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chǎn)地不同。
泗濱浮石產(chǎn)于山東泗水泗河南岸丘陵,靈璧石產(chǎn)于安徽省靈璧縣。
2、分布不同。
泗濱浮石散落分布在泗河南岸十公里左右丘陵山區(qū)地表,在大量的其它巖石片中偶有泗濱浮石。靈璧石集中儲存在靈璧縣的一座山體中。泗濱浮石浮放地表,故稱浮石,因而千萬年來一直受陽光照射。靈璧石則埋藏地下不受日光照射。泗濱浮石只有不大的薄片,靈璧石則有成噸重的厚塊。采泗濱浮石只要找到俯拾即可。只可惜很難找到。采靈璧石礦點明確,無需再找,但必須開山取石。
3、顏色區(qū)別。
山東泗水之濱泗濱浮磬料制成的泗濱浮石取材山東泗水上游泗水源,為二次高溫高壓成因的“天地氣交,本色玄黃”即紅黃相間片狀板巖,只能制小薄片的產(chǎn)品,摩之“剎剎”有聲,擊之聲厚而遠,板振動明顯,古稱“金聲玉振”。
現(xiàn)在江蘇用徐州呂梁石制成砭石,也可叫泗濱砭石,為灰黑色,非片狀板巖,愿料約有一至三尺高,摩之“剎剎”聲很小或無,擊之聲脆而中近,板振動不明顯,古稱“梁州磬”;安徽靈壁石制成砭石,也可叫泗濱砭石,為巨厚型沉積巖,約1-200噸左右一塊,很大的,黑色,靈壁磬石“黑如漆、亮如鏡”,有的帶有白柳或白筋,還有的黑色靈壁磬石上有白靈壁一團;摩之“剎剎”聲很小或無,擊之聲尖脆而近,振動很不明顯;
4、開發(fā)史不同。
古代,大禹時代即采泗濱浮石。當時沒有開山取石的能力,只能俯拾浮石。歷經(jīng)兩千多年,到西漢之后古墓中不再有泗濱浮磬。泗濱浮石被認為采盡。靈璧石開采在宋代之后,一直持續(xù)到近代。近代,上世紀80年代楊浚滋重新發(fā)現(xiàn)泗濱浮石,重制泗濱浮磬,獲文化部成果獎,人民日報作了報導。靈璧石從上世紀50年代起已形成規(guī)模產(chǎn)業(yè),用靈璧石制作茶具、文房用品、石桌、石凳、石磬、石碑等工藝品。不存在80年代重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
5、儲量不同。
泗濱浮石儲量稀少,價格較高。靈璧石儲量豐富,價格低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