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學與大學經(jīng)歷 (1933—1942) 發(fā)布時間: 2012-08-09 | 作者:楊振寧 http://www. 2012年08月09日 來源: 中國科技網(wǎng) 作者: 楊振寧 十個月大時與父母親攝于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3年)。 ② 1929年楊振寧與父母親攝于廈門。 清華大學二校門。 ⑤1998年6月攝于成志學校原址前(該小房子現(xiàn)在變成清華大學工會的辦公室)。左起:楊振平, 楊振漢。 北平絨線胡同崇德中學大樓。(1934年前后) 1998年6月攝于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原崇德學校)校門前。 ⑧ ⑨ 1949年攝于芝加哥大學。左起: 楊振寧, 鄧稼先, 楊振平。 11 12 13 1992年6月1日攝于北京大學為周培源先生舉行的生日會上。左起:黃昆, 張守廉, 楊振寧。 15 1922年我出生在安徽合肥,在那里度過了六年時光。 我一生最早的一張照片拍攝于1923年,那時,我還不到1歲,父親當時是中學數(shù)學教員,他考取了安徽省留美學員,照片拍攝后不久,父親便去美國念博士學位。照片上父親穿的還是18、19世紀標準的長袍馬褂。當時的合肥是一個停留在19世紀的小城,沒有馬路(圖②)。 1928年,父親在美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帶媽媽和我一塊到廈門。他在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做教授。在廈門大學的那一年我們也照了一張照片,父親已改穿了西裝。在廈門我第一次接觸了20世紀,罐頭、電燈,新式的教材等等,這些都是在合肥時我沒有接觸過的。那時合肥的情景,今天的年輕人很難想象,比如說在合肥從沒有喝過牛奶,也沒有吃過牛肉。我記得第一次在廈門喝牛奶時,覺得有很不能接受的味道。我人生的頭六年完全處于19世紀的生活狀態(tài)。 我們在廈門大學住的是教授住宅,很漂亮的一座座海邊小樓。我常常在河灘上撿貝殼,我非常喜歡看大船從窗外的海邊駛向廈門港去。沈從文有一篇文章說“是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這也很準確的描述了海對我的影響。 1929年父親接受了清華大學的邀請,做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教授,我們一家三口搬到清華園。 當時居住的地方叫西院,我記得當時的房子是11號。跟現(xiàn)在的清華相比,那時清華很小,教職員數(shù)目也少,整個清華教職員的孩子們念小學的不過五、六十人,我們在附近的成志學校念小學。 那時沒有清華附中,小學畢業(yè)都要到城里念中學,城里跟清華距離非常遠,校車每天有幾趟穿過農(nóng)田進城,所以同學們到城里念書都住校,我也這樣進了崇德中學(現(xiàn)北京市第31中學)。 19世紀末,國外教會在北京、河北、天津設(shè)立了很多中學,我20世紀30年代念中學時,當時北平有1/3中學是各個不同教會所辦,崇德中學是英國圣公會辦的。 我們的老師里有不少是英國人,整個學校也是照英國男校中學辦的。因為我年紀比同班同學小一、兩歲,個兒又小,很多人欺負我。頭一兩回他們欺負我,我就找老師,說某某人欺負我。我很驚訝,老師說如果你們打架,那我們就建一個擂臺,你們可以在上面正式比賽。當時,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后來我才知道這是英國男校中學的傳統(tǒng)辦法,他們的哲學是:一個小孩要長大,必須在社會上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地位,所以越早讓他嘗試怎樣尋找自己的地位是最好的。頭半年我很不高興,不過后來因為我念書成績很好,到了第一學期末,尤其第二學期我就得到了同學的尊敬,不再有人欺負我了。這個現(xiàn)象值得大學、中學的校長注意,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它的缺點也有它的優(yōu)點。 在崇德中學我很幸運。父親教了我一招,每天多次朗誦一段英文,朗誦十分鐘左右。我按父親所說的辦法學習,果然非常有用。不到兩個月我英文的發(fā)音就比較自然了,之后了解到英文的韻味,文法就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反過來你先念文法再念句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巧妙的辦法不僅在我身上起了作用,幾個弟弟妹妹按照同樣的辦法學習,他們的英文成績也都很好。 