸炎(暴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療乳汁不通、急慢性濕疹;
25~30g,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高血壓、低血糖所致的眩暈等。
川芎15克 桑葉45克,這樣的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來自一位紹興的老中醫(yī)
烏賊骨、瓦楞子--大劑量--胃潰瘍劇痛
芍藥、甘草--大劑量--呃逆 -- 上海--姜春華
龍骨、牡蠣 6~10g有攝汗作用,對鼻衄、月經過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療高血壓有潛陽之功;
12~15g,對支氣管哮喘有定喘作用;
20g,有安神作用。
黃連、龍膽草 用1~2g能健胃,增進食欲,3~6g可燥濕瀉火解毒,大量則會刺激胃壁引起惡心、嘔吐;
蒼術--麻黃
許公巖對積濕為病以蒼術、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如兩藥相等,臨床 常見能發(fā)大汗;蒼術倍于麻黃則小發(fā)汗;蒼術三倍于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蒼術四倍于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而濕邪能自化。
許公巖對積濕為病以蒼術、麻黃二藥為主,兩藥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異:
如兩藥相等,臨床 常見能發(fā)大汗; 劑量是: 10g:10g
蒼術倍于麻黃則小發(fā)汗; 劑量是: 沒有提及
蒼術三倍于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 劑量是: 18g:6g
蒼術四倍于麻黃,雖無明顯之汗利,而濕邪能自化 劑量是: 12g:3g
藥物之間的比例
關鍵在于藥物之間的比例,并非藥量越大,療效越好。先生經過長期觀察,總結出各組藥物療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如柴胡與白芍為6克比9克,
人參與白術為10克比9克,
桑葉,薄荷,牛蒡子為9克、6克、6克。
對前人的經驗,先生師古而不泥古,將其放至實踐中檢驗和改進,
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黃連、吳茱萸6:1的比例,而先生發(fā)現6:4效果更佳,遂改進使用。
此外,先生還善于利用藥量比例的變化改變處方的主要作用,
如桔梗與枳殼,咳喘必用,
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則重在調節(jié)氣機升降,以上浮宣肺為主;
而6克比6克,則重在調和痰液,使之易出。
選自《張珍玉學術經驗輯要》

 

個人觀點:用量的掌握與藥材質量有很大關,上文介紹了不同劑量、療效各不相同,具體用量多少必虛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和藥材質量進行把握,還要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等,不可過于死板、僵化!

轉發(fā)至微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