另外有一件事情,我現(xiàn)在知道父親做了很正確的決定。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發(fā)現(xiàn)我數(shù)學的本領(lǐng)很好,可是他的想法是“這個孩子數(shù)學本領(lǐng)很好用不著著急,可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知道的恐怕不夠多”,所以特別需要補充我在這方面的知識。初中的兩個暑假,父親找了清華大學歷史系高材生丁則良,丁先生在文史方面有很高造就,父親請他每天早晨給我補習《孟子》。兩個暑假我把《孟子》從頭到尾背熟了。因為丁先生歷史知識非常豐富,他給我講到中國歷史上種種事件,使我對中國古時候的歷史發(fā)生了很大興趣。今天回想起來,我覺得父親當時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正確的。 反觀現(xiàn)在,不僅在中國,我們不停地在報紙上看見某某人的孩子12歲就進大學了。十幾年前我在新加坡碰到了一位馬來西亞華裔父親帶著一個12歲的孩子,他說孩子非常聰明,馬上就可以考大學了。我考了考這個孩子,果然覺得他很聰明??墒俏医o了他們一些建議,我告訴他我父親讓我學《孟子》的故事,我說“你這個孩子已經(jīng)學得很快,你何必要著急呢。而你要特別訓(xùn)練他,現(xiàn)在就把他送到大學去,對他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利的”,我勸他不要把孩子送到大學去。他沒有聽我的話,把小孩送到了當時的馬來西亞大學。最近我到新加坡打聽了一下,當時很有名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在崇德念了四年,從初一到高一,崇德有一個很小的圖書館,我常常進去瀏覽,我勸今天的年輕人也常常做這件事。中國教育體制下,整個教育哲學是希望孩子們“專”,“專”有它的好處,可也有它的缺點。它的缺點就是使每個小孩不敢把知識面擴充開。那時候崇德中學的圖書館只有一間小屋子,可是這間小屋子對我有很好的作用。這里有一個月刊雜志叫《中學生》,我從《中學生》里學到了很多。我在初一時看雜志上的一個數(shù)字游戲就了解了非常重要的數(shù)學概念“排列”、“組合”。 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看到另一本書叫《亞洲腹地旅行記》(圖⑧),作者是瑞典人,他20世紀初到了中國新疆,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他差點喪失了生命,看了他的書,我也特別想哪一天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在那個小圖書館里我還看到了一個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寫的書《神秘的宇宙》(圖⑨)的譯文。 這本書對我有相當大的影響,書中描述的是20世紀頭30年物理學的大革命,即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作者用通俗的語言把這些革命的精神介紹了一下,我看后感覺震撼而激動,覺得這是值得我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崇德中學的四年跟我最熟的朋友是鄧稼先,他比我小兩年。1949年在美國讀書時,我們還一起租房子居住。鄧稼先1950年回國了,中國在制造原子彈時他是其中重要的一員。1986年他不幸去世,張愛萍將軍為他寫下“兩彈元勛鄧稼先”(圖),之后中國又有了氫彈及一系列國防武器,鄧稼先是完全能夠擔當這個名字的。 前幾年我去了青海湖,離青海湖2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個原子城(圖),20世紀60年代那里是荒漠。就是在這荒漠里鄧稼先他們做了很多實驗和理論計算,設(shè)計出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我參觀了爆炸試驗的鐵墻后的堡壘,堡壘中有7、8間工作室,里面展示了當時的儀表和發(fā)電機,都顯得很原始粗糙,也展示了稼先等的照片,是那么年輕。他們就是在堡壘中,在陰暗的燈光下用計算器年復(fù)一年的計算爆炸的細節(jié),從而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我建議年輕人如果有機會也去那里瞻仰,看一下那個地方會使年輕人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多一些了解,對今天所處的時代也多一些了解。 1937年抗戰(zhàn)開始,我們?nèi)译x開北平,回到合肥,1938年到了昆明剛剛成立的西南聯(lián)大。剛?cè)r沒有房子,在城西北郊外蓋一些茅草房(圖),一個茅草房里放20個雙層床,可以住40個同學。就在這樣非常簡陋的宿舍里我過了6年的生活。當時非常簡單,飯?zhí)脹]有板凳和椅子,大家都站著吃,飯是粗米,里面常有糠皮,小石子。 在西南聯(lián)大研究院的兩年,我最熟的兩個朋友是黃昆和張守廉,我們?nèi)嗽谖锢硐凳峭嘌芯可?,后來都出國得了博士學位。黃昆1951年回國。1950年代半導(dǎo)體是一個新興的物理學研究方向,黃昆在20世紀50年代把半導(dǎo)體物理學引進中國。他在2000年得到中國第一次頒發(fā)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江澤民主席親自給他頒獎。 我們?nèi)齻€人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有一陣子是同屋,非常熟,而且我們都是在物理學、量子學方面研究,我們經(jīng)常辯論,這些辯論對我們以后對學術(shù)的了解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后來在一篇文章上這樣描述我們的生活,“學校里沒有飲用水,所以同學們常常晚飯后去校外的一個茶館喝茶,兩個銅板,大家坐上兩、三個小時高談闊論。喝茶的時候加一盤花生米已經(jīng)是非常享受了,可是我們沒有更多的苦楚,我們不覺得頹喪,因為我們有獲得知識的滿足和快樂。這種十分簡單的生活卻影響著我們對物理的認識,形成了我們對物理工作的熱愛,從而對我們以后的研究歷程奠定了基礎(chǔ)”。 西南聯(lián)大六年對我一生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那時日本軍隊占領(lǐng)了全國最重要的城市,要滅亡中國。同學們有深度的憂患意識,這個憂患意識現(xiàn)在回想起來對我們有決定性的影響。我們知道在這個時期我們能坐下來讀書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十分努力,后來有大成就的人很多。我認為是憂患意識促成了抗戰(zhàn)時期全國艱苦奮斗的精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是我們這一輩人永遠不會忘記的歌詞。今天每當聽到這個歌詞唱出來,我還是有觸及靈魂的感受。 也是這種憂患意識,使得我們這一輩中國大學生發(fā)奮努力,當然我們也還碰到發(fā)展我們能力的機遇。因為以后的幾十年是全世界艱苦的時期,也是發(fā)展的時期。我們這一輩人后來有機會幫忙創(chuàng)建政府機構(gòu),各個大小層面的工商金融行業(yè),國防工業(yè),科技研究,教育事業(yè)等等,也應(yīng)算是幸運。 今天我們這一輩人已經(jīng)走進了歷史,今天和明天是你們年輕人的時代。今天的時代是什么樣呢? 是充滿活力、全國高速發(fā)展、中華民族復(fù)興的大時代。 以正在舉行的倫敦奧運會為例,我的中學時代, 中國人才開始知道運動的重要,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 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都有中國人參加,可是每次只有一名運動員達到參加奧運會的資格,他就是參加短跑的劉長春(圖),可是兩次都在預(yù)賽中被淘汰。1984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獲得了15枚金牌,震驚全世界。以后獎牌數(shù)目逐年增加,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拿到了史無前例的51枚金牌。 今天中華民族的實力在高速成長,一個國家的GDP增長率達到每年5%,就是非常驕人的事情。而中國這些年發(fā)展速度高于每年10%,這么多的人口這么高速發(fā)展,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同學們,成長在這樣一個高速發(fā)展的國家里,在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大時代,請不要忘記要抓住大時代所給你們每一個人的機遇。(楊振寧)(根據(jù)8月5日全國青少年高??茖W營上所作報告整理) 《科技日報》(2012-8-9 七版) (中國科技網(wǎng)) |
